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克里斯托弗·吉本斯
原文由 Richard Egarr 所写,来自唱片小册子;
翻译:东仔
推荐下载pdf版,包括插图与脚注都比纯文本版清爽
地址:http://kuai.xunlei.com/d/JSSUVFFMERVV
http://pan.baidu.com/share/link?shareid=7893&uk=3257816508
我在大约十五年前拜读塞缪尔·皮普斯令人惊叹的日记①时,曾多次看到其中提到的一位键盘乐大师“吉本斯先生”。我非常熟悉奥兰多·吉本斯②,八岁时在约克大教堂唱诗班已吟唱过他的音乐作品。然而皮普斯日记中的吉本斯不可能是奥兰多,因为奥兰多在皮普斯写作这本日记前早已去世。好奇心使然,我随后发现这位十七世纪中叶著名的吉本斯乃是克里斯托弗,即奥兰多之子。但此人若是在皮普斯的时代如此有名,为何我又从未有幸见过他的音乐作品呢?唯一清楚的是他与马修·洛克③曾共同为假面剧“爱神与死亡④”谱曲,然而克里斯托弗在其中的参与是非常有限的,仅限于一些简短普通的舞曲,且大多是高音与低音的乐器伴奏部分。
作为一名管风琴、大键琴师,我对于从未听过甚至见过这威斯敏斯特大教堂⑤其中的一位伟大管风琴师的作品感到深深的震惊,更不用说此人还是在 1600 年自君主制复辟以来被任命的第一位管风琴师。之后的一年里,我开始挖掘关于他的信息以及他所作的曲谱,然而更加令人震惊的是,几乎找不到任何有用的信息,只有一篇前人在 1963 年写作的论文以及零星的一些他为低音维奥尔琴所作的幻想曲谱。随后我根据此论文提供的信息作了更加详尽的搜寻,结果令我叹为观止:这位作曲家写作了大量的作品—圣歌、幻想曲、幻想曲组曲以及键盘音乐。
那么到底是何缘由致使这些音乐作品在牛津与伦敦的图书馆里沉睡多年?是由于它们索然无味因此不值一提?透过微缩胶卷所复制的乐谱,我研读了这些作品后才发现这是一位极富天才的作曲家,因此 1999 年在阿姆斯特丹的一场演奏会上首演他的作品后也继续着演出。在我眼中,此皆是满怀巨大情感力量与真正才华的惊人音乐作品。
从历史上说,吉本斯乃是在威廉姆·劳斯⑥的前共和制时代与亨利·普赛尔的巴洛克复兴时代之间被前人遗忘的一条重要的音乐线索。他的作品中也有劳斯音乐中代表性的激进冲动的乐句、不合谐音等元素。然而吉本斯与他的伙伴马修·洛克所具有的共同点是,他们音乐中的和谐感更加沉稳与温和。
事实上,吉本斯的音乐之所以遭到边缘性同化与无情忽视,部分原因可能要归结于他音乐创作的全盛时期恰好是奥利弗·克隆威尔⑦对音乐与戏剧禁止的时期。不过,考虑到洛克、布罗⑧以及其他同时期作曲家的作品都得到了大量的出版与足够的重视,所以,克里斯托弗的音乐作品遭到遗忘,我以为,其中大概仍有些蹊跷等待吾辈今后作更多的探索。
正因如此,我非常荣幸能够与古乐学会乐团一同为您重新展现这位大师被遗忘了三个多世纪的伟大作品。
脚注:
① 塞缪尔·皮普斯(1633-1703),英国托利党政治家,历任海军部首席秘书、下议院议员和皇家学会主席,但他最为后人熟知的身份是日记作家。
他在1660年到1669年间写下的生动翔实的日记于19世纪发表后,被认为提供了英国复辟时期社会现实和重大历史事件(如伦敦大瘟疫、第二次英荷战争、伦敦大火)的第一手资料和研究素材。
日记中对1660年代的几件大事的记述尤其宝贵。包括1665-67年间的第二次英荷战争,1665年的伦敦大瘟疫和1666年的伦敦大火[14]。日记定稿的编者Latham写道:“他对这两个事件的描述生动而震慑人心。这不是高高在上的报道,而是充满了同理心。皮普斯一贯关注的是人,而非文学效果。
② 奥兰多·吉本斯(Orlando Gibbons)1583年12月25日出生在牛津一个乐师家庭。父亲威廉、哥哥爱德华、埃利斯、费迪南多都是音乐家,奥兰多在家里年纪最小、最聪明。1596年剑桥国王学院唱诗班吸收13岁的他为歌手,10年以后他获得剑桥大学的学士学位,当时已在王室教堂任音乐团担任管风琴师。1619年吉本斯在英王宫内供职,1623年起任威斯敏斯特大教堂管风琴师。这个重要的职务使他忙得不可开交:1625年詹姆士一士去世,葬礼上一切的音乐都要由他来安排;同年6月5日,查尔斯一世的新娘从法国来到坎特伯雷,吉本斯在欢迎会上突患中风而死去,终年仅42岁。
