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德大佬之传奇“布五”

说到“布五”,脑海中一下就会闪过十余个经典版本,但若论最震撼的一枚,我会强烈推荐阿本德罗特(Hermann Abendroth)指挥“亲兵”莱比锡广播交响乐团演绎的“布五”-------虎躯一震,霸王之气!
阿本德罗特生于1883年,其父为法兰克福当地大书商,家境殷实,阿本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7岁开始学习小提琴,求学期间在慕尼黑得到进一步的音乐熏染,阿本在观摩了一场演出后立志成为当时卡伊姆管弦乐团(慕尼黑爱乐前身)的指挥,1900年,阿本进入慕尼黑音乐学院系统性的学习乐理,指挥及作曲。1905年在吕贝克,阿本开始了指挥家之路。值得一提的是阿本离开当时的卡伊姆管弦乐团后,继任者是比他小三岁的富特文格勒(Wilhelm Furtwangler)。之后阿本在科隆取得了成功,担任科隆歌剧院音乐总监,柏林国家歌院指挥,他演绎的勃拉姆斯,莫扎特,贝多芬,布鲁克纳等作品颇受好评,奠定了其德奥指挥大师地位。此时期阿本常出国访问,并在苏联,法国担任客席指挥。正当阿本的事业蒸蒸日上之时却风云突变,1933年纳粹掌权,随后一年,当局以“不合作”“串通苏联”以及“同情犹太人”的“罪名”撤销了其科隆音乐学院校长的职务,并责以不得担任公职的处罚。同年,阿本搬到了自由派政治家凯尔蒂拉(Carl Goerdeler此人后参与暗杀希特勒,被处刑)担任市长的莱比锡,由于当时的犹太指挥家瓦尔特流亡美国,于是阿本成为莱比锡布店大厦管弦乐团的首席指挥兼团长,直到1945年。在第三帝国时期阿本为保持社会地位曾加入纳粹党,但似乎并非自愿加入,其间他未曾出席过党大会。1943~44年阿本先后曾在拜罗伊特指挥过瓦格纳的《指环》。帝国崩毁后阿本卸任“布店大厦”,直到1949年,于莱比锡广播交响乐团担任首席指挥,阿本重启指挥生涯。冷战期间阿本选择留在东德生活,当时东德独裁领导者是乌布利希特,而阿本德罗特正有着乌布利希特的“民间友人、国家顾问官”的称号,是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全体的音乐象征。当时的莱比锡广播交响乐团,也不只是单纯服务于广播的乐团,已然成为这位特别指挥者的“亲兵”。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阿本被西方世界遗忘,其间曾偶赴西德客演,1950年在纪念科隆音乐学院25周年演出中阿本重返旧地客座指挥,百感交集的阿本选择的曲目是布鲁克纳第三交响曲。其实在第三帝国那些指挥巨匠中阿本以擅长大音量著名,他的布鲁克纳尤其厉害,但却只留下了五个录音,分别是“布四”,“布五”,“布七”,“布八”,“布九”。1951年阿本曾率领东德代表团参加“布拉格之春”音乐节,此后他经常率团赴社会主义阵营中巡演,亦是战后访问苏联及法国的第一位德国指挥家。正当阿本迎来第二个黄金期之时,他却倒下了,在1956年5月的巡演途中因脑中风病倒,手术后一度康复,5月29日,阿本在散步中旧病复发摔倒,再也未能醒来。6月2日,东德政府为阿本德罗特举行了国葬。
指挥台下的阿本德罗特亦保持着威严与庄重。在一些唱片封套中我们常可以看到他叼着雪茄的酷照,其实阿本是著名的“老烟囱”,一天到晚几乎烟不离手。另外,阿本受其“大书商”父亲影响,自小热衷于诗歌,有很高的文学修养。在克隆音乐学院任教期间阿本曾指导数位青年指挥,其中就有日后成为“布鲁克纳专家”的指挥大师旺德(Günter Wand)。
