码头通向的阳台,《白银饭店》
72天前的23点51分你在做什么?
漆黑的楼道里手忙脚乱地找钥匙;脱掉外套;抽完最后一支烟;把煎得金黄油亮的鸡蛋从锅里铲出来;关掉电脑屏幕等待风扇停转:翻箱倒柜地找一支钢笔;刷牙;拦出租;被拒载;再要几扎糟啤酒;给男女朋友或外卖打电话;补作业;喂奶;下载电影;滴眼药水;加油站找厕所;医院病床上等死。
第18例,我,拿着瓶康师傅纯净水目送两位朋友坐车回家。
再早些的两三个小时,在1978美术馆的小展厅里,我坐在水泥地上,面前是一幅字,“白银饭店”,字左面坐着戴圆眼镜的张玮玮,穿件白衬衫,右面一个黄T恤,郭龙,带着他的KORG小键盘和道士发髻。之后,当那把Martin的四弦震响的一刹那,我不由自主地打了个寒颤。
因为我听到,《白银饭店》,活过来了。
再早些,早到香港不是“特别行政区”之前的某一个春夏秋冬之中的某一个清晨日暮,两个兄弟上路了。
我总是在想象一种摄影棚的布置,黑布白光,一张折叠椅,折叠椅背面必须是有彩色花纹的那种金属,最好还有一张角落里的雕漆桌,玻璃下面雕着屏风,月夜,花园,佳人。然后坐在椅子上小憩,直到光打得眼睛睁开是一片蓝色为止。
可是在那天晚上,我发现这样的“想象”又来了,像是六点半准时杀进“成都”小吃的民工兄弟一样,风卷残云般把我洗劫一空,而后带着战利品又油光满面地继续投入到房地产泡沫的建设之中去。
于是坐在折叠椅或是木凳上的张玮玮和郭龙,就这么把最后一场“略有意义”的演出扔给我了。
之后一起看演出的两位朋友,一个朝北去,一个朝东走,像是暮色苍茫中的两只小船,在亚欧大陆上和一座叫兰州的城市连成了个三角形,圈住了爱他和恨他的人们,圈住了一个又一个小故事。
我今天讲的小故事,叫做白银饭店。
张玮玮说,在每一场演出中他都要念一遍那篇不长不短的文字,但是他每次都会念错,所以这次他就小心翼翼地念,小心翼翼地继续念错;郭龙习惯闭上眼睛唱歌,像念经一样诵出一段又一段歌词来,然后不紧不慢地从手风琴换到合成器,或从手鼓换回手风琴。
可以说这是次99.95%还原唱片的演出,如果不去关注那0.05%的小问题(当然只是唱那首经典的新疆民歌时二人轻微地一次差异),它是完美的。张玮玮用了台Boss的RC20做loop,在一些需要两把吉他的地方播放录制好的另一轨,现场的灯光与扩音也恰到好处,所以我说《白银饭店》活过来了,一张纸也可以变成一座花园。
但描述一次演出远远不是我写这篇文章的目的。
中国是个讲究圈子的国度,讲究到在嚎叫俱乐部门口会挂出一块“金属党与狗不得入内”的牌子,讲究到在某些人的眼里如果少了那么些失真那么些所谓“躁动”一个乐队马上就变得“伪”了起来,你捧我,我捧你,有井水咱就不犯河水,团结紧密,又松松散散,如同一棵千年老树的根。我总能感觉到民谣圈是分派系的,而张玮玮和郭龙所在的那个寨头,恰好又是“疑无路”的那一拨,这里聚集着从西北走出的民谣歌手,一个一个俨然铜铸的黄土战士,迈开步子蹬踏着中国民谣的脊背,直到听众的双眼冒血,双臂震颤,列队跳进黄河激起的水雾里。
但张玮玮与郭龙制造的这张《白银饭店》,却彻彻底底的不沾染那股黄土气息,我一遍一遍地听,可就是找不到一个寄托乡思的切入点,所以我曾妄下了一个“这是他们离开家乡对外面世界的描写”这样的结论,但始终不能全面赞同,却又无力还击。
