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撇下半天风韵,我拾得万种思量。
你撇下半天风韵,我拾得万种思量。
五月六号,浙江省人民大会堂。西厢记封箱最后一场。
其实不用找什么华丽唯美的辞藻来形容这场戏带给我的感受,套用剧中的唱词足矣。张生唱:叹玉人归去太匆忙,怨佛事何不再做三、五场。而我们是叹张生封箱太匆忙,怨戏文何不再演三五场。封箱两个字啊,仿佛沾染了许多伤感离愁。隐约间暗示了一种什么似的。这出戏,从戏箱里启封,依旧鲜活如故,美人莺莺,俏丽红娘,疯魔张生,一场已然成型20年的戏,到我眼里,依然保持着不过气不隔阂的品位和诉说力量,虽有遗憾,但,并无失望。
很早以前就认识了她,那个奉汤的腼腆书生。可是却错过了她最风华绝代的张生时代,直到去年的五月,一场梁祝,让我叹为观止。八月,一场陆唐让我心神难平。相隔半年多,与君再见面,她却以封箱的名义,以张生这样一个少年书生的形象到我面前。
茅茅,第三次提笔写你的戏,忽然生出凄清之意,虽然西厢记是一个轻喜剧,观戏听音,笑料不断,让人轻松愉悦,心情安然。但戏外的种种情愫一旦附加,就难免有些失落。我并不是浙百杨小青时代的戏迷,也没有感受到那个时代茅的舞台形象。我只能从别人的评价和陈旧的影音里捕捉到一些线索,但他人言论和失真资料依旧无法还原完整,我也无法完全听凭别人的言辞而影响自己的判断。幸好,有这一场戏,让我有机会考证和见证。
西厢记这个故事我不大喜欢。亏得红楼梦里的黛玉还能自比崔莺莺,难道她希望宝玉对她始乱终弃么?典型的才子佳人模式,跳不出越剧的固有叙事模式。浙百后来的新戏我看的也多,梁祝浪漫大气,陆唐隽永深沉,都有自己独有的美学体系。而西厢记,这样一个翻新的老戏,能不能让我喜欢和肯定。别人所赞的诗化和唯美,到底是不是经得起时间历练呢?
我甚至担心,茅演惯了思考和矛盾型人物,再回归这样有着尹派小生特质的形象,还能不能传达出那份让人思之如狂的风流情韵呢?
第一场,当茅身着一袭蓝衣,手托折扇,走至舞台上亮相时,我忽然释然,一切质疑都在慢慢瓦解。她唱:游学中原,脚跟无线……曾在视频里听过的唱段变为现实里一字一句进入耳根的清晰曲调,让人神思恍惚。她的扮相依旧俊逸风流,唱腔也在慢慢显现尹派的特色。其实,最让我惊喜的是她的状态,张生是个动如脱兔的少年书生,身段要行云流水,一气呵成才好,稍有凝滞和犹豫,便脱离了个性。茅的台步和水袖用的很出色,尤其是水袖,配合表情那么一舒一扬,或是折过来作揖,都运用自如,恰到好处。她的身形清瘦挺立,一身蓝衣越发衬着她神采飞扬。还有尹生本来的儒雅温和,亦有展露,她的演技极好,毫无出格。一切都在她的控制之下,这个张生,她应是得心应手,神魂贴近的。大概这个人物并不是从老一辈那拓印而来,其中加注了她许多自己的理解甚至表演程式,有了茅自己的个性和特质。
