耄耋之响------旺德晚年的“布九”
在“布鲁克纳指挥家”殿堂中,旺德(Günter Wand)的地位是极为显赫的,从战前的SP时代到战后的立体声生代,从数码录音延伸至新世纪,旺德伴随着布鲁克纳的音乐走过两个世纪,这本身就是传奇。
出生于1912年的旺德,在战前,20几岁的时候便站上了科隆歌剧院的指挥台,但直到60岁的时候才开始系统性的录制布鲁克纳交响曲,成为“布鲁克纳大师”已然是80岁以后的事了,在大师近90岁高龄之时再次登上了艺术的顶峰,此时大师棒下的布鲁克纳已成为绝响。
在旺德的指挥生涯中曾多次录制布鲁克纳,战后的1946年旺德被任命为科隆市音乐总监。最早的录音就是在1946~50年期间,指挥科隆广播交响乐团以及Gürzenich-Orchester Köln所残留下的录音,其中一张“布五”曾获得德国唱片奖。在酝酿多年后,第一次也是唯一的系统性录制布鲁克纳交响曲全集是在1970~80年代,旺德与科隆广播交响乐团此时的合作日臻完善,旺德将一个二流乐团成功带入新的高度。这套“布交”全集是重要的资料,从中可以感受旺德对布鲁克纳音乐“不渲染亦不保留,真实再现音乐本来面目”的理念。此套录音的不足之处是音场偏薄,不太过瘾。
离开科隆后旺德成为北德广播交响乐团(NDR-Sinfonieorchester)首席指挥。在1982~1991年旺德指挥北德演绎的布鲁克纳被认为是其艺术标杆,奠定了其布鲁克纳大师的地位。旺德对现场录音是坚定不移的,他拒绝重录,拒绝任何修饰,他认为重录就是撒谎,他曾这样说:“音乐就像是生命,谎言便是万恶之源。”旺德的布鲁克纳意味着虔诚与纯粹,他率其“亲兵”乐团北德广交曾缔造了数个布鲁克纳的经典版本,其中以在吕贝克大教堂现场演绎的“布八”及“布九”最为震撼,绵延的弦乐与宏伟的铜管构成了深邃的宇宙之音在教堂中回荡,神的残响。此时期旺德大部分唱片均现场录音于北德广交老巢汉堡音乐厅,不知是录音器材还是场地条件所限,这些唱片听起来声场略显浑浊,动态感不强,音质明显不如同期吕贝克现场及东京现场。
旺德晚年曾客座指挥BPO及MPO,两次指挥均留下了广受盛赞的“布交”佳作,尤其是大师擅长的“布五”与“布九”。其中大师与BPO的合作系列,可谓演录俱佳,气势雄浑,音响漂亮,但是细细品味这似乎不是旺德的布鲁克纳,它太华丽,过于炫目,这只是BPO的布鲁克纳;而与MPO的一系列合作中诞生了“布八”及“布四”这样的经典,但就总体而言这些依然不是真正的“旺德之音”,此时的MPO还遗留着切利的余韵。
旺德晚年真正的巅峰之作是与柏林德意志交响乐团的合作。对于旺德来说布鲁克纳的音乐是一座完整而朴实的建筑,不需要将它建造的过分华丽,而是要用简洁的手法构建,不突出某一局部环节,而是让每个动机紧密关联,凭借这个“关联性”使之变得坚固。旺德的风格是朴素,严谨。因此,旺德不需要超一流顶级乐团,他只需要能按照他的意图去完成建筑的“亲兵”。离开北德之后旺德的“第二亲兵”正是柏林德意志交响乐团,而且乐团的实力在北德之上,音色更为深厚细腻,音响更强烈,另外这个系列的录音也不错,声音鲜明,动态感十足。
旺德指挥柏林德意志交响乐团此版“布九”录制于1993年3月20日,现场录音,此套为2CD唱片,第一张CD上还收有当日音乐会的另一曲目-------大师同样擅长的“舒八”。布鲁克纳的交响曲大部分由低吟开头,第九交响曲亦是如此,它的开头在某种意义上和“贝九”形成一种鲜明对比。“布九”亦是我的最爱,因为它足够神秘,刺激,极具末世情节。“布九”由弦乐组奏响含糊不清的D小调开始,先是以木管组作对位,然后是小号和鼓,铜管齐名,带着段落间深深的呼吸,在最后一组音符下,一个渐强开始,引出的是一个更加四分五裂的局面。在旺德的调教下,柏林德意志交响乐团铜管的音色有孤高冷艳之美,如倾听山谷中的风声。而接下来“布九”的戏谑曲乐章中有各种复杂情绪的堆积,残酷,阴霾,恐惧,同时又不失去令人震撼的能量,其中猛烈的音色和表情都是前所未有的。这是布鲁克纳晚年精神分裂的表现,病痛与各种失意让他显得神经质。而旺德的演绎很冷酷,弦乐的表现很“跳”,让人有“错乱”的快感。在第三乐章,舒缓的弦乐将人们带进一片神境中,布鲁克纳在创作“布九”时便已料到可能无法完成这部作品,他不断说起要提供合适的结束乐段给这作品。不知不觉中他接受了柔板作为第九交响曲的终乐章,因此在其中尽可能地表达“最后的”意思。如果真的有终乐章,柔板甚至还比它更加“最后”。因为布鲁克纳对终乐章的写作是如此的困难,同样因为柔板作为结束是如此的美妙,今天我们甚至要“感谢上帝”,让他没能完成第四乐章。81岁高龄的旺德在演绎这段“最后”时,显得淡定从容,乐团的音色恰到好处,稳重而内涵,走起了“太极步”,这是一个耄耋老人的独白,看穿尘世万象,怀着对神的虔诚,缓步迈向天堂。
