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顺子的母亲 黄爱莲
第一张古琴曲钢琴演奏专辑
旅居义大利的国际钢琴家黄爱莲, 所演奏的「流水」专辑, 由风潮唱片出版, 是第一张古琴曲钢琴演奏专辑。 这张共收录九首中国著名的古琴曲如<潇湘水云>、<阳关三叠>、<秋鸿>、<流水>等, 由黄爱莲亲自改编古琴曲, 音乐家郭宗瀚、林海也受邀参与几首的改编工程。
这个构想在数年前已经形成, 这是一个庞大的工程, 黄爱莲简洁的说道, 当初风潮提出将中国音乐历史中最古老的古琴曲改编以钢琴演奏, 「这个想法很棒」, 但古琴曲追求恬逸、虚静、幽远的弦外之音,黄爱莲谦虚指出自己在编曲的功力上可追求更精进。
用耳朵听写古琴曲谱
在<流水>专辑中, 她用自己的耳朵听写古琴曲, 再将古琴曲改编成钢琴曲, 然而这两种乐器的年代相隔太远, 地方也远, 古琴只有七根弦, 钢琴是88乘上3倍的琴音变化, 要改编成钢琴曲特别难, 「我应该在这地方上再特别努力」。虽是如此, 黄爱莲仍旧开创了一条新的音乐之路, 她保留大部分古琴曲的留白诗意,却仍能在现代的钢琴声中, 清清澹澹地呈现了古琴曲的悠远意境。
拥有丰富国际演出经验
黄爱莲出生於四川重庆, 父母都是中国早期留美的知识份子,从小就在严格的管教下学习钢琴, 後来在文化大革命曾下放到葛沽农场劳改, 其後独自带著两女,由北京飞到旧金山,曾进入MILLS COLLEAGE当研究生, 获得音乐文学和演奏硕士。其後曾移居瑞士教授钢琴, 目前则定居义大利。
虽然在陌生的土地上, 生活的担子曾重压在她肩上, 但她没有因多舛的生命历程失去对生命的热情, 反到造就她坚韧的生命力, 在她旅居国外数十年的岁月中, 她以钢琴的精湛演出, 博得赞赏, 常常受邀各地演出。充满活力的黄爱莲,更是在义大利邻近拿波里海湾的positano, 一个人只身定居不到半年, 就筹划创办国际室内音乐研修课和音乐节, 至今年已经是第四届了。
让更多人听见中国音乐
「在每一次音乐聚会的尾声, 我总爱演奏一、二首中国的民谣, 起初很担心那些外国朋友无法接受, 可是, 当我看到他们眼中流泻出来的激赏, 我知道这些旋律已深深打动每一个心灵。」钢琴演奏是黄爱莲的拿手绝活, 中国钢琴更是黄爱莲的特色,所谓中国钢琴, 就是用钢琴演奏东方色彩鲜明的乐曲。风潮早期出版了两张黄爱莲以中国民谣或五声音阶所创作演奏的「相望--中国钢琴独奏曲」, 与「短诉--中国民歌钢琴组曲」, 黄爱莲这次愿意再挑战难度更高的古琴曲钢琴演奏, 无论是国外或国内, 让更多人认识中国的音乐艺术。
黄爱莲个人简历
-------- 出生於四川重庆
-------- 六岁开始学钢琴,妈妈手中常拿著一卷报纸站在她的背後,当琴声不响时,报纸就会击落在头上
-------- 十一岁在北京少年音乐比赛中获奖,同年考入中央音乐学院少年班
1966年 毕业於北京中央音乐学院钢琴系。文化大革命开始
1967年 和爱人林志新举行革命婚礼
1968年 生女小青。下放到葛沽农场劳改
1973年 被分配到北京中央芭蕾舞团交响乐团当演奏员
1974年 生女小顺〈歌手顺子 〉
1979年 独自带著两女,由北京飞到旧金山
1980年 进入MILLS COLLEAGE当研究生
1981年 获得音乐文学和演奏硕士
1987~1990年
到法国、葡萄牙以及奥地利萨尔斯堡的莫札特音乐学院,参加钢琴高级研修班,并在音乐节上演奏
1988年 在美国加州录制了第一张「中国钢琴曲集锦」雷射唱片
1989年加入美国籍。移居到古典音乐之乡-欧洲,在奥地利和瑞士的音乐学院教授钢琴
1990年 阔别十二年後,再度踏上故国的土地
1993年 瑞士的唱片公司Appassiomalo为她出版了钢琴独奏「中国古曲现代曲第一集」
1994年和中央交响乐团合作,在北京演奏和录制了「黄河钢琴协奏曲」和中央民族乐团合作录制了「中国青年钢琴协奏曲」和「二泉映 月」在瑞士编辑、演奏和录制了中国钢琴独奏曲「相望」〈由风潮唱片公司代理发行演奏、录制中国古曲现代曲第二集「短诉-中国民歌钢琴组曲」
〈由风潮唱片公司代理发行〉
完成长篇小说「漂-中国吉普赛女人」
在北京录制「中国魔笛-曾永清」的唱片
为台湾「友善的狗」录制「药师如来」CD
完成七个短篇故事「义大利南方positano交响曲」,在中国大陆和台湾香港发行
现居义大利南部,邻近拿波里海湾的positano,教钢琴、太极拳, 录制CD,和创办国际室内音乐研修课和音乐节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62f917d0100mrvd.html
曾经整整有九年时间,因为职业的关系,我专心于采访各种“成功”女性。感谢这些受访者,向我敞开心扉,让我得以感悟她们各自的传奇人生,以及风光背后的苍凉。那些年,我一直以自己的标准去选择采访对象,所谓的“成功”在这里仅是一个标签而已。我所理解的“成功”是一个含义宽泛的词——在这个急功近利的年代,人们对名利的追逐给“成功”套上了迷幻的光环。但我相信,“成功”绝对不是和金钱或者名声划等号的,在某种意义上,“成功”意味着一种超越、一种崛起、一种坚忍、一种完满、一种实现、一种放弃。