阿本与富特是同时代的德奥系指挥大师,论资历阿本长于富特几年,但很奇怪,在今天的唱片市场上,与富特那琳琅满目的版本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几乎很难寻到阿本的唱片,厂牌Tahra以及Music & Arts还有一些日本厂牌曾经整理推出过一批阿本的CD,但如今大多早已绝迹。也许对于唱片商来说出版阿本那些音质不佳且指挥风格过于生猛深涩的录音是一种“冒险”吧,不过,日本人还在继续着“冒险”,时不时会将阿本的唱片再版,比如这次要推荐的这套双张CD,由日本厂牌Arioso出品。值得一提的是此版中“布五”音质得到了很大提高,声音较之前老版变得鲜活了许多。除了“布五”,在第二张CD上还收有阿本一个相当稀有的录音,指挥柏林广播交响乐团的1950年元旦音乐会现场“贝九”。
此版“布五”录音时间为1949年5月27日,亦是阿本战后复出的第一年,他再次选择了布鲁克纳。阿本选用的“布交”乐谱版本是哈斯修订版(Robert Haas),纳粹曾将“布交”各种修改版乐谱进行统一编制,“将布鲁克纳的音乐从犹太人手中夺回来,重新回到日耳曼人手中。”(希特勒语)哈斯版修改稿亦成为第三帝国时期演绎布鲁克纳的通用乐谱。
开头由弦乐声部的低吟展开,犹如深思中的叹息,铜管的突然爆发似乎是深思后的顿悟,第一乐章中途开始就能感受到阿本独有的“闷爆”高压手段,一种悲剧情节在此乐章中有很深刻的表现,“布交”中的宗教意味浓厚,特别是在“反复”中有深刻体现,那种氛围像在教堂中做弥撒。第五交响曲别名“圣堂”,被视为布鲁克纳九部交响乐体系中的支撑与结构,它位列中间,即承载之前又延伸其后。
在阿本德罗特棒下,莱比锡广交的演绎生猛异常,铜管与弦乐两个声部像两条翻滚的巨蟒,相互缠绕,造就了一番激烈壮观的音景。演奏布鲁克纳的作品,铜管就是生命线,在我的聆听经验中,还未曾发现任何非德奥系乐团的铜管声部能够达到德奥系乐团演绎布鲁克纳的高水准。特别是在此版第四乐章中,阿本将各声部的协调及对位演绎的无懈可击,此起彼伏的音浪将音乐推向高潮,在铜管齐鸣中奏响了大圣堂的礼赞。一切都令人激动不已。
阿本德罗特的“布五”只留下1949年这唯一的录音,在大半个世纪后的今天听来,它依然强力,压迫,深涩,触目惊心,此版“布五”的强大气场几乎灭掉后世所有立体声版本,不信你就去听听。
阿本德罗特生于1883年,其父为法兰克福当地大书商,家境殷实,阿本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7岁开始学习小提琴,求学期间在慕尼黑得到进一步的音乐熏染,阿本在观摩了一场演出后立志成为当时卡伊姆管弦乐团(慕尼黑爱乐前身)的指挥,1900年,阿本进入慕尼黑音乐学院系统性的学习乐理,指挥及作曲。1905年在吕贝克,阿本开始了指挥家之路。值得一提的是阿本离开当时的卡伊姆管弦乐团后,继任者是比他小三岁的富特文格勒(Wilhelm Furtwangler)。之后阿本在科隆取得了成功,担任科隆歌剧院音乐总监,柏林国家歌院指挥,他演绎的勃拉姆斯,莫扎特,贝多芬,布鲁克纳等作品颇受好评,奠定了其德奥指挥大师地位。此时期阿本常出国访问,并在苏联,法国担任客席指挥。正当阿本的事业蒸蒸日上之时却风云突变,1933年纳粹掌权,随后一年,当局以“不合作”“串通苏联”以及“同情犹太人”的“罪名”撤销了其科隆音乐学院校长的职务,并责以不得担任公职的处罚。同年,阿本搬到了自由派政治家凯尔蒂拉(Carl Goerdeler此人后参与暗杀希特勒,被处刑)担任市长的莱比锡,由于当时的犹太指挥家瓦尔特流亡美国,于是阿本成为莱比锡布店大厦管弦乐团的首席指挥兼团长,直到1945年。在第三帝国时期阿本为保持社会地位曾加入纳粹党,但似乎并非自愿加入,其间他未曾出席过党大会。1943~44年阿本先后曾在拜罗伊特指挥过瓦格纳的《指环》。帝国崩毁后阿本卸任“布店大厦”,直到1949年,于莱比锡广播交响乐团担任首席指挥,阿本重启指挥生涯。冷战期间阿本选择留在东德生活,当时东德独裁领导者是乌布利希特,而阿本德罗特正有着乌布利希特的“民间友人、国家顾问官”的称号,是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全体的音乐象征。