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软弱颤抖的双手,如何挥舞浓烈的红色旌旗
筑起街垒,拿起武器,装满子弹,你看见敌人嚣张的步伐登上阶梯,然后胸口血花迭起倒在前进的反方向,坠落下石灰和满地的红砖。直到你发觉弹匣里的子弹早已打空,忘我的呼喊划破长天,号角竟然在遥远的对面吹响,你和伙伴一并跳出战壕冲向敌人,在残酷而血腥的肉搏中杀出血路,最终你站在硝烟散尽的废墟前,准备享受最终的胜利。
然后你发觉你软弱颤抖的双手,已然疲倦的举不起那本该鲜艳的胜利旗帜。
1
革命成功了,我们讨论的只不过是革命之后的政权。它为何而生,它如何立足,它能否长远。我们唯一能确定的事实是,Tilo领导的革命军队,用简单粗暴,几乎野蛮的极端暴力手段,彻底将旧的Lacrimosa扫进历史的尘埃,我们目前垂睑而视的Lacrimosa,最终来到了它的第四个形态,尽管这个形态是如此的混乱,复杂,晦涩以及难以触碰。
曾经会激动的见人就推荐Lacrimosa。面对和我一样的中二少年,我会推荐Angst,告诉他这是死亡愉悦和绝望的极致;面对教养有加的古典青年,我会推荐Elodia,告诉他这是古典灵魂和悲伤的极致;面对急需激励的奋斗同仁,我会推荐Lichtgestalt,告诉他这是正面能量和光明的极致。
那么,试想你如果是Tilo Wolff,请问你还能够创造怎样的极致。或者应该,放下乐器静静的退居一旁,只留下如Lichtjahre封面帘幕内那寂寞孤独的一架钢琴。然而,Lacrimosa依旧生生不息,我们坚信的,只是简单的“音乐不死”。或许Revolution证明的只是,三年前Sehnsucht所踏出的荆棘之路并不是小丑探索旅途中的插曲或者是歧路,而恰巧,正是通往战斗和革命的金色大道。
三年前,当已经被爱和光明所笼罩乃至燃烧摧毁的小丑重新回到现实,他陷入了看不见归途的迷雾森林。在那里,他企图在原有的历程中为自己重新划就一个起点,他企图用欲望的主题去概括过去并重新审视自己。然而他失败了。他的自我剖析变成了晦涩的自言自语,他的大胆与叛逆冒犯了原有的理性与规则,于是在恍惚的幻觉中,在搏斗中筋疲力尽的他扔下火把向女神烧去,再也不考虑后果,点燃森林大火将建构摧毁殆尽。
然而或许正是这把无力的,虚弱而徒有其表的火焰,在梦境消散的刹那激发了小丑的慧根与眼界。终于,Tilo不再立足于形式的修补和元素的组合,他想做的,是摧毁过去而再也不是总结回忆。新的Lacrimosa诞生了。是的,或许对很多泪迷来说,这将是一个终结。然而我想Tilo不在乎。他不是某些乐迷想象和自我脑补里的悲剧导演,他只是一个有时会迷茫,有时会才华横溢,情绪起伏的艺术家,一如当年在马戏团的皑皑白雪里游荡,在满座的电影院看着自己表演,然后泪流满面。
于是我宁愿相信,小丑回到了自己曾经扬名立万的剧院,然后将这座剧院砸成了一片废墟。然后,他举起大旗,遥望天空,那是当年他在Angst里看到过的鱼鳞苍穹。只不过这时候的他,踉踉跄跄,仓皇失措,企图强打精神,于是显得如同专辑封面一般笨拙。
2
革命摧毁的是旧的Lacrimosa。然而旧的Lacrimosa代表着复杂的意义,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它是一系列感性概念和意识形态以一种极其理性和机械的程式形成的固定符号。于是你会看到Tilo的革命是如此彻底,以至于将剧院拆的只剩下横亘在地的断壁残垣。