这或许就是张玮玮式的美学,或者说是当今中国民谣界的一个整体颜色。不久之前我还见过有人专程去白银饭店,把那里当做个“景点”来参观,我对这种“朝拜”心理略有一丝厌烦,对这些音乐作品的创作者来说,他们所使用的一些意象,更多所代表的是一种记忆与一种想象,至于现实状况如何,不在考虑范围内,所以才会有“暮色苍茫”与“愁云萧森”,才会有“三流演员”和“沉默杀手”。但是中国民谣正在进入一个追求精致描绘的状态,粗犷大气的泼墨写意少了,多了些细细工描出的“仕女图”,这或许也与听众与整体社会环境有关,《白银饭店》可以说是对这两年“火”起来的民谣的一次中期总结,向前收纳繁华,向后轻启闺门,也给同一时期所有的民谣音乐人一个风向标,“我们”朝哪走了,你们看好。
从音乐的角度来看,配器无外乎原声吉他,非洲手鼓,手风琴,或者在《哪一位上帝会原谅我们呢》里出现的女声合唱,而二人的和声段落,则几乎在每一首歌里都出现。自然大调,自然小调,和声小调,歌曲自然而然的在这三种常用调式中铺张开来,旋律优美而速度平缓,节奏中规中矩,几乎即成模式地把一首一首歌曲排列在一张CD上,从头到尾没有任何让人觉得突兀的地方。
但从民谣音乐注重的歌词来说,这张碟只能是“一本好诗集”,还达不到“伟大”的境界,不过这已经是非常具有难度的创作了,大念白可以是民谣,小诗赋也可以是民谣,而张玮玮的词作则介于两者之间,是一座小于广场大于酒吧的花园。可能有些人对张玮玮越来越个性化的音乐风格会有抵触,但是“野孩子”属于过去,属于一个“比较”唯一的时光,一味的拿所谓“黄河气息”说事,那将成为一种噱头,音乐本身将失去意义。所以我们更应该期待“歌手张玮玮”会带来什么样的作品,去猜想下一张“《白银饭店》”会是什么样。
在那天演出的最后,张玮玮说他们会去云南找张佺,然后再次起步创作,这就像是一部商业电影来了个开放式结局,最后放完演职人员表还不忘来一句,“你等着我回来”。
那我们就等着吧,下一张“《白银饭店》”。
漆黑的楼道里手忙脚乱地找钥匙;脱掉外套;抽完最后一支烟;把煎得金黄油亮的鸡蛋从锅里铲出来;关掉电脑屏幕等待风扇停转:翻箱倒柜地找一支钢笔;刷牙;拦出租;被拒载;再要几扎糟啤酒;给男女朋友或外卖打电话;补作业;喂奶;下载电影;滴眼药水;加油站找厕所;医院病床上等死。
第18例,我,拿着瓶康师傅纯净水目送两位朋友坐车回家。
再早些的两三个小时,在1978美术馆的小展厅里,我坐在水泥地上,面前是一幅字,“白银饭店”,字左面坐着戴圆眼镜的张玮玮,穿件白衬衫,右面一个黄T恤,郭龙,带着他的KORG小键盘和道士发髻。之后,当那把Martin的四弦震响的一刹那,我不由自主地打了个寒颤。
因为我听到,《白银饭店》,活过来了。
再早些,早到香港不是“特别行政区”之前的某一个春夏秋冬之中的某一个清晨日暮,两个兄弟上路了。
我总是在想象一种摄影棚的布置,黑布白光,一张折叠椅,折叠椅背面必须是有彩色花纹的那种金属,最好还有一张角落里的雕漆桌,玻璃下面雕着屏风,月夜,花园,佳人。然后坐在椅子上小憩,直到光打得眼睛睁开是一片蓝色为止。
可是在那天晚上,我发现这样的“想象”又来了,像是六点半准时杀进“成都”小吃的民工兄弟一样,风卷残云般把我洗劫一空,而后带着战利品又油光满面地继续投入到房地产泡沫的建设之中去。
于是坐在折叠椅或是木凳上的张玮玮和郭龙,就这么把最后一场“略有意义”的演出扔给我了。
之后一起看演出的两位朋友,一个朝北去,一个朝东走,像是暮色苍茫中的两只小船,在亚欧大陆上和一座叫兰州的城市连成了个三角形,圈住了爱他和恨他的人们,圈住了一个又一个小故事。
我今天讲的小故事,叫做白银饭店。