当时的莱比锡广播交响乐团,也不只是单纯服务于广播的乐团,已然成为这位特别指挥者的“亲兵”。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阿本被西方世界遗忘,其间曾偶赴西德客演,1950年在纪念科隆音乐学院25周年演出中阿本重返旧地客座指挥,百感交集的阿本选择的曲目是布鲁克纳第三交响曲。其实在第三帝国那些指挥巨匠中阿本以擅长大音量著名,他的布鲁克纳尤其厉害,但却只留下了五个录音,分别是“布四”,“布五”,“布七”,“布八”,“布九”。1951年阿本曾率领东德代表团参加“布拉格之春”音乐节,此后他经常率团赴社会主义阵营中巡演,亦是战后访问苏联及法国的第一位德国指挥家。正当阿本迎来第二个黄金期之时,他却倒下了,在1956年5月的巡演途中因脑中风病倒,手术后一度康复,5月29日,阿本在散步中旧病复发摔倒,再也未能醒来。6月2日,东德政府为阿本德罗特举行了国葬。
指挥台下的阿本德罗特亦保持着威严与庄重。在一些唱片封套中我们常可以看到他叼着雪茄的酷照,其实阿本是著名的“老烟囱”,一天到晚几乎烟不离手。另外,阿本受其“大书商”父亲影响,自小热衷于诗歌,有很高的文学修养。在克隆音乐学院任教期间阿本曾指导数位青年指挥,其中就有日后成为“布鲁克纳专家”的指挥大师旺德(Günter Wand)。
阿本与富特是同时代的德奥系指挥大师,论资历阿本长于富特几年,但很奇怪,在今天的唱片市场上,与富特那琳琅满目的版本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几乎很难寻到阿本的唱片,厂牌Tahra以及Music & Arts还有一些日本厂牌曾经整理推出过一批阿本的CD,但如今大多早已绝迹。也许对于唱片商来说出版阿本那些音质不佳且指挥风格过于生猛深涩的录音是一种“冒险”吧,不过,日本人还在继续着“冒险”,时不时会将阿本的唱片再版,比如这次要推荐的这套双张CD,由日本厂牌Arioso出品。值得一提的是此版中“布五”音质得到了很大提高,声音较之前老版变得鲜活了许多。除了“布五”,在第二张CD上还收有阿本一个相当稀有的录音,指挥柏林广播交响乐团的1950年元旦音乐会现场“贝九”。
此版“布五”录音时间为1949年5月27日,亦是阿本战后复出的第一年,他再次选择了布鲁克纳。阿本选用的“布交”乐谱版本是哈斯修订版(Robert Haas),纳粹曾将“布交”各种修改版乐谱进行统一编制,“将布鲁克纳的音乐从犹太人手中夺回来,重新回到日耳曼人手中。”(希特勒语)哈斯版修改稿亦成为第三帝国时期演绎布鲁克纳的通用乐谱。
开头由弦乐声部的低吟展开,犹如深思中的叹息,铜管的突然爆发似乎是深思后的顿悟,第一乐章中途开始就能感受到阿本独有的“闷爆”高压手段,一种悲剧情节在此乐章中有很深刻的表现,“布交”中的宗教意味浓厚,特别是在“反复”中有深刻体现,那种氛围像在教堂中做弥撒。第五交响曲别名“圣堂”,被视为布鲁克纳九部交响乐体系中的支撑与结构,它位列中间,即承载之前又延伸其后。
在阿本德罗特棒下,莱比锡广交的演绎生猛异常,铜管与弦乐两个声部像两条翻滚的巨蟒,相互缠绕,造就了一番激烈壮观的音景。演奏布鲁克纳的作品,铜管就是生命线,在我的聆听经验中,还未曾发现任何非德奥系乐团的铜管声部能够达到德奥系乐团演绎布鲁克纳的高水准。特别是在此版第四乐章中,阿本将各声部的协调及对位演绎的无懈可击,此起彼伏的音浪将音乐推向高潮,在铜管齐鸣中奏响了大圣堂的礼赞。一切都令人激动不已。
阿本德罗特的“布五”只留下1949年这唯一的录音,在大半个世纪后的今天听来,它依然强力,压迫,深涩,触目惊心,此版“布五”的强大气场几乎灭掉后世所有立体声版本,不信你就去听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