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专辑制作的杂谈
09年我高中毕业,高考完的第二天我给我爸发短信说给我买把吉他玩玩,他好像当天还是第二天就把吉他带回来了,两个月后我开始写歌,半年后写了《等候》。《等候》至今都是我最满意的歌之一。这首歌和《她》说的是同一个姑娘的故事。至于她是谁,买专辑吧你就知道了。
后来我到了南京邮电大学,到了吉他协会,认识了很多不管在人格魅力还是吉他技术上都影响我颇深的老湿们,不列举了。这个阶段吉他技术有一定增进,但主要还是意识上的提高,接触了很多以前没有接触过的音乐风格和牛逼的乐队。在我做完整张专辑后跳出来看,尽管我没有刻意的模仿,但发现了许多他们的影子。
大学的第一个暑假我就想做一张专辑,当时用劣质耳麦录了几个DEMO给基友听,不说基友了,连我自己都不满意,做专辑这个事就不得不被放下了。我很清楚当时我不管是积淀还是技术都不够,绝不能够无病呻吟的写歌。
大二的时候我当了吉他协会会长,组了the Party乐队,这是一支水平非常一般的乐队,也是我仅有不多的乐队经历之一,至今我仍非常惭愧的是,在我的执意下我们乐队排的大多是五月天的歌以满足我的私欲,但是总算是圆了一把我的舞台梦。大二很长时间我都没有写歌,现在回想起来自己觉得自己当时很浮躁,出来的东西也不干净不成熟。好像写过一首《青年才俊》,大概是那段时间刚接触布鲁斯一时兴起写的,起因是我被人夸了青年才俊,第二天我就写了一首青年才俊来吐槽这个称呼。算了这个不提。
大三受影响比较大的可能是痛仰和万青,后者多一点。这个时候我养成了一个习惯,就是练琴的时候想到什么比较好的段子都用手机立刻录下来,很可能扩展一下就是一首好歌。到了今年年初,我用过年拿的压岁钱和自己的积蓄买了录音设备,无奈声卡寄过来就是坏的,等换了一个好的回来年都过完了,那个寒假我只把等候重新编了曲录了一下。
4月份的时候看了英剧《黑镜》,这是我看过的最好最有深度的电视系列剧没有之一,《观众》也是完全受这部剧的启发。走在上课路上的时候哼出来的旋律,回宿舍录了一个DEMO,经过几次改动,旋律略有变化,顺着高潮两句顺口哼出来的词填完了半首词,在宿舍录完一半,憋出后半首词以后去排练室录的另一半。
当时我想在两个月内赶完这张专辑,送给那个姑娘当生日礼物(真是又拽屁又自恋的想法),按照进度大约一周一首,但是主要由于懒=。= 所以这个想法没有实现。5月重录完《牢笼》后就没有再动过,心里想着暑假一定要做出来。
暑假找实习很困难,好不容易托人找到了一个网站的工作,没技术又不受待见的待了一个月,每天上班无所事事。离职的前两天来了台风,淋着雨回家,第二天也没有人通知我不用上班,某种程度上要感谢这家公司的不待见,让我有了充足的动力开始去做拖了很久的事。
8月10号我正式开始录专辑,这个时候我手上只有《暴走》、《不可说》、《世界名曲》、《她》还有删掉没有用的两首歌的部分旋律,更可怕的是它们几乎都还没有词。我至今仍保留这个丑陋的习惯,就是到快要录人声了才把词慢慢填完。
最先录的是《她》,前面说了,讲的是和《等候》里同一个姑娘的故事。这首歌原来录的DEMO叫summer,吉他编的很简单,想表现一种夏天刺眼的眼光带来的过度曝光的苍白感,所以尽管这段恋爱不在夏天,我还是在歌词里保留了很多“夏天”的意象。