在所有各具风采的女性里头,钢琴家黄爱莲是给我印象最深的一个。她的独特不是因为她富有抑或张扬,我们面对面的相处只有短短一个下午,即便十年未见,我依然能清晰地回忆起当年坐在对面的她——健康的小麦色肌肤、光芒闪烁的眼睛、桀骜不驯的披肩发、胸前和手指上的粗犷首饰——她不漂亮但很美丽,她不年轻却很朝气,她不富有却很高贵。让她显得不平凡的,是周身上下散发着的生命力。这种生命力并没有随岁月一同流逝,即便到了人生的秋天,也依然闪耀着春天播种时的热情与张力。
黄爱莲告诉我,她始终不是富翁,但她始终是艺术家。在艰难谋生的时候,她从未停止过追求理想和爱情。她的爱情经历在中国同龄妇女看来也许有些不可思议,而我却强烈感受到一个女人对自己生命的珍惜,那是对人性最大的尊重,这种尊重让人由衷地赞赏和感动。
黄爱莲说过一段话,我一直不曾忘。她说:“我是个浪迹天涯的人,我的家究竟在哪里?后来我终于明白了,有了伴侣的爱情家园固然圆满,但最终还是得在心里筑起坚定的信念和情爱,那才是一种超脱的永恒的不会欺骗的爱。家其实就建在自己心里,我永远可以携着我的家走遍世界。”
她的故事不具有普遍性,但绝对具有启发性。一个人,很难把漫长而短暂的人生活出多样颜色,而那些拥有多彩人生的人,一定有旁人无法知晓的隐痛与放弃。黄爱莲的人生可谓多姿多彩,一半是命运使然,一半是她自己刻意为之。十年过后,她推出了第三(?这个需要确认)本书《我家的女人没有国界》,让读者感知到流淌于她血液里的一脉相承的“流浪欲望”,它源于遗传,也源于黄爱莲生命的底色。如果你想探究她何以拥有于荆棘乱丛中坚定前行的勇气,或许会在这本新书里寻到答案。
下面的文字,是我1999年采访黄爱莲后记下的原文,辑录在此,我也不再有啰嗦的必要了。倘使能有助于你了解黄爱莲其人,并能从她的经历中捡拾到令你心动的浮光片羽,那这篇代序的目的就算达到了。
2009年8月24日于上海
黄爱莲:中国吉普赛女人
初到美国,单身母亲抚家创业
1979年11 月。
35岁的女钢琴家黄爱莲和她的两个女儿:10岁的小青和6岁的顺子昏昏沉沉地坐在波音747大型客机上,她们正飞行在浩淼的太平洋上空。1年前,黄爱莲的父母也是朝着同样的方向前往旧金山探望他们阔别30年的大女儿小文。
望着机窗外如棉絮般翻滚的云团,黄爱莲百感交集,一张张熟悉的面孔不时在眼前闪现。她想起临走前一晚,她和丈夫林都辗转反侧,为了让两个女儿得到更好的教育机会和环境,林自愿将她们交给黄爱莲带去美国。林是黑管演奏家,到美国去,似乎意味着他只能去中国餐馆洗碗,这种“新生活”是他不希望也没有勇气正视的。而生性不安分的黄爱莲早已开始了英语学习,尽管进步缓慢,但她仍兴奋地描摹着未来生活的蓝图,她要到她父母奋斗过的那个世界去(她的父母曾是20年代的留美学生),她要去读研究生,要拿到更高学位,当一个高水平的钢琴家。此刻,她的口袋里正揣着美国奥克兰米尔斯女子大学音乐系的录取通知书,随着飞机的腾空而起,丈夫的身影、她生活多年的北京以及属于过去的一切都和地平线一起模糊在云雾中……
那时,中国外汇紧缺,出境每人只允许兑换25元美金,黄爱莲因有两个孩子才被照顾多换了10元,她们一家将从这35元美金开始在美国开始未知的生活。
“我已经35岁了,英语只会ABC,又独自带着两个未成年的孩子,能不能在美国打下一个新天地,能不能继续做一个钢琴家?”黄爱莲问自己。
初到美国,巨大的反差使黄爱莲耳目一新,但新鲜感很快过去了,随之而来的是无边的寂寞。她不敢一个人上街,因为随时都可能迷路;没有汽车,几乎寸步难行。她更不能理解的是为什么偌大的城市里却难得看到一个人,她已经习惯了中国摩肩接踵的人群和热闹的街道,它能带给人一种安全感。而如今,这个冷清而辽远的世界,仿佛是休克了。在一个人还没有完全建立起属于自己的内心世界的时候,这种氛围带给你的只能是张皇和不安。朋友告诫黄爱莲,必须安定下半年以后,过了语言关,才能去上学。
于是,黄爱莲来到离家100多公里的特别护理医院,做了瘫痪女子乔琳的私人看护。乔琳的全身没有知觉,也没有思维和语言能力,除了要给她喂饭、喂水,端屎倒尿,还要将她笨重的身体从澡盆里抱出来放到轮椅里,再抱到床上。晚上,为了以防万一,黄爱莲被安排睡在病房地上的床垫上。辛苦了两个星期,她才从乔琳的父亲肯尼迪手里得到三元五角美金。这个肯尼迪是她在国内认识的,她天真地把父母一辈子的积蓄交到他的手里,让他代换美金,而现在,这个以救世主姿态出现在她面前的肯尼迪对这笔钱却只字不提。好心的黑人护士告诉黄爱莲,有人专门赚外国人的廉价劳动力,做专门护理是要付相当的工资的,黄爱莲方知自己受骗。
这天正是圣诞前夜,肯尼迪却没有给她准假。禁不住对父母和女儿们的思念,黄爱莲偷着从医院里跑了出来。她衣兜里的35元美金早就花光了,父母靠着姐姐给的100元生活费省吃俭用,她明白自己的责任重大,现在,她尚没有能力和那个阴险的美国佬较量,但来日方长,要强的黄爱莲怎会就此认输呢?回到家之前,她用仅有的几块钱,给父母和女儿精打细算地买了小礼物。是的,哪怕再窘困,黄爱莲都改不了浪漫的天性。
