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暗恋唱成这首歌

在噩梦中挣扎着想逃离,结果膝盖狠狠地撞上床边的护栏,她惊醒后一头冷汗。
宿舍里一片寂静。黑暗在封闭的空间里悄悄潜伏。
她打开手机看了下时间,5:44分。
慢慢平静紊乱的呼吸,但一闭上眼梦境中恐怖的影像似乎就要冲出来,让她翻来覆去无法入睡,于是试图听音乐催眠入睡。
音乐一首首地转,她的意识也渐渐模糊。可是耳边突然传来熟稔于心的旋律,沉浮的最后一丝意识像是抓住最后一根救命的木板,紧紧地往上爬。
回忆呼啸而来。
*** ***
高中时期。
学校每个月都要月考,月考后将连放两天的长假。每次考完后,学生们都会收拾好书本,带着住宿积累下的衣物高高兴兴地回家去。每逢这个时候,大家在课室里就像搬家一样,各种各样的试卷、厚厚的一沓复习资料、行李挤满乱糟糟的空间。
几乎每次,她都是最后走的那一个。
作为美术生,时常的训练让她缺了不少文化课,故而每次考试后她都会筋疲力竭地发现自己还有很多区域的知识盲点,那么多熬夜的补习仿佛全都做了无效功,一次次被打击得溃不成军。
她回家要坐一个多小时的公车,每次放假都要和很多人挤,所以干脆留下来,等到全校的人几乎都离开后再一个人不慌不忙地回家。
每次考试结束,她一个人呆在课室里,打开多媒体设备放歌。她习惯性地坐在第一排,把音量调到最大,一边听歌一边补这周的笔记和作业。
他们班位于楼梯口,往往上下楼梯路过的人都会听见这个课室里传出的响亮声音,然后带着奇异的眼光望进来。因为归属于理科班的两层楼里,无论何时总是白开水般平淡的安静,学生早已经适应了安静地做题,互不打扰。
其中,不包括他。
他是楼上某理科班的班长。每次年级理科月考排行榜上前几名的常客,画画写生非常传神。
她之所以了解这些信息,全都是源于几次巧合。高一在学校黑板报评比中,她的班级被甩出三甲。他的班级被评为第一,而宣传委员恰恰是他。年级的宣传委员开会时,偶尔也会听见别人谈论这个人,她瞄了几眼也没太在意。后来的校际作文比赛,她再次在隔壁组看见他的身影。比赛结果张贴出来后,第一名的名单上,她看见自己的名字旁边,站着他的名字。高二文理艺术专业分科后,她更常地从美术指导老师、他往日的同学身上收集到他的信息。美术老师拿学生的习作讲评时,曾特意拿出他高一的作品,大力赞美。而他曾经的同学,她如今美术班的好友也时时一脸羡慕和佩服地聊起他,说当年和他合作出黑板报的时候他画得多漂亮多有创意,本来想念艺术科可惜被父母逼着选了理科,现在却依旧混的风生水起。
“这样的人,只能仰望啊。”好友这么感叹道。
她默然。
是啊。
这样的人,像是天边遥远的那束光,虽然光芒照射温暖到每个人,却难以触碰。
可是这样的一个人,就在自己身边呵。
明明触手可及,却遥遥无期。
*** ***
他和她都是全校最后一批回家的学生。而这个信息,是她偶尔发现的。