之后录的是《不可说》,这首歌觉得录的不大满意,但是由于懒 =。=,所以没有返工。编曲上也不大满意,我觉得做歌前脑子里都会有一个理想的样子,比如说你想做一个绿的感觉,就应该做出一个特别绿的才好,这首歌就属于想做一个绿出来,结果做了一个蓝出来。很多歌我都有这种情况,有时候也许能弄巧成拙,大多数时候都会弄的四不像。不过这首歌做完自己很兴奋,录完大概是3点了还不困,4点才睡,第二天很激动很早就醒了把DEMO发给晟楠听,他说他还是喜欢《观众》。
《蝉》这首歌写的比较充数,在录音的十几天里临时写的,之后自己听听觉的,诶,还不错。就是想表达一种燃烧绳命的赶脚。
《核弹》的demo叫kill that bastard,可能是因为听了《KILL THE DJ》有点激动,也是临时写的,唱的比较累比较勉强,我觉得吉他编的还不错,这首歌喜欢的人可能不多。后来因为英文太差没法填英文词,就改成了中文,原来就想表达一种把无耻的人类全部杀光的豪迈,突然想到前阵子看过库布里克的《奇爱博士》又名《我们是如何学会恐惧并爱上炸弹》就直接向他致敬了。
《世界名曲》很明显是向五月天致敬,同时又是我自己的宣言。编曲有点模仿咸鱼,反正就是五月天风格。包括歌词,用了很多五月天的东西,包括最后的啦啦啦偷懒大法。尽管人声录的很不稳,但是自己听了还是会感动。之所以叫《世界名曲》是因为专辑叫《世界名曲》,专辑叫这个是因为我曾经说过想做一张翻唱专辑《世界名曲》,而这张本来叫《文艺复兴》,后来又突发奇想把名字对调了一下。
《暴走》本来想致敬一下后海大鲨鱼,后来发现TRILOGY一个工程只能加载一种音色(不知道是不是我的使用问题),而且我还没想出词,这时候已经是8月24日,我就懒得搞了,索性做成一个序曲。
我数了一下这是15天不到做6首歌的节奏。原来预留两个月没做出来的东西就在不开空调电扇的卧室里汗流浃背的憋出来了。我很喜欢这种说做就做的节奏,真正想做一件事并且感觉已经准备好了,那就一秒钟都拖不得,尤其是在这个大三尾巴大四开始的关头,完成专辑的成就感对我来说是很好的一剂强心针。
因为专辑整体性和编曲不成熟的原因,删掉了两首歌。不过现在这张专辑的整体性也一般。其中《观众》、《不可说》、《核弹》我自己归类为“反人类”三部曲。
录音混音方面,最大的问题还是人声,现在用的麦克风虽然对我来说已经不错了,但是在一些频段表现还是不太好。录音环境也是一个比较大的影响因素,很多歌噪点比较大,我除了把房间门窗关紧并且在夜深人静时才开工外没有别的隔音方法。好几首歌没有混好,甚至均衡都没做好,就不说哪首混的好哪首不好了,因为我觉得都不好。不过人声最大的问题还是在唱功上,不录音觉得自己唱歌不错,听了自己的录音才知道自己唱歌有多一般,音准问题尤其严重,另外还要多练习和声,这张专辑很大一个遗憾是和声没有认真编写,都是即兴唱的。
最后说一下对自己的要求和希望吧,之前说过了下一张叫《文艺复兴》,真正要做一些世界名曲,不过我觉得原创也是必须的,专辑的结构大概是10首左右原创加上5首左右翻弹翻唱“世界名曲”,比如说布鲁斯的经典《crossroads》。
风格上我觉得自己尝试过制作专辑以后就有一定的创作模式了,算不上风格,但是创作的时候有了一些固有的模板框架。我希望专辑的整体性更好,像五月天的近几张还有绿日的《American Idiot》一样。我想尝试一些还没来得及尝试的风格,比如英伦,比如纯粹的老式布鲁斯,比如grunge,比如老朋克。
当然,这些都要求我更加勤的练琴,老实说我非常懒,几乎不练琴,基本功非常差,专辑里很多solo都弹的很勉强,再快的几乎就弹不了了。还有就是练唱歌以及学习更加专业的录音混音技术。
