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的贵族------马塔契奇的“布七”
1948年的某日,位于前南地区某处监狱,一名死刑犯正在承受行刑前的煎熬,其罪名是在二战中亲纳粹反铁托以及叛国罪。典狱长得知这名死刑犯是个搞音乐的艺术家,便命令其演奏一曲钢琴,听过演奏后,典狱长发出了感叹:“给一名艺术家执行死刑,实在是于心不忍。”于是奇迹出现了,典狱长赦免了其死刑,之后还有更不可思议的事发生,他把自己的女儿许配给了这名死刑犯,“大难不死必有后福”,这位死刑犯传奇的艺术生涯由此得以延续,他的全名叫Lovro von Matačić,中间有个Von,说明了他的贵族身份。
马塔契奇出生于1899年克罗地亚的萨格勒布,时属奥匈帝国领地,其家族显赫,拥有城堡及大片土地,贵族出身的马塔从小就沐浴在哈布斯堡王朝的文化余晖并在不断成长的岁月里接受良好的教育与熏陶,9岁时进入维亚纳少年合唱团,当时是皇家宫廷御用合唱团,对于进入者来说是一份特殊的荣誉。其后马塔一直在维也纳音乐学院学习,毕业后成为维也纳交响乐团指挥,1933年马塔成为萨格勒布歌剧院首席指挥,1938年成为贝尔格莱德歌剧院艺术总监,随着在柏林的一列系歌剧指挥活动马塔开始以一名“歌剧指挥”而小有成就。而此时也正是纳粹如日中天之时,与当时所有真正具备德奥精神的大师一样,马塔选择皈依于第三帝国的文化盛世之中。也正是这个“政治上的错误”,导致了其后半生艺术上的郁郁寡欢与不得志。
如开头所述,马塔契奇二战后遭到清算,在经过一场“荒唐”的死刑判决后,大难不死,当他再次站在指挥台上已经是1954年了。饱经沧桑的马塔复出后选择了布鲁克纳,直到1985年逝世,他后半生最拿手的曲目始终是布鲁克纳,在马塔有限的录音中,我们有幸能听到布鲁克纳第三、四、五、七、八、九交响曲的录音,其中尤其著名的是“布七”,马塔留下三个版本布七录音,分别是1966年与捷克爱乐,1969年与NHK交响乐团,以及马塔的“天鹅之音”-----1984年指挥斯洛文尼亚爱乐。
有幸买到的马塔契奇此版绝响“布七”是日本Denon公司发行的2cd限量版,每套均有铅印限量编号,cd2上记录了马塔排练时的风景,另外,除了小册子还附有这段排练使用乐谱及马塔训话的相关注解。由于是发烧厂牌出品,录音自然也得到了保障,均衡感很好。虽然马塔在战后一直受“历史问题”所困,在欧洲郁郁而不得志,但其晚年却在日本取得了至尊地位,被万千乐迷如神一样膜拜,从1960年代开始直到1985年仙逝,马塔曾先后九次赴日演出,并与NHK交响乐团展开了一个长达20年之久的合作计划,期间留下数枚经典现场录音,已由日本厂牌Altus先后发行,其实如今在市面上所能找到马塔契奇有限的录音也基本都是日本人发掘出的成果。
此版“布七”不仅是马塔契奇的绝响,亦是斯洛文尼亚爱乐存世的唯一录音。此后由于前南地区爆发内战,国家常年处于动荡之中,乐团的命运可想而知。此版“布七”于1984年6月现场录音,第一乐章中的弦乐缓慢的展开,晦暗却又柔软,一个迷人的氛围。末尾处随着打击乐的导入,在渐强中再次感受到那个桀骜不逊的马塔契奇。
“布七”的精华是第二乐章,那个著名的柔版,希特勒自杀后被德国电台作为“帝国的挽歌”而播放。弦乐声部以弱音开场,第一主题在一片宁静中娓娓道来,内省的深沉,这是马塔晚年之心境写照。第二主题以铜管的吹奏引出,节奏变快,似乎是回光返照的梦境。再次奏响第一主题,途中加速,铜管齐名,汹涌的打击乐,音乐变得激烈起来,其中的“反复”是典型的布鲁克纳特色,像滚雪球一样将情绪积累到最深处。这个柔版乐章是布鲁克纳献给瓦格纳的挽歌,在马塔契奇的演绎下,我们听到的并非肝肠寸断的嚎啕大哭,而是深深的哀思以及丧钟的悲鸣。
