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汉们最终都是歌者

1980年约翰列侬被五发子弹射中倒在达科塔大厦门前,同年鲍勃迪伦发行了其宗教主题的唱片《得救》,同年台湾罗大佑在电影音乐创作中斩露头角,同年台湾胡德夫抛弃收入富足的现场演出工作投身原住民运动。如果列侬还在,我想他最该会一会中国的罗大佑,而胡德夫,尽管在作品和知名度上不及罗大佑,但作为中国台湾真正民歌的歌唱者,他和民谣之父鲍勃迪伦还有机会见上一面,如今,鲍勃迪伦70岁,胡德夫60岁。
2006年胡德夫年过半百,在第17届台湾金曲奖的领奖台上这个满头白发的小伙子想要表达得太多,没错,在我眼里他正年轻,并不因为他五十几岁才出第一张唱片,也并不因为我才关注到他。他穿着一件由蓝紫白三色拼接而成的上衣,带着海明威笔下的硬汉表情,事实上他看上去和海明威有几分神似,他个子较矮但步伐稳健,面对着底下一堆圈内的音乐人发表获奖感言时他显得有些腼腆,简短的几句感言里能感觉得出他脑子里闪过的几十年的挫折,感言限时音乐催命似地叫了起来,胡德夫从台上下来,留给我们的是他前面30年的音乐生活的模糊轮廓和一首清晰的灵魂之歌《太平洋的风》。
台湾和内地在音乐文化上从未走得更近过,而内地也从未跟得上台湾音乐的步伐,内地用灵魂唱歌的年代正一抹抹在消失,而台湾音乐人,他们有我们永远都无法效仿的歌唱情怀。从网络中看到一张胡德夫年轻时的照片,有着当年迈克尔杰克逊的黝黑,眼神清澈,看不出有什么心事,30年后他在草莓音乐节的舞台上边弹边唱,依旧看不出沧海往事。
说起民谣人们第一反应就是木吉他,吉他是歌唱者的双手,而胡德夫作为民谣歌者,他的双手却是钢琴。如果说吉他声里流淌着阳光,那么现在钢琴声里出来的是四处的风,这是我对钢琴的另一种认识,这种认识不是任何一位钢琴名家给予的,毫不夸张地说,胡德夫赋予了钢琴新的生命,而他本人则是一个厚实的风箱,当然我们现在谈的并不是什么钢琴演奏专辑,我们可以一本正经地谈谈胡德夫五十五岁出的第一张唱片《匆匆》,也可以惬意地在这一张唱片里畅想一下他在11岁前大武山放牛的生活,他坚持唱原住民自己的歌一晃就过了三十多年。
2005年4月,胡德夫首张专辑《匆匆》发表,封面是一个俏皮的老小孩儿咧嘴在笑,他坐在凳子上高抬起左腿,背景是一片绿色草地。这是一张让全世界都沉默的专辑,在它的面前没有紧张、浮躁、焦虑,有的是如歌的河流和大片的草原,钢琴伴奏本身就是流淌的河流,也是自由之风,而这一切在《太平洋的风》里揉合到极致,胡德夫则是故事的诉说者,他将他丰盛的少年故事和歌者情怀娓娓道来,这一首为他赢得了2006年台湾金曲奖的最佳词作和最佳年度歌曲,而这奖项最重要的意义是将胡德夫的音乐之风吹到彼岸的内地,一切都不晚。
时隔六年,2011年10月,胡德夫发表第二张英文专辑《大武山的蓝调》,六首翻唱曲目,五首是胡德夫自己的歌,在这一张里,有胡德夫用自己的方式唱布鲁斯作品,也尝试了用布鲁斯的方式来唱自己的歌,而最为出彩的还是胡德夫的本色歌唱,依旧不变的钢琴,这张在情感表达上更为厚重,但同时浪漫的情怀又更为浓郁。