以上都是想到什么写什么,行文混乱,想到什么漏掉的以后再补充,造成您阅读的不适多多包涵。
后来我到了南京邮电大学,到了吉他协会,认识了很多不管在人格魅力还是吉他技术上都影响我颇深的老湿们,不列举了。这个阶段吉他技术有一定增进,但主要还是意识上的提高,接触了很多以前没有接触过的音乐风格和牛逼的乐队。在我做完整张专辑后跳出来看,尽管我没有刻意的模仿,但发现了许多他们的影子。
大学的第一个暑假我就想做一张专辑,当时用劣质耳麦录了几个DEMO给基友听,不说基友了,连我自己都不满意,做专辑这个事就不得不被放下了。我很清楚当时我不管是积淀还是技术都不够,绝不能够无病呻吟的写歌。
大二的时候我当了吉他协会会长,组了the Party乐队,这是一支水平非常一般的乐队,也是我仅有不多的乐队经历之一,至今我仍非常惭愧的是,在我的执意下我们乐队排的大多是五月天的歌以满足我的私欲,但是总算是圆了一把我的舞台梦。大二很长时间我都没有写歌,现在回想起来自己觉得自己当时很浮躁,出来的东西也不干净不成熟。好像写过一首《青年才俊》,大概是那段时间刚接触布鲁斯一时兴起写的,起因是我被人夸了青年才俊,第二天我就写了一首青年才俊来吐槽这个称呼。算了这个不提。
大三受影响比较大的可能是痛仰和万青,后者多一点。这个时候我养成了一个习惯,就是练琴的时候想到什么比较好的段子都用手机立刻录下来,很可能扩展一下就是一首好歌。到了今年年初,我用过年拿的压岁钱和自己的积蓄买了录音设备,无奈声卡寄过来就是坏的,等换了一个好的回来年都过完了,那个寒假我只把等候重新编了曲录了一下。
4月份的时候看了英剧《黑镜》,这是我看过的最好最有深度的电视系列剧没有之一,《观众》也是完全受这部剧的启发。走在上课路上的时候哼出来的旋律,回宿舍录了一个DEMO,经过几次改动,旋律略有变化,顺着高潮两句顺口哼出来的词填完了半首词,在宿舍录完一半,憋出后半首词以后去排练室录的另一半。
当时我想在两个月内赶完这张专辑,送给那个姑娘当生日礼物(真是又拽屁又自恋的想法),按照进度大约一周一首,但是主要由于懒=。= 所以这个想法没有实现。5月重录完《牢笼》后就没有再动过,心里想着暑假一定要做出来。
暑假找实习很困难,好不容易托人找到了一个网站的工作,没技术又不受待见的待了一个月,每天上班无所事事。离职的前两天来了台风,淋着雨回家,第二天也没有人通知我不用上班,某种程度上要感谢这家公司的不待见,让我有了充足的动力开始去做拖了很久的事。
8月10号我正式开始录专辑,这个时候我手上只有《暴走》、《不可说》、《世界名曲》、《她》还有删掉没有用的两首歌的部分旋律,更可怕的是它们几乎都还没有词。我至今仍保留这个丑陋的习惯,就是到快要录人声了才把词慢慢填完。
最先录的是《她》,前面说了,讲的是和《等候》里同一个姑娘的故事。这首歌原来录的DEMO叫summer,吉他编的很简单,想表现一种夏天刺眼的眼光带来的过度曝光的苍白感,所以尽管这段恋爱不在夏天,我还是在歌词里保留了很多“夏天”的意象。
之后录的是《不可说》,这首歌觉得录的不大满意,但是由于懒 =。=,所以没有返工。编曲上也不大满意,我觉得做歌前脑子里都会有一个理想的样子,比如说你想做一个绿的感觉,就应该做出一个特别绿的才好,这首歌就属于想做一个绿出来,结果做了一个蓝出来。很多歌我都有这种情况,有时候也许能弄巧成拙,大多数时候都会弄的四不像。不过这首歌做完自己很兴奋,录完大概是3点了还不困,4点才睡,第二天很激动很早就醒了把DEMO发给晟楠听,他说他还是喜欢《观众》。