她没有再回到那所医院去,除了进成人学校补习英语外,她还想办法弄来一架廉价的钢琴,为考研究生做准备。去琴行付款时,老板拉索忍不住夸赞她的能干和聪明,尽管英语不流畅,但她坚定不移、头脑活络,黄爱莲干脆趁热打铁大着胆子问拉索:“我是钢琴家,可以在这里教钢琴和卖钢琴!”拉索欣然应允。然而好景不长,就在她努力工作,已经开始拿佣金的时候,老板拉索接到了一个投诉电话,谎称黄爱莲不公道地向她讨价。此人正是黄爱莲在国内中央音乐学院的同学吴大,她还向老板吹嘘自己认识好多人,可以介绍更多的顾客。第二个星期,黄爱莲去上班时,发现自己的办公桌腾空了,她的私人物件被堆放在一个纸箱里。她万万没有想到,身在异乡,下狠心坑自己的,竟是从小一起长大的同胞。
幸亏还有好心人,小提琴家于三将小青接去他家居住,以减轻黄爱莲的负担。那时,11岁的小青已经独立地勤工俭学,黄爱莲刚刚开始研究生学习,没有精力照顾家,经济上十分拮据,懂事的小青自告奋勇地要帮妈妈分担责任。但是,生活的重负一点都没有削弱黄爱莲对音乐的热情,她以她的才情和优秀获得了整个奥克兰米尔斯大学师生的认可。在毕业典礼上,她荣耀地获得了学院颁发的“FLORA BOYD”最高奖赏,而且,她还是该校有史以来第一个获得文艺硕士学位的中国留学生。在毕业音乐会上,黄爱莲弹起了沾着家乡泥土味的钢琴曲,在国内的农场生涯、文革岁月以及这段在新大陆拼斗的日子潮水般地涌上心头,她知道,更艰巨崎岖的路还在面前,她的音乐生涯还刚刚开始。她对自己说:我要在钢琴的舞台上像一个勇士一样战斗下去,直到呼吸停止。
寂寞的单身女人,爱情是女人永远的鲜花
描摹黄爱莲的异国生活和个性,这是万万不能遗漏的章节。
毕业后的很长一段日子里,黄爱莲一直以教授钢琴维生,还谋得了在餐馆弹琴的工作,她必须为两个女儿将来昂贵的大学学费做积累。在富人街182号这间小房子的几个寒暑春秋,她经历了失母的剧痛,在每日柴米油盐琴瑟拨弹声中,她仍为自己编织了许多明明暗暗的爱情传说……
到美国一年后,她和丈夫眼见团聚无望,办妥了离婚手续。此后的近20年,黄爱莲都被爱情的芳香滋润熏染着,爱上她的人几乎全是清一色比她年轻许多的西方男子。在他们眼里,这个肤色黝黑的东方女人,即使在最窘困的时候,依然对生活投注最大的热情,依然像含露的鲜花那样绽放女人特有的娇媚。她想结婚,想为两个年少的宝贝找到一个能负责任有爱心的“父亲”。中国有个传统说法,形容女人是三十如狼,四十如虎,黄爱莲又在后面加上:五十如醇酒,六十如骄阳,七十如晚霞,八十如明月……她要在活着的时候,尽享生命的甘露。常常在忙乱了一天之后,蓬头垢面的她摇身一变,换下长布裤套上迷你裙,她又专爱穿略略低领露出她光滑的后背的短衫,她企图有一个全新的爱情生活,她要将那段有悲有喜的过去深深埋进坟墓,她要投入到这块新大陆的社会文化生活中去。
一个个男子从黄爱莲的生活里走过,他们多只渴望暂时的欢乐而回避责任。这时候,东西方生活哲学和价值观念出现了巨大的落差,那时的中国女孩,倘若让美国人吻了一下,就会误以为对方要娶她;而在美国人,他们对你好,甚至与你同居,都有可能是出于某种礼节。中国人传统的婚嫁观念早已在黄爱莲心里根深蒂固,尽管她的行事作风走路速度都很美国化了,但美国文化并没有彻底打磨她,她还是在梦想着一个终生伴侣。也许是阴差阳错,许多年过去,黄爱莲仍是单身一人。
汤姆是黄爱莲的第一个美国情人,他是电子音乐和电脑双硕士,比她小十多岁。对黄爱莲而言,汤姆是改变她生活的最重要的美国人。他们相识不久,便自自然然地住在了一起。他不许她依赖他的英文,要她自己打电话联系事情;他开车带她和两个女儿出外郊游,当他听到顺子把迈克·杰克逊的流行歌曲大声背唱时,他会很惊奇,会哈哈大笑,手还不停地拍打着汽车的鸣笛喇叭,让黄爱莲有一种恍若一家的感觉。汤姆带她去听摇滚乐,黄爱莲全家则邀请他去中国饭店吃油条豆浆和葱油饼。汤姆对中国的一切感兴趣,当他看见黄爱莲飞快灵活地拨弄算盘时,竟会激动若狂……黄爱莲顺理成章地想,她的生活会和汤姆交织在一起,但事实却不然。
这天晚上,正看着电视,汤姆忽然问她:“你什么时候搬出去,我需要自己的空间。”黄爱莲怔在那里,她觉得汤姆的问话不合逻辑,但似乎反对也无济于事,显而易见,汤姆有自己的创业雄心,他必须去走个人奋发之路,没有人能阻挡。
黄爱莲忍住眼泪,她多么留恋这条靠近伯克利大学北门的EUCLID小街啊,汤姆家附近的小书店里总是挤满了伯克利大学的青年学生和白发教授,她和汤姆在这里留下多少难忘的甜蜜。她更清醒地知道,汤姆是美国人,中国人也许更需要一个集体的空间,而美国人需要个人的空间。她对自己说,我不依靠别人,不求上帝,不求汤姆,我搬出去,重新一步一个脚印走出新的生活。
汤姆也许做梦都没有想到,若干年后,他这个美国人没有实现的梦想,黄爱莲一家都兑现了:他最痴迷音乐,黄的小女儿顺子成了著名的流行歌手;他想去大城市纽约,小青从哥伦比亚大学毕业后做了《纽约时报》的记者;他迷恋的欧洲,后来也成为黄爱莲开创事业的新大陆。
黄爱莲的爱情之花并没有就此枯萎,她近乎天真的热情奔放百无禁忌的性格和不同寻常的旺盛精力,成为她永不褪色的生命光芒。美国人的热情直爽、墨西哥律师的走私冒险、德国黑森林的浪荡公子……黄爱莲的每一次投入都是真实而忘情的,这些奇遇的爱情故事,促使她更加融入西方社会,成为一个黄脸的美国人。
