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寞的白银饭店
事先申明,有点脱离音乐本身了,文章较长,不是来自西北的可以不看。
今天在豆瓣社区首页看到别人转载的张玮玮的《白银饭店》,第一眼看到匆匆掠过去了,随后几个字,让我的心一下子揪住。
“念初中时,我的一个同学假期去东北老家探亲,某天出门不幸遭遇流氓。
他们拦住我同学问:搁哪来的?我同学回答:白银。
他们冷笑:别整事啊,再问你一次,搁哪来的?
我同学又回答:大哥,真是白银。
他们给了我同学一记恶拳:白银,你还黄金的呢。
他真是白银的,我也是白银的。白银是一座工业小城,在西北戈壁滩里的一片戈壁滩上。 ”
哦,白银,“他真是白银的,我也是白银的。白银是一座工业小城,在西北戈壁滩里的一片戈壁滩上。”我多久没有再记起来过了,这个城市在我的心中就是回家一个中转站一样,可是我在这里明明基本上度过人生的十八年啊。
白银是一个建立在矿产上的城市,明朝洪武年间,官方曾在现市政府驻地设立办矿机构“白银厂”,有“日出斗金”之说,白银缘此而得名。但是自从我们出生起,我们就几乎没有听说过产过白银的传说,只知道白银产铜矿,在市中心电影院后面的金鱼公园,有一个铜城标志性的塑像,两个工人手举着铜矿,后面又修建了一个铜城商厦,记得这是白银第一个有自动扶梯的商厦,很多人还兴冲冲的去体验。
白银实际上是个戈壁荒滩,脚下的土地就是厚重的砂岩,除了耐寒的蓬草和沙枣树,几乎生长不了其他的植物。真不敢想象当初那些五湖四海的人是怎么建立起来这个荒滩上的城市。每到春天就是沙尘暴肆虐的季节,漫天的黄沙让整个天空都格外的昏暗,家家户户的窗台都是厚厚的一层灰。呼啸的风夹杂各种颜色的塑料袋漫天飞舞着,以前经常把口琴的口对着风,能听见里面的簧片被狂风吹出各种各样的协奏曲。
白银是一个移民城市,这里的人多数是支援西部来自祖国四面八方的人,主要有三大厂组成,白银公司、银光厂、21冶,其他如长通厂、磷肥厂、针织厂的小厂暂且不提。因为爷爷奶奶在银光公司上班,所以我从小在银光子弟学校上学,了解的更多只有银光厂。早上六点的时候会有起床号,七点的时候公司道路两旁的大喇叭就开始广播,中午也有广播,只有一个小时的休息时间,又开始噼噼啪啪的响起来。下班也是如此,我们从小就按照这样工厂的轨迹生活着。
上小学的时候,子弟中学里面白银区临近的几个县如靖远、会宁、景泰、平川的人还不多,记得同学有很多上海人,还有就是东北人,其余的都是模糊的记忆了。随后上中学的时候,那些来自父母来自上海的同学就开始陆续返回他们的故乡,记得当时经常有同学转学,想到他们去上海那些大城市,年幼的我们还是万分的羡慕。
银光厂全称“中国兵器集团公司”,是一个生产炸药的厂子,战争期间是个效益很好的厂子,随后和平年代渐渐衰落。我从未进过厂,所以里面是什么样不得而知,我小学、初中的岁月基本上都是围绕着“家属区——小公园——学校”打转,有很多同学家住在银光电影院后面的窑洞,窑洞仅仅是个地名,都是平房,这个地方就已经是我去过银光厂最深入的地方了。当时银光厂很多同学家都住平房,楼房也只有四五十栋。最近几年回去,很多楼房拔地而起,变化真是很大。
那个时候白银市效益最好的厂子是白银公司,二十一冶在白银市的建立中发挥很大的作用,但是当我们上学时,这个曾经三大厂齐趋的大厂已经彻底衰败,以前还有二十一冶中学,后来堂妹上学,那个学校已经改成了白银市六中,二十一冶就彻底只存在我们的记忆中。
白银市最好的学校是公司一中和公司二中其次是白银市一中,市中心就是电影院和大十字,走在大十字,各个学校的学生穿着各自的校服,一目了然。少年人身上青春的荷尔蒙洋溢着,很多学校经常打群架,甚至看你穿着那个学校的校服就群殴,这好像也是经常的事情,好在,银光厂是个大厂各项设施一应俱全,所以厂矿子弟的我们也很少去市里面。
银光厂现在留在我心中最深刻的印象就是爆炸和毒气,几乎每年都有光气泄漏或者爆炸的事故发生。TDI厂据说工资很高,但是每年都有人发生事故,经常看到银光路上一长串的花圈。厂子里经常排放废气,每次下雨,我们叫做酸烟的气体弥漫整个家属区和学校,格外的呛人,老师也经常笑谈,在银光厂这样的环境中,能少活10年。
