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父亲的草原母亲的河
下半场出场,德德玛的车换成一圈木头篱笆,一个勒勒车车轮的造型。她穿着金色礼服,旁白站着七岁的孙女多丽雅,儿子玛格塔乐已先上场。
德德玛的艺术之梦,成为一家人的梦想。丈夫多年来照顾扶助她的故事已随着一首《红雨伞》广为流传。儿子玛格塔乐近几年和她一起演出,母子在舞台上演绎蒙古歌曲。一个宽厚,一个朝气蓬勃,现代和传统很好地衔接起来。这几年德德玛的歌声也增加了流行元素。一切艺术都是传统的也是现代的,只有不断变化出新,才能体现艺术的创造特质,艺术才能与生命同在。这得力于德德玛周围一群被她感召的作曲家、词作家,大家为她创作,她为大家歌唱,一首一首新歌,才能从蒙古草原唱遍四方。
《苍天般的阿拉善》,唱出了阿拉善大地的灵魂。德德玛来自阿拉善,13岁从乌兰牧骑考到呼和浩特艺术学校,正式走上艺术之路。2002年她创办德德玛艺术学校,正是为了延续少数民族孩子的艺术梦想。德德玛的阿拉善,在驼背上悠然走来,生命力和荒凉相遇,命运和自然相融。有谁听过这首歌而不生出去阿拉善的梦想呢?
德德玛在儿子的搀扶下走下座位,站在舞台中央,阿拉善乌兰牧骑的队员们为她伴舞。背景大屏幕上德德玛面向苍天;舞台上的德德玛,面向苍天一样爱着她、围绕她的观众们。儿子的手一直抓着母亲的手,像在家里,在公园里散步。一曲唱过,德德玛先上台,儿子再上台的时候,德德玛总是示意他到左边来,只有握住儿子的手,她才能更加放心大胆地唱。母子在舞台上,搀扶着演唱、行走,这一切无声地感动着人们。
玛格塔乐是幸运的,他的母亲不仅养育他,而且用自己追求艺术的人生带动他的艺术之路。德德玛没有像大多数病后的人,靠别人照顾度过余生,她勇敢地走上舞台。儿子小时候是她牵着他的手,如今在舞台上,是儿子牵着她的手,为她的梦想插上翅膀。谁的手能比儿子的手更让母亲放心呢?德德玛,是一个多么幸福的母亲。
克明先生朗读了本应到现场的席慕容的诗——《我们的德德玛》,母子合唱席蓉蓉作词的《父亲的草原母亲的河》。大约2002年,我开始学唱德德玛的歌。我也是女中音。在她《父亲的草原母亲的河》里,深刻地感受到一种共通的故乡情怀。我是因为席慕容的词,走进德德玛的歌,从此真正走进了草原歌曲,用歌唱的方式触摸草原文化。这首歌难度如此之大,表达如此深厚,甚至超越了一首歌应该的含量,称得上一首大歌。“虽然已经不能用,不能用母语来诉说,请接纳我的悲伤,我的欢乐”,这是席慕容的心声,经过德德玛的歌唱,成为所有不懂蒙古语,但向往草原、向往游牧文化的人的共同心声。近十年来,我无数次唱这首歌,记得有一次唱的时候,饭店里一个七八岁的孩子和我一起完整地唱下来。如此悠长、复杂的一首歌,竟然在蒙古草原上妇孺皆知,广泛流传。这是心灵的力量。
“我也是高原的孩子啊,心里有一首歌,歌中有我父亲的草原母亲的河”。这是一个游子唱给父亲、母亲、草原、河流的歌,母子共同演绎再合适不过。高潮的部分,玛格塔乐主唱,德德玛浑厚的女中音伴唱,母子二人的力量和圆润合在一起。
此时舞台旁出现了一个送花的穿西装的男人,看歌唱还未结束,又缓缓地,退出场去。朋友们对德德玛的爱,通过这些细节表现出来,让整台演唱会一直在温暖的氛围中。
母子合唱《爱的哈达》的一幕,深深地印在我心底。歌词简单到几乎没有语言:“献给你呦,蓝色的哈达”,“献给你呦,洁白的哈达”,“啊,朋友,请接受我的哈达”,“这就是爱的表达”。在草原上,蒙古人把哈达献给远方的朋友,本就是这样简单。草原辽阔无边,见到一个陌生人也很不容易,只要来了客人就是朋友,见了必是发自内心的欣喜。德德玛轻声地唱出来,圆润的声音,如同哈达一样温暖。母子二人分开,一左一右,共同献出歌声的哈达。这是极少的德德玛离开儿子的手的时刻,她用一条腿带动着身体,从舞台中心挪动到一旁。她饱满地唱着发自内心的歌,向着草原的方向,把爱的哈达送给所有朋友们。德德玛一个人站在台上,我的心就揪着,怕她不安全,为她提着心。然而又明白,这是她特意做出的动作,母子二人在舞台上的两个方向,代表着草原的四方,她尽量以自己有限的身体做出更多的舞台表演,表达内心的爱。