在她和比她小17岁的奥地利长笛手费兹相恋后,黄爱莲幸运地得到了在一所奥地利音乐学校教授钢琴的职位,她移居古典音乐之乡——欧洲的梦想得以实现。风景如画保守固执的欧洲,是黄爱莲生命中的第三块大陆。
一个黄脸的美国女人在欧洲
除了巨大的年龄鸿沟,黄爱莲和费兹有那么多不同:她容易感情冲动,他却性格沉闷少言寡语;她有一双走过许多农田旱地粗糙的脚,他那一双儿童一样的脚,嫩白无皱纹;她挑着一身生活的重担,他还像个没完全成熟的半大孩子……在不太平衡的天秤上,种种差异被他们共同的生活目标甩在了后面,他们顺着老天的安排,按照自己的心意走在了一起,并且一走就是9年……
在一间镶满了罗可可式图案的高大天花板和有着白色瓷砖古典式雕花壁炉的教室里,黄爱莲忐忑不安地等待着她第一个说德语的“莫扎特后代”小钢琴学生的到来。这座伯雷根斯市立音乐学校有90年历史,位于茂密的大树和绿茵中间,打开防寒的两层玻璃窗,阿尔卑斯的雪峰远远地挂在天边,哥特式教堂的尖顶在绿林中隐现,牛马在草地上漫步吃草,一片世外桃源的田园美景。
最近以来,黄爱莲总是感到很累,她的下身不停地流血,她觉得自己的血就要流尽了。医生让她马上住院,先做小手术检查,还可能要做子宫摘除手术。这么多年,黄爱莲几乎忘了自己的年龄,更没注意这个年龄的妇女要经历一个生理上的变更期。可她不是一个轻易向命运低头的人,她决定自己做研究做决定,不到万不得已决不愿摘掉身体的任何器官。
她打电话给旧金山的中国医生朋友,询问此种子宫肌瘤的特性,两个女儿给她寄来美国医疗杂志上最新的关于子宫摘除手术的必要性与否的争论文章和专门书籍。黄爱莲必须正视自己的健康,为自己的身体做出正确的决定。
在暖和的家里,费兹看见黄爱莲像个巫婆一样在厨房里熬着什么,一股浓浓的奇异的苦涩气味在空间里弥漫,那味道是从盛着黑色浓汁和粘乱的草叶的小瓦锅里散发出来的。这是她为自己开出的药方:驴皮膏。几个月后,流血奇迹般地被控制住了,黄爱莲得意地对医生说:“我的病情控制得很好,我决定不动手术,当然我会定期来做检查。”医生听说治病的竟是黑驴皮,面面相觑,不管怎样,这个特殊的女病人的确自己治好了自己的病。
之后,黄爱莲更加投入地来往于音乐学校练琴房和小屋顶阁楼的两点一线,连伯雷根斯城唯一的闹市街都没有去过,她一心想回到那个自我的独立的安静王国,那里只有她和心爱的钢琴。
但是,在全校60多个白人教师中,就她一个是孤单的黄脸。在这里,没有人去想这是一个美国人,你这张黄脸将永远证明你是一个中国人,就会遭到无端的侮辱。黄爱莲决不甘闭嘴退让,她敏感地发现了许多不公平和对音乐教学不利的事情,便直爽地提出异议,她不用在这里生根结果,也许过一两年就会异地而居,所以,她与这里的陈规陋习和小部分人的溜须拍马格格不入。但她还是博得了孩子们的由衷喜爱,她在课上试着弹中国芭蕾舞剧《鱼美人》片段,孩子们喜欢得不得了,拉长声地对她说:“你真漂亮!我为你疯狂!”
其时,黄爱莲和费兹正尝试着将中国音乐和爵士乐结合起来,新创一种特殊的音乐,他们的感情日趋稳定,事业也到了成熟开花的时候。1996年,黄爱莲回北京作为制作人,录制了《中国魔笛》的CD唱片,1997年在台湾为“友善的狗”唱片公司录制了《药师佛》CD。在她的事业计划如期发展,行将成功,并想就此安定下来与费兹结婚的时候,两人之间却发生了意外的变故。
黄爱莲从台湾回来,费兹告诉她,他有了新的女友,尽管他们相识才4天,但他已决定要离开她。
犹如晴天霹雳!
她最珍惜的是同费兹的感情,9年来,他们有过摩擦,但摩擦之后,开朗的黄爱莲总觉得会有新的开始,而在内向的费兹心里却留下了积怨,她的精力甚至比他旺盛,她想不明白,9年的感情竟抵不过短短4天的初识!
顺子特意赶来安慰母亲,女儿对她说:“妈妈,你比他强得多,他根本不能理解你的伟大,既然他不重视你的价值,那么这个人就不值得去想,去留恋……”
那年圣诞,黄爱莲为了逃避痛苦,和顺子以及另两个失恋的女人来到非洲沙漠,因为那里没有圣诞没有礼物没有往事,从沙漠回来,黄爱莲自动离开了费兹,移居到陌生的意大利海滨旅游小城POSITANO,走的时候,她的耳边还回响着顺子唱的《回家》:别再哭,让他走/再多痛苦的等候/相信我也能承受/闭上眼 不再留恋……
50岁开始的青春
POSITANO位于那不勒斯城以南,濒临拿波里AMALFI海湾,全城只有3000人口,黄爱莲是城里唯一的中国人。这个旅游小城盛产柠檬酒,文化教育并不发达,黄爱莲白手起家,像走钢丝一样在那里轰轰烈烈地办起了国际室内音乐研修课和音乐节,并业余教授钢琴和太极拳。生活在这里,出门的时候,街上的每个人都会向你微笑、打招呼,没有老师,黄爱莲就在街上学习意大利语,她请来美国和德国的钢琴家,每年都会有不少美籍华裔的孩子会聚在这里,参加为期两周的音乐夏令营。
她最愉快的就是在小城的音乐会上,她弹奏的中国曲子震惊四座,有人上来亲吻她的手,轻呼“LONG LIFE CHINA”(中国万岁);甚至有人要将女儿交给她,让她带着周游世界。是忙碌拯救了她,从失恋的泥沼里,她又可以重新开始生活和恋爱了。
想象一下那样的生活吧,当第一缕阳光洒进阳台的时候,面对着大海打太极拳;夜寂的时候,在海涛的呢喃声中伏案写作。黄爱莲说:“希望在我80岁时,还会有人陪伴我在海滩散步。”她希望自己一直能笑下去,直到生命的终止。