深冬的某个傍晚,她补完所有作业后才突然发现时间已到了六点半。外面天都黑了,空空荡荡的校园里一片漆黑。她匆忙收拾好书包,抱着一大撂试卷就冲下楼。楼道里灯都关了,她只能扶着栏杆小心翼翼一步步走下阶梯,后面却突然传来了脚步声。想起学校里的恐怖故事,她忍不住毛骨悚然。脚步声越来越近,黑夜里闪烁着幽幽的白光。她压制住自己的害怕抬头,看见他打着手机的光源从身边走过。
他似乎并没有注意到她,继续一个阶梯一个阶梯地往下走。
因为有光,隐隐约约可以看见楼梯的轮廓。她反应过来后,立即跟在他身后。他转角她也转,他下一层阶梯她也跟着。
黑夜中,脚步声如此一致地重叠在一起。他一次也没有回头,仿佛从未注意过她的存在。
而她在走出教学楼后,望着路灯下那个人朝着校门口离开的背影,无来由得失落。
自从那次的相遇后,她便把自己留校的时间往后延迟半个小时。
这半个小时里,她一定会播一首歌,南拳妈妈里那个声音甜美的女生唱的《靠近一点点》。跳跃的声音,带着糖果的甜美与淡淡的酸涩,正如她偶尔忐忑的心情,摇摆不定。第一次听到这首歌,她就无法自拔地喜欢上。因为那些起伏的旋律,仿佛就是她自己的写照。
仰望与自卑。她是天上那颗暗淡的星,因为月华灿烂,于是渴望靠近,却忘了月光太亮了是会遮挡住星星的光芒。
她时常在复习的时候一次次循环播放着这首歌,然后心情会慢慢地沉淀下来,仿佛台风过境后的万里晴空,没有一丝杂质,让她有了呼吸的时间。每次,她都忍不住想:当他走下楼梯时,会不会注意到这间课室有人在播这首歌呢?他会喜欢她放的歌吗?
这首歌,她为他而唱。
*** ***
她脑海里所有关于那个少年的画面里,印象最深的是那一幕。
那是秋日里尚还炎热的一天。
课室嘈杂,同桌跟她抱怨着这周的作业量很大,她嘻嘻哈哈地笑闹着。后面有人找她借练习册,她转头递过去的时候正好看到窗外的他。
她看到他的笑容,如青翠枝头新生的绿叶,带着雨后的清新,干净而耀眼。
后来无数次回想起这个场面,她都忍不住为自己的形容感到恶心,但又觉得事实确实如此。
那时,他站在走廊里,白色的衬衫,棕黑色的校服裤,清瘦挺拔得宛如雨中的竹子。
他跟自己班的某个男生说着话,像是谈到什么有趣的地方,忍不住轻轻地弯起唇笑了起来。
而她一回头,恰巧遇见这个笑容,不禁怔住。
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
她的世界里,突然闯进来这样一个人。此后,他在她视线里出现的频率便渐渐多了起来。清晨饭堂的擦肩而过,大雨天里他撑伞走过的背影,篮球场上挥汗如雨的矫健身姿,从办公室里拿着成绩单出来时骄傲的神情。
点点滴滴,渐渐构成她对他所有的了解。这些了解像泡沫一样在心底翻涌,既让她欣喜又叫她失落。
“你站在人群中央,被鲜花和掌声簇拥。人们把荣光赐予你,在你单薄的身躯上雕刻出绚烂的年岁。我站在人群外望着你,像是隔了几光年的距离,暗自落寞。
你在舞台上你自己的骄傲和美丽中舞蹈,我在你舞台外寂静的黑暗中沉默。我曾愿用尽我有限的时光,就如此凝视,凝视,凝视,直到我随着时间的流水化作雕塑或者尘埃。可是当我再也无法忍受这片黑暗中的孤独和寂寞时,我拾起那束经年尚未凋谢的百合放在唯一的灯旁。”
