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一样的Sibelius

作品:
众所周知,Sibelius的小提琴协奏曲是公认的难。但是目前普遍演奏的是学术界所称的“1905年版本”,本作品的修改版。这个版本出现的原因是:第一版更难!当年首演时因为独奏家“功力有限”,加上Sibelius几乎不能在首演前完成曲谱(估计他是喝了太多Vodka了,难道酗酒是北欧人的通病?呵呵,开玩笑而已),首演当晚是一场彻底的灾难。于是,作曲家把这个第一版收回,拒绝出版。而我们日常所能听到的是作曲家1905年出版的,大幅修改后的版本。而第一版则一直没有再出现在大众视线,直至到1991年,Sibelius的后人允许,这一版本才“重见天日”,以“昙花一现”的姿态:一场现场音乐会和一张录音室专辑。就这样,我们这些没有听过那场音乐会的大众才能从这张专辑里感受第一版的“难”。
独奏家:
Leonidas Kavakos,这位希腊小提琴家绝对可以称得上“神童”:当年18岁的他已经赢得了Sibelius国际小提琴比赛第一名,21岁摘得Paganini小提琴比赛第一名。考虑到这首协奏曲的风格和技术上的要求(炫技级的华作),他的名字出现在专辑上是绝对是无可争议的。
专辑曲目:
这张专辑并不仅是收录了Sibelius小提琴协奏曲第一版的录音,并附加以第一版原班人马(乐团、指挥、独奏家、工作人员、场地)录制的耳熟能详(这个词有点牵强,因为连我的记忆力都没办法记住整部作品的变化)的修改版。这样一来,两个版本的对比显得更明显。
聆听对比:
第一乐章:两个版本比对,第一版是真的非常难!不仅是在相当一部分的章节满布高难度的小提琴炫技乐段,而且感觉上小提琴和乐团的关系被安排得比修改版更有“冲突”:第一版的乐团演奏部分的旋律没有与小提琴主题完全衔接,更多的是以主题发展出来的变奏。各声部的速度上第一版比修改版稍慢,这也令我对第一版的旋律更偏好(这部作品的慢更好地渲染出修改版里面着墨的那种北极圈冬季夜空般的冷)。第一版独有的那些小提琴独奏炫技听起来有点“别扭”(估计是听修改版太多,养成了习惯),但是第二次听的时候那种“别扭”的听感没有了,更多的是炫技部分是对乐章后段的焰火般的结束进行铺排。
第二乐章:两个版本对比起来并没有如第一乐章那么明显的修改,小提琴在第一版里显得更加如歌般的诗意。第一版中的定音鼓对此乐章的铺排有不容忽视的点缀。
第三乐章:大名鼎鼎的“北极熊的波兰舞曲“。第一版的特色之处在于额外的小提琴炫技,并且乐团部分也有一定篇幅的华丽乐段。两者所产生的火花比修改版的显得更有层次。而我觉得,第一版的这个乐章其实应该被称为“北极熊与北极光的波兰舞曲”。
总体来说,这两个版本(第一版,39分40秒;修改版,35分20秒)都是偏慢(相对于“大卫王” David Oistrakh与Eugene Ormandy和费城乐团的那个版本,30分53秒)。不过,作为一个如此特别的录音,加上指挥Osmo Vanska对Sibelius作品的诠释,完全可以理解。
总结:
这是一张爱乐人士值得收藏的精品。因为,这是不一样的Sibelius。
众所周知,Sibelius的小提琴协奏曲是公认的难。但是目前普遍演奏的是学术界所称的“1905年版本”,本作品的修改版。这个版本出现的原因是:第一版更难!当年首演时因为独奏家“功力有限”,加上Sibelius几乎不能在首演前完成曲谱(估计他是喝了太多Vodka了,难道酗酒是北欧人的通病?呵呵,开玩笑而已),首演当晚是一场彻底的灾难。于是,作曲家把这个第一版收回,拒绝出版。而我们日常所能听到的是作曲家1905年出版的,大幅修改后的版本。而第一版则一直没有再出现在大众视线,直至到1991年,Sibelius的后人允许,这一版本才“重见天日”,以“昙花一现”的姿态:一场现场音乐会和一张录音室专辑。就这样,我们这些没有听过那场音乐会的大众才能从这张专辑里感受第一版的“难”。
独奏家:
Leonidas Kavakos,这位希腊小提琴家绝对可以称得上“神童”:当年18岁的他已经赢得了Sibelius国际小提琴比赛第一名,21岁摘得Paganini小提琴比赛第一名。考虑到这首协奏曲的风格和技术上的要求(炫技级的华作),他的名字出现在专辑上是绝对是无可争议的。
专辑曲目:
这张专辑并不仅是收录了Sibelius小提琴协奏曲第一版的录音,并附加以第一版原班人马(乐团、指挥、独奏家、工作人员、场地)录制的耳熟能详(这个词有点牵强,因为连我的记忆力都没办法记住整部作品的变化)的修改版。这样一来,两个版本的对比显得更明显。
聆听对比:
第一乐章:两个版本比对,第一版是真的非常难!不仅是在相当一部分的章节满布高难度的小提琴炫技乐段,而且感觉上小提琴和乐团的关系被安排得比修改版更有“冲突”:第一版的乐团演奏部分的旋律没有与小提琴主题完全衔接,更多的是以主题发展出来的变奏。各声部的速度上第一版比修改版稍慢,这也令我对第一版的旋律更偏好(这部作品的慢更好地渲染出修改版里面着墨的那种北极圈冬季夜空般的冷)。第一版独有的那些小提琴独奏炫技听起来有点“别扭”(估计是听修改版太多,养成了习惯),但是第二次听的时候那种“别扭”的听感没有了,更多的是炫技部分是对乐章后段的焰火般的结束进行铺排。
第二乐章:两个版本对比起来并没有如第一乐章那么明显的修改,小提琴在第一版里显得更加如歌般的诗意。第一版中的定音鼓对此乐章的铺排有不容忽视的点缀。
第三乐章:大名鼎鼎的“北极熊的波兰舞曲“。第一版的特色之处在于额外的小提琴炫技,并且乐团部分也有一定篇幅的华丽乐段。两者所产生的火花比修改版的显得更有层次。而我觉得,第一版的这个乐章其实应该被称为“北极熊与北极光的波兰舞曲”。
总体来说,这两个版本(第一版,39分40秒;修改版,35分20秒)都是偏慢(相对于“大卫王” David Oistrakh与Eugene Ormandy和费城乐团的那个版本,30分53秒)。不过,作为一个如此特别的录音,加上指挥Osmo Vanska对Sibelius作品的诠释,完全可以理解。
总结:
这是一张爱乐人士值得收藏的精品。因为,这是不一样的Sibeli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