曾经唯美与悲伤为情感的主基调,纯粹的为美而美的艺术理想;如今明快的节奏宣告那曾经的悲剧之皇改头换面,愤怒与宣泄布满专辑,热血沸腾彻底淹没唯美主义的脆弱田园。
曾经古典交响作为主线框架结构,用金属来适当极端;如今金属在动脉中尽情游走,灵魂逐渐脱胎换骨,纯粹的金属乐队成为定位,交响彻底沦为点缀。
曾经有画面感和韵律感出色的韵文和长句,铺陈辅助绵长悠远的节奏步伐;如今短平快大字报式的呼告和短促急行军般的直接抒情,宛若杂文般行云流水的思维爆炸。
曾经纷繁回转,柳暗花明,娓娓道来的韵律和编曲模式,构筑专属于Lacrimosa的感官世界和音乐族谱;如今流行乐式单刀直入,金刚怒目而蛮不讲理的编曲,帘幕突然间在耀眼炫目的灯光下被粗暴的一把扯开,表演毫无准备直接被推到观众面前。
曾经用一种德国式的机械理性,在明明洋溢深厚情感的旋律之间,冷若冰霜的通过联系和逻辑组建出一丝不苟的工整与完美;如今将专辑录制当作演唱会一般随性而自我,跳脱事先规定好的道路和走向,用近乎难以理解的热情和倾诉的欲望将所有规整和理性撕碎,完全做成了一张即兴的专辑。
极端,浓烈而自我。这是我第一次听完整张专辑写下的三个词语。之所以极端,在于表达方式的偏颇和特立独行;之所以浓烈,在于情感在挣扎与撕扯的瞬间透露的血腥与残忍;之所以自我,在于抒情到云霄九天之时,那些未曾融入的歌迷,或许只能在台下仰望,然后在失语和空白中选择无奈的回忆过去。
这是一张太需要期待视野的专辑,它的自由实际上被广大歌迷的期待视野所束缚住,从而决定了毁誉参半的基本格局。Tilo依然在随心而动,写着自己要写的音乐,歌唱真正自己的灵魂。但在不自觉之间,那曾经的自我化为囚牢和沉重的包袱,搭建了环形监狱,组建了惩戒的标准和奖赏的模式,从某种意义上,大众变成了地狱,大众在圈养一位符合既有体制特色的批量生产式波普艺术家,然而Tilo Wolff选择了拆毁这座既是神殿又是监狱的恢宏建筑,但同时只留下满目疮痍的街垒。有的人看见红旗招展的街垒,会想到未来的光辉灿烂;而有些人只会想到过去建筑的肃穆端庄。不过是因人而异。
3
但是,很多时候我们难以绕过去的问题在于,除了小丑故事的结构必然和艺术家开拓新路的锐意进取之外,这场革命的源起和存在的意义究竟有没有更加现实的解释。
相比于十年前,刚刚从宫廷的帷幕中走出的那个脆弱而易碎的悲剧之皇Tilo Wolff,就用一个傲然独立的姿势突然闪现在光芒璀璨的T型台上,控制着观众的脑电波演绎了Fassade的恢弘史诗。然而在十年后,其实我们不得不承认,相比于Fassade的振聋发聩和洪钟大吕,Revolution只是一个苍白的口号而绝非更加深邃的批判与揭露。相比于Fassade在思维的象牙塔里极尽辉煌,但在两难道路上的绝望与退缩,Revolution则是一种口号式的,感性的,不撞南墙不回头的坚定,力图用质朴的粗浅热血去完成Fassade失落的行动愿望。
当Lacrimosa不再耐心去谈论社会,不再耐心去描绘人心,而是选择将以往的结论放大强调,将娓娓道来的营造氛围将人带入用心感受变成短平快的直接感官刺激的时候,你会意识到这或许根本在于本身创作者的某种失语和力不从心。
有句话或许说出来会显得悲观而无奈。Tilo Wolff依旧是那个独立,自我,不随波逐流的伟大音乐家,但是他的天分正在随着时间开始消褪,他以往引以为傲,或者说根本不成问题的旋律创作能力开始逐渐制约每张Lacrimosa专辑本身。如果在听完Revolution之后你再回到Stille或者Elodia这样的巅峰时代,你会惊讶于Revolution旋律素材的缺乏和主题反复的繁杂和拖沓。甚至不留情面的说,曾经Tilo写下一首Die Strasse der Zeit所包容的旋律主题元素,现在已经足够Tilo写下三首歌放进Revolution里。