旅居义大利的国际钢琴家黄爱莲, 所演奏的「流水」专辑, 由风潮唱片出版, 是第一张古琴曲钢琴演奏专辑。 这张共收录九首中国著名的古琴曲如<潇湘水云>、<阳关三叠>、<秋鸿>、<流水>等, 由黄爱莲亲自改编古琴曲, 音乐家郭宗瀚、林海也受邀参与几首的改编工程。
这个构想在数年前已经形成, 这是一个庞大的工程, 黄爱莲简洁的说道, 当初风潮提出将中国音乐历史中最古老的古琴曲改编以钢琴演奏, 「这个想法很棒」, 但古琴曲追求恬逸、虚静、幽远的弦外之音,黄爱莲谦虚指出自己在编曲的功力上可追求更精进。
用耳朵听写古琴曲谱
在<流水>专辑中, 她用自己的耳朵听写古琴曲, 再将古琴曲改编成钢琴曲, 然而这两种乐器的年代相隔太远, 地方也远, 古琴只有七根弦, 钢琴是88乘上3倍的琴音变化, 要改编成钢琴曲特别难, 「我应该在这地方上再特别努力」。虽是如此, 黄爱莲仍旧开创了一条新的音乐之路, 她保留大部分古琴曲的留白诗意,却仍能在现代的钢琴声中, 清清澹澹地呈现了古琴曲的悠远意境。
拥有丰富国际演出经验
黄爱莲出生於四川重庆, 父母都是中国早期留美的知识份子,从小就在严格的管教下学习钢琴, 後来在文化大革命曾下放到葛沽农场劳改, 其後独自带著两女,由北京飞到旧金山,曾进入MILLS COLLEAGE当研究生, 获得音乐文学和演奏硕士。其後曾移居瑞士教授钢琴, 目前则定居义大利。
虽然在陌生的土地上, 生活的担子曾重压在她肩上, 但她没有因多舛的生命历程失去对生命的热情, 反到造就她坚韧的生命力, 在她旅居国外数十年的岁月中, 她以钢琴的精湛演出, 博得赞赏, 常常受邀各地演出。充满活力的黄爱莲,更是在义大利邻近拿波里海湾的positano, 一个人只身定居不到半年, 就筹划创办国际室内音乐研修课和音乐节, 至今年已经是第四届了。
让更多人听见中国音乐
「在每一次音乐聚会的尾声, 我总爱演奏一、二首中国的民谣, 起初很担心那些外国朋友无法接受, 可是, 当我看到他们眼中流泻出来的激赏, 我知道这些旋律已深深打动每一个心灵。」钢琴演奏是黄爱莲的拿手绝活, 中国钢琴更是黄爱莲的特色,所谓中国钢琴, 就是用钢琴演奏东方色彩鲜明的乐曲。风潮早期出版了两张黄爱莲以中国民谣或五声音阶所创作演奏的「相望--中国钢琴独奏曲」, 与「短诉--中国民歌钢琴组曲」, 黄爱莲这次愿意再挑战难度更高的古琴曲钢琴演奏, 无论是国外或国内, 让更多人认识中国的音乐艺术。
黄爱莲个人简历
-------- 出生於四川重庆
-------- 六岁开始学钢琴,妈妈手中常拿著一卷报纸站在她的背後,当琴声不响时,报纸就会击落在头上
-------- 十一岁在北京少年音乐比赛中获奖,同年考入中央音乐学院少年班
1966年 毕业於北京中央音乐学院钢琴系。文化大革命开始
1967年 和爱人林志新举行革命婚礼
1968年 生女小青。下放到葛沽农场劳改
1973年 被分配到北京中央芭蕾舞团交响乐团当演奏员
1974年 生女小顺〈歌手顺子 〉
1979年 独自带著两女,由北京飞到旧金山
1980年 进入MILLS COLLEAGE当研究生
1981年 获得音乐文学和演奏硕士
1987~1990年
到法国、葡萄牙以及奥地利萨尔斯堡的莫札特音乐学院,参加钢琴高级研修班,并在音乐节上演奏
1988年 在美国加州录制了第一张「中国钢琴曲集锦」雷射唱片
1989年加入美国籍。移居到古典音乐之乡-欧洲,在奥地利和瑞士的音乐学院教授钢琴
1990年 阔别十二年後,再度踏上故国的土地
1993年 瑞士的唱片公司Appassiomalo为她出版了钢琴独奏「中国古曲现代曲第一集」
1994年和中央交响乐团合作,在北京演奏和录制了「黄河钢琴协奏曲」和中央民族乐团合作录制了「中国青年钢琴协奏曲」和「二泉映 月」在瑞士编辑、演奏和录制了中国钢琴独奏曲「相望」〈由风潮唱片公司代理发行演奏、录制中国古曲现代曲第二集「短诉-中国民歌钢琴组曲」
〈由风潮唱片公司代理发行〉
完成长篇小说「漂-中国吉普赛女人」
在北京录制「中国魔笛-曾永清」的唱片
为台湾「友善的狗」录制「药师如来」CD
完成七个短篇故事「义大利南方positano交响曲」,在中国大陆和台湾香港发行
现居义大利南部,邻近拿波里海湾的positano,教钢琴、太极拳, 录制CD,和创办国际室内音乐研修课和音乐节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62f917d0100mrvd.html
曾经整整有九年时间,因为职业的关系,我专心于采访各种“成功”女性。感谢这些受访者,向我敞开心扉,让我得以感悟她们各自的传奇人生,以及风光背后的苍凉。那些年,我一直以自己的标准去选择采访对象,所谓的“成功”在这里仅是一个标签而已。我所理解的“成功”是一个含义宽泛的词——在这个急功近利的年代,人们对名利的追逐给“成功”套上了迷幻的光环。但我相信,“成功”绝对不是和金钱或者名声划等号的,在某种意义上,“成功”意味着一种超越、一种崛起、一种坚忍、一种完满、一种实现、一种放弃。
