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脚趾上的星光》 年度小清新专辑推荐
关于音乐剧
在和台湾相比,内地的话剧剧本和话剧演出就不算多,第一次接触的话剧也就是孟京辉和廖一梅的《恋爱的犀牛》,我记得第一次看的现场演出是大学话剧社的表演,因为大学生条件有限,音乐的元素不多或者说几乎没有。其实我之所以喜欢郭涛版的《恋爱的犀牛》也是因为里面有比较多的清唱,合唱,吉他弹唱的穿插;音乐给整部剧带来很大的张力;音乐在话剧中其实有很重要的地位,在渲染剧情的同时调动观众的情绪。
我们再看看赖声川的《暗恋桃花源》,一开始就是有男主人公的轻轻哼唱,可以说,就是这段清唱让我们一下子就融入了整个话剧的情境,相信大家不会忘记是男主人公唱这一段的时候女主人公脸上洋溢的幸福与甜蜜。
关于小清新
从小听台湾的流行乐长大的一代人,多少会受其文化的影响。例如自称文艺青年的人群会热衷于听陈绮贞、张悬、苏打绿、黄建为。回过头思考,为什么台湾这片土壤会更适合文艺风的盛行,无论是从创作氛围还是消费人群上。前段时间听一期《锵锵三人行》里窦文涛和梁文道对姚谦的访问,那期节目的话题就是《唱片已经死了,音乐新模式还没出来》,大概了解了台湾之所以流行的原因,80年代戒严开放时期,人们对文艺的喜爱,对音乐这种表达形式的崇尚,也是在那时形成。当时,人和人之间的关系很好,人和人的关系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良好文化氛围的形成,文艺和小清新风应该也是从那时候开始并得以延续,小岛的环境的孕育和滋养,“自怨自艾”的小情调也就应运而生。虽说审核制度还是很严格,但是人们还是比较最求特立独行的东西。社会的包容性是百家争鸣的基础,台湾的音乐电影也就是在那时候开始繁荣;这样的养分不是内地这种功利性极强,社会氛围浮躁的环境可以比拟的。
说到姚谦就不得不提一下台湾的流行乐,像姚谦、许常德、江建民、罗大佑、李宗盛、陈升、袁惟仁、施人诚等等都是我们比较熟悉的制作人和词人,在台湾唱片业比较盛行的时期,他们可以说是整个历史的推进者和见证者,现在他们都成了重量级的人物。他们可以说经历了整个唱片产业从萌芽到辉煌到没落的整个过程。 姚谦和江建民应该是在台湾音乐快要撑不下去的时候,比较早到北京谋发展的,因为人口多,他们认为有较大的市场,但现实是,内地的氛围没有他们想象的那样。也许就是这个时候大家才真正意识到唱片市场的问题是个国际性的问题。除了欧美会有较好的用户付费习惯,其他地方都不理想,唱片业很难找到新的模式和出路。大家搞音乐也没有了当初的热情。
关于几米
中学时期比较喜欢读几米的画册,简单清新的画风,里面简洁富有哲理的语句和故事曾是我们抚慰青春期迷惘思绪的良方,每个人似乎都可以在里面找到自己孤独寂寞的灵魂。几米漫画里的故事性和现代城市代表性让很多人为其痴迷。《向左走,向右走》、《地下铁》后来拍成了电影,再后来是系列的音乐剧。陈绮贞在《地下铁》里的《就要出发了吗》大家应该不会陌生。
音乐剧原声和普通唱片的音乐比较大的差别就是音乐剧的配乐要和故事相关,要有延续性,音乐里面可以有一些情境音效或者是独白。
关于《脚趾上的星光》
终于说回了这张专辑本身,这张专辑是在虾米网上看到的,姚谦操刀制作,于是觉得有听的价值,现在坚持做音乐的人已经不多了。大家往往也以“过气儿”来打击一名曾经红极一时的歌星。大部分的演唱和独白由李心洁和林宥嘉完成,两人都有很浓的台湾腔,迷幻王子林宥嘉的声音更不适合念台词,但是,就是这样一张专辑我在某个深夜认真听完了,并且听懂了里面要讲的故事和蕴含的哲理。第一次听的时候发现其中《原来我们都变了》这首歌有点与众不同,男音很低沉沙哑,后来仔细看了演唱者,发现原来是梁晓雪,雪总的歌。
“你永远不会知道,这一次会不会是最后一次;你也永远不会在发生时知道,这将对你的生活产生什么样的改变。例如,遇到一个人,改变了一段人生,或者,发生一件事,做一个决定,这些,都有可能把你的故事都改写了”你可能会觉得这是一张有严重文艺气息的原声,但你不能否认这是一张认真制作的原声碟;虽说amazon中国在销售《脚趾上的星光》这本书的时候,以此碟片作为赠送让人觉得尴尬,很明显音乐书籍没有哪一个比哪个更重要,但也不至于成为附属品。我们不能让忽视原声碟的价值,它可以让你在不想看书的时候听懂这个剧,可以在你进一步去翻阅这本书,甚至去看这部剧。往往很多音乐剧的原声的作用也在此,当时间逝去,它试图用声音留住或者勾起你的某些记忆。
在这个艺术创作变得廉价的年代,人们已经没有时间,也不太愿意花时间去发现好的音乐。告别校园,很久没有听音乐,包括重口味的摇滚,和小清新的民谣。但是这张专辑是难得让我静下心来认真听完,在此强烈推荐。
原文链接http://www.left-life.com/index.php/the-stars-on-the-toe-annual-fresh-album-recommended/ 转载请注明出处,谢谢!