吉本斯生前以精通管风琴和维吉那著称。他的圣乐作品专为英国圣公会而写,宏伟华美。他也从事创作牧歌,不过由于生性严肃,厌弃意大利式的轻浮而宁愿采取古老康索特歌曲那样严格对位的写法,有点脱离时代的潮流了。值得一提的是,吉本斯在室内乐发展初期也曾作过一些有益的探索。——(廖叔同著《西方音乐一千年》三联书店)
③ 马修·洛克(Matthew Locke,1622-1677),英国巴洛克作曲家,天主教徒。其音乐创作是奥兰多·吉本斯和亨利·珀赛尔之间的桥梁。作品包括喜剧配乐《暴风雨》等。
④ “假面剧”是一种集歌唱、舞蹈、诗歌以及赛会等为一体的综艺节目。1600年至1800年间非常流行,专门用来招待贵族王公。它取材于历史或神话故事,是以音乐为主,朗诵调代替对白的形式,同时伴随着众人合跳的假面舞场面,并穿插有哑剧或闹剧的戏剧形式。
“爱神与死亡”是由英国戏剧家詹姆斯·雪莉 (James Shirley) 创作。于1653年首演,1659年出版。
⑤ 教堂原名“Westminster Abbey”,其中“Westminster”直译为“西教堂”,“west”指“西”,“minster”则是指主教座堂或大型教堂,特别指最初附属于修道院者;“abbey”中文作隐修院,是天主教专有名词,指该地原为天主教本笃会的隐修院),因此中文传统译法用音意合译称为“西敏寺”。
⑥ 音乐家威廉姆·劳斯(Williams Laws, 1602-45)是生活在查理一世这个混乱时代的皇室音乐家。劳斯留下了近600部作品,其中声乐曲有400多,余下的为器乐作品。劳斯作品让人感到作品温情、旋律优美、和声部分
之丰满等,让人感觉到劳斯利用高超技艺使作品更具表现力的超然水平凌驾于他人之先。
⑦ 奥利弗·克隆威尔(Oliver Cromwell,1599年4月25日 - 1658年9月3日),英国军政领袖,曾推翻英皇,并转英国为共和制联邦,出任英格兰、苏格兰与爱尔兰护国公。
⑧ 约翰·布罗(John Blow, 1649-1708),英国管风琴师,巴洛克作曲家。曾经是普赛尔的老师,但因普赛尔的早逝,布罗反而成为他的音乐继承者。
翻译:东仔
推荐下载pdf版,包括插图与脚注都比纯文本版清爽
地址:http://kuai.xunlei.com/d/JSSUVFFMERVV
http://pan.baidu.com/share/link?shareid=7893&uk=3257816508
我在大约十五年前拜读塞缪尔·皮普斯令人惊叹的日记①时,曾多次看到其中提到的一位键盘乐大师“吉本斯先生”。我非常熟悉奥兰多·吉本斯②,八岁时在约克大教堂唱诗班已吟唱过他的音乐作品。然而皮普斯日记中的吉本斯不可能是奥兰多,因为奥兰多在皮普斯写作这本日记前早已去世。好奇心使然,我随后发现这位十七世纪中叶著名的吉本斯乃是克里斯托弗,即奥兰多之子。但此人若是在皮普斯的时代如此有名,为何我又从未有幸见过他的音乐作品呢?唯一清楚的是他与马修·洛克③曾共同为假面剧“爱神与死亡④”谱曲,然而克里斯托弗在其中的参与是非常有限的,仅限于一些简短普通的舞曲,且大多是高音与低音的乐器伴奏部分。
作为一名管风琴、大键琴师,我对于从未听过甚至见过这威斯敏斯特大教堂⑤其中的一位伟大管风琴师的作品感到深深的震惊,更不用说此人还是在 1600 年自君主制复辟以来被任命的第一位管风琴师。之后的一年里,我开始挖掘关于他的信息以及他所作的曲谱,然而更加令人震惊的是,几乎找不到任何有用的信息,只有一篇前人在 1963 年写作的论文以及零星的一些他为低音维奥尔琴所作的幻想曲谱。随后我根据此论文提供的信息作了更加详尽的搜寻,结果令我叹为观止:这位作曲家写作了大量的作品—圣歌、幻想曲、幻想曲组曲以及键盘音乐。
那么到底是何缘由致使这些音乐作品在牛津与伦敦的图书馆里沉睡多年?是由于它们索然无味因此不值一提?透过微缩胶卷所复制的乐谱,我研读了这些作品后才发现这是一位极富天才的作曲家,因此 1999 年在阿姆斯特丹的一场演奏会上首演他的作品后也继续着演出。在我眼中,此皆是满怀巨大情感力量与真正才华的惊人音乐作品。
