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让时间静止的音乐会、别样人生和散乱的思绪

洋洋洒洒两千多字终于快结束,主题从单纯的音乐评论,到与自己的对话,以至于题目都要改。纪念这场能让我在快节奏的魔都生活中停下脚步慢慢思考的音乐会,献给那个只有我和少数密友才知道的,我的新生活。
--------------------------------------------------------------------------------------------
"我在乎的是人为何而动,而不是如何动。—— Pina Bausch"
周末的傍晚,又一个典型的阳春白雪之夜,一小时前我还操着菜刀雕琢鱿鱼卷,一小时后来到东艺,期盼着10岁起直至现在的偶像陈萨用黑白键在时间终结前分享她的人生体验。短短两个小时,乐曲贯穿中西,跨越三四个世纪。正如陈萨所期待的,我,她坚定不移的粉丝,跟着她梦幻的音乐,回忆着时光飞逝、眷恋、爱与温暖。
一直以来觉得陈萨是名副其实的命运宠儿,17岁的时候利兹国际钢琴比赛获奖,4年后肖邦国际钢琴比赛获奖,5年后范克莱本国际钢琴比赛获奖,四大顶级国际钢琴比赛,她夺了三个,历史上唯一一人。然而,了解下她的资料,才知道天才一路走的多么不易,12岁时父亲过世,出国初期遭遇爱情挫折。这些苦难,在她的手下纷纷酿成了饱满的情感之花,曲目的选择虽然透着一丝阴郁,却没有乏味枯燥,即使是痛苦的意象也让人沉醉,这就是内涵音乐家的力量,将生命最深层的意义犀利呈现,却又完美的蕴涵在整个音乐意象中,内敛的触键和发音包裹住或是极致奔放的喜悦,或是深入骨髓的痛苦,使人不会欢快到喜形于色,也不会被鲜血淋淋所刺痛。两个小时,流畅而舒服。这就是我所要听的,完全将曲目和听众的感情控制住的声音。
一个外在温柔平和,内在坚强独立的女人,这就是我眼中完美女人的品格。我个人在音乐国界的统帅和精神领袖,我敬陈萨是因为她的音乐比温柔更温柔,她的人生比坚强更坚强。
海诺·艾勒 钟声
第一次听,第一次惊讶于如此完美的线条感。作品开始,右手展开沙俄时期寂静小城的画面,清晨、还未喧嚣的城市、逐渐升起的太阳、教堂;而左手就是城市脉搏一样的钟声。如果说秦川带给我的是细腻的音符体验,是吴侬软语的问候,陈萨给我带来的则是有条理层次的旋律线条,是用普通话朗诵的情感诗,每一句都经过细心雕琢。旋律线之间的距离永远是一定的,无论情感怎么发展,不会多也不会少,让人惊讶于她对键盘超强的控制能力,我猜这大概得益于她自德国音乐氛围中浸湮的风格。相较于美国音乐注重场面感、整体感和听众的实际感受的风格来讲,德国音乐更注重结构、层次和线条,复调音乐的产生便是例证。美国重实用性和德国重逻辑性的区别也被现在转行学法律的我与英美法系和大陆法系的特点相联系,作为音乐和法律通过民族性格相沟通的明证。而相比于协奏曲形式和钢琴音乐发展至浪漫派后产生的炫技性,我更喜欢品味钢琴独奏,通过节奏、调式和简单的和声搭建的音乐语言回味钢琴这件不可思议的乐器最原始、最本真的美。所以我更钦佩陈萨,不需要乐队的烘托、不需要花哨的肢体语言,整场音乐会的每首乐曲都有自己的风格,每首乐曲的每个旋律每个层次都有自己要讲的故事。她的音乐经得起推敲。
贝多芬 悲怆
这首乐曲也是我十三年前考附中的曲目,第一乐章从10月一直练到第二年3月,比较过十多个演奏版本。听这首乐曲的时候,由于过于熟悉和兴奋,我在膝盖上跟着弹了起来,以至于旁边座位的小囡在整首曲目的演奏中一直转头看我,以至于她整场演出不时转头看我有没有继续跟着弹。陈萨演奏的第二乐章是十多个版本中我最喜欢的演绎。惊艳同样来自错落有致的层次感。右手旋律和左手伴奏之间保持一致的距离,就像圆周至圆心的距离永远是半径,而中间的间隔也不是空的,充满了经过贝多芬精心编排的和声调式的和谐感。我发现陈萨能够挖掘别的音乐家没有发现或者发现了没能展示出的旋律线条,如果说整首乐曲是个小宇宙,陈萨在音乐世界里不仅能让太阳、月亮、地球有序运行,还能发现未知的小行星,她能将每个美妙的旋律揪出来,引领听众去欣赏。好的钢琴家不但要有灵巧的手,更需要有会辨别的耳朵,在音乐国度里,耳朵永远是手的统帅。
王笑寒 恽寿平画意
