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他的演唱会
突然有点被降伏的感觉。一场纯歌曲形式的音乐会,而且是以翻唱他人的经典作品为主。没有花俏的舞美和服饰,没有炫目的热歌辣舞,只是一个人拿着麦在台上一首接一首地唱,台下就那样静静的听,没有口号,没有灯牌,没有疯狂的粉丝,一曲毕了,是认可和默契的鼓掌,彼此之间是一场纯粹的音乐交流。
学友大哥(第一次这样叫他,之前对此人无感)咬着苹果,用我勉强听得懂的粤语絮絮而语,说吃苹果可以滋润嗓音,因为要现场录音,然后就陶醉地自己报幕自己歌唱。陶喆的《爱恨简单》、张震岳的《爱我别走》、张信哲的《爱如潮水》、王菲的《约定》,……每一首熟悉的旋律从音箱汩汩流淌,他沉醉在仿佛一个人的世界里,用自己的方式诠释出完全不同的味道,每一首都耳熟能详,每一首却又传递着他本人对歌曲的的理解,诉说自己的音乐态度,散发和原唱完全不同的感觉。即使我不是在现场,即使在许久以后才看这场演唱会的视频,仍然被感动,仍如此陶醉于他的用音乐渲染现场的能力。最后返场,他唱起自己的经典老歌《不老的传说》,台下全体和着旋律打拍子,那一刻,他是让我敬仰的,一个人,站在这个舞台几十年屹立不倒,仍然执着于自己的音乐态度,仍然有那么多人爱听他唱歌,仍然还有那么多人懂他,懂他的音乐,他就是那个不老的传说。即使他已经一段时间不唱歌了,但如果还有机会,我想去听一次他的现场,做那个台下被感染的爱乐人。
也许是受唱片业浓烈的商业气息影响,一向白目的我,听歌也是商业的,对音乐不说没有偏见,却也是没有体悟的。是旋律控,也是歌词控,但却不是音乐控,说白了也就是个门外汉。最近听了很多不同的类型的音乐,不同的语言,不同的表达,甚至是以前不曾用心聆听和关注的,终于有点不一样的感受了。
音乐,其实是要有点态度的,有作词、作曲人的态度,乐器老师的态度,还有歌者的态度,听者的态度,这种态度是一切音乐的灵魂。若是丧失了这种态度,再流畅的旋律、再完美的填词,再精湛的演绎,最多让歌曲传唱大街小巷,也只能是传唱到大街小巷,而不能在你我心上留下痕迹,没有感动,没有共鸣,没有交流,没有体悟,这也许就失去了音乐最本真、最原始的价值与动力。此前,我之所以对很多流行音乐,甚至流行歌手抱着不甚认真的看法,也就是因为很多歌手除去了唱歌,除去了做一个发声的机器,或者说除去做一个用声音来卖钱的机器,和音乐本身是没有交集的,那他凭什么来打动我,打动所有耳朵和心灵,让所有听者去和音乐有交集。所以这样的歌手再红,这样的歌曲传唱度再高,充其量是个商业制造品,而不是音乐。
音乐离开了人,离开了传递者和接受者,也就是离开了歌者和听者,音乐的力量会大打折扣。这让我自然而然想起来经典电影《海上钢琴师》,那个从出生从未离开过船和海的天才钢琴师1900始终固执地不愿自己的音乐与自己的灵魂分家。片中有个经典的桥段我印象很深,就是当时有一位商人看中了他的音乐才华,要把他的音乐录下来,刻碟出售,而当他茫然地听完从那个冰冷机器里传出他刚刚弹奏的旋律后,决然地砸烂了机器。
他说,我的音乐不能和我分离。
当时的我看到这里有点不理解他的固执,而今,终于慢慢懂得。有些人,他的音乐和灵魂是融于一体的,活生生地剥离,是一种肢解的残缺和罪恶。听歌也是一样,我发现有态度的歌手,总是Live要比CD出彩。CD的传递,只是纯粹美感的享受,而live,是情感、是语言、是态度、是故事、是爱、是传递者与接收者的互动,只有此时,他们存在于同一国界,他们用相互能懂的语言彼此抚慰,感动。
我暗暗在想,从今以后我会好好尊重每一个有自己音乐理解和态度的歌手,会去认真享受他们的Live。
说个题外话,看视频的时候个人存了个小私心,多么希望能有一天我能够坐在台下(当然这是很多年前的一篇日记,现在这小私心早已实现),我爱的歌手能拥有这样简单的舞台和不简单的听众,简单的旋律和不简单的互动。那一天,他在台上安静而陶醉地唱,我会在台下安静而自豪地听。大概那时我会默然地留下泪来吧。