从历史上说,吉本斯乃是在威廉姆·劳斯⑥的前共和制时代与亨利·普赛尔的巴洛克复兴时代之间被前人遗忘的一条重要的音乐线索。他的作品中也有劳斯音乐中代表性的激进冲动的乐句、不合谐音等元素。然而吉本斯与他的伙伴马修·洛克所具有的共同点是,他们音乐中的和谐感更加沉稳与温和。
事实上,吉本斯的音乐之所以遭到边缘性同化与无情忽视,部分原因可能要归结于他音乐创作的全盛时期恰好是奥利弗·克隆威尔⑦对音乐与戏剧禁止的时期。不过,考虑到洛克、布罗⑧以及其他同时期作曲家的作品都得到了大量的出版与足够的重视,所以,克里斯托弗的音乐作品遭到遗忘,我以为,其中大概仍有些蹊跷等待吾辈今后作更多的探索。
正因如此,我非常荣幸能够与古乐学会乐团一同为您重新展现这位大师被遗忘了三个多世纪的伟大作品。
脚注:
① 塞缪尔·皮普斯(1633-1703),英国托利党政治家,历任海军部首席秘书、下议院议员和皇家学会主席,但他最为后人熟知的身份是日记作家。
他在1660年到1669年间写下的生动翔实的日记于19世纪发表后,被认为提供了英国复辟时期社会现实和重大历史事件(如伦敦大瘟疫、第二次英荷战争、伦敦大火)的第一手资料和研究素材。
日记中对1660年代的几件大事的记述尤其宝贵。包括1665-67年间的第二次英荷战争,1665年的伦敦大瘟疫和1666年的伦敦大火[14]。日记定稿的编者Latham写道:“他对这两个事件的描述生动而震慑人心。这不是高高在上的报道,而是充满了同理心。皮普斯一贯关注的是人,而非文学效果。
② 奥兰多·吉本斯(Orlando Gibbons)1583年12月25日出生在牛津一个乐师家庭。父亲威廉、哥哥爱德华、埃利斯、费迪南多都是音乐家,奥兰多在家里年纪最小、最聪明。1596年剑桥国王学院唱诗班吸收13岁的他为歌手,10年以后他获得剑桥大学的学士学位,当时已在王室教堂任音乐团担任管风琴师。1619年吉本斯在英王宫内供职,1623年起任威斯敏斯特大教堂管风琴师。这个重要的职务使他忙得不可开交:1625年詹姆士一士去世,葬礼上一切的音乐都要由他来安排;同年6月5日,查尔斯一世的新娘从法国来到坎特伯雷,吉本斯在欢迎会上突患中风而死去,终年仅42岁。
吉本斯生前以精通管风琴和维吉那著称。他的圣乐作品专为英国圣公会而写,宏伟华美。他也从事创作牧歌,不过由于生性严肃,厌弃意大利式的轻浮而宁愿采取古老康索特歌曲那样严格对位的写法,有点脱离时代的潮流了。值得一提的是,吉本斯在室内乐发展初期也曾作过一些有益的探索。——(廖叔同著《西方音乐一千年》三联书店)
③ 马修·洛克(Matthew Locke,1622-1677),英国巴洛克作曲家,天主教徒。其音乐创作是奥兰多·吉本斯和亨利·珀赛尔之间的桥梁。作品包括喜剧配乐《暴风雨》等。
④ “假面剧”是一种集歌唱、舞蹈、诗歌以及赛会等为一体的综艺节目。1600年至1800年间非常流行,专门用来招待贵族王公。它取材于历史或神话故事,是以音乐为主,朗诵调代替对白的形式,同时伴随着众人合跳的假面舞场面,并穿插有哑剧或闹剧的戏剧形式。
“爱神与死亡”是由英国戏剧家詹姆斯·雪莉 (James Shirley) 创作。于1653年首演,1659年出版。
⑤ 教堂原名“Westminster Abbey”,其中“Westminster”直译为“西教堂”,“west”指“西”,“minster”则是指主教座堂或大型教堂,特别指最初附属于修道院者;“abbey”中文作隐修院,是天主教专有名词,指该地原为天主教本笃会的隐修院),因此中文传统译法用音意合译称为“西敏寺”。
⑥ 音乐家威廉姆·劳斯(Williams Laws, 1602-45)是生活在查理一世这个混乱时代的皇室音乐家。劳斯留下了近600部作品,其中声乐曲有400多,余下的为器乐作品。劳斯作品让人感到作品温情、旋律优美、和声部分
之丰满等,让人感觉到劳斯利用高超技艺使作品更具表现力的超然水平凌驾于他人之先。
⑦ 奥利弗·克隆威尔(Oliver Cromwell,1599年4月25日 - 1658年9月3日),英国军政领袖,曾推翻英皇,并转英国为共和制联邦,出任英格兰、苏格兰与爱尔兰护国公。
⑧ 约翰·布罗(John Blow, 1649-1708),英国管风琴师,巴洛克作曲家。曾经是普赛尔的老师,但因普赛尔的早逝,布罗反而成为他的音乐继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