因为很少去市里面,白银饭店留给我的就是一个大门的印象。从来没想过,也没有踏入过,所以张玮玮说的那些充满荷尔蒙的舞会我从来都没有见到过。
我上学的时候,当时主流群体是白银市开拓者的第二代,当时还有顶班一说,于是老一辈的退休后,年轻一辈的移民们就开始顶上去,然后结婚生子。但是这批移民们始终自诩为市里人,因此还是有点看不起三县一区的人,水川镇、强湾、条城、靖远县、会宁县、四龙乡、景泰区,这里的原始居民们每日提供着这些城市里面人一日三餐的粮食、蔬菜和各种水果,但是始终是有着本地人的拘谨,直到白银公司的逐渐衰落。
这个五十年代开始建立的小城市终于因为矿产的枯竭以及和平年代的降临,经济效益一日千里,原来子弟中学经常拖欠老师的工资,还引发了一次集体罢课。于是,那些满腔热情撒热血来支援建设西北老人的子弟们开始浮躁起来,他们没有老一辈建设大西北的激情,有关系的就找老家的关系,没关系的也觉得回到故乡更好,于是年轻的一辈纷纷带着子女和父母开始迁徙回去,这些空缺逐渐被附近三县一区的人们所填补。
越来越多的周边原始居民子女们开始考大学,上中专,然后留在白银这个城市,上小学的时候,白银市的普通话很标准的,随后,水川话、靖远话、会宁话、条城话开始充斥这个城市,会宁是个高考大县,从小会宁学生的刻苦就是我们耳边的噩梦,最近看QQ腾讯的图说,还讲述会宁学生刻苦学习的图片,现在想起,真的是二十年恍如一日。记得以前看会宁学生的采访,他们说,他们的梦想就是改变家乡的贫穷。
上高中时的很多会宁同学的确都很争气,现在有的出国留学,有的在大城市拼搏,只是他们的故乡会宁,依然衰败着,没有人回到那个贫瘠的地方去改变他们的家乡,他们越来越远,越来越有出息,他们要的只是穿着光鲜的衣服,带着在大城市或者国外长大的孩子,骄傲的踏在这片土地上,然后审视故乡的贫穷,《史记》项羽本纪说的好“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者!”每年过年看望父母的这么一遭,就已经足够给父母长脸了。
以前在东方卫报上面看到过韩松落的文章,标题已经记不起来了,原文也不记得了。只记得文章的最后,韩松落讲到在酒桌上认识一个比较优秀的女孩,他感叹,这么优秀的人在兰州终究是留不住的。是的,这么优秀的人,在兰州是留不住的,在白银也是留不住的。他们就像张玮玮一样知名或光鲜的衣锦还乡成为别人艳羡的传说。
还有一批人是回不去的,他们是不甘于将梦想葬送在这个荒滩小城的人们,还有那些渴望了解外界的躁动者,只是他们永远不会像第一批人一样光鲜亮丽的衣锦还乡,只是打肿脸充胖子,让别人看到其实混的还不算差。每年过年对于他们是一个莫大的考验,因为囊中羞涩的他们就要开支一大笔钱用于这打肿脸的费用,在大城市买房、装修、立足后,家里遇上点急事,甚至从未开口要钱过矜持的父母,怯怯的张口要一千元钱用于交保险,都要小小的掂量后几个月的工资怎样合理的安排,信用卡该怎么去偿还……
这批人飘在北方的叫做北漂,飘在南方叫做南漂,其实这是好听点的说法吧,统一起来,他们是流民,因为我也是流民。
只有那些对故乡有着深深眷念,对父母恪守孝道的人,还是依然坚守在这个落寞的小城中,日复一日在这个小城打着转,犹如我当年上学的时候,走的最远的地方是白银的大十字。不知道白银饭店还有没有舞会,有的话也是小城聊以自慰的娱乐了。
家里人数落着流民,“心野了,回不去了。”其实,我很想说的是,其实外地的流民不止一次的也梦想着回去,只是永远都够不到那个叫做故乡的城市,于是白银饭店依旧落寞着。
今天在豆瓣社区首页看到别人转载的张玮玮的《白银饭店》,第一眼看到匆匆掠过去了,随后几个字,让我的心一下子揪住。
“念初中时,我的一个同学假期去东北老家探亲,某天出门不幸遭遇流氓。
他们拦住我同学问:搁哪来的?我同学回答:白银。
他们冷笑:别整事啊,再问你一次,搁哪来的?