不是说如今的Tilo写不出精彩动人的旋律,而是如今的旋律失掉了最初的灵气和流畅,不再如过去的浑然天成,而更多的能看到修饰的痕迹和创作的纹路。这样的旋律开始显得矫揉造作,显得不真诚而虚假,显得廉价而浮躁。有的时候,我甚至于开始怀疑,近期在Lacrimosa作品中惊鸿闪现的,我非常喜爱的俄罗斯乐风,对于Tilo的旋律写作已然从最初的开拓新路变成如今的负面影响。
Tilo开始习惯于如写作俄罗斯民歌般去写作旋律,而这种俄罗斯民歌式的优美旋律是有格式的,甚至是一种规定程式和结构的既定写作。有时候,在Tilo满怀深情的演唱一段悠长的长句旋律时,熟听俄罗斯音乐的我会不经意间猜想出下面音符的起伏和错落,而这种预感一旦正确,带来的绝不是兴奋,而是一种掉入既定框架的失望和落寞。而雪上加霜的是,Tilo同时在创作思路上,走向回归最初三张专辑和电气化这两条本来值得尝试的道路。电子乐的缺乏变化,一尘不变,机械稳定,加上早期专辑的单调和极端,进一步放大了原有的旋律性缺失,将本就不丰富的音乐元素锻造的更加寡淡和干枯。
4
曾经我在写作Lacrimosa编年史的时候,采取了一种面面俱到的,每首歌都详细介绍的方式,而这种方式我终于在Sehnsucht里放弃:因为面对逐渐短平快,逐渐直接而粗粝的Lacrimosa,我有时候很难再从每首歌中挖掘出不一样,水灵灵如同新鲜蔬菜的内容,而更多的,是在基本的模式里去寻找互文性较弱,延异较少的灵感闪现。
于是,不如仅仅写下印象,每首歌的印象,而并非有板有眼的对每首歌的评论,而是写那些激动的,沉醉的,想吐槽的,耸肩无奈的,情何以堪的,或者是重回梦想年代的。
Irgendein Arsch ist immer unterwegs
开头肖邦的《革命》即视感。
我欲癫狂的弦乐前奏,然而却短暂的令人失落。
点题骂人的那句旋律如此温柔,如同“我爱你”一般。
就在我以为这首歌“就是这样”的时候,跳出来的热血沸腾的副歌旋律。
重听时发觉隐藏起来的唱诗班和弦乐。他们只剩下点缀的资格了。
If the world stood still a day
完全违和的军乐队式配器,如同Make it end那样,姐姐在那一刻被配器所淹没。
略显草率的旋律写作,副歌部分毫无变化,单纯的飘渺却没有情感的投入。
然而,令人惊异的,近年来Anne笔下最令人深思的歌词。
Verloren
Die Sehnsucht in mir 2.0版。创作理念,编曲手法,音乐模式近乎完全的复制。
我对于Die Sehnsucht in mir有一种变态的执念,所以我对这首歌也青睐有加。
Coldplay式的迷幻感。能够接受,但谈不上喜欢。电子乐的死板淋漓极致。
歌词很贴近我最近的心境。Lacrimosa毕竟还是本命。
如果这首歌如Tilo原意放在第一首的位置上,估计会被拉出来当靶子打。
This is the night
我对歌曲中段的钢琴伴奏毫无抵抗力。如果可以,我愿意死在这段旋律里。
开头与结尾。不是不能接受,但是这会使我对这首歌的钟爱打上残酷的问号。
Tilo和吉他近乎癫狂的演绎。为了这心碎的副歌歌词,还是跟着唱,然后流下泪来。
不算开头结尾,整体的风格让我想起Die Taube。在没有听清歌词前,我听到了“父亲”这个单词,恍惚间又以为这是一首描绘扭曲亲情的残忍叙述。