彼时,她偶尔念到这些话,心里一动,几乎条件反射般立即想到了那个少年。
他在自己的世界里或骄傲或失落,她遥遥望着,无法触碰无法分享无法安慰。
她不知道自己该以何种姿势何种资格来与他相见,他们彼此陌生如路人。她知道的他只是零碎片面的剪影,而他了解的她呢。她只能想,或许只是一个简单的招呼,一句“嗨”,她也无法自如地对他说出口。
即使某个时空里,只有他和她。
*** ***
她是艺术生,平时呆的最久的地方就是画室。
而一天中,她最喜欢的就是黄昏的画室。
学校的画室窗口正对着西边,每逢黄昏,落日的光芒透过玻璃照进来,把画室里的器具、石膏像都染上一层金色的光芒,温暖得让人想起老电影里的怀旧情节。学生在安静地临摹、涂抹,人影晃动,窗帘在微风的吹拂下扬起了一角。若有个白衣男生临窗读书,那就与《情书》中的画面相差无几。
画室位于艺术楼三楼。艺术楼一楼是展厅,摆放着学生的各种作品。艺术楼的对面是一个湖,湖中央种着睡莲,夏天总会开出清淡静雅的花朵,夜晚花香袭人。
她偶尔会来展厅逛逛,有一次也遇见了他。
那天是秋季校运会。
阳光灿烂,难得的好天气。学校到处都是气球和旗帜,看台上挤满了人,学生拿着记分簿穿梭在比赛场地中,老师在拿着发令枪站在起点。小卖部里,不断有学生来回搬运矿泉水和毛巾,广播在校园里嘹亮地响起。
她却一个人在校园里穿梭,宿舍、教学楼、图书馆、行政楼、艺术楼都转了一圈。最后走进艺术楼展厅时,她看见了他。
他正站在她位置的正上方,三楼走廊的尽头,靠着栏杆,抬头望向天空。
有广播和音乐遥遥地传来,他却不为所动,不知道望着哪朵云想着什么。微风吹来湖水湿润的气息,树木摇曳的响声,时间的碎屑一点点地洒落在他们头顶,世界仿佛被某只手按下“暂停”。周围的一切都远逝成为沉默的背景,鲜活的只有他和她。
她一直站在下面,仰头看着他,看了很久很久,直到脖子僵硬。
她只是忽然觉得,他很落寞很孤独。
一如她长久以来一直存在的心情。
初中她尚有好友陪伴,一起走过那些或是阳光灿烂紫荆花开,或是大雨倾盆心情抑郁的天气。然而,现在在这里,一个认识的人也没有,所有的人为了自己忙碌,就连最亲近的人她都时常觉得陌生。
她已经很久很久没有抬头看过头顶的天空,也渐渐忘掉过去有人对她说,每天要记得看看天空,当你难过时要记得我也在这下面。
而她自此明白,这种姿态代表了什么。
*** ***
6月。
天气很好,阳光透过梧桐树树叶间隙在地上投落闪亮的光斑。红绿相间的操场上,雨洼被蒸发干,看台上空空荡荡。而标志性建筑行政楼前,一群群的全是拍毕业照的老师和同学。一拨人来,又一拨人走。
她们班匆匆忙忙地拍完集体毕业照,一伙人就四散开来。她正准备离开,却听见摄影师在喊某个班的名字,瞬即下意识地转头望去。目光跌跌撞撞地逡巡很久,当那个少年淡定修长的身影闯入她的视野时,她忽然觉得心紧了紧。他站在最后一排,一脸淡定,听着指令调整自己的位置。身边有人拍了拍他的肩膀,他微微侧身,似乎是隐隐露出了笑容。
“来啦,一二三!”
“YEAH!”