《蝉》这首歌写的比较充数,在录音的十几天里临时写的,之后自己听听觉的,诶,还不错。就是想表达一种燃烧绳命的赶脚。
《核弹》的demo叫kill that bastard,可能是因为听了《KILL THE DJ》有点激动,也是临时写的,唱的比较累比较勉强,我觉得吉他编的还不错,这首歌喜欢的人可能不多。后来因为英文太差没法填英文词,就改成了中文,原来就想表达一种把无耻的人类全部杀光的豪迈,突然想到前阵子看过库布里克的《奇爱博士》又名《我们是如何学会恐惧并爱上炸弹》就直接向他致敬了。
《世界名曲》很明显是向五月天致敬,同时又是我自己的宣言。编曲有点模仿咸鱼,反正就是五月天风格。包括歌词,用了很多五月天的东西,包括最后的啦啦啦偷懒大法。尽管人声录的很不稳,但是自己听了还是会感动。之所以叫《世界名曲》是因为专辑叫《世界名曲》,专辑叫这个是因为我曾经说过想做一张翻唱专辑《世界名曲》,而这张本来叫《文艺复兴》,后来又突发奇想把名字对调了一下。
《暴走》本来想致敬一下后海大鲨鱼,后来发现TRILOGY一个工程只能加载一种音色(不知道是不是我的使用问题),而且我还没想出词,这时候已经是8月24日,我就懒得搞了,索性做成一个序曲。
我数了一下这是15天不到做6首歌的节奏。原来预留两个月没做出来的东西就在不开空调电扇的卧室里汗流浃背的憋出来了。我很喜欢这种说做就做的节奏,真正想做一件事并且感觉已经准备好了,那就一秒钟都拖不得,尤其是在这个大三尾巴大四开始的关头,完成专辑的成就感对我来说是很好的一剂强心针。
因为专辑整体性和编曲不成熟的原因,删掉了两首歌。不过现在这张专辑的整体性也一般。其中《观众》、《不可说》、《核弹》我自己归类为“反人类”三部曲。
录音混音方面,最大的问题还是人声,现在用的麦克风虽然对我来说已经不错了,但是在一些频段表现还是不太好。录音环境也是一个比较大的影响因素,很多歌噪点比较大,我除了把房间门窗关紧并且在夜深人静时才开工外没有别的隔音方法。好几首歌没有混好,甚至均衡都没做好,就不说哪首混的好哪首不好了,因为我觉得都不好。不过人声最大的问题还是在唱功上,不录音觉得自己唱歌不错,听了自己的录音才知道自己唱歌有多一般,音准问题尤其严重,另外还要多练习和声,这张专辑很大一个遗憾是和声没有认真编写,都是即兴唱的。
最后说一下对自己的要求和希望吧,之前说过了下一张叫《文艺复兴》,真正要做一些世界名曲,不过我觉得原创也是必须的,专辑的结构大概是10首左右原创加上5首左右翻弹翻唱“世界名曲”,比如说布鲁斯的经典《crossroads》。
风格上我觉得自己尝试过制作专辑以后就有一定的创作模式了,算不上风格,但是创作的时候有了一些固有的模板框架。我希望专辑的整体性更好,像五月天的近几张还有绿日的《American Idiot》一样。我想尝试一些还没来得及尝试的风格,比如英伦,比如纯粹的老式布鲁斯,比如grunge,比如老朋克。
当然,这些都要求我更加勤的练琴,老实说我非常懒,几乎不练琴,基本功非常差,专辑里很多solo都弹的很勉强,再快的几乎就弹不了了。还有就是练唱歌以及学习更加专业的录音混音技术。
以上都是想到什么写什么,行文混乱,想到什么漏掉的以后再补充,造成您阅读的不适多多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