在和台湾相比,内地的话剧剧本和话剧演出就不算多,第一次接触的话剧也就是孟京辉和廖一梅的《恋爱的犀牛》,我记得第一次看的现场演出是大学话剧社的表演,因为大学生条件有限,音乐的元素不多或者说几乎没有。其实我之所以喜欢郭涛版的《恋爱的犀牛》也是因为里面有比较多的清唱,合唱,吉他弹唱的穿插;音乐给整部剧带来很大的张力;音乐在话剧中其实有很重要的地位,在渲染剧情的同时调动观众的情绪。
我们再看看赖声川的《暗恋桃花源》,一开始就是有男主人公的轻轻哼唱,可以说,就是这段清唱让我们一下子就融入了整个话剧的情境,相信大家不会忘记是男主人公唱这一段的时候女主人公脸上洋溢的幸福与甜蜜。
关于小清新
从小听台湾的流行乐长大的一代人,多少会受其文化的影响。例如自称文艺青年的人群会热衷于听陈绮贞、张悬、苏打绿、黄建为。回过头思考,为什么台湾这片土壤会更适合文艺风的盛行,无论是从创作氛围还是消费人群上。前段时间听一期《锵锵三人行》里窦文涛和梁文道对姚谦的访问,那期节目的话题就是《唱片已经死了,音乐新模式还没出来》,大概了解了台湾之所以流行的原因,80年代戒严开放时期,人们对文艺的喜爱,对音乐这种表达形式的崇尚,也是在那时形成。当时,人和人之间的关系很好,人和人的关系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良好文化氛围的形成,文艺和小清新风应该也是从那时候开始并得以延续,小岛的环境的孕育和滋养,“自怨自艾”的小情调也就应运而生。虽说审核制度还是很严格,但是人们还是比较最求特立独行的东西。社会的包容性是百家争鸣的基础,台湾的音乐电影也就是在那时候开始繁荣;这样的养分不是内地这种功利性极强,社会氛围浮躁的环境可以比拟的。
说到姚谦就不得不提一下台湾的流行乐,像姚谦、许常德、江建民、罗大佑、李宗盛、陈升、袁惟仁、施人诚等等都是我们比较熟悉的制作人和词人,在台湾唱片业比较盛行的时期,他们可以说是整个历史的推进者和见证者,现在他们都成了重量级的人物。他们可以说经历了整个唱片产业从萌芽到辉煌到没落的整个过程。 姚谦和江建民应该是在台湾音乐快要撑不下去的时候,比较早到北京谋发展的,因为人口多,他们认为有较大的市场,但现实是,内地的氛围没有他们想象的那样。也许就是这个时候大家才真正意识到唱片市场的问题是个国际性的问题。除了欧美会有较好的用户付费习惯,其他地方都不理想,唱片业很难找到新的模式和出路。大家搞音乐也没有了当初的热情。
关于几米
中学时期比较喜欢读几米的画册,简单清新的画风,里面简洁富有哲理的语句和故事曾是我们抚慰青春期迷惘思绪的良方,每个人似乎都可以在里面找到自己孤独寂寞的灵魂。几米漫画里的故事性和现代城市代表性让很多人为其痴迷。《向左走,向右走》、《地下铁》后来拍成了电影,再后来是系列的音乐剧。陈绮贞在《地下铁》里的《就要出发了吗》大家应该不会陌生。
音乐剧原声和普通唱片的音乐比较大的差别就是音乐剧的配乐要和故事相关,要有延续性,音乐里面可以有一些情境音效或者是独白。
关于《脚趾上的星光》
终于说回了这张专辑本身,这张专辑是在虾米网上看到的,姚谦操刀制作,于是觉得有听的价值,现在坚持做音乐的人已经不多了。大家往往也以“过气儿”来打击一名曾经红极一时的歌星。大部分的演唱和独白由李心洁和林宥嘉完成,两人都有很浓的台湾腔,迷幻王子林宥嘉的声音更不适合念台词,但是,就是这样一张专辑我在某个深夜认真听完了,并且听懂了里面要讲的故事和蕴含的哲理。第一次听的时候发现其中《原来我们都变了》这首歌有点与众不同,男音很低沉沙哑,后来仔细看了演唱者,发现原来是梁晓雪,雪总的歌。
“你永远不会知道,这一次会不会是最后一次;你也永远不会在发生时知道,这将对你的生活产生什么样的改变。例如,遇到一个人,改变了一段人生,或者,发生一件事,做一个决定,这些,都有可能把你的故事都改写了”你可能会觉得这是一张有严重文艺气息的原声,但你不能否认这是一张认真制作的原声碟;虽说amazon中国在销售《脚趾上的星光》这本书的时候,以此碟片作为赠送让人觉得尴尬,很明显音乐书籍没有哪一个比哪个更重要,但也不至于成为附属品。我们不能让忽视原声碟的价值,它可以让你在不想看书的时候听懂这个剧,可以在你进一步去翻阅这本书,甚至去看这部剧。往往很多音乐剧的原声的作用也在此,当时间逝去,它试图用声音留住或者勾起你的某些记忆。
在这个艺术创作变得廉价的年代,人们已经没有时间,也不太愿意花时间去发现好的音乐。告别校园,很久没有听音乐,包括重口味的摇滚,和小清新的民谣。但是这张专辑是难得让我静下心来认真听完,在此强烈推荐。
原文链接http://www.left-life.com/index.php/the-stars-on-the-toe-annual-fresh-album-recommended/ 转载请注明出处,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