在所有各具风采的女性里头,钢琴家黄爱莲是给我印象最深的一个。她的独特不是因为她富有抑或张扬,我们面对面的相处只有短短一个下午,即便十年未见,我依然能清晰地回忆起当年坐在对面的她——健康的小麦色肌肤、光芒闪烁的眼睛、桀骜不驯的披肩发、胸前和手指上的粗犷首饰——她不漂亮但很美丽,她不年轻却很朝气,她不富有却很高贵。让她显得不平凡的,是周身上下散发着的生命力。这种生命力并没有随岁月一同流逝,即便到了人生的秋天,也依然闪耀着春天播种时的热情与张力。
黄爱莲告诉我,她始终不是富翁,但她始终是艺术家。在艰难谋生的时候,她从未停止过追求理想和爱情。她的爱情经历在中国同龄妇女看来也许有些不可思议,而我却强烈感受到一个女人对自己生命的珍惜,那是对人性最大的尊重,这种尊重让人由衷地赞赏和感动。
黄爱莲说过一段话,我一直不曾忘。她说:“我是个浪迹天涯的人,我的家究竟在哪里?后来我终于明白了,有了伴侣的爱情家园固然圆满,但最终还是得在心里筑起坚定的信念和情爱,那才是一种超脱的永恒的不会欺骗的爱。家其实就建在自己心里,我永远可以携着我的家走遍世界。”
她的故事不具有普遍性,但绝对具有启发性。一个人,很难把漫长而短暂的人生活出多样颜色,而那些拥有多彩人生的人,一定有旁人无法知晓的隐痛与放弃。黄爱莲的人生可谓多姿多彩,一半是命运使然,一半是她自己刻意为之。十年过后,她推出了第三(?这个需要确认)本书《我家的女人没有国界》,让读者感知到流淌于她血液里的一脉相承的“流浪欲望”,它源于遗传,也源于黄爱莲生命的底色。如果你想探究她何以拥有于荆棘乱丛中坚定前行的勇气,或许会在这本新书里寻到答案。
下面的文字,是我1999年采访黄爱莲后记下的原文,辑录在此,我也不再有啰嗦的必要了。倘使能有助于你了解黄爱莲其人,并能从她的经历中捡拾到令你心动的浮光片羽,那这篇代序的目的就算达到了。
2009年8月24日于上海
黄爱莲:中国吉普赛女人
初到美国,单身母亲抚家创业
1979年11 月。
35岁的女钢琴家黄爱莲和她的两个女儿:10岁的小青和6岁的顺子昏昏沉沉地坐在波音747大型客机上,她们正飞行在浩淼的太平洋上空。1年前,黄爱莲的父母也是朝着同样的方向前往旧金山探望他们阔别30年的大女儿小文。
望着机窗外如棉絮般翻滚的云团,黄爱莲百感交集,一张张熟悉的面孔不时在眼前闪现。她想起临走前一晚,她和丈夫林都辗转反侧,为了让两个女儿得到更好的教育机会和环境,林自愿将她们交给黄爱莲带去美国。林是黑管演奏家,到美国去,似乎意味着他只能去中国餐馆洗碗,这种“新生活”是他不希望也没有勇气正视的。而生性不安分的黄爱莲早已开始了英语学习,尽管进步缓慢,但她仍兴奋地描摹着未来生活的蓝图,她要到她父母奋斗过的那个世界去(她的父母曾是20年代的留美学生),她要去读研究生,要拿到更高学位,当一个高水平的钢琴家。此刻,她的口袋里正揣着美国奥克兰米尔斯女子大学音乐系的录取通知书,随着飞机的腾空而起,丈夫的身影、她生活多年的北京以及属于过去的一切都和地平线一起模糊在云雾中……
那时,中国外汇紧缺,出境每人只允许兑换25元美金,黄爱莲因有两个孩子才被照顾多换了10元,她们一家将从这35元美金开始在美国开始未知的生活。
“我已经35岁了,英语只会ABC,又独自带着两个未成年的孩子,能不能在美国打下一个新天地,能不能继续做一个钢琴家?”黄爱莲问自己。
初到美国,巨大的反差使黄爱莲耳目一新,但新鲜感很快过去了,随之而来的是无边的寂寞。她不敢一个人上街,因为随时都可能迷路;没有汽车,几乎寸步难行。她更不能理解的是为什么偌大的城市里却难得看到一个人,她已经习惯了中国摩肩接踵的人群和热闹的街道,它能带给人一种安全感。而如今,这个冷清而辽远的世界,仿佛是休克了。在一个人还没有完全建立起属于自己的内心世界的时候,这种氛围带给你的只能是张皇和不安。朋友告诫黄爱莲,必须安定下半年以后,过了语言关,才能去上学。
于是,黄爱莲来到离家100多公里的特别护理医院,做了瘫痪女子乔琳的私人看护。乔琳的全身没有知觉,也没有思维和语言能力,除了要给她喂饭、喂水,端屎倒尿,还要将她笨重的身体从澡盆里抱出来放到轮椅里,再抱到床上。晚上,为了以防万一,黄爱莲被安排睡在病房地上的床垫上。辛苦了两个星期,她才从乔琳的父亲肯尼迪手里得到三元五角美金。这个肯尼迪是她在国内认识的,她天真地把父母一辈子的积蓄交到他的手里,让他代换美金,而现在,这个以救世主姿态出现在她面前的肯尼迪对这笔钱却只字不提。好心的黑人护士告诉黄爱莲,有人专门赚外国人的廉价劳动力,做专门护理是要付相当的工资的,黄爱莲方知自己受骗。
这天正是圣诞前夜,肯尼迪却没有给她准假。禁不住对父母和女儿们的思念,黄爱莲偷着从医院里跑了出来。她衣兜里的35元美金早就花光了,父母靠着姐姐给的100元生活费省吃俭用,她明白自己的责任重大,现在,她尚没有能力和那个阴险的美国佬较量,但来日方长,要强的黄爱莲怎会就此认输呢?回到家之前,她用仅有的几块钱,给父母和女儿精打细算地买了小礼物。是的,哪怕再窘困,黄爱莲都改不了浪漫的天性。