这出戏基调便是轻松欢乐的,茅的形象亦是带有喜剧色彩。比如见了莺莺后痴迷和忘我,折扇掉在地上还在那空摇,又比如躲在假山后偷窥墙内佳人,那种迷恋和爱慕的神情,又比如得知好事将近时穿衣戴冠的得瑟臭美样,来回顾影,左旋右转,得意的忘乎所以。最让我难忘和惊讶的是她得知好事无望,生出寻死念头那,她找不到绳子,居然动手去扯红娘的腰带。这一幕当时看的我哭笑不得,这个疯魔酸丁怎么如此荒唐,读书人的礼教和男女大防都没了么?且还一副乐在其中,浑然无知的状态,仿佛一切顺理成章,许是得不到莺莺,绝望的失去了理智,以至于做出什么来都是可能的。茅茅啊茅茅,忍不住感叹,你和我一样都是女儿身,却能用自己的表演来使人物鲜活生动,让人忍俊不禁,转换之间,丝毫没有带入感。可觉茅茅的张生是个相当立体饱满的人物,性格不单一,思想不肤浅。有越剧女小生传统的审美体现,也有她们不具备的东西。比如,那个让很多人惊艳的踢袍,用来表现人物的逸兴遄飞和激烈思绪。不滥用,只点睛。我觉得,这让人物的年龄感有了体现,以及对美人思之若狂的渴求态度。
整场戏,我的视线大多聚焦在茅身上,看不够,舍不得,这样的形象和抒发,真真的吸引人。茅在这场戏文里自我怀旧,而我们也在这场戏里寻找曾经错过的张生时代和杨小青风格。
我记得三月份去看绍百的玉簪记,导演也是杨小青。戏文里女贞观的寺庙气氛渲染和音乐呈现,以及潘必正多次踢袍的身段让人忍不住想起浙百的西厢记,大概这就是抹之不去的个人风格印记。
虽然日后真正打动我的是老郭赋予梁祝的大气写意风格,但西厢记所携带的时代气息我也珍惜,因为这是百花团不可少的一段路,承前启后。
再说说女主角们。颜恝的崔莺莺。说实话,这个人物相比上越版西厢记生生成了一个花瓶。没有充足的戏份来让她发挥,好在颜美人当得起这样的花瓶,我很喜欢她不同于传统傅派的莺声唱法,听起来柔软迤逦,舒畅悦耳,却又不乏闺门思绪和芳心万重的婉转。她能达到这样的水准,我已是很满意,毕竟远离舞台十年,技艺难免生疏。唱是一方面,表演和配合亦没有失格,看下来,不功不过。只是莺莺似乎还是当年的莺莺,而张生,红娘,老夫人却随着浙百的风格不断演进了。颜恝的气场不强,但因为那样的美丽姿容,姣好扮相和莺声呖呖让人不得不爱。她的唱段都很好听,其中这么一段:
玉容深锁绣帏中,芳心束缚不从容。
昨日东阁开玳筵,只道和鸣效鸾凤。
母亲她翻云覆雨把人哄,张生他沉疴不起病榻中。
从今后等闲难识春风面,怕只有寒星冷月梦里逢。
他是影里情郎,我是画中爱宠。
相比上越莺莺吃力的大段唱词,这一版的倒是惜言如金了。但每一段都是好听和婉转动人的,而颜恝唱出了一份独有的优雅和韵律之美,比起仙子清冷的味道,更容易让人受到感染。
贝贝的小红娘。这个我必须要说一说。因为这是个小花旦行当的角色,又是吕派专属,放眼各个剧团,上越的梅子版红娘算是独领风骚了吧。大概是贝贝久不演这样的人物,让我对她的印象始终停留在唐婉那样端丽沉静的气质上。这一次的西厢记,贝贝满场的轻盈台步,灵动表情,还有轻快节奏的唱段都让我心生赞叹。她是当得起青衣花旦两从容的,而且她的感觉不是梅子那种有点傲娇的感觉,这其中是有一些自若沉稳相调和,她更自信更有主见,不会故意去嘲讽别人,对待张生是热情善意的(好吧,奸情什么的你们懂的),没有那种拒人千里之外的防卫之心。我觉得红娘的心理年纪一定比她实际的要大,起码比莺莺大,一般小姐身边都会有这样的丫头,紫鹃聪慧,春香活泼,红娘有智谋,她对人对事的态度更加值得推广。想起小羽毛说过吕老对红娘的认识,大概有这么一说,现在的红娘脾气太大,缺少了古代封建制度下为奴为婢的那一份对主人的恭敬和服从感。细细想想,确实如此。拷红那,红娘反问老夫人的情绪和语气该是如何?是义正言辞不畏不惧的斥责还是委屈装胆小的激将?