后三排的男生像是约好般跳起来,咧开嘴在镜头前摆出胜利的手势,完全忘记刚才摄影师和老师的要求。旁边等待照相的班级顿时哄笑出声,她惊愕了几秒也忍不住笑了。班主任一脸无奈,最后挥挥手让他们安静下来重新拍了一张。
风从身边拂过,带来玉兰的花香。
蝉声和着波涛般的枝叶摩擦声,连绵起伏。
她站在树荫下,挽了挽被风吹乱的发丝。静静地看着他被人叫去拍照,看着他神色自若地站在镜头前,看着他眯起眼睛,看着他被同伴拉走,然后再不见。
她就这样站在炎热的夏日里,静静地看着他,唇边挂着淡淡的微笑。
一直的微笑。
后来,她才知道,那个看他拍照的下午,是那年夏天的最后一面。
几周后,她拿到学校为这届学生制作的毕业纪念册。一页页翻过去,翻到他们班级那页,赫然看到他。他站在最后一排,眼睛盯着镜头,笑容浅淡。照片的下面是学生的名字。她安静地一行行掠过去,在某个名字上逗留很久,然后合上把册子塞进柜子的最底层,再也没碰过。
后来她回校拿通知书,在登记表上签名时一页页往前掀,终于看见了他的名字,被录取到F大。她高一时最渴望的大学。
拿着EMS走出教务室的时候,细雨朦胧。她撑起伞,绕着学校逛了一圈。雾气迷蒙,景物建筑模糊地如同一幅水墨画。教学楼寂静得很,却仿佛随时都有人从办公室跑出来,手里拿着一大叠的试卷,课室里仿佛还响起老师评讲试卷的声音。艺术楼被锁了,从玻璃门望进去的时候隐约可以看到展厅里挂着的作品和雕像。操场的看台上湿漉漉的,她站在最高处,想起了曾经呐喊或是奔跑的场面。行政楼前的花圃里,茉莉花沾着雨珠,摇晃着开得灿烂。
学校正门的布告栏上贴着光荣榜,用红纸黑字写着今年有多少学生上了重点线,谁谁拿了省单科第一名,谁考上了哪所名牌大学。他的名字意料之中地排在前面。而隔壁几行名字的下方,是她的名字。字迹被雨丝淋湿,晕染开来,一如她此刻潮湿的心。
走出校门口的时候,她特意回头望了一眼校园,然后转身离开。
纵使簪花同醉酒,终不似 少年游。
*** ***
回忆是身上的淤青,隐隐作痛。你以为痊愈了,下次它却还会通过特地情景的碰撞,悄悄地浮上心头,提醒那段无法消散的过去。它种在你的身体里,如影随形。
天亮后起床察看,她被撞伤的膝盖已经转为淤青,轻轻一揉就会发痛。
可是过几天后,淤青便变淡,然后消散。
每次听到一些熟悉的旋律,她仍然会条件反射般回到那些窒闷却不断奋发的日子里。就像是生在在黑暗里的植物,虽然周围空气稀薄,不见天日,但她的趋光性异常明显。即使靠近温暖阳光时会被刺痛双眼,也选择不断攀爬。
某日,她看到安东尼写得一句话,心像被什么刺痛,酸酸麻麻地涩成一滩。
“将来 也会有人懂你珍惜你 像我喜欢你一样的方式喜欢你 想到这里我就轻松了好多”
她低声念起那个少年的名字。人人上同学发来的各种状态里,仍然能得知他的讯息,比如他拿到奖学金了,比如他出国了,比如他。
渐渐地,消息越来越少。她慢慢学会不去刻意在乎那个少年的踪迹。即使有一天下午在校园里碰见一个背着单肩包匆匆走过,和他很相似的男生,也只是停下脚步慢慢对自己说一声,好像。然后微笑,走进课室上课。
他的呼吸、他的发色、他的背影,慢慢褪色成一幅素描,轮廓模糊柔和,笑意浅淡。
之后,她再也没梦见过那个少年的映像。在最后一个与他有关的梦境里,他们回到了那个深冬的夜晚。
因为在黑暗里看不清东西,她站在楼梯上,步伐犹豫。身后传来脚步声,她惊恐地回头,发现是他。手机在黑暗里发出幽幽的白光。
“看不清么?”
她张张嘴,想说什么,最后却只是点点头。
“我替你照着前面的路走下去,行吗?”