2011年4月,70岁的鲍勃迪伦在台北小巨蛋、北京工人体育馆、上海大舞台献唱三晚,我个人觉得他也最该会一会中国的胡德夫,没准兴致高的时候合唱一曲,就将成为经典之作,而这一期待,只要鲍勃迪伦再来,或者胡德夫唱到美国去,这都是有可能发生的事儿。
2006年胡德夫年过半百,在第17届台湾金曲奖的领奖台上这个满头白发的小伙子想要表达得太多,没错,在我眼里他正年轻,并不因为他五十几岁才出第一张唱片,也并不因为我才关注到他。他穿着一件由蓝紫白三色拼接而成的上衣,带着海明威笔下的硬汉表情,事实上他看上去和海明威有几分神似,他个子较矮但步伐稳健,面对着底下一堆圈内的音乐人发表获奖感言时他显得有些腼腆,简短的几句感言里能感觉得出他脑子里闪过的几十年的挫折,感言限时音乐催命似地叫了起来,胡德夫从台上下来,留给我们的是他前面30年的音乐生活的模糊轮廓和一首清晰的灵魂之歌《太平洋的风》。
台湾和内地在音乐文化上从未走得更近过,而内地也从未跟得上台湾音乐的步伐,内地用灵魂唱歌的年代正一抹抹在消失,而台湾音乐人,他们有我们永远都无法效仿的歌唱情怀。从网络中看到一张胡德夫年轻时的照片,有着当年迈克尔杰克逊的黝黑,眼神清澈,看不出有什么心事,30年后他在草莓音乐节的舞台上边弹边唱,依旧看不出沧海往事。
说起民谣人们第一反应就是木吉他,吉他是歌唱者的双手,而胡德夫作为民谣歌者,他的双手却是钢琴。如果说吉他声里流淌着阳光,那么现在钢琴声里出来的是四处的风,这是我对钢琴的另一种认识,这种认识不是任何一位钢琴名家给予的,毫不夸张地说,胡德夫赋予了钢琴新的生命,而他本人则是一个厚实的风箱,当然我们现在谈的并不是什么钢琴演奏专辑,我们可以一本正经地谈谈胡德夫五十五岁出的第一张唱片《匆匆》,也可以惬意地在这一张唱片里畅想一下他在11岁前大武山放牛的生活,他坚持唱原住民自己的歌一晃就过了三十多年。
2005年4月,胡德夫首张专辑《匆匆》发表,封面是一个俏皮的老小孩儿咧嘴在笑,他坐在凳子上高抬起左腿,背景是一片绿色草地。这是一张让全世界都沉默的专辑,在它的面前没有紧张、浮躁、焦虑,有的是如歌的河流和大片的草原,钢琴伴奏本身就是流淌的河流,也是自由之风,而这一切在《太平洋的风》里揉合到极致,胡德夫则是故事的诉说者,他将他丰盛的少年故事和歌者情怀娓娓道来,这一首为他赢得了2006年台湾金曲奖的最佳词作和最佳年度歌曲,而这奖项最重要的意义是将胡德夫的音乐之风吹到彼岸的内地,一切都不晚。
时隔六年,2011年10月,胡德夫发表第二张英文专辑《大武山的蓝调》,六首翻唱曲目,五首是胡德夫自己的歌,在这一张里,有胡德夫用自己的方式唱布鲁斯作品,也尝试了用布鲁斯的方式来唱自己的歌,而最为出彩的还是胡德夫的本色歌唱,依旧不变的钢琴,这张在情感表达上更为厚重,但同时浪漫的情怀又更为浓郁。
2011年4月,70岁的鲍勃迪伦在台北小巨蛋、北京工人体育馆、上海大舞台献唱三晚,我个人觉得他也最该会一会中国的胡德夫,没准兴致高的时候合唱一曲,就将成为经典之作,而这一期待,只要鲍勃迪伦再来,或者胡德夫唱到美国去,这都是有可能发生的事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