隽永的海顿大提琴协奏曲 (转帖)

海顿被称为“交响曲之父”,相对而言,他的协奏曲就显得稍逊一筹。海顿的协奏曲不像莫扎特的协奏曲在作品中占有中心的位置。这可能和他并不是一位出类拔萃的演奏家有关。虽然,海顿的协奏曲数量较多,涉及的体裁也颇为多样,其中有键盘乐器(羽管键琴、管风琴或者钢琴)协奏曲、小提琴协奏曲、大提琴协奏曲、小号协奏曲、圆号协奏曲和交响协奏曲等。但是,今天在音乐会上经常演出的曲目却只有两首大提琴协奏曲和那首著名的降E大调小号协奏曲。
海顿的降E大调小号协奏曲之所以受重视,除了跟乐曲本身的突出优势之外,更重要的原因是小号协奏曲这一领域的特点。由于小号协奏曲在浪漫主义时期被忽视,小号协奏曲的曲目主要分布在巴洛克和古典主义时期,而海顿的小号协奏曲是随着安东·怀定格对小号的技术改良而作的,所以显得尤其珍贵。笔者在本刊的3月号的《美女小号演奏家艾丽森·巴尔松》文中曾介绍海顿的小号协奏曲,所以在此就不重复了。
大提琴协奏曲的情况跟小号协奏曲有一点类似。在古典主义时期的三大家中,只有海顿留下了大提琴协奏曲。目前曲谱完整并且确定为海顿本人所作的大提琴协奏曲有两首,分别是C大调第一号大提琴协奏曲(Hob. VIIb/1)与D大调第二号大提琴协奏曲(Hob. VIIb/2)。莫扎特写过大量的弦乐和管乐协奏曲,唯独没写过大提琴协奏曲和小号协奏曲。贝多芬为大家留下了五首大提琴奏鸣曲,却没有留下一部大提琴协奏曲。由此,海顿的大提琴协奏曲就显得弥足珍贵了。然而,使得海顿大提琴协奏曲长演不衰的原因,除了上述之外,更重要的还是源于其本身的特点。这两首协奏曲隽永,耐人寻味,旋律优美流畅,充满健康、明朗的感觉,体现了海顿作品的优雅、和谐的宫廷贵族风格。使得海顿的大提琴协奏曲成为了古典主义时期大提琴协奏曲的代表作。
C大调第一号大提琴协奏曲
1961年,在布拉格国家博物馆发生了一件轰动的事件。O.博尔柯特(Oldrich Pulkert)发现海顿一部失落的C大调大提琴协奏曲的手稿。此手稿很快就得到了确认。并且在1962年的布拉格音乐节中进行了该曲重见天日后的首场演出。演出由捷克大提琴家萨德罗(Milos Sadlo,1912~2003)独奏,麦克拉斯爵士(Sir Charles Mackerras)指挥捷克斯洛伐克广播交响乐团伴奏。当年的演出非常成功,自此这首曲子也迅速成为大提琴曲目中最广为流行的协奏曲之一。这次的发现可以说是二十世纪对海顿研究最轰动的发现,甚至可以说是音乐研究界最轰动的发现之一!
海顿的C大调大提琴协奏曲大概创作于1761年到1765年期间,是海顿的早期作品,与他的第6、7和8号交响曲的创作时间相近。这首大提琴曲是为埃斯特哈齐家族乐团的大提琴首席威格尔(Joseph Franz Weigl,1740~1820)所作,而同时期海顿所创作的一些交响曲中也有不少大提琴独奏段落,也是为这名大提琴手写的。比如,海顿第13交响曲的第二乐章如歌的柔板就有一段优美的大提琴独奏,与C大调大提琴协奏曲的第二乐章柔板有异曲同工之妙,都是隽永的曲子。
海顿的C大调大提琴协奏曲是按照奏鸣曲式编写的三乐章协奏曲。第一乐章为中板,乐章的节奏、切分音和宫廷优雅的气息是这部协奏曲最明显的风格,整个乐章节奏舒缓,旋律柔美,大提琴表现出低沉、宽广的个性,与作品的整体风格融为一体,在这里你可以深刻体味到古典主义的均衡秩序和完美的和谐。
第二乐章为柔板,这是由独奏大提琴与弦乐组呈示的静谧而抒情的乐章。乐曲中充满了优雅的旋律美,显示出海顿在旋律创作上独具的功力。乐章的开头,弦乐组的旋律宛如晚风般徐徐吹拂,舒缓的乐声使人顿时轻松平静下来。随后,大提琴温暖而深沉的歌声在弦乐的伴随下缓缓而来,此时此刻,颇有一番“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的意境,甚是惬意。大提琴与弦乐合作交替起伏,相伴相随,旋律悠长深远,隽永秀丽,非常耐人寻味,听后绕梁三日,余音不绝!