还是那句话------“一个指挥成为指挥大师,非得80岁不可。”
出生于1912年的旺德,在战前,20几岁的时候便站上了科隆歌剧院的指挥台,但直到60岁的时候才开始系统性的录制布鲁克纳交响曲,成为“布鲁克纳大师”已然是80岁以后的事了,在大师近90岁高龄之时再次登上了艺术的顶峰,此时大师棒下的布鲁克纳已成为绝响。
在旺德的指挥生涯中曾多次录制布鲁克纳,战后的1946年旺德被任命为科隆市音乐总监。最早的录音就是在1946~50年期间,指挥科隆广播交响乐团以及Gürzenich-Orchester Köln所残留下的录音,其中一张“布五”曾获得德国唱片奖。在酝酿多年后,第一次也是唯一的系统性录制布鲁克纳交响曲全集是在1970~80年代,旺德与科隆广播交响乐团此时的合作日臻完善,旺德将一个二流乐团成功带入新的高度。这套“布交”全集是重要的资料,从中可以感受旺德对布鲁克纳音乐“不渲染亦不保留,真实再现音乐本来面目”的理念。此套录音的不足之处是音场偏薄,不太过瘾。
离开科隆后旺德成为北德广播交响乐团(NDR-Sinfonieorchester)首席指挥。在1982~1991年旺德指挥北德演绎的布鲁克纳被认为是其艺术标杆,奠定了其布鲁克纳大师的地位。旺德对现场录音是坚定不移的,他拒绝重录,拒绝任何修饰,他认为重录就是撒谎,他曾这样说:“音乐就像是生命,谎言便是万恶之源。”旺德的布鲁克纳意味着虔诚与纯粹,他率其“亲兵”乐团北德广交曾缔造了数个布鲁克纳的经典版本,其中以在吕贝克大教堂现场演绎的“布八”及“布九”最为震撼,绵延的弦乐与宏伟的铜管构成了深邃的宇宙之音在教堂中回荡,神的残响。此时期旺德大部分唱片均现场录音于北德广交老巢汉堡音乐厅,不知是录音器材还是场地条件所限,这些唱片听起来声场略显浑浊,动态感不强,音质明显不如同期吕贝克现场及东京现场。
旺德晚年曾客座指挥BPO及MPO,两次指挥均留下了广受盛赞的“布交”佳作,尤其是大师擅长的“布五”与“布九”。其中大师与BPO的合作系列,可谓演录俱佳,气势雄浑,音响漂亮,但是细细品味这似乎不是旺德的布鲁克纳,它太华丽,过于炫目,这只是BPO的布鲁克纳;而与MPO的一系列合作中诞生了“布八”及“布四”这样的经典,但就总体而言这些依然不是真正的“旺德之音”,此时的MPO还遗留着切利的余韵。
旺德晚年真正的巅峰之作是与柏林德意志交响乐团的合作。对于旺德来说布鲁克纳的音乐是一座完整而朴实的建筑,不需要将它建造的过分华丽,而是要用简洁的手法构建,不突出某一局部环节,而是让每个动机紧密关联,凭借这个“关联性”使之变得坚固。旺德的风格是朴素,严谨。因此,旺德不需要超一流顶级乐团,他只需要能按照他的意图去完成建筑的“亲兵”。离开北德之后旺德的“第二亲兵”正是柏林德意志交响乐团,而且乐团的实力在北德之上,音色更为深厚细腻,音响更强烈,另外这个系列的录音也不错,声音鲜明,动态感十足。
旺德指挥柏林德意志交响乐团此版“布九”录制于1993年3月20日,现场录音,此套为2CD唱片,第一张CD上还收有当日音乐会的另一曲目-------大师同样擅长的“舒八”。布鲁克纳的交响曲大部分由低吟开头,第九交响曲亦是如此,它的开头在某种意义上和“贝九”形成一种鲜明对比。“布九”亦是我的最爱,因为它足够神秘,刺激,极具末世情节。“布九”由弦乐组奏响含糊不清的D小调开始,先是以木管组作对位,然后是小号和鼓,铜管齐名,带着段落间深深的呼吸,在最后一组音符下,一个渐强开始,引出的是一个更加四分五裂的局面。在旺德的调教下,柏林德意志交响乐团铜管的音色有孤高冷艳之美,如倾听山谷中的风声。而接下来“布九”的戏谑曲乐章中有各种复杂情绪的堆积,残酷,阴霾,恐惧,同时又不失去令人震撼的能量,其中猛烈的音色和表情都是前所未有的。这是布鲁克纳晚年精神分裂的表现,病痛与各种失意让他显得神经质。而旺德的演绎很冷酷,弦乐的表现很“跳”,让人有“错乱”的快感。在第三乐章,舒缓的弦乐将人们带进一片神境中,布鲁克纳在创作“布九”时便已料到可能无法完成这部作品,他不断说起要提供合适的结束乐段给这作品。不知不觉中他接受了柔板作为第九交响曲的终乐章,因此在其中尽可能地表达“最后的”意思。如果真的有终乐章,柔板甚至还比它更加“最后”。因为布鲁克纳对终乐章的写作是如此的困难,同样因为柔板作为结束是如此的美妙,今天我们甚至要“感谢上帝”,让他没能完成第四乐章。81岁高龄的旺德在演绎这段“最后”时,显得淡定从容,乐团的音色恰到好处,稳重而内涵,走起了“太极步”,这是一个耄耋老人的独白,看穿尘世万象,怀着对神的虔诚,缓步迈向天堂。
还是那句话------“一个指挥成为指挥大师,非得80岁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