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不停止的,梦的缪斯。
钮承泽导演的《求婚事务所》里,有一集讲的是李绍祥饰演的黄小俊,硬是要送李康宜演的李一佩回家。他暗恋李一佩,李一佩当时心里却没有他,耍着性子说“不要你跟啦”。于是,他只好开着机车,慢突突地跟在李一佩后面。屏幕上的长镜头里,李一佩气冲冲走在前面,黄小俊开着机车跟在后面。而就在这个时候,响起了《Going Home》的背景音乐。夜色下的台北,各怀心事走过大街小巷的两人,为这首歌演绎了最完美的影像。这也是我听到的第一首,Sophie Zelmani的歌。当时的我,还未听过王菲重新演绎的版本,却已深深沉陷在这个瑞典女生的声音里。
时隔八年,钮承泽导演的电影里早已经看不到御用女主角李康宜的模样,我也从一个高中生变成朝九晚五的上班族。然而足足经过八年后,终究等到了Sophie Zelmani来华。上海场的音乐会是中国行的最后一站,然而人数依旧没能超过两百人。演出被安排在红坊小小的“On stage”里,到场的人中80%是声演坊充数性质的会员和王菲的歌迷。我必须承认,我的心里是五味陈杂的。八年的时间,我同期喜欢的梁静茹,已经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女歌手变成“情歌天后”。然而Sophie Zelmani依旧那么名不见经传,甚至在场的人中,有一半仅仅对她的《Going Home》一首歌有印象。
很少人知道,最著名的《Going Home》写得是她在音乐创造遭遇瓶颈时的所感所想。淡淡感伤里却蕴藏着治愈和带来新希望的正力量,这是Sophie Zelmani最伟大的地方,她从没有频频登上为人津津乐道的排行榜,音乐也不像《中国好声音》的选手那样有力又高亢。但她是梦的缪斯,她的音乐像是一种幻术,能够带来愈疗和复原的神奇力量。她的专辑每每发行都饱受好评,没有任何音乐背景和舞台经历的她首张专辑就打进流行音乐排行榜第四名,之后慢慢被瑞士、日本乃至西欧音乐界熟知。她的音乐是纯粹的,入行至今17年从未改变;为她伴奏的乐队,这次也出现在中国巡演中,他们已经在一起17年,从1995到现在,从未分开,做好音乐的心从未改变。生性腼腆的她,从来只是默默做着她满意的音乐,并用音乐创造的美梦感染每一位进入梦境的听众。
说着“她也就是因为王菲才被人知道的”、“就是一个小清新没什么特别的”之类的话的人,看不到Sophie Zelmani的这些“不为人知”。但我爱这个北欧的音乐精灵,很少人知道她其实是我最爱的歌手,甚至是把我从Pop music引领到Indie pop的领路人。正如她说当她觉得生活和音乐无法进行时她选择回家让自己好好休整;而离家在外的我,会选择在她的音乐创造出的世界里休整和治愈。她的音乐不是那种刚打榜时你会循环播放过了打榜期就遗忘的音乐,是那种任何时候只要你想起任何时候只要你再听到都会再次被感染和沉醉其中的音乐。
“我们已经老大不小不能肆意妄为了,只有梦想能让我觉得我充满朝气”,这是《Going Home》她吟唱的歌词中其中一句,当每一次我难过和彷徨的时候,我就会想起这首歌,然后告诉自己:与其向现实妥协,一辈子碌碌无为;不如把自己逼到毫无退路,只有追寻梦想这一条路上。正如创造出一首又一首令自己和听众满意的歌的Sophie Zelmani一样——只有带着梦想,我才能真切感受到我是活着的。这才是梦的缪斯,它不是靠穿着光鲜的打歌服就能做到的。这一次的中国演出当然有遗憾,有太少的人知道她,太少的人关注她的音乐(我甚至都不明白那些不了解她的人去现场的意义在哪里);有好多的歌没能唱——《This Room》、《I'm the Rain》、《Always You》。好歌太多尽管Encore两次也不足够,但上海站还是唱了几首其他站没有的歌曲。
没有人能感同身受我今夜的幸福,当我倚在墙壁上,对着问台下观众想听哪首歌的Sophie喊出《Breeze》时,说着“Breeze可能不行因为我们好几年没唱了”最终改口的Sophie,实现了我八年来的一大夙愿。“My heart is leaving you , It says goodbye"当她开口演唱时,流泪都无法形容我此刻的心境。仿佛闭上眼,我就可以看见高中时的自己,躺在凉席上,等着一个人的短信,等啊等啊后来就睡着了,好久未见的那个自己在Sophie的声音中变得愈加清晰。真希望时光可以停在那一刻,所有无关联的人都消失不见了,只剩下Sophie的声音萦绕在空气中。这是不为人知的我,被藏在心底的我,那些斥责我的人看不见的我。