她没有再回到那所医院去,除了进成人学校补习英语外,她还想办法弄来一架廉价的钢琴,为考研究生做准备。去琴行付款时,老板拉索忍不住夸赞她的能干和聪明,尽管英语不流畅,但她坚定不移、头脑活络,黄爱莲干脆趁热打铁大着胆子问拉索:“我是钢琴家,可以在这里教钢琴和卖钢琴!”拉索欣然应允。然而好景不长,就在她努力工作,已经开始拿佣金的时候,老板拉索接到了一个投诉电话,谎称黄爱莲不公道地向她讨价。此人正是黄爱莲在国内中央音乐学院的同学吴大,她还向老板吹嘘自己认识好多人,可以介绍更多的顾客。第二个星期,黄爱莲去上班时,发现自己的办公桌腾空了,她的私人物件被堆放在一个纸箱里。她万万没有想到,身在异乡,下狠心坑自己的,竟是从小一起长大的同胞。
幸亏还有好心人,小提琴家于三将小青接去他家居住,以减轻黄爱莲的负担。那时,11岁的小青已经独立地勤工俭学,黄爱莲刚刚开始研究生学习,没有精力照顾家,经济上十分拮据,懂事的小青自告奋勇地要帮妈妈分担责任。但是,生活的重负一点都没有削弱黄爱莲对音乐的热情,她以她的才情和优秀获得了整个奥克兰米尔斯大学师生的认可。在毕业典礼上,她荣耀地获得了学院颁发的“FLORA BOYD”最高奖赏,而且,她还是该校有史以来第一个获得文艺硕士学位的中国留学生。在毕业音乐会上,黄爱莲弹起了沾着家乡泥土味的钢琴曲,在国内的农场生涯、文革岁月以及这段在新大陆拼斗的日子潮水般地涌上心头,她知道,更艰巨崎岖的路还在面前,她的音乐生涯还刚刚开始。她对自己说:我要在钢琴的舞台上像一个勇士一样战斗下去,直到呼吸停止。
寂寞的单身女人,爱情是女人永远的鲜花
描摹黄爱莲的异国生活和个性,这是万万不能遗漏的章节。
毕业后的很长一段日子里,黄爱莲一直以教授钢琴维生,还谋得了在餐馆弹琴的工作,她必须为两个女儿将来昂贵的大学学费做积累。在富人街182号这间小房子的几个寒暑春秋,她经历了失母的剧痛,在每日柴米油盐琴瑟拨弹声中,她仍为自己编织了许多明明暗暗的爱情传说……
到美国一年后,她和丈夫眼见团聚无望,办妥了离婚手续。此后的近20年,黄爱莲都被爱情的芳香滋润熏染着,爱上她的人几乎全是清一色比她年轻许多的西方男子。在他们眼里,这个肤色黝黑的东方女人,即使在最窘困的时候,依然对生活投注最大的热情,依然像含露的鲜花那样绽放女人特有的娇媚。她想结婚,想为两个年少的宝贝找到一个能负责任有爱心的“父亲”。中国有个传统说法,形容女人是三十如狼,四十如虎,黄爱莲又在后面加上:五十如醇酒,六十如骄阳,七十如晚霞,八十如明月……她要在活着的时候,尽享生命的甘露。常常在忙乱了一天之后,蓬头垢面的她摇身一变,换下长布裤套上迷你裙,她又专爱穿略略低领露出她光滑的后背的短衫,她企图有一个全新的爱情生活,她要将那段有悲有喜的过去深深埋进坟墓,她要投入到这块新大陆的社会文化生活中去。
一个个男子从黄爱莲的生活里走过,他们多只渴望暂时的欢乐而回避责任。这时候,东西方生活哲学和价值观念出现了巨大的落差,那时的中国女孩,倘若让美国人吻了一下,就会误以为对方要娶她;而在美国人,他们对你好,甚至与你同居,都有可能是出于某种礼节。中国人传统的婚嫁观念早已在黄爱莲心里根深蒂固,尽管她的行事作风走路速度都很美国化了,但美国文化并没有彻底打磨她,她还是在梦想着一个终生伴侣。也许是阴差阳错,许多年过去,黄爱莲仍是单身一人。
汤姆是黄爱莲的第一个美国情人,他是电子音乐和电脑双硕士,比她小十多岁。对黄爱莲而言,汤姆是改变她生活的最重要的美国人。他们相识不久,便自自然然地住在了一起。他不许她依赖他的英文,要她自己打电话联系事情;他开车带她和两个女儿出外郊游,当他听到顺子把迈克·杰克逊的流行歌曲大声背唱时,他会很惊奇,会哈哈大笑,手还不停地拍打着汽车的鸣笛喇叭,让黄爱莲有一种恍若一家的感觉。汤姆带她去听摇滚乐,黄爱莲全家则邀请他去中国饭店吃油条豆浆和葱油饼。汤姆对中国的一切感兴趣,当他看见黄爱莲飞快灵活地拨弄算盘时,竟会激动若狂……黄爱莲顺理成章地想,她的生活会和汤姆交织在一起,但事实却不然。
这天晚上,正看着电视,汤姆忽然问她:“你什么时候搬出去,我需要自己的空间。”黄爱莲怔在那里,她觉得汤姆的问话不合逻辑,但似乎反对也无济于事,显而易见,汤姆有自己的创业雄心,他必须去走个人奋发之路,没有人能阻挡。
黄爱莲忍住眼泪,她多么留恋这条靠近伯克利大学北门的EUCLID小街啊,汤姆家附近的小书店里总是挤满了伯克利大学的青年学生和白发教授,她和汤姆在这里留下多少难忘的甜蜜。她更清醒地知道,汤姆是美国人,中国人也许更需要一个集体的空间,而美国人需要个人的空间。她对自己说,我不依靠别人,不求上帝,不求汤姆,我搬出去,重新一步一个脚印走出新的生活。
汤姆也许做梦都没有想到,若干年后,他这个美国人没有实现的梦想,黄爱莲一家都兑现了:他最痴迷音乐,黄的小女儿顺子成了著名的流行歌手;他想去大城市纽约,小青从哥伦比亚大学毕业后做了《纽约时报》的记者;他迷恋的欧洲,后来也成为黄爱莲开创事业的新大陆。
黄爱莲的爱情之花并没有就此枯萎,她近乎天真的热情奔放百无禁忌的性格和不同寻常的旺盛精力,成为她永不褪色的生命光芒。美国人的热情直爽、墨西哥律师的走私冒险、德国黑森林的浪荡公子……黄爱莲的每一次投入都是真实而忘情的,这些奇遇的爱情故事,促使她更加融入西方社会,成为一个黄脸的美国人。
在她和比她小17岁的奥地利长笛手费兹相恋后,黄爱莲幸运地得到了在一所奥地利音乐学校教授钢琴的职位,她移居古典音乐之乡——欧洲的梦想得以实现。风景如画保守固执的欧洲,是黄爱莲生命中的第三块大陆。