所以当翻译完歌词,发现也还是一首普通情歌时,还是有点失望的。
Feuerzug
与Malina同为舞曲,却根本没有勾起半点让我舞蹈的欲望。副歌的力量太弱了。
配器和节奏是如此的可爱灵动,宛若当初Einsamkeit里小丑的手风琴。
整体还是平实单调了些。尽管有出色的钢琴旋律和迷醉的吉他solo,但是气场没有打开,情感没有调动起来。
歌词我非常喜欢。人生如同火车的比喻虽然老套,但Tilo的描述是多么动人。
这首歌分成两部分,是一个明显的专辑结构分界。之前是在延续Sehnsucht的革命,之后是蓄势待放准备Revolution。
最早很希望这首歌名字是“消防车”,说的是革命游行。
Refugium
最初对这首歌印象不佳。副歌太过突然,情绪完全没有进入。
但是Tilo的补偿工作做得极好。钢琴间奏一出,长句演唱顺势而来,熟悉的Lacrimosa感觉油然而生。最不革命的一首Revolution歌曲。
后半段的氛围,梦回当年的Der letzte Hilfeschrei。激动得想哭。
Weil du Hilfe brauchst
继续延续俄罗斯民歌风。模版就是Ohne Dich ist Alles nichts。几乎完全一样的配器。
旋律相当抓人。尽管明白这首歌的旋律写作相当程式化,但还是被廉价感动。
狼叔的演绎完全忘记了自己在录制录音室专辑,状态完全如同演唱会。大量的变调。以至于副歌的最后一句,第一次和第三次的演绎都是完全不合乐理的上扬。
这两个地方不和谐的上扬让我对这首歌的印象下降了很多。但是的确明显体现了狼叔做这张专辑的即兴状态。
Rote Sinfonie
这要是命题作文,直接零分。文不对题的经典典范。
开场交响段落的惊鸿一瞥,Tilo还是能写出圣光照耀般的温暖古典氛围的,只是他的创作力在褪化,越来越不愿意重复自我,狗尾续貂。
Tilo演唱长句的时候真的最为迷人。
带有旧Lacrimosa繁复回旋编曲特色的长篇作品,气氛到位,力道充足,画面感强烈。
令人失望的旋律创造性。普通的,只能令人想起救护车的钢琴主题,被不厌其烦的五次演绎,尽管每一次的演绎都截然不同,层层递进,但是以往Tilo做过更加复杂的编曲和旋律搭配,这次明显甘拜下风,显得平淡,枯燥,拖泥带水而苍白无力。
结尾部分有一段电影录音。应该又是Tilo钟爱的表现主义电影,求扫盲。
为什么不以华美壮阔的交响段落结束。长篇的大量时间,却没有用在刀刃上。
Revolution
蛇皮附体,电子工业的冰冷处理。冷峻而严酷,机械而死气。
毫无热血感的革命。这样的革命怎么会有吸引力,怎么可能成功。
时间太短。根本没有展开就匆忙结束,期望听到的是革命的全部过程,而不仅仅是在革命之前大家一起喊口号。
越到后面蛇皮开始蜕化,Fassade的鬼魂显灵,但是依然是没有展开就匆匆结束。
但是歌词估计是Tilo写的最为认真,想表达的最多的一首。
Keiner ist allein auf dieser Erde,doch jeder ist allein in dieser Welt。这句话不仅可以概括Revolution这张专辑,也可以概括二十年来的Tilo Wolff。完全可以。
5
你闭上眼睛,几乎不敢相信就在胜利歌声漫天飞扬的幸福时刻,你却浑身几乎虚脱,半跪在战场之上,膝盖上沾满敌人流淌的鲜血。浓烈的红色旌旗就在你的手边,可是你却没有力气将它高高举起,在硝烟中高傲的挥舞。你太累了,你刚刚经过一场超越极限的战斗,你用坚定而毫不怀疑的斗志通过了这场肉搏的考验,可是胜利的同时也将决定,你没有资格也没有能力去享受胜利。