我一直相信这场演奏会的曲目是陈萨有意的安排,而她选了很有才华的前男友题献给她的曲目。尽管傅雷在书信中百般叮嘱傅聪“学问第一,艺术第一,真理第一,——爱情第二,这是我至此为止没有变过的原则”,但是在我这样的普通人看来,能够用理性收放自如的感情便不是真的感情。爱情在女人的生命中注定是一抹亮色,即使过程让人痛苦,当它过去时,回忆起相遇的美好可能多过错过的遗憾。这首作品出现在它该在的地方,就像爱情总会在该来的时候到来,一切皆为缘分安排。太幸福了就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太多的东西都随手可得,就会没有自省的机会。如果说人生注定要有一方面需要痛苦涅磐,我希望这是爱情,不是因为我对爱情残忍,而是,感性如我的女子,不经涅磐不会懂得收放理性的恋爱。
梅西安 二十次对圣婴的凝视
最近第三次听梅西安的作品,没有不好听的作品,只有不会演奏的乐手。满满的爱和眷恋,苦难有时候也是爱的神秘语言。世界末日不恐惧,恐惧的是“苦难没有认清,爱也没有学成,远远在死乡的事物,没有揭开了面目”。记得之前看陈萨的访谈录,谈到她小时候从重庆到成都去学琴,与我童年的经历完全一样,还记得当年我读小学二年级,周五晚上凌晨三点钟被从被窝里叫醒,坐上去济南的火车,火车上经常人挤人,连站的地方都没有,爸爸会在座椅底下垫一张报纸,让我钻到座椅下先睡一会,我躺在肮脏不堪的地面上,烟头、果皮、呼吸着浑浊的空气、大人们的臭脚丫,纵使我再抗拒,也抵不过疲惫的侵袭,因为第二天早上八点半我还要拿出状态上钢琴课。面对这些,陈萨在访谈中说“我并不是太想渲染我们原来是多么的苦难,生活的路上遇到了如此的不幸是真,但是我们都学会了如何更坚强和乐观地面对”。纵然我没能继续学琴,站上多高的领奖台,音乐和人生道路上的挫折依然带给了我同样的坚强和乐观。每当想起当年的艰辛,现在不高的薪水、昂贵的房租、跟老鼠蟑螂共处的房间、随时可能的加班……,这些,都不再是想要退缩的借口。
借鉴陈萨在演奏梅西安之前的分享,我不在乎如何生活,但我必须知道为何而生活,漂泊在沪,不为积累物质财富,只为把自己交给苦难,我知道它会给我更开阔的视野和更美好的精神食粮,它会教我怎样在辛苦的生活中自己找寻哪怕点滴的真善美,就像这场音乐会让我悟到,有时候学琴不是为了更好的弹,而是为了更好地听。
--------------------------------------------------------------------------------------------
"我在乎的是人为何而动,而不是如何动。—— Pina Bausch"
周末的傍晚,又一个典型的阳春白雪之夜,一小时前我还操着菜刀雕琢鱿鱼卷,一小时后来到东艺,期盼着10岁起直至现在的偶像陈萨用黑白键在时间终结前分享她的人生体验。短短两个小时,乐曲贯穿中西,跨越三四个世纪。正如陈萨所期待的,我,她坚定不移的粉丝,跟着她梦幻的音乐,回忆着时光飞逝、眷恋、爱与温暖。
一直以来觉得陈萨是名副其实的命运宠儿,17岁的时候利兹国际钢琴比赛获奖,4年后肖邦国际钢琴比赛获奖,5年后范克莱本国际钢琴比赛获奖,四大顶级国际钢琴比赛,她夺了三个,历史上唯一一人。然而,了解下她的资料,才知道天才一路走的多么不易,12岁时父亲过世,出国初期遭遇爱情挫折。这些苦难,在她的手下纷纷酿成了饱满的情感之花,曲目的选择虽然透着一丝阴郁,却没有乏味枯燥,即使是痛苦的意象也让人沉醉,这就是内涵音乐家的力量,将生命最深层的意义犀利呈现,却又完美的蕴涵在整个音乐意象中,内敛的触键和发音包裹住或是极致奔放的喜悦,或是深入骨髓的痛苦,使人不会欢快到喜形于色,也不会被鲜血淋淋所刺痛。两个小时,流畅而舒服。这就是我所要听的,完全将曲目和听众的感情控制住的声音。
一个外在温柔平和,内在坚强独立的女人,这就是我眼中完美女人的品格。我个人在音乐国界的统帅和精神领袖,我敬陈萨是因为她的音乐比温柔更温柔,她的人生比坚强更坚强。
海诺·艾勒 钟声