布鲁克纳音乐中特有的完整,统一,均衡被马塔契奇展现得淋漓尽致。而马塔最晚年的风格较他巅峰时期的狂野与激烈相比,更多了一些内敛与深沉,在宁静中寻求音乐的“真”,展现一个崇高而伟大的精神世界------这正是布鲁克纳音乐的核心。
在这场“布七”演出六个月后马塔契奇仙逝,古典乐坛又少了一位大人物,指挥台上少了一位威严、孤傲、气场强大的贵族。
马塔契奇出生于1899年克罗地亚的萨格勒布,时属奥匈帝国领地,其家族显赫,拥有城堡及大片土地,贵族出身的马塔从小就沐浴在哈布斯堡王朝的文化余晖并在不断成长的岁月里接受良好的教育与熏陶,9岁时进入维亚纳少年合唱团,当时是皇家宫廷御用合唱团,对于进入者来说是一份特殊的荣誉。其后马塔一直在维也纳音乐学院学习,毕业后成为维也纳交响乐团指挥,1933年马塔成为萨格勒布歌剧院首席指挥,1938年成为贝尔格莱德歌剧院艺术总监,随着在柏林的一列系歌剧指挥活动马塔开始以一名“歌剧指挥”而小有成就。而此时也正是纳粹如日中天之时,与当时所有真正具备德奥精神的大师一样,马塔选择皈依于第三帝国的文化盛世之中。也正是这个“政治上的错误”,导致了其后半生艺术上的郁郁寡欢与不得志。
如开头所述,马塔契奇二战后遭到清算,在经过一场“荒唐”的死刑判决后,大难不死,当他再次站在指挥台上已经是1954年了。饱经沧桑的马塔复出后选择了布鲁克纳,直到1985年逝世,他后半生最拿手的曲目始终是布鲁克纳,在马塔有限的录音中,我们有幸能听到布鲁克纳第三、四、五、七、八、九交响曲的录音,其中尤其著名的是“布七”,马塔留下三个版本布七录音,分别是1966年与捷克爱乐,1969年与NHK交响乐团,以及马塔的“天鹅之音”-----1984年指挥斯洛文尼亚爱乐。
有幸买到的马塔契奇此版绝响“布七”是日本Denon公司发行的2cd限量版,每套均有铅印限量编号,cd2上记录了马塔排练时的风景,另外,除了小册子还附有这段排练使用乐谱及马塔训话的相关注解。由于是发烧厂牌出品,录音自然也得到了保障,均衡感很好。虽然马塔在战后一直受“历史问题”所困,在欧洲郁郁而不得志,但其晚年却在日本取得了至尊地位,被万千乐迷如神一样膜拜,从1960年代开始直到1985年仙逝,马塔曾先后九次赴日演出,并与NHK交响乐团展开了一个长达20年之久的合作计划,期间留下数枚经典现场录音,已由日本厂牌Altus先后发行,其实如今在市面上所能找到马塔契奇有限的录音也基本都是日本人发掘出的成果。
此版“布七”不仅是马塔契奇的绝响,亦是斯洛文尼亚爱乐存世的唯一录音。此后由于前南地区爆发内战,国家常年处于动荡之中,乐团的命运可想而知。此版“布七”于1984年6月现场录音,第一乐章中的弦乐缓慢的展开,晦暗却又柔软,一个迷人的氛围。末尾处随着打击乐的导入,在渐强中再次感受到那个桀骜不逊的马塔契奇。
“布七”的精华是第二乐章,那个著名的柔版,希特勒自杀后被德国电台作为“帝国的挽歌”而播放。弦乐声部以弱音开场,第一主题在一片宁静中娓娓道来,内省的深沉,这是马塔晚年之心境写照。第二主题以铜管的吹奏引出,节奏变快,似乎是回光返照的梦境。再次奏响第一主题,途中加速,铜管齐名,汹涌的打击乐,音乐变得激烈起来,其中的“反复”是典型的布鲁克纳特色,像滚雪球一样将情绪积累到最深处。这个柔版乐章是布鲁克纳献给瓦格纳的挽歌,在马塔契奇的演绎下,我们听到的并非肝肠寸断的嚎啕大哭,而是深深的哀思以及丧钟的悲鸣。
布鲁克纳音乐中特有的完整,统一,均衡被马塔契奇展现得淋漓尽致。而马塔最晚年的风格较他巅峰时期的狂野与激烈相比,更多了一些内敛与深沉,在宁静中寻求音乐的“真”,展现一个崇高而伟大的精神世界------这正是布鲁克纳音乐的核心。
在这场“布七”演出六个月后马塔契奇仙逝,古典乐坛又少了一位大人物,指挥台上少了一位威严、孤傲、气场强大的贵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