你拱手把红旗交出,眼睁睁看着那面浓烈血红的旗帜,在别人的手上挥舞起来,鼓动起带着火药味的疾风,吹打在你的脸上。
然后你发觉你软弱颤抖的双手,已然疲倦的举不起那本该鲜艳的胜利旗帜。
1
革命成功了,我们讨论的只不过是革命之后的政权。它为何而生,它如何立足,它能否长远。我们唯一能确定的事实是,Tilo领导的革命军队,用简单粗暴,几乎野蛮的极端暴力手段,彻底将旧的Lacrimosa扫进历史的尘埃,我们目前垂睑而视的Lacrimosa,最终来到了它的第四个形态,尽管这个形态是如此的混乱,复杂,晦涩以及难以触碰。
曾经会激动的见人就推荐Lacrimosa。面对和我一样的中二少年,我会推荐Angst,告诉他这是死亡愉悦和绝望的极致;面对教养有加的古典青年,我会推荐Elodia,告诉他这是古典灵魂和悲伤的极致;面对急需激励的奋斗同仁,我会推荐Lichtgestalt,告诉他这是正面能量和光明的极致。
那么,试想你如果是Tilo Wolff,请问你还能够创造怎样的极致。或者应该,放下乐器静静的退居一旁,只留下如Lichtjahre封面帘幕内那寂寞孤独的一架钢琴。然而,Lacrimosa依旧生生不息,我们坚信的,只是简单的“音乐不死”。或许Revolution证明的只是,三年前Sehnsucht所踏出的荆棘之路并不是小丑探索旅途中的插曲或者是歧路,而恰巧,正是通往战斗和革命的金色大道。
三年前,当已经被爱和光明所笼罩乃至燃烧摧毁的小丑重新回到现实,他陷入了看不见归途的迷雾森林。在那里,他企图在原有的历程中为自己重新划就一个起点,他企图用欲望的主题去概括过去并重新审视自己。然而他失败了。他的自我剖析变成了晦涩的自言自语,他的大胆与叛逆冒犯了原有的理性与规则,于是在恍惚的幻觉中,在搏斗中筋疲力尽的他扔下火把向女神烧去,再也不考虑后果,点燃森林大火将建构摧毁殆尽。
然而或许正是这把无力的,虚弱而徒有其表的火焰,在梦境消散的刹那激发了小丑的慧根与眼界。终于,Tilo不再立足于形式的修补和元素的组合,他想做的,是摧毁过去而再也不是总结回忆。新的Lacrimosa诞生了。是的,或许对很多泪迷来说,这将是一个终结。然而我想Tilo不在乎。他不是某些乐迷想象和自我脑补里的悲剧导演,他只是一个有时会迷茫,有时会才华横溢,情绪起伏的艺术家,一如当年在马戏团的皑皑白雪里游荡,在满座的电影院看着自己表演,然后泪流满面。
于是我宁愿相信,小丑回到了自己曾经扬名立万的剧院,然后将这座剧院砸成了一片废墟。然后,他举起大旗,遥望天空,那是当年他在Angst里看到过的鱼鳞苍穹。只不过这时候的他,踉踉跄跄,仓皇失措,企图强打精神,于是显得如同专辑封面一般笨拙。
2
革命摧毁的是旧的Lacrimosa。然而旧的Lacrimosa代表着复杂的意义,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它是一系列感性概念和意识形态以一种极其理性和机械的程式形成的固定符号。于是你会看到Tilo的革命是如此彻底,以至于将剧院拆的只剩下横亘在地的断壁残垣。
曾经唯美与悲伤为情感的主基调,纯粹的为美而美的艺术理想;如今明快的节奏宣告那曾经的悲剧之皇改头换面,愤怒与宣泄布满专辑,热血沸腾彻底淹没唯美主义的脆弱田园。
曾经古典交响作为主线框架结构,用金属来适当极端;如今金属在动脉中尽情游走,灵魂逐渐脱胎换骨,纯粹的金属乐队成为定位,交响彻底沦为点缀。