我同学又回答:大哥,真是白银。
他们给了我同学一记恶拳:白银,你还黄金的呢。
他真是白银的,我也是白银的。白银是一座工业小城,在西北戈壁滩里的一片戈壁滩上。 ”
哦,白银,“他真是白银的,我也是白银的。白银是一座工业小城,在西北戈壁滩里的一片戈壁滩上。”我多久没有再记起来过了,这个城市在我的心中就是回家一个中转站一样,可是我在这里明明基本上度过人生的十八年啊。
白银是一个建立在矿产上的城市,明朝洪武年间,官方曾在现市政府驻地设立办矿机构“白银厂”,有“日出斗金”之说,白银缘此而得名。但是自从我们出生起,我们就几乎没有听说过产过白银的传说,只知道白银产铜矿,在市中心电影院后面的金鱼公园,有一个铜城标志性的塑像,两个工人手举着铜矿,后面又修建了一个铜城商厦,记得这是白银第一个有自动扶梯的商厦,很多人还兴冲冲的去体验。
白银实际上是个戈壁荒滩,脚下的土地就是厚重的砂岩,除了耐寒的蓬草和沙枣树,几乎生长不了其他的植物。真不敢想象当初那些五湖四海的人是怎么建立起来这个荒滩上的城市。每到春天就是沙尘暴肆虐的季节,漫天的黄沙让整个天空都格外的昏暗,家家户户的窗台都是厚厚的一层灰。呼啸的风夹杂各种颜色的塑料袋漫天飞舞着,以前经常把口琴的口对着风,能听见里面的簧片被狂风吹出各种各样的协奏曲。
白银是一个移民城市,这里的人多数是支援西部来自祖国四面八方的人,主要有三大厂组成,白银公司、银光厂、21冶,其他如长通厂、磷肥厂、针织厂的小厂暂且不提。因为爷爷奶奶在银光公司上班,所以我从小在银光子弟学校上学,了解的更多只有银光厂。早上六点的时候会有起床号,七点的时候公司道路两旁的大喇叭就开始广播,中午也有广播,只有一个小时的休息时间,又开始噼噼啪啪的响起来。下班也是如此,我们从小就按照这样工厂的轨迹生活着。
上小学的时候,子弟中学里面白银区临近的几个县如靖远、会宁、景泰、平川的人还不多,记得同学有很多上海人,还有就是东北人,其余的都是模糊的记忆了。随后上中学的时候,那些来自父母来自上海的同学就开始陆续返回他们的故乡,记得当时经常有同学转学,想到他们去上海那些大城市,年幼的我们还是万分的羡慕。
银光厂全称“中国兵器集团公司”,是一个生产炸药的厂子,战争期间是个效益很好的厂子,随后和平年代渐渐衰落。我从未进过厂,所以里面是什么样不得而知,我小学、初中的岁月基本上都是围绕着“家属区——小公园——学校”打转,有很多同学家住在银光电影院后面的窑洞,窑洞仅仅是个地名,都是平房,这个地方就已经是我去过银光厂最深入的地方了。当时银光厂很多同学家都住平房,楼房也只有四五十栋。最近几年回去,很多楼房拔地而起,变化真是很大。
那个时候白银市效益最好的厂子是白银公司,二十一冶在白银市的建立中发挥很大的作用,但是当我们上学时,这个曾经三大厂齐趋的大厂已经彻底衰败,以前还有二十一冶中学,后来堂妹上学,那个学校已经改成了白银市六中,二十一冶就彻底只存在我们的记忆中。
白银市最好的学校是公司一中和公司二中其次是白银市一中,市中心就是电影院和大十字,走在大十字,各个学校的学生穿着各自的校服,一目了然。少年人身上青春的荷尔蒙洋溢着,很多学校经常打群架,甚至看你穿着那个学校的校服就群殴,这好像也是经常的事情,好在,银光厂是个大厂各项设施一应俱全,所以厂矿子弟的我们也很少去市里面。
银光厂现在留在我心中最深刻的印象就是爆炸和毒气,几乎每年都有光气泄漏或者爆炸的事故发生。TDI厂据说工资很高,但是每年都有人发生事故,经常看到银光路上一长串的花圈。厂子里经常排放废气,每次下雨,我们叫做酸烟的气体弥漫整个家属区和学校,格外的呛人,老师也经常笑谈,在银光厂这样的环境中,能少活10年。