第一次听,第一次惊讶于如此完美的线条感。作品开始,右手展开沙俄时期寂静小城的画面,清晨、还未喧嚣的城市、逐渐升起的太阳、教堂;而左手就是城市脉搏一样的钟声。如果说秦川带给我的是细腻的音符体验,是吴侬软语的问候,陈萨给我带来的则是有条理层次的旋律线条,是用普通话朗诵的情感诗,每一句都经过细心雕琢。旋律线之间的距离永远是一定的,无论情感怎么发展,不会多也不会少,让人惊讶于她对键盘超强的控制能力,我猜这大概得益于她自德国音乐氛围中浸湮的风格。相较于美国音乐注重场面感、整体感和听众的实际感受的风格来讲,德国音乐更注重结构、层次和线条,复调音乐的产生便是例证。美国重实用性和德国重逻辑性的区别也被现在转行学法律的我与英美法系和大陆法系的特点相联系,作为音乐和法律通过民族性格相沟通的明证。而相比于协奏曲形式和钢琴音乐发展至浪漫派后产生的炫技性,我更喜欢品味钢琴独奏,通过节奏、调式和简单的和声搭建的音乐语言回味钢琴这件不可思议的乐器最原始、最本真的美。所以我更钦佩陈萨,不需要乐队的烘托、不需要花哨的肢体语言,整场音乐会的每首乐曲都有自己的风格,每首乐曲的每个旋律每个层次都有自己要讲的故事。她的音乐经得起推敲。
贝多芬 悲怆
这首乐曲也是我十三年前考附中的曲目,第一乐章从10月一直练到第二年3月,比较过十多个演奏版本。听这首乐曲的时候,由于过于熟悉和兴奋,我在膝盖上跟着弹了起来,以至于旁边座位的小囡在整首曲目的演奏中一直转头看我,以至于她整场演出不时转头看我有没有继续跟着弹。陈萨演奏的第二乐章是十多个版本中我最喜欢的演绎。惊艳同样来自错落有致的层次感。右手旋律和左手伴奏之间保持一致的距离,就像圆周至圆心的距离永远是半径,而中间的间隔也不是空的,充满了经过贝多芬精心编排的和声调式的和谐感。我发现陈萨能够挖掘别的音乐家没有发现或者发现了没能展示出的旋律线条,如果说整首乐曲是个小宇宙,陈萨在音乐世界里不仅能让太阳、月亮、地球有序运行,还能发现未知的小行星,她能将每个美妙的旋律揪出来,引领听众去欣赏。好的钢琴家不但要有灵巧的手,更需要有会辨别的耳朵,在音乐国度里,耳朵永远是手的统帅。
王笑寒 恽寿平画意
我一直相信这场演奏会的曲目是陈萨有意的安排,而她选了很有才华的前男友题献给她的曲目。尽管傅雷在书信中百般叮嘱傅聪“学问第一,艺术第一,真理第一,——爱情第二,这是我至此为止没有变过的原则”,但是在我这样的普通人看来,能够用理性收放自如的感情便不是真的感情。爱情在女人的生命中注定是一抹亮色,即使过程让人痛苦,当它过去时,回忆起相遇的美好可能多过错过的遗憾。这首作品出现在它该在的地方,就像爱情总会在该来的时候到来,一切皆为缘分安排。太幸福了就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太多的东西都随手可得,就会没有自省的机会。如果说人生注定要有一方面需要痛苦涅磐,我希望这是爱情,不是因为我对爱情残忍,而是,感性如我的女子,不经涅磐不会懂得收放理性的恋爱。
梅西安 二十次对圣婴的凝视
最近第三次听梅西安的作品,没有不好听的作品,只有不会演奏的乐手。满满的爱和眷恋,苦难有时候也是爱的神秘语言。世界末日不恐惧,恐惧的是“苦难没有认清,爱也没有学成,远远在死乡的事物,没有揭开了面目”。记得之前看陈萨的访谈录,谈到她小时候从重庆到成都去学琴,与我童年的经历完全一样,还记得当年我读小学二年级,周五晚上凌晨三点钟被从被窝里叫醒,坐上去济南的火车,火车上经常人挤人,连站的地方都没有,爸爸会在座椅底下垫一张报纸,让我钻到座椅下先睡一会,我躺在肮脏不堪的地面上,烟头、果皮、呼吸着浑浊的空气、大人们的臭脚丫,纵使我再抗拒,也抵不过疲惫的侵袭,因为第二天早上八点半我还要拿出状态上钢琴课。面对这些,陈萨在访谈中说“我并不是太想渲染我们原来是多么的苦难,生活的路上遇到了如此的不幸是真,但是我们都学会了如何更坚强和乐观地面对”。纵然我没能继续学琴,站上多高的领奖台,音乐和人生道路上的挫折依然带给了我同样的坚强和乐观。每当想起当年的艰辛,现在不高的薪水、昂贵的房租、跟老鼠蟑螂共处的房间、随时可能的加班……,这些,都不再是想要退缩的借口。
借鉴陈萨在演奏梅西安之前的分享,我不在乎如何生活,但我必须知道为何而生活,漂泊在沪,不为积累物质财富,只为把自己交给苦难,我知道它会给我更开阔的视野和更美好的精神食粮,它会教我怎样在辛苦的生活中自己找寻哪怕点滴的真善美,就像这场音乐会让我悟到,有时候学琴不是为了更好的弹,而是为了更好地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