曾经有画面感和韵律感出色的韵文和长句,铺陈辅助绵长悠远的节奏步伐;如今短平快大字报式的呼告和短促急行军般的直接抒情,宛若杂文般行云流水的思维爆炸。
曾经纷繁回转,柳暗花明,娓娓道来的韵律和编曲模式,构筑专属于Lacrimosa的感官世界和音乐族谱;如今流行乐式单刀直入,金刚怒目而蛮不讲理的编曲,帘幕突然间在耀眼炫目的灯光下被粗暴的一把扯开,表演毫无准备直接被推到观众面前。
曾经用一种德国式的机械理性,在明明洋溢深厚情感的旋律之间,冷若冰霜的通过联系和逻辑组建出一丝不苟的工整与完美;如今将专辑录制当作演唱会一般随性而自我,跳脱事先规定好的道路和走向,用近乎难以理解的热情和倾诉的欲望将所有规整和理性撕碎,完全做成了一张即兴的专辑。
极端,浓烈而自我。这是我第一次听完整张专辑写下的三个词语。之所以极端,在于表达方式的偏颇和特立独行;之所以浓烈,在于情感在挣扎与撕扯的瞬间透露的血腥与残忍;之所以自我,在于抒情到云霄九天之时,那些未曾融入的歌迷,或许只能在台下仰望,然后在失语和空白中选择无奈的回忆过去。
这是一张太需要期待视野的专辑,它的自由实际上被广大歌迷的期待视野所束缚住,从而决定了毁誉参半的基本格局。Tilo依然在随心而动,写着自己要写的音乐,歌唱真正自己的灵魂。但在不自觉之间,那曾经的自我化为囚牢和沉重的包袱,搭建了环形监狱,组建了惩戒的标准和奖赏的模式,从某种意义上,大众变成了地狱,大众在圈养一位符合既有体制特色的批量生产式波普艺术家,然而Tilo Wolff选择了拆毁这座既是神殿又是监狱的恢宏建筑,但同时只留下满目疮痍的街垒。有的人看见红旗招展的街垒,会想到未来的光辉灿烂;而有些人只会想到过去建筑的肃穆端庄。不过是因人而异。
3
但是,很多时候我们难以绕过去的问题在于,除了小丑故事的结构必然和艺术家开拓新路的锐意进取之外,这场革命的源起和存在的意义究竟有没有更加现实的解释。
相比于十年前,刚刚从宫廷的帷幕中走出的那个脆弱而易碎的悲剧之皇Tilo Wolff,就用一个傲然独立的姿势突然闪现在光芒璀璨的T型台上,控制着观众的脑电波演绎了Fassade的恢弘史诗。然而在十年后,其实我们不得不承认,相比于Fassade的振聋发聩和洪钟大吕,Revolution只是一个苍白的口号而绝非更加深邃的批判与揭露。相比于Fassade在思维的象牙塔里极尽辉煌,但在两难道路上的绝望与退缩,Revolution则是一种口号式的,感性的,不撞南墙不回头的坚定,力图用质朴的粗浅热血去完成Fassade失落的行动愿望。
当Lacrimosa不再耐心去谈论社会,不再耐心去描绘人心,而是选择将以往的结论放大强调,将娓娓道来的营造氛围将人带入用心感受变成短平快的直接感官刺激的时候,你会意识到这或许根本在于本身创作者的某种失语和力不从心。
有句话或许说出来会显得悲观而无奈。Tilo Wolff依旧是那个独立,自我,不随波逐流的伟大音乐家,但是他的天分正在随着时间开始消褪,他以往引以为傲,或者说根本不成问题的旋律创作能力开始逐渐制约每张Lacrimosa专辑本身。如果在听完Revolution之后你再回到Stille或者Elodia这样的巅峰时代,你会惊讶于Revolution旋律素材的缺乏和主题反复的繁杂和拖沓。甚至不留情面的说,曾经Tilo写下一首Die Strasse der Zeit所包容的旋律主题元素,现在已经足够Tilo写下三首歌放进Revolution里。