P个小S,只是谈了些个人观点,呵呵,我想,对音乐的理解,大概每个人都是不同的吧。大概也会有很多人就是喜欢转瞬即逝的流行,生活嘛,娱乐嘛,开心就好了嘛。
学友大哥(第一次这样叫他,之前对此人无感)咬着苹果,用我勉强听得懂的粤语絮絮而语,说吃苹果可以滋润嗓音,因为要现场录音,然后就陶醉地自己报幕自己歌唱。陶喆的《爱恨简单》、张震岳的《爱我别走》、张信哲的《爱如潮水》、王菲的《约定》,……每一首熟悉的旋律从音箱汩汩流淌,他沉醉在仿佛一个人的世界里,用自己的方式诠释出完全不同的味道,每一首都耳熟能详,每一首却又传递着他本人对歌曲的的理解,诉说自己的音乐态度,散发和原唱完全不同的感觉。即使我不是在现场,即使在许久以后才看这场演唱会的视频,仍然被感动,仍如此陶醉于他的用音乐渲染现场的能力。最后返场,他唱起自己的经典老歌《不老的传说》,台下全体和着旋律打拍子,那一刻,他是让我敬仰的,一个人,站在这个舞台几十年屹立不倒,仍然执着于自己的音乐态度,仍然有那么多人爱听他唱歌,仍然还有那么多人懂他,懂他的音乐,他就是那个不老的传说。即使他已经一段时间不唱歌了,但如果还有机会,我想去听一次他的现场,做那个台下被感染的爱乐人。
也许是受唱片业浓烈的商业气息影响,一向白目的我,听歌也是商业的,对音乐不说没有偏见,却也是没有体悟的。是旋律控,也是歌词控,但却不是音乐控,说白了也就是个门外汉。最近听了很多不同的类型的音乐,不同的语言,不同的表达,甚至是以前不曾用心聆听和关注的,终于有点不一样的感受了。
音乐,其实是要有点态度的,有作词、作曲人的态度,乐器老师的态度,还有歌者的态度,听者的态度,这种态度是一切音乐的灵魂。若是丧失了这种态度,再流畅的旋律、再完美的填词,再精湛的演绎,最多让歌曲传唱大街小巷,也只能是传唱到大街小巷,而不能在你我心上留下痕迹,没有感动,没有共鸣,没有交流,没有体悟,这也许就失去了音乐最本真、最原始的价值与动力。此前,我之所以对很多流行音乐,甚至流行歌手抱着不甚认真的看法,也就是因为很多歌手除去了唱歌,除去了做一个发声的机器,或者说除去做一个用声音来卖钱的机器,和音乐本身是没有交集的,那他凭什么来打动我,打动所有耳朵和心灵,让所有听者去和音乐有交集。所以这样的歌手再红,这样的歌曲传唱度再高,充其量是个商业制造品,而不是音乐。
音乐离开了人,离开了传递者和接受者,也就是离开了歌者和听者,音乐的力量会大打折扣。这让我自然而然想起来经典电影《海上钢琴师》,那个从出生从未离开过船和海的天才钢琴师1900始终固执地不愿自己的音乐与自己的灵魂分家。片中有个经典的桥段我印象很深,就是当时有一位商人看中了他的音乐才华,要把他的音乐录下来,刻碟出售,而当他茫然地听完从那个冰冷机器里传出他刚刚弹奏的旋律后,决然地砸烂了机器。
他说,我的音乐不能和我分离。
当时的我看到这里有点不理解他的固执,而今,终于慢慢懂得。有些人,他的音乐和灵魂是融于一体的,活生生地剥离,是一种肢解的残缺和罪恶。听歌也是一样,我发现有态度的歌手,总是Live要比CD出彩。CD的传递,只是纯粹美感的享受,而live,是情感、是语言、是态度、是故事、是爱、是传递者与接收者的互动,只有此时,他们存在于同一国界,他们用相互能懂的语言彼此抚慰,感动。
我暗暗在想,从今以后我会好好尊重每一个有自己音乐理解和态度的歌手,会去认真享受他们的Live。
说个题外话,看视频的时候个人存了个小私心,多么希望能有一天我能够坐在台下(当然这是很多年前的一篇日记,现在这小私心早已实现),我爱的歌手能拥有这样简单的舞台和不简单的听众,简单的旋律和不简单的互动。那一天,他在台上安静而陶醉地唱,我会在台下安静而自豪地听。大概那时我会默然地留下泪来吧。
P个小S,只是谈了些个人观点,呵呵,我想,对音乐的理解,大概每个人都是不同的吧。大概也会有很多人就是喜欢转瞬即逝的流行,生活嘛,娱乐嘛,开心就好了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