她微笑着地点点头。
获得允许后,他走近几步,站到了她身边。
他朝她伸出了手。
End
==================================================
如果我看过你看过的世界 走过你走过的路 是不是就能更靠近你一点 ——《我可能不会爱你》
最后的少女心都在这里了。新婚快乐,我的青春。
这是《靠近一点点》的乐评。也是《时擦》的感想。
宿舍里一片寂静。黑暗在封闭的空间里悄悄潜伏。
她打开手机看了下时间,5:44分。
慢慢平静紊乱的呼吸,但一闭上眼梦境中恐怖的影像似乎就要冲出来,让她翻来覆去无法入睡,于是试图听音乐催眠入睡。
音乐一首首地转,她的意识也渐渐模糊。可是耳边突然传来熟稔于心的旋律,沉浮的最后一丝意识像是抓住最后一根救命的木板,紧紧地往上爬。
回忆呼啸而来。
*** ***
高中时期。
学校每个月都要月考,月考后将连放两天的长假。每次考完后,学生们都会收拾好书本,带着住宿积累下的衣物高高兴兴地回家去。每逢这个时候,大家在课室里就像搬家一样,各种各样的试卷、厚厚的一沓复习资料、行李挤满乱糟糟的空间。
几乎每次,她都是最后走的那一个。
作为美术生,时常的训练让她缺了不少文化课,故而每次考试后她都会筋疲力竭地发现自己还有很多区域的知识盲点,那么多熬夜的补习仿佛全都做了无效功,一次次被打击得溃不成军。
她回家要坐一个多小时的公车,每次放假都要和很多人挤,所以干脆留下来,等到全校的人几乎都离开后再一个人不慌不忙地回家。
每次考试结束,她一个人呆在课室里,打开多媒体设备放歌。她习惯性地坐在第一排,把音量调到最大,一边听歌一边补这周的笔记和作业。
他们班位于楼梯口,往往上下楼梯路过的人都会听见这个课室里传出的响亮声音,然后带着奇异的眼光望进来。因为归属于理科班的两层楼里,无论何时总是白开水般平淡的安静,学生早已经适应了安静地做题,互不打扰。
其中,不包括他。
他是楼上某理科班的班长。每次年级理科月考排行榜上前几名的常客,画画写生非常传神。
她之所以了解这些信息,全都是源于几次巧合。高一在学校黑板报评比中,她的班级被甩出三甲。他的班级被评为第一,而宣传委员恰恰是他。年级的宣传委员开会时,偶尔也会听见别人谈论这个人,她瞄了几眼也没太在意。后来的校际作文比赛,她再次在隔壁组看见他的身影。比赛结果张贴出来后,第一名的名单上,她看见自己的名字旁边,站着他的名字。高二文理艺术专业分科后,她更常地从美术指导老师、他往日的同学身上收集到他的信息。美术老师拿学生的习作讲评时,曾特意拿出他高一的作品,大力赞美。而他曾经的同学,她如今美术班的好友也时时一脸羡慕和佩服地聊起他,说当年和他合作出黑板报的时候他画得多漂亮多有创意,本来想念艺术科可惜被父母逼着选了理科,现在却依旧混的风生水起。
“这样的人,只能仰望啊。”好友这么感叹道。
她默然。
是啊。
这样的人,像是天边遥远的那束光,虽然光芒照射温暖到每个人,却难以触碰。
可是这样的一个人,就在自己身边呵。
明明触手可及,却遥遥无期。
*** ***
他和她都是全校最后一批回家的学生。而这个信息,是她偶尔发现的。