这是有Sophie Zelmani陪伴的,不为人知的岁月。
时隔八年,钮承泽导演的电影里早已经看不到御用女主角李康宜的模样,我也从一个高中生变成朝九晚五的上班族。然而足足经过八年后,终究等到了Sophie Zelmani来华。上海场的音乐会是中国行的最后一站,然而人数依旧没能超过两百人。演出被安排在红坊小小的“On stage”里,到场的人中80%是声演坊充数性质的会员和王菲的歌迷。我必须承认,我的心里是五味陈杂的。八年的时间,我同期喜欢的梁静茹,已经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女歌手变成“情歌天后”。然而Sophie Zelmani依旧那么名不见经传,甚至在场的人中,有一半仅仅对她的《Going Home》一首歌有印象。
很少人知道,最著名的《Going Home》写得是她在音乐创造遭遇瓶颈时的所感所想。淡淡感伤里却蕴藏着治愈和带来新希望的正力量,这是Sophie Zelmani最伟大的地方,她从没有频频登上为人津津乐道的排行榜,音乐也不像《中国好声音》的选手那样有力又高亢。但她是梦的缪斯,她的音乐像是一种幻术,能够带来愈疗和复原的神奇力量。她的专辑每每发行都饱受好评,没有任何音乐背景和舞台经历的她首张专辑就打进流行音乐排行榜第四名,之后慢慢被瑞士、日本乃至西欧音乐界熟知。她的音乐是纯粹的,入行至今17年从未改变;为她伴奏的乐队,这次也出现在中国巡演中,他们已经在一起17年,从1995到现在,从未分开,做好音乐的心从未改变。生性腼腆的她,从来只是默默做着她满意的音乐,并用音乐创造的美梦感染每一位进入梦境的听众。
说着“她也就是因为王菲才被人知道的”、“就是一个小清新没什么特别的”之类的话的人,看不到Sophie Zelmani的这些“不为人知”。但我爱这个北欧的音乐精灵,很少人知道她其实是我最爱的歌手,甚至是把我从Pop music引领到Indie pop的领路人。正如她说当她觉得生活和音乐无法进行时她选择回家让自己好好休整;而离家在外的我,会选择在她的音乐创造出的世界里休整和治愈。她的音乐不是那种刚打榜时你会循环播放过了打榜期就遗忘的音乐,是那种任何时候只要你想起任何时候只要你再听到都会再次被感染和沉醉其中的音乐。
“我们已经老大不小不能肆意妄为了,只有梦想能让我觉得我充满朝气”,这是《Going Home》她吟唱的歌词中其中一句,当每一次我难过和彷徨的时候,我就会想起这首歌,然后告诉自己:与其向现实妥协,一辈子碌碌无为;不如把自己逼到毫无退路,只有追寻梦想这一条路上。正如创造出一首又一首令自己和听众满意的歌的Sophie Zelmani一样——只有带着梦想,我才能真切感受到我是活着的。这才是梦的缪斯,它不是靠穿着光鲜的打歌服就能做到的。这一次的中国演出当然有遗憾,有太少的人知道她,太少的人关注她的音乐(我甚至都不明白那些不了解她的人去现场的意义在哪里);有好多的歌没能唱——《This Room》、《I'm the Rain》、《Always You》。好歌太多尽管Encore两次也不足够,但上海站还是唱了几首其他站没有的歌曲。
没有人能感同身受我今夜的幸福,当我倚在墙壁上,对着问台下观众想听哪首歌的Sophie喊出《Breeze》时,说着“Breeze可能不行因为我们好几年没唱了”最终改口的Sophie,实现了我八年来的一大夙愿。“My heart is leaving you , It says goodbye"当她开口演唱时,流泪都无法形容我此刻的心境。仿佛闭上眼,我就可以看见高中时的自己,躺在凉席上,等着一个人的短信,等啊等啊后来就睡着了,好久未见的那个自己在Sophie的声音中变得愈加清晰。真希望时光可以停在那一刻,所有无关联的人都消失不见了,只剩下Sophie的声音萦绕在空气中。这是不为人知的我,被藏在心底的我,那些斥责我的人看不见的我。
这是有Sophie Zelmani陪伴的,不为人知的岁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