从德德玛演唱的这首歌,我想到歌词和歌唱的关系。如果把《爱的哈达》的歌词单独拿出来,简单到不是一首诗,像几句话。可是德德玛唱出来,却唱出了蒙古人的情怀,温暖的情意迎面而来。德德玛唱的歌曲多数都是这样。她的歌声从不媚人,唤醒人们心中积蓄的美好情感;她的歌声从不批判,无形中将人们带到纯粹的高尚境界。那些靠着甜美取悦观众的歌者,最终只会像糖块一样,无声地融化;那些在愤怒激越中唱出的歌,也许一时能表达人们的特殊情绪,但时过境迁,也会随风飘逝。而只有面向苍天,思考终极,像宇宙一样自然展开的歌唱,才能与风同在,与天地对语。这就是大境界。老子说“大音希声”,“大歌”不是唱出来的,是从心底流出来。德德玛的歌,就是父亲的草原母亲的河,流淌在蒙古高原上。
最后德德玛致辞,每一句话都发自肺腑,含着泪花,几次停下来。观众们早已被整场演出的浓浓的温暖感动,看德德玛就像亲人,她轻轻地唱响《从头再来》,众人和她一起唱。她的生命每一天都是从头再来,在艰难的起点上一次次出发。她先生送给她一副马鞍,祝愿她这场演出之后跨上马鞍,重新出发,10年后再与观众相见。
尾声:回到草原
主持人介绍德德玛是草原上的夜莺,从草原来。
4岁的女儿问我:妈妈,我去草原,怎么没看见德德玛?
我说:德德玛现在不住在草原,住在城里了。
女儿想了想,又问:德德玛什么时候回草原?
我想了一下,说:唱完歌以后就回去了。
演出结束,人们涌向舞台。整整3个小时的演出之后,德德玛被里三层外三层围在正中。女儿也拉着我的手冲上台,要与德德玛合影。我已经不是追星的年龄,我所想的是,德德玛坚持3个小时的演出,太累了,必须要休息了。但拗不过女儿,挤上舞台。还是挤不到德德玛身边去。我抱起她,指给她人群之中的德德玛。德德玛的脸上洋溢着幸福的艺术之光,汗水挂在额头上。女儿看到了,才高兴地下台。
回了家,女儿对姥姥说:我还要去大草原,德德玛唱完歌就回草原了,我要去草原上听德德玛唱歌。
草原上德德玛在唱歌,这是孩子心中的图画,也是无数观众心中的景象。
我一直喜欢德德玛的歌,尤其那一句“我也是高原的孩子啊”,随着时光流逝,表达了我,一个河北游子对养育我18年的内蒙古高原的情感。
我到江南,在莺飞草长的校园里,不由自主地唱起的是德德玛的《我从草原来》;我回到河北故乡,为亲人们歌唱的时候,唱的是德德玛的《牧人》、《父亲的草原母亲的河》;我在蒙古高原上,唱着《岁月中秋》,走过动荡不安的青春,走向苍凉的中年境界。
我的孩子也将在德德玛的歌声中长大。
草原上德德玛在歌唱,带着我们的心,带着我们的梦想,飞向天空,飞向四方。
2012年7月14日夜看德德玛演出,7月15日从清晨写至傍晚,写完与师友切磋。7月20日午后,想到晚上或许能见到德德玛,听到她的歌唱,又生灵感,修改定稿。夏热炎炎,常觉不胜酷暑,绵软无力,听着德德玛的歌,写德德玛,心中始能沉静,在阴山脚下,完成这篇长文。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a0b922401017z40.html
德德玛的艺术之梦,成为一家人的梦想。丈夫多年来照顾扶助她的故事已随着一首《红雨伞》广为流传。儿子玛格塔乐近几年和她一起演出,母子在舞台上演绎蒙古歌曲。一个宽厚,一个朝气蓬勃,现代和传统很好地衔接起来。这几年德德玛的歌声也增加了流行元素。一切艺术都是传统的也是现代的,只有不断变化出新,才能体现艺术的创造特质,艺术才能与生命同在。这得力于德德玛周围一群被她感召的作曲家、词作家,大家为她创作,她为大家歌唱,一首一首新歌,才能从蒙古草原唱遍四方。
《苍天般的阿拉善》,唱出了阿拉善大地的灵魂。德德玛来自阿拉善,13岁从乌兰牧骑考到呼和浩特艺术学校,正式走上艺术之路。2002年她创办德德玛艺术学校,正是为了延续少数民族孩子的艺术梦想。德德玛的阿拉善,在驼背上悠然走来,生命力和荒凉相遇,命运和自然相融。有谁听过这首歌而不生出去阿拉善的梦想呢?