深冬的某个傍晚,她补完所有作业后才突然发现时间已到了六点半。外面天都黑了,空空荡荡的校园里一片漆黑。她匆忙收拾好书包,抱着一大撂试卷就冲下楼。楼道里灯都关了,她只能扶着栏杆小心翼翼一步步走下阶梯,后面却突然传来了脚步声。想起学校里的恐怖故事,她忍不住毛骨悚然。脚步声越来越近,黑夜里闪烁着幽幽的白光。她压制住自己的害怕抬头,看见他打着手机的光源从身边走过。
他似乎并没有注意到她,继续一个阶梯一个阶梯地往下走。
因为有光,隐隐约约可以看见楼梯的轮廓。她反应过来后,立即跟在他身后。他转角她也转,他下一层阶梯她也跟着。
黑夜中,脚步声如此一致地重叠在一起。他一次也没有回头,仿佛从未注意过她的存在。
而她在走出教学楼后,望着路灯下那个人朝着校门口离开的背影,无来由得失落。
自从那次的相遇后,她便把自己留校的时间往后延迟半个小时。
这半个小时里,她一定会播一首歌,南拳妈妈里那个声音甜美的女生唱的《靠近一点点》。跳跃的声音,带着糖果的甜美与淡淡的酸涩,正如她偶尔忐忑的心情,摇摆不定。第一次听到这首歌,她就无法自拔地喜欢上。因为那些起伏的旋律,仿佛就是她自己的写照。
仰望与自卑。她是天上那颗暗淡的星,因为月华灿烂,于是渴望靠近,却忘了月光太亮了是会遮挡住星星的光芒。
她时常在复习的时候一次次循环播放着这首歌,然后心情会慢慢地沉淀下来,仿佛台风过境后的万里晴空,没有一丝杂质,让她有了呼吸的时间。每次,她都忍不住想:当他走下楼梯时,会不会注意到这间课室有人在播这首歌呢?他会喜欢她放的歌吗?
这首歌,她为他而唱。
*** ***
她脑海里所有关于那个少年的画面里,印象最深的是那一幕。
那是秋日里尚还炎热的一天。
课室嘈杂,同桌跟她抱怨着这周的作业量很大,她嘻嘻哈哈地笑闹着。后面有人找她借练习册,她转头递过去的时候正好看到窗外的他。
她看到他的笑容,如青翠枝头新生的绿叶,带着雨后的清新,干净而耀眼。
后来无数次回想起这个场面,她都忍不住为自己的形容感到恶心,但又觉得事实确实如此。
那时,他站在走廊里,白色的衬衫,棕黑色的校服裤,清瘦挺拔得宛如雨中的竹子。
他跟自己班的某个男生说着话,像是谈到什么有趣的地方,忍不住轻轻地弯起唇笑了起来。
而她一回头,恰巧遇见这个笑容,不禁怔住。
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
她的世界里,突然闯进来这样一个人。此后,他在她视线里出现的频率便渐渐多了起来。清晨饭堂的擦肩而过,大雨天里他撑伞走过的背影,篮球场上挥汗如雨的矫健身姿,从办公室里拿着成绩单出来时骄傲的神情。
点点滴滴,渐渐构成她对他所有的了解。这些了解像泡沫一样在心底翻涌,既让她欣喜又叫她失落。
“你站在人群中央,被鲜花和掌声簇拥。人们把荣光赐予你,在你单薄的身躯上雕刻出绚烂的年岁。我站在人群外望着你,像是隔了几光年的距离,暗自落寞。
你在舞台上你自己的骄傲和美丽中舞蹈,我在你舞台外寂静的黑暗中沉默。我曾愿用尽我有限的时光,就如此凝视,凝视,凝视,直到我随着时间的流水化作雕塑或者尘埃。可是当我再也无法忍受这片黑暗中的孤独和寂寞时,我拾起那束经年尚未凋谢的百合放在唯一的灯旁。”