第三乐章为甚快板,乐章以恢宏的气势展开,可以说是那个时期海顿所有协奏曲终乐章的巅峰,也可视为维瓦尔第大提琴协奏曲之后的一个杰出的典范,具有史诗般的均衡和气度。这个乐章对大提琴独奏者的要求比较高,乐章的速度之快,要让大提琴疾速如飞起来。这对于演奏者的功力无疑是一个巨大的考验。然而出来的效果确实可以令听众为之振奋,那种愉悦感觉实在难以言表。
D大调第二号大提琴协奏曲
海顿的这首D大调大提琴协奏曲创作于1783年。相对于前者,此曲的命运还算不错,此曲一直是大提琴协奏曲曲库里面的样板作品。这首大提琴曲是为埃斯特哈齐家族乐团的另一位大提琴手安东.克拉夫特(Antonin Kraft,1749?~1820)而作。克拉夫特是海顿的学生,或许是由于克拉夫特本身也有自己创作的大提琴协奏曲存世,D大调大提琴协奏曲的作者的真实性曾一直受到怀疑,有人曾将此曲归为克拉夫特所作。直到1953年,带有海顿签名的手稿被发现,关于D大调大提琴协奏曲归属的争论才最终结束。
D大调大提琴协奏曲也是一首意味隽永的精品。与前一首C大调大提琴协奏曲的宫廷气质相比,这首协奏曲的气质则更为温婉、柔和,充满了温情。第一乐章为快板转中板,乐曲一开始就进入佳境,让人体味到无限的美感,乐章的第一主题生动有力,健康明朗,充满了和谐愉悦的感觉。第二乐章为柔板,乐章的一开始,温暖的琴声就呈现出那个极富歌唱性的主题。这个主题让人一听难忘,充满温情的乐曲,反映了海顿作品有别于宫廷气质的另一面——人性的一面。第三乐章为快板的回旋曲,这个乐章也充满了喜悦,其旋律也是让人一听难忘的。
节选自《高保真音响2009年8月刊》
海顿的降E大调小号协奏曲之所以受重视,除了跟乐曲本身的突出优势之外,更重要的原因是小号协奏曲这一领域的特点。由于小号协奏曲在浪漫主义时期被忽视,小号协奏曲的曲目主要分布在巴洛克和古典主义时期,而海顿的小号协奏曲是随着安东·怀定格对小号的技术改良而作的,所以显得尤其珍贵。笔者在本刊的3月号的《美女小号演奏家艾丽森·巴尔松》文中曾介绍海顿的小号协奏曲,所以在此就不重复了。
大提琴协奏曲的情况跟小号协奏曲有一点类似。在古典主义时期的三大家中,只有海顿留下了大提琴协奏曲。目前曲谱完整并且确定为海顿本人所作的大提琴协奏曲有两首,分别是C大调第一号大提琴协奏曲(Hob. VIIb/1)与D大调第二号大提琴协奏曲(Hob. VIIb/2)。莫扎特写过大量的弦乐和管乐协奏曲,唯独没写过大提琴协奏曲和小号协奏曲。贝多芬为大家留下了五首大提琴奏鸣曲,却没有留下一部大提琴协奏曲。由此,海顿的大提琴协奏曲就显得弥足珍贵了。然而,使得海顿大提琴协奏曲长演不衰的原因,除了上述之外,更重要的还是源于其本身的特点。这两首协奏曲隽永,耐人寻味,旋律优美流畅,充满健康、明朗的感觉,体现了海顿作品的优雅、和谐的宫廷贵族风格。使得海顿的大提琴协奏曲成为了古典主义时期大提琴协奏曲的代表作。
C大调第一号大提琴协奏曲
1961年,在布拉格国家博物馆发生了一件轰动的事件。O.博尔柯特(Oldrich Pulkert)发现海顿一部失落的C大调大提琴协奏曲的手稿。此手稿很快就得到了确认。并且在1962年的布拉格音乐节中进行了该曲重见天日后的首场演出。演出由捷克大提琴家萨德罗(Milos Sadlo,1912~2003)独奏,麦克拉斯爵士(Sir Charles Mackerras)指挥捷克斯洛伐克广播交响乐团伴奏。当年的演出非常成功,自此这首曲子也迅速成为大提琴曲目中最广为流行的协奏曲之一。这次的发现可以说是二十世纪对海顿研究最轰动的发现,甚至可以说是音乐研究界最轰动的发现之一!