德德玛在儿子的搀扶下走下座位,站在舞台中央,阿拉善乌兰牧骑的队员们为她伴舞。背景大屏幕上德德玛面向苍天;舞台上的德德玛,面向苍天一样爱着她、围绕她的观众们。儿子的手一直抓着母亲的手,像在家里,在公园里散步。一曲唱过,德德玛先上台,儿子再上台的时候,德德玛总是示意他到左边来,只有握住儿子的手,她才能更加放心大胆地唱。母子在舞台上,搀扶着演唱、行走,这一切无声地感动着人们。
玛格塔乐是幸运的,他的母亲不仅养育他,而且用自己追求艺术的人生带动他的艺术之路。德德玛没有像大多数病后的人,靠别人照顾度过余生,她勇敢地走上舞台。儿子小时候是她牵着他的手,如今在舞台上,是儿子牵着她的手,为她的梦想插上翅膀。谁的手能比儿子的手更让母亲放心呢?德德玛,是一个多么幸福的母亲。
克明先生朗读了本应到现场的席慕容的诗——《我们的德德玛》,母子合唱席蓉蓉作词的《父亲的草原母亲的河》。大约2002年,我开始学唱德德玛的歌。我也是女中音。在她《父亲的草原母亲的河》里,深刻地感受到一种共通的故乡情怀。我是因为席慕容的词,走进德德玛的歌,从此真正走进了草原歌曲,用歌唱的方式触摸草原文化。这首歌难度如此之大,表达如此深厚,甚至超越了一首歌应该的含量,称得上一首大歌。“虽然已经不能用,不能用母语来诉说,请接纳我的悲伤,我的欢乐”,这是席慕容的心声,经过德德玛的歌唱,成为所有不懂蒙古语,但向往草原、向往游牧文化的人的共同心声。近十年来,我无数次唱这首歌,记得有一次唱的时候,饭店里一个七八岁的孩子和我一起完整地唱下来。如此悠长、复杂的一首歌,竟然在蒙古草原上妇孺皆知,广泛流传。这是心灵的力量。
“我也是高原的孩子啊,心里有一首歌,歌中有我父亲的草原母亲的河”。这是一个游子唱给父亲、母亲、草原、河流的歌,母子共同演绎再合适不过。高潮的部分,玛格塔乐主唱,德德玛浑厚的女中音伴唱,母子二人的力量和圆润合在一起。
此时舞台旁出现了一个送花的穿西装的男人,看歌唱还未结束,又缓缓地,退出场去。朋友们对德德玛的爱,通过这些细节表现出来,让整台演唱会一直在温暖的氛围中。
母子合唱《爱的哈达》的一幕,深深地印在我心底。歌词简单到几乎没有语言:“献给你呦,蓝色的哈达”,“献给你呦,洁白的哈达”,“啊,朋友,请接受我的哈达”,“这就是爱的表达”。在草原上,蒙古人把哈达献给远方的朋友,本就是这样简单。草原辽阔无边,见到一个陌生人也很不容易,只要来了客人就是朋友,见了必是发自内心的欣喜。德德玛轻声地唱出来,圆润的声音,如同哈达一样温暖。母子二人分开,一左一右,共同献出歌声的哈达。这是极少的德德玛离开儿子的手的时刻,她用一条腿带动着身体,从舞台中心挪动到一旁。她饱满地唱着发自内心的歌,向着草原的方向,把爱的哈达送给所有朋友们。德德玛一个人站在台上,我的心就揪着,怕她不安全,为她提着心。然而又明白,这是她特意做出的动作,母子二人在舞台上的两个方向,代表着草原的四方,她尽量以自己有限的身体做出更多的舞台表演,表达内心的爱。