一个黄脸的美国女人在欧洲
除了巨大的年龄鸿沟,黄爱莲和费兹有那么多不同:她容易感情冲动,他却性格沉闷少言寡语;她有一双走过许多农田旱地粗糙的脚,他那一双儿童一样的脚,嫩白无皱纹;她挑着一身生活的重担,他还像个没完全成熟的半大孩子……在不太平衡的天秤上,种种差异被他们共同的生活目标甩在了后面,他们顺着老天的安排,按照自己的心意走在了一起,并且一走就是9年……
在一间镶满了罗可可式图案的高大天花板和有着白色瓷砖古典式雕花壁炉的教室里,黄爱莲忐忑不安地等待着她第一个说德语的“莫扎特后代”小钢琴学生的到来。这座伯雷根斯市立音乐学校有90年历史,位于茂密的大树和绿茵中间,打开防寒的两层玻璃窗,阿尔卑斯的雪峰远远地挂在天边,哥特式教堂的尖顶在绿林中隐现,牛马在草地上漫步吃草,一片世外桃源的田园美景。
最近以来,黄爱莲总是感到很累,她的下身不停地流血,她觉得自己的血就要流尽了。医生让她马上住院,先做小手术检查,还可能要做子宫摘除手术。这么多年,黄爱莲几乎忘了自己的年龄,更没注意这个年龄的妇女要经历一个生理上的变更期。可她不是一个轻易向命运低头的人,她决定自己做研究做决定,不到万不得已决不愿摘掉身体的任何器官。
她打电话给旧金山的中国医生朋友,询问此种子宫肌瘤的特性,两个女儿给她寄来美国医疗杂志上最新的关于子宫摘除手术的必要性与否的争论文章和专门书籍。黄爱莲必须正视自己的健康,为自己的身体做出正确的决定。
在暖和的家里,费兹看见黄爱莲像个巫婆一样在厨房里熬着什么,一股浓浓的奇异的苦涩气味在空间里弥漫,那味道是从盛着黑色浓汁和粘乱的草叶的小瓦锅里散发出来的。这是她为自己开出的药方:驴皮膏。几个月后,流血奇迹般地被控制住了,黄爱莲得意地对医生说:“我的病情控制得很好,我决定不动手术,当然我会定期来做检查。”医生听说治病的竟是黑驴皮,面面相觑,不管怎样,这个特殊的女病人的确自己治好了自己的病。
之后,黄爱莲更加投入地来往于音乐学校练琴房和小屋顶阁楼的两点一线,连伯雷根斯城唯一的闹市街都没有去过,她一心想回到那个自我的独立的安静王国,那里只有她和心爱的钢琴。
但是,在全校60多个白人教师中,就她一个是孤单的黄脸。在这里,没有人去想这是一个美国人,你这张黄脸将永远证明你是一个中国人,就会遭到无端的侮辱。黄爱莲决不甘闭嘴退让,她敏感地发现了许多不公平和对音乐教学不利的事情,便直爽地提出异议,她不用在这里生根结果,也许过一两年就会异地而居,所以,她与这里的陈规陋习和小部分人的溜须拍马格格不入。但她还是博得了孩子们的由衷喜爱,她在课上试着弹中国芭蕾舞剧《鱼美人》片段,孩子们喜欢得不得了,拉长声地对她说:“你真漂亮!我为你疯狂!”
其时,黄爱莲和费兹正尝试着将中国音乐和爵士乐结合起来,新创一种特殊的音乐,他们的感情日趋稳定,事业也到了成熟开花的时候。1996年,黄爱莲回北京作为制作人,录制了《中国魔笛》的CD唱片,1997年在台湾为“友善的狗”唱片公司录制了《药师佛》CD。在她的事业计划如期发展,行将成功,并想就此安定下来与费兹结婚的时候,两人之间却发生了意外的变故。
黄爱莲从台湾回来,费兹告诉她,他有了新的女友,尽管他们相识才4天,但他已决定要离开她。
犹如晴天霹雳!
她最珍惜的是同费兹的感情,9年来,他们有过摩擦,但摩擦之后,开朗的黄爱莲总觉得会有新的开始,而在内向的费兹心里却留下了积怨,她的精力甚至比他旺盛,她想不明白,9年的感情竟抵不过短短4天的初识!
顺子特意赶来安慰母亲,女儿对她说:“妈妈,你比他强得多,他根本不能理解你的伟大,既然他不重视你的价值,那么这个人就不值得去想,去留恋……”
那年圣诞,黄爱莲为了逃避痛苦,和顺子以及另两个失恋的女人来到非洲沙漠,因为那里没有圣诞没有礼物没有往事,从沙漠回来,黄爱莲自动离开了费兹,移居到陌生的意大利海滨旅游小城POSITANO,走的时候,她的耳边还回响着顺子唱的《回家》:别再哭,让他走/再多痛苦的等候/相信我也能承受/闭上眼 不再留恋……
50岁开始的青春
POSITANO位于那不勒斯城以南,濒临拿波里AMALFI海湾,全城只有3000人口,黄爱莲是城里唯一的中国人。这个旅游小城盛产柠檬酒,文化教育并不发达,黄爱莲白手起家,像走钢丝一样在那里轰轰烈烈地办起了国际室内音乐研修课和音乐节,并业余教授钢琴和太极拳。生活在这里,出门的时候,街上的每个人都会向你微笑、打招呼,没有老师,黄爱莲就在街上学习意大利语,她请来美国和德国的钢琴家,每年都会有不少美籍华裔的孩子会聚在这里,参加为期两周的音乐夏令营。
她最愉快的就是在小城的音乐会上,她弹奏的中国曲子震惊四座,有人上来亲吻她的手,轻呼“LONG LIFE CHINA”(中国万岁);甚至有人要将女儿交给她,让她带着周游世界。是忙碌拯救了她,从失恋的泥沼里,她又可以重新开始生活和恋爱了。
想象一下那样的生活吧,当第一缕阳光洒进阳台的时候,面对着大海打太极拳;夜寂的时候,在海涛的呢喃声中伏案写作。黄爱莲说:“希望在我80岁时,还会有人陪伴我在海滩散步。”她希望自己一直能笑下去,直到生命的终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