因为很少去市里面,白银饭店留给我的就是一个大门的印象。从来没想过,也没有踏入过,所以张玮玮说的那些充满荷尔蒙的舞会我从来都没有见到过。
我上学的时候,当时主流群体是白银市开拓者的第二代,当时还有顶班一说,于是老一辈的退休后,年轻一辈的移民们就开始顶上去,然后结婚生子。但是这批移民们始终自诩为市里人,因此还是有点看不起三县一区的人,水川镇、强湾、条城、靖远县、会宁县、四龙乡、景泰区,这里的原始居民们每日提供着这些城市里面人一日三餐的粮食、蔬菜和各种水果,但是始终是有着本地人的拘谨,直到白银公司的逐渐衰落。
这个五十年代开始建立的小城市终于因为矿产的枯竭以及和平年代的降临,经济效益一日千里,原来子弟中学经常拖欠老师的工资,还引发了一次集体罢课。于是,那些满腔热情撒热血来支援建设西北老人的子弟们开始浮躁起来,他们没有老一辈建设大西北的激情,有关系的就找老家的关系,没关系的也觉得回到故乡更好,于是年轻的一辈纷纷带着子女和父母开始迁徙回去,这些空缺逐渐被附近三县一区的人们所填补。
越来越多的周边原始居民子女们开始考大学,上中专,然后留在白银这个城市,上小学的时候,白银市的普通话很标准的,随后,水川话、靖远话、会宁话、条城话开始充斥这个城市,会宁是个高考大县,从小会宁学生的刻苦就是我们耳边的噩梦,最近看QQ腾讯的图说,还讲述会宁学生刻苦学习的图片,现在想起,真的是二十年恍如一日。记得以前看会宁学生的采访,他们说,他们的梦想就是改变家乡的贫穷。
上高中时的很多会宁同学的确都很争气,现在有的出国留学,有的在大城市拼搏,只是他们的故乡会宁,依然衰败着,没有人回到那个贫瘠的地方去改变他们的家乡,他们越来越远,越来越有出息,他们要的只是穿着光鲜的衣服,带着在大城市或者国外长大的孩子,骄傲的踏在这片土地上,然后审视故乡的贫穷,《史记》项羽本纪说的好“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者!”每年过年看望父母的这么一遭,就已经足够给父母长脸了。
以前在东方卫报上面看到过韩松落的文章,标题已经记不起来了,原文也不记得了。只记得文章的最后,韩松落讲到在酒桌上认识一个比较优秀的女孩,他感叹,这么优秀的人在兰州终究是留不住的。是的,这么优秀的人,在兰州是留不住的,在白银也是留不住的。他们就像张玮玮一样知名或光鲜的衣锦还乡成为别人艳羡的传说。
还有一批人是回不去的,他们是不甘于将梦想葬送在这个荒滩小城的人们,还有那些渴望了解外界的躁动者,只是他们永远不会像第一批人一样光鲜亮丽的衣锦还乡,只是打肿脸充胖子,让别人看到其实混的还不算差。每年过年对于他们是一个莫大的考验,因为囊中羞涩的他们就要开支一大笔钱用于这打肿脸的费用,在大城市买房、装修、立足后,家里遇上点急事,甚至从未开口要钱过矜持的父母,怯怯的张口要一千元钱用于交保险,都要小小的掂量后几个月的工资怎样合理的安排,信用卡该怎么去偿还……
这批人飘在北方的叫做北漂,飘在南方叫做南漂,其实这是好听点的说法吧,统一起来,他们是流民,因为我也是流民。
只有那些对故乡有着深深眷念,对父母恪守孝道的人,还是依然坚守在这个落寞的小城中,日复一日在这个小城打着转,犹如我当年上学的时候,走的最远的地方是白银的大十字。不知道白银饭店还有没有舞会,有的话也是小城聊以自慰的娱乐了。
家里人数落着流民,“心野了,回不去了。”其实,我很想说的是,其实外地的流民不止一次的也梦想着回去,只是永远都够不到那个叫做故乡的城市,于是白银饭店依旧落寞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