从德德玛演唱的这首歌,我想到歌词和歌唱的关系。如果把《爱的哈达》的歌词单独拿出来,简单到不是一首诗,像几句话。可是德德玛唱出来,却唱出了蒙古人的情怀,温暖的情意迎面而来。德德玛唱的歌曲多数都是这样。她的歌声从不媚人,唤醒人们心中积蓄的美好情感;她的歌声从不批判,无形中将人们带到纯粹的高尚境界。那些靠着甜美取悦观众的歌者,最终只会像糖块一样,无声地融化;那些在愤怒激越中唱出的歌,也许一时能表达人们的特殊情绪,但时过境迁,也会随风飘逝。而只有面向苍天,思考终极,像宇宙一样自然展开的歌唱,才能与风同在,与天地对语。这就是大境界。老子说“大音希声”,“大歌”不是唱出来的,是从心底流出来。德德玛的歌,就是父亲的草原母亲的河,流淌在蒙古高原上。
最后德德玛致辞,每一句话都发自肺腑,含着泪花,几次停下来。观众们早已被整场演出的浓浓的温暖感动,看德德玛就像亲人,她轻轻地唱响《从头再来》,众人和她一起唱。她的生命每一天都是从头再来,在艰难的起点上一次次出发。她先生送给她一副马鞍,祝愿她这场演出之后跨上马鞍,重新出发,10年后再与观众相见。
尾声:回到草原
主持人介绍德德玛是草原上的夜莺,从草原来。
4岁的女儿问我:妈妈,我去草原,怎么没看见德德玛?
我说:德德玛现在不住在草原,住在城里了。
女儿想了想,又问:德德玛什么时候回草原?
我想了一下,说:唱完歌以后就回去了。
演出结束,人们涌向舞台。整整3个小时的演出之后,德德玛被里三层外三层围在正中。女儿也拉着我的手冲上台,要与德德玛合影。我已经不是追星的年龄,我所想的是,德德玛坚持3个小时的演出,太累了,必须要休息了。但拗不过女儿,挤上舞台。还是挤不到德德玛身边去。我抱起她,指给她人群之中的德德玛。德德玛的脸上洋溢着幸福的艺术之光,汗水挂在额头上。女儿看到了,才高兴地下台。
回了家,女儿对姥姥说:我还要去大草原,德德玛唱完歌就回草原了,我要去草原上听德德玛唱歌。
草原上德德玛在唱歌,这是孩子心中的图画,也是无数观众心中的景象。
我一直喜欢德德玛的歌,尤其那一句“我也是高原的孩子啊”,随着时光流逝,表达了我,一个河北游子对养育我18年的内蒙古高原的情感。
我到江南,在莺飞草长的校园里,不由自主地唱起的是德德玛的《我从草原来》;我回到河北故乡,为亲人们歌唱的时候,唱的是德德玛的《牧人》、《父亲的草原母亲的河》;我在蒙古高原上,唱着《岁月中秋》,走过动荡不安的青春,走向苍凉的中年境界。
我的孩子也将在德德玛的歌声中长大。
草原上德德玛在歌唱,带着我们的心,带着我们的梦想,飞向天空,飞向四方。
2012年7月14日夜看德德玛演出,7月15日从清晨写至傍晚,写完与师友切磋。7月20日午后,想到晚上或许能见到德德玛,听到她的歌唱,又生灵感,修改定稿。夏热炎炎,常觉不胜酷暑,绵软无力,听着德德玛的歌,写德德玛,心中始能沉静,在阴山脚下,完成这篇长文。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a0b922401017z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