彼时,她偶尔念到这些话,心里一动,几乎条件反射般立即想到了那个少年。
他在自己的世界里或骄傲或失落,她遥遥望着,无法触碰无法分享无法安慰。
她不知道自己该以何种姿势何种资格来与他相见,他们彼此陌生如路人。她知道的他只是零碎片面的剪影,而他了解的她呢。她只能想,或许只是一个简单的招呼,一句“嗨”,她也无法自如地对他说出口。
即使某个时空里,只有他和她。
*** ***
她是艺术生,平时呆的最久的地方就是画室。
而一天中,她最喜欢的就是黄昏的画室。
学校的画室窗口正对着西边,每逢黄昏,落日的光芒透过玻璃照进来,把画室里的器具、石膏像都染上一层金色的光芒,温暖得让人想起老电影里的怀旧情节。学生在安静地临摹、涂抹,人影晃动,窗帘在微风的吹拂下扬起了一角。若有个白衣男生临窗读书,那就与《情书》中的画面相差无几。
画室位于艺术楼三楼。艺术楼一楼是展厅,摆放着学生的各种作品。艺术楼的对面是一个湖,湖中央种着睡莲,夏天总会开出清淡静雅的花朵,夜晚花香袭人。
她偶尔会来展厅逛逛,有一次也遇见了他。
那天是秋季校运会。
阳光灿烂,难得的好天气。学校到处都是气球和旗帜,看台上挤满了人,学生拿着记分簿穿梭在比赛场地中,老师在拿着发令枪站在起点。小卖部里,不断有学生来回搬运矿泉水和毛巾,广播在校园里嘹亮地响起。
她却一个人在校园里穿梭,宿舍、教学楼、图书馆、行政楼、艺术楼都转了一圈。最后走进艺术楼展厅时,她看见了他。
他正站在她位置的正上方,三楼走廊的尽头,靠着栏杆,抬头望向天空。
有广播和音乐遥遥地传来,他却不为所动,不知道望着哪朵云想着什么。微风吹来湖水湿润的气息,树木摇曳的响声,时间的碎屑一点点地洒落在他们头顶,世界仿佛被某只手按下“暂停”。周围的一切都远逝成为沉默的背景,鲜活的只有他和她。
她一直站在下面,仰头看着他,看了很久很久,直到脖子僵硬。
她只是忽然觉得,他很落寞很孤独。
一如她长久以来一直存在的心情。
初中她尚有好友陪伴,一起走过那些或是阳光灿烂紫荆花开,或是大雨倾盆心情抑郁的天气。然而,现在在这里,一个认识的人也没有,所有的人为了自己忙碌,就连最亲近的人她都时常觉得陌生。
她已经很久很久没有抬头看过头顶的天空,也渐渐忘掉过去有人对她说,每天要记得看看天空,当你难过时要记得我也在这下面。
而她自此明白,这种姿态代表了什么。
*** ***
6月。
天气很好,阳光透过梧桐树树叶间隙在地上投落闪亮的光斑。红绿相间的操场上,雨洼被蒸发干,看台上空空荡荡。而标志性建筑行政楼前,一群群的全是拍毕业照的老师和同学。一拨人来,又一拨人走。
她们班匆匆忙忙地拍完集体毕业照,一伙人就四散开来。她正准备离开,却听见摄影师在喊某个班的名字,瞬即下意识地转头望去。目光跌跌撞撞地逡巡很久,当那个少年淡定修长的身影闯入她的视野时,她忽然觉得心紧了紧。他站在最后一排,一脸淡定,听着指令调整自己的位置。身边有人拍了拍他的肩膀,他微微侧身,似乎是隐隐露出了笑容。
“来啦,一二三!”
“YEAH!”