不是说如今的Tilo写不出精彩动人的旋律,而是如今的旋律失掉了最初的灵气和流畅,不再如过去的浑然天成,而更多的能看到修饰的痕迹和创作的纹路。这样的旋律开始显得矫揉造作,显得不真诚而虚假,显得廉价而浮躁。有的时候,我甚至于开始怀疑,近期在Lacrimosa作品中惊鸿闪现的,我非常喜爱的俄罗斯乐风,对于Tilo的旋律写作已然从最初的开拓新路变成如今的负面影响。
Tilo开始习惯于如写作俄罗斯民歌般去写作旋律,而这种俄罗斯民歌式的优美旋律是有格式的,甚至是一种规定程式和结构的既定写作。有时候,在Tilo满怀深情的演唱一段悠长的长句旋律时,熟听俄罗斯音乐的我会不经意间猜想出下面音符的起伏和错落,而这种预感一旦正确,带来的绝不是兴奋,而是一种掉入既定框架的失望和落寞。而雪上加霜的是,Tilo同时在创作思路上,走向回归最初三张专辑和电气化这两条本来值得尝试的道路。电子乐的缺乏变化,一尘不变,机械稳定,加上早期专辑的单调和极端,进一步放大了原有的旋律性缺失,将本就不丰富的音乐元素锻造的更加寡淡和干枯。
4
曾经我在写作Lacrimosa编年史的时候,采取了一种面面俱到的,每首歌都详细介绍的方式,而这种方式我终于在Sehnsucht里放弃:因为面对逐渐短平快,逐渐直接而粗粝的Lacrimosa,我有时候很难再从每首歌中挖掘出不一样,水灵灵如同新鲜蔬菜的内容,而更多的,是在基本的模式里去寻找互文性较弱,延异较少的灵感闪现。
于是,不如仅仅写下印象,每首歌的印象,而并非有板有眼的对每首歌的评论,而是写那些激动的,沉醉的,想吐槽的,耸肩无奈的,情何以堪的,或者是重回梦想年代的。
Irgendein Arsch ist immer unterwegs
开头肖邦的《革命》即视感。
我欲癫狂的弦乐前奏,然而却短暂的令人失落。
点题骂人的那句旋律如此温柔,如同“我爱你”一般。
就在我以为这首歌“就是这样”的时候,跳出来的热血沸腾的副歌旋律。
重听时发觉隐藏起来的唱诗班和弦乐。他们只剩下点缀的资格了。
If the world stood still a day
完全违和的军乐队式配器,如同Make it end那样,姐姐在那一刻被配器所淹没。
略显草率的旋律写作,副歌部分毫无变化,单纯的飘渺却没有情感的投入。
然而,令人惊异的,近年来Anne笔下最令人深思的歌词。
Verloren
Die Sehnsucht in mir 2.0版。创作理念,编曲手法,音乐模式近乎完全的复制。
我对于Die Sehnsucht in mir有一种变态的执念,所以我对这首歌也青睐有加。
Coldplay式的迷幻感。能够接受,但谈不上喜欢。电子乐的死板淋漓极致。
歌词很贴近我最近的心境。Lacrimosa毕竟还是本命。
如果这首歌如Tilo原意放在第一首的位置上,估计会被拉出来当靶子打。
This is the night
我对歌曲中段的钢琴伴奏毫无抵抗力。如果可以,我愿意死在这段旋律里。
开头与结尾。不是不能接受,但是这会使我对这首歌的钟爱打上残酷的问号。
Tilo和吉他近乎癫狂的演绎。为了这心碎的副歌歌词,还是跟着唱,然后流下泪来。
不算开头结尾,整体的风格让我想起Die Taube。在没有听清歌词前,我听到了“父亲”这个单词,恍惚间又以为这是一首描绘扭曲亲情的残忍叙述。
所以当翻译完歌词,发现也还是一首普通情歌时,还是有点失望的。
Feuerzug
与Malina同为舞曲,却根本没有勾起半点让我舞蹈的欲望。副歌的力量太弱了。
配器和节奏是如此的可爱灵动,宛若当初Einsamkeit里小丑的手风琴。