海顿的C大调大提琴协奏曲大概创作于1761年到1765年期间,是海顿的早期作品,与他的第6、7和8号交响曲的创作时间相近。这首大提琴曲是为埃斯特哈齐家族乐团的大提琴首席威格尔(Joseph Franz Weigl,1740~1820)所作,而同时期海顿所创作的一些交响曲中也有不少大提琴独奏段落,也是为这名大提琴手写的。比如,海顿第13交响曲的第二乐章如歌的柔板就有一段优美的大提琴独奏,与C大调大提琴协奏曲的第二乐章柔板有异曲同工之妙,都是隽永的曲子。
海顿的C大调大提琴协奏曲是按照奏鸣曲式编写的三乐章协奏曲。第一乐章为中板,乐章的节奏、切分音和宫廷优雅的气息是这部协奏曲最明显的风格,整个乐章节奏舒缓,旋律柔美,大提琴表现出低沉、宽广的个性,与作品的整体风格融为一体,在这里你可以深刻体味到古典主义的均衡秩序和完美的和谐。
第二乐章为柔板,这是由独奏大提琴与弦乐组呈示的静谧而抒情的乐章。乐曲中充满了优雅的旋律美,显示出海顿在旋律创作上独具的功力。乐章的开头,弦乐组的旋律宛如晚风般徐徐吹拂,舒缓的乐声使人顿时轻松平静下来。随后,大提琴温暖而深沉的歌声在弦乐的伴随下缓缓而来,此时此刻,颇有一番“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的意境,甚是惬意。大提琴与弦乐合作交替起伏,相伴相随,旋律悠长深远,隽永秀丽,非常耐人寻味,听后绕梁三日,余音不绝!
第三乐章为甚快板,乐章以恢宏的气势展开,可以说是那个时期海顿所有协奏曲终乐章的巅峰,也可视为维瓦尔第大提琴协奏曲之后的一个杰出的典范,具有史诗般的均衡和气度。这个乐章对大提琴独奏者的要求比较高,乐章的速度之快,要让大提琴疾速如飞起来。这对于演奏者的功力无疑是一个巨大的考验。然而出来的效果确实可以令听众为之振奋,那种愉悦感觉实在难以言表。
D大调第二号大提琴协奏曲
海顿的这首D大调大提琴协奏曲创作于1783年。相对于前者,此曲的命运还算不错,此曲一直是大提琴协奏曲曲库里面的样板作品。这首大提琴曲是为埃斯特哈齐家族乐团的另一位大提琴手安东.克拉夫特(Antonin Kraft,1749?~1820)而作。克拉夫特是海顿的学生,或许是由于克拉夫特本身也有自己创作的大提琴协奏曲存世,D大调大提琴协奏曲的作者的真实性曾一直受到怀疑,有人曾将此曲归为克拉夫特所作。直到1953年,带有海顿签名的手稿被发现,关于D大调大提琴协奏曲归属的争论才最终结束。
D大调大提琴协奏曲也是一首意味隽永的精品。与前一首C大调大提琴协奏曲的宫廷气质相比,这首协奏曲的气质则更为温婉、柔和,充满了温情。第一乐章为快板转中板,乐曲一开始就进入佳境,让人体味到无限的美感,乐章的第一主题生动有力,健康明朗,充满了和谐愉悦的感觉。第二乐章为柔板,乐章的一开始,温暖的琴声就呈现出那个极富歌唱性的主题。这个主题让人一听难忘,充满温情的乐曲,反映了海顿作品有别于宫廷气质的另一面——人性的一面。第三乐章为快板的回旋曲,这个乐章也充满了喜悦,其旋律也是让人一听难忘的。
节选自《高保真音响2009年8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