后三排的男生像是约好般跳起来,咧开嘴在镜头前摆出胜利的手势,完全忘记刚才摄影师和老师的要求。旁边等待照相的班级顿时哄笑出声,她惊愕了几秒也忍不住笑了。班主任一脸无奈,最后挥挥手让他们安静下来重新拍了一张。
风从身边拂过,带来玉兰的花香。
蝉声和着波涛般的枝叶摩擦声,连绵起伏。
她站在树荫下,挽了挽被风吹乱的发丝。静静地看着他被人叫去拍照,看着他神色自若地站在镜头前,看着他眯起眼睛,看着他被同伴拉走,然后再不见。
她就这样站在炎热的夏日里,静静地看着他,唇边挂着淡淡的微笑。
一直的微笑。
后来,她才知道,那个看他拍照的下午,是那年夏天的最后一面。
几周后,她拿到学校为这届学生制作的毕业纪念册。一页页翻过去,翻到他们班级那页,赫然看到他。他站在最后一排,眼睛盯着镜头,笑容浅淡。照片的下面是学生的名字。她安静地一行行掠过去,在某个名字上逗留很久,然后合上把册子塞进柜子的最底层,再也没碰过。
后来她回校拿通知书,在登记表上签名时一页页往前掀,终于看见了他的名字,被录取到F大。她高一时最渴望的大学。
拿着EMS走出教务室的时候,细雨朦胧。她撑起伞,绕着学校逛了一圈。雾气迷蒙,景物建筑模糊地如同一幅水墨画。教学楼寂静得很,却仿佛随时都有人从办公室跑出来,手里拿着一大叠的试卷,课室里仿佛还响起老师评讲试卷的声音。艺术楼被锁了,从玻璃门望进去的时候隐约可以看到展厅里挂着的作品和雕像。操场的看台上湿漉漉的,她站在最高处,想起了曾经呐喊或是奔跑的场面。行政楼前的花圃里,茉莉花沾着雨珠,摇晃着开得灿烂。
学校正门的布告栏上贴着光荣榜,用红纸黑字写着今年有多少学生上了重点线,谁谁拿了省单科第一名,谁考上了哪所名牌大学。他的名字意料之中地排在前面。而隔壁几行名字的下方,是她的名字。字迹被雨丝淋湿,晕染开来,一如她此刻潮湿的心。
走出校门口的时候,她特意回头望了一眼校园,然后转身离开。
纵使簪花同醉酒,终不似 少年游。
*** ***
回忆是身上的淤青,隐隐作痛。你以为痊愈了,下次它却还会通过特地情景的碰撞,悄悄地浮上心头,提醒那段无法消散的过去。它种在你的身体里,如影随形。
天亮后起床察看,她被撞伤的膝盖已经转为淤青,轻轻一揉就会发痛。
可是过几天后,淤青便变淡,然后消散。
每次听到一些熟悉的旋律,她仍然会条件反射般回到那些窒闷却不断奋发的日子里。就像是生在在黑暗里的植物,虽然周围空气稀薄,不见天日,但她的趋光性异常明显。即使靠近温暖阳光时会被刺痛双眼,也选择不断攀爬。
某日,她看到安东尼写得一句话,心像被什么刺痛,酸酸麻麻地涩成一滩。
“将来 也会有人懂你珍惜你 像我喜欢你一样的方式喜欢你 想到这里我就轻松了好多”
她低声念起那个少年的名字。人人上同学发来的各种状态里,仍然能得知他的讯息,比如他拿到奖学金了,比如他出国了,比如他。
渐渐地,消息越来越少。她慢慢学会不去刻意在乎那个少年的踪迹。即使有一天下午在校园里碰见一个背着单肩包匆匆走过,和他很相似的男生,也只是停下脚步慢慢对自己说一声,好像。然后微笑,走进课室上课。
他的呼吸、他的发色、他的背影,慢慢褪色成一幅素描,轮廓模糊柔和,笑意浅淡。
之后,她再也没梦见过那个少年的映像。在最后一个与他有关的梦境里,他们回到了那个深冬的夜晚。
因为在黑暗里看不清东西,她站在楼梯上,步伐犹豫。身后传来脚步声,她惊恐地回头,发现是他。手机在黑暗里发出幽幽的白光。
“看不清么?”
她张张嘴,想说什么,最后却只是点点头。
“我替你照着前面的路走下去,行吗?”
她微笑着地点点头。
获得允许后,他走近几步,站到了她身边。
他朝她伸出了手。
End
==================================================
如果我看过你看过的世界 走过你走过的路 是不是就能更靠近你一点 ——《我可能不会爱你》
最后的少女心都在这里了。新婚快乐,我的青春。
这是《靠近一点点》的乐评。也是《时擦》的感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