整体还是平实单调了些。尽管有出色的钢琴旋律和迷醉的吉他solo,但是气场没有打开,情感没有调动起来。
歌词我非常喜欢。人生如同火车的比喻虽然老套,但Tilo的描述是多么动人。
这首歌分成两部分,是一个明显的专辑结构分界。之前是在延续Sehnsucht的革命,之后是蓄势待放准备Revolution。
最早很希望这首歌名字是“消防车”,说的是革命游行。
Refugium
最初对这首歌印象不佳。副歌太过突然,情绪完全没有进入。
但是Tilo的补偿工作做得极好。钢琴间奏一出,长句演唱顺势而来,熟悉的Lacrimosa感觉油然而生。最不革命的一首Revolution歌曲。
后半段的氛围,梦回当年的Der letzte Hilfeschrei。激动得想哭。
Weil du Hilfe brauchst
继续延续俄罗斯民歌风。模版就是Ohne Dich ist Alles nichts。几乎完全一样的配器。
旋律相当抓人。尽管明白这首歌的旋律写作相当程式化,但还是被廉价感动。
狼叔的演绎完全忘记了自己在录制录音室专辑,状态完全如同演唱会。大量的变调。以至于副歌的最后一句,第一次和第三次的演绎都是完全不合乐理的上扬。
这两个地方不和谐的上扬让我对这首歌的印象下降了很多。但是的确明显体现了狼叔做这张专辑的即兴状态。
Rote Sinfonie
这要是命题作文,直接零分。文不对题的经典典范。
开场交响段落的惊鸿一瞥,Tilo还是能写出圣光照耀般的温暖古典氛围的,只是他的创作力在褪化,越来越不愿意重复自我,狗尾续貂。
Tilo演唱长句的时候真的最为迷人。
带有旧Lacrimosa繁复回旋编曲特色的长篇作品,气氛到位,力道充足,画面感强烈。
令人失望的旋律创造性。普通的,只能令人想起救护车的钢琴主题,被不厌其烦的五次演绎,尽管每一次的演绎都截然不同,层层递进,但是以往Tilo做过更加复杂的编曲和旋律搭配,这次明显甘拜下风,显得平淡,枯燥,拖泥带水而苍白无力。
结尾部分有一段电影录音。应该又是Tilo钟爱的表现主义电影,求扫盲。
为什么不以华美壮阔的交响段落结束。长篇的大量时间,却没有用在刀刃上。
Revolution
蛇皮附体,电子工业的冰冷处理。冷峻而严酷,机械而死气。
毫无热血感的革命。这样的革命怎么会有吸引力,怎么可能成功。
时间太短。根本没有展开就匆忙结束,期望听到的是革命的全部过程,而不仅仅是在革命之前大家一起喊口号。
越到后面蛇皮开始蜕化,Fassade的鬼魂显灵,但是依然是没有展开就匆匆结束。
但是歌词估计是Tilo写的最为认真,想表达的最多的一首。
Keiner ist allein auf dieser Erde,doch jeder ist allein in dieser Welt。这句话不仅可以概括Revolution这张专辑,也可以概括二十年来的Tilo Wolff。完全可以。
5
你闭上眼睛,几乎不敢相信就在胜利歌声漫天飞扬的幸福时刻,你却浑身几乎虚脱,半跪在战场之上,膝盖上沾满敌人流淌的鲜血。浓烈的红色旌旗就在你的手边,可是你却没有力气将它高高举起,在硝烟中高傲的挥舞。你太累了,你刚刚经过一场超越极限的战斗,你用坚定而毫不怀疑的斗志通过了这场肉搏的考验,可是胜利的同时也将决定,你没有资格也没有能力去享受胜利。
你拱手把红旗交出,眼睁睁看着那面浓烈血红的旗帜,在别人的手上挥舞起来,鼓动起带着火药味的疾风,吹打在你的脸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