张玮玮说,在每一场演出中他都要念一遍那篇不长不短的文字,但是他每次都会念错,所以这次他就小心翼翼地念,小心翼翼地继续念错;郭龙习惯闭上眼睛唱歌,像念经一样诵出一段又一段歌词来,然后不紧不慢地从手风琴换到合成器,或从手鼓换回手风琴。
可以说这是次99.95%还原唱片的演出,如果不去关注那0.05%的小问题(当然只是唱那首经典的新疆民歌时二人轻微地一次差异),它是完美的。张玮玮用了台Boss的RC20做loop,在一些需要两把吉他的地方播放录制好的另一轨,现场的灯光与扩音也恰到好处,所以我说《白银饭店》活过来了,一张纸也可以变成一座花园。
但描述一次演出远远不是我写这篇文章的目的。
中国是个讲究圈子的国度,讲究到在嚎叫俱乐部门口会挂出一块“金属党与狗不得入内”的牌子,讲究到在某些人的眼里如果少了那么些失真那么些所谓“躁动”一个乐队马上就变得“伪”了起来,你捧我,我捧你,有井水咱就不犯河水,团结紧密,又松松散散,如同一棵千年老树的根。我总能感觉到民谣圈是分派系的,而张玮玮和郭龙所在的那个寨头,恰好又是“疑无路”的那一拨,这里聚集着从西北走出的民谣歌手,一个一个俨然铜铸的黄土战士,迈开步子蹬踏着中国民谣的脊背,直到听众的双眼冒血,双臂震颤,列队跳进黄河激起的水雾里。
但张玮玮与郭龙制造的这张《白银饭店》,却彻彻底底的不沾染那股黄土气息,我一遍一遍地听,可就是找不到一个寄托乡思的切入点,所以我曾妄下了一个“这是他们离开家乡对外面世界的描写”这样的结论,但始终不能全面赞同,却又无力还击。
这或许就是张玮玮式的美学,或者说是当今中国民谣界的一个整体颜色。不久之前我还见过有人专程去白银饭店,把那里当做个“景点”来参观,我对这种“朝拜”心理略有一丝厌烦,对这些音乐作品的创作者来说,他们所使用的一些意象,更多所代表的是一种记忆与一种想象,至于现实状况如何,不在考虑范围内,所以才会有“暮色苍茫”与“愁云萧森”,才会有“三流演员”和“沉默杀手”。但是中国民谣正在进入一个追求精致描绘的状态,粗犷大气的泼墨写意少了,多了些细细工描出的“仕女图”,这或许也与听众与整体社会环境有关,《白银饭店》可以说是对这两年“火”起来的民谣的一次中期总结,向前收纳繁华,向后轻启闺门,也给同一时期所有的民谣音乐人一个风向标,“我们”朝哪走了,你们看好。
从音乐的角度来看,配器无外乎原声吉他,非洲手鼓,手风琴,或者在《哪一位上帝会原谅我们呢》里出现的女声合唱,而二人的和声段落,则几乎在每一首歌里都出现。自然大调,自然小调,和声小调,歌曲自然而然的在这三种常用调式中铺张开来,旋律优美而速度平缓,节奏中规中矩,几乎即成模式地把一首一首歌曲排列在一张CD上,从头到尾没有任何让人觉得突兀的地方。
但从民谣音乐注重的歌词来说,这张碟只能是“一本好诗集”,还达不到“伟大”的境界,不过这已经是非常具有难度的创作了,大念白可以是民谣,小诗赋也可以是民谣,而张玮玮的词作则介于两者之间,是一座小于广场大于酒吧的花园。可能有些人对张玮玮越来越个性化的音乐风格会有抵触,但是“野孩子”属于过去,属于一个“比较”唯一的时光,一味的拿所谓“黄河气息”说事,那将成为一种噱头,音乐本身将失去意义。所以我们更应该期待“歌手张玮玮”会带来什么样的作品,去猜想下一张“《白银饭店》”会是什么样。
在那天演出的最后,张玮玮说他们会去云南找张佺,然后再次起步创作,这就像是一部商业电影来了个开放式结局,最后放完演职人员表还不忘来一句,“你等着我回来”。
那我们就等着吧,下一张“《白银饭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