人物说完了。再说说整体。这出戏,没有带来大的情感波动。因为喜剧的感染力往往不如悲剧来的深刻,也没有我最感兴趣的文化底蕴和创新的诉说方式。好在每一个剧情都有嚼头或是笑料,让观众带着好奇推测进入下一个剧情。茅茅的张生让故事一直保持着轻喜剧的基调,我甚至带着调侃和玩味的态度去对待她。而那个旋转的舞台则是不褪色的经典,这一点我必须承认,即使觉得布景和舞美过于写实,我也要说,这个舞台的变换和调度让剧情变得连贯不分裂,让空间变得更加立体和广袤。尤其是茅茅抱着琴在台上表演时那个舞台也在缓缓转动,就好像一个镜头在跟随围绕人物,让我们从各个视角看到人物的神情和表演,人不动,景不动,动的却是我们被撩动的心啊。这样堪比镜头语言的手段,当真精妙。还有凤求凰那一段,莺莺展开信笺见到张生的肺腑之言,这一幕按理说是莺莺念出,而导演却安排张生从左边移入舞台。让两个不同时空地点的人出现在一个平面上,更加有情景感。张生的琴声歌声就这么在莺莺脑海里被具象出来了。这和陆唐钗头凤的对唱那有异曲同工之妙。好在就是那么服帖,毫无违和,只觉匠心使然。
这出戏,当年口碑甚好,揽奖颇多。我想,在那个年代该是极致了。而现在,除了人物和表演,终觉舞台的风格和现在浙百的气度不大一样,或者说接地气多一些,少了老郭的空灵和大气。而诗意和唯美,确实达不到我的审美标准,或者说找不到一个和我期待相通的契合点。
演出结束,还有谢幕和封箱仪式。参与和见证这样的梨园古老习俗,总是觉得荣幸的,何况是茅的封箱呢。她们的谢幕向来有诚意。茅说了许多话,比以往都要多,即使她的嗓子因为两个小时的运作而开始疼痛。她就之前微博上对她封箱资格质疑之声做了一些回应,其中我记得两句话。一句是,我茅威涛躺着都中枪,现在我站在这儿,你们尽管朝我开炮。以及,我们尽管是一个女子越剧团,我们尽管在这个方寸之地演演儿女情长,但是我们想以我们的方式来告诉世人,告诉社会,我们应该向传统致敬。
那一晚大会堂盛况空前的爆棚,观众在戏文结束后都没有立即离开,而是站着看完仪式的结束,我想,她是幸福的,有那么多喜欢她,追随她,爱护她,解读她,品味她的戏迷,几十年如一日,丝毫不曾磨灭热情和敬意。
曾为自己太过渺小成为沧海一粟的戏迷而失落,但现在,我想就这么静静看着她演戏,唱戏,舞水袖,做身段,共她悲欢喜乐,得意失意。就很好了。
我的愿望不大,陪君坐待繁华尽,只留戏文伴此生。
五月六号,浙江省人民大会堂。西厢记封箱最后一场。
其实不用找什么华丽唯美的辞藻来形容这场戏带给我的感受,套用剧中的唱词足矣。张生唱:叹玉人归去太匆忙,怨佛事何不再做三、五场。而我们是叹张生封箱太匆忙,怨戏文何不再演三五场。封箱两个字啊,仿佛沾染了许多伤感离愁。隐约间暗示了一种什么似的。这出戏,从戏箱里启封,依旧鲜活如故,美人莺莺,俏丽红娘,疯魔张生,一场已然成型20年的戏,到我眼里,依然保持着不过气不隔阂的品位和诉说力量,虽有遗憾,但,并无失望。
很早以前就认识了她,那个奉汤的腼腆书生。可是却错过了她最风华绝代的张生时代,直到去年的五月,一场梁祝,让我叹为观止。八月,一场陆唐让我心神难平。相隔半年多,与君再见面,她却以封箱的名义,以张生这样一个少年书生的形象到我面前。
茅茅,第三次提笔写你的戏,忽然生出凄清之意,虽然西厢记是一个轻喜剧,观戏听音,笑料不断,让人轻松愉悦,心情安然。但戏外的种种情愫一旦附加,就难免有些失落。我并不是浙百杨小青时代的戏迷,也没有感受到那个时代茅的舞台形象。我只能从别人的评价和陈旧的影音里捕捉到一些线索,但他人言论和失真资料依旧无法还原完整,我也无法完全听凭别人的言辞而影响自己的判断。幸好,有这一场戏,让我有机会考证和见证。
西厢记这个故事我不大喜欢。亏得红楼梦里的黛玉还能自比崔莺莺,难道她希望宝玉对她始乱终弃么?典型的才子佳人模式,跳不出越剧的固有叙事模式。浙百后来的新戏我看的也多,梁祝浪漫大气,陆唐隽永深沉,都有自己独有的美学体系。而西厢记,这样一个翻新的老戏,能不能让我喜欢和肯定。别人所赞的诗化和唯美,到底是不是经得起时间历练呢?
我甚至担心,茅演惯了思考和矛盾型人物,再回归这样有着尹派小生特质的形象,还能不能传达出那份让人思之如狂的风流情韵呢?
第一场,当茅身着一袭蓝衣,手托折扇,走至舞台上亮相时,我忽然释然,一切质疑都在慢慢瓦解。她唱:游学中原,脚跟无线……曾在视频里听过的唱段变为现实里一字一句进入耳根的清晰曲调,让人神思恍惚。她的扮相依旧俊逸风流,唱腔也在慢慢显现尹派的特色。其实,最让我惊喜的是她的状态,张生是个动如脱兔的少年书生,身段要行云流水,一气呵成才好,稍有凝滞和犹豫,便脱离了个性。茅的台步和水袖用的很出色,尤其是水袖,配合表情那么一舒一扬,或是折过来作揖,都运用自如,恰到好处。她的身形清瘦挺立,一身蓝衣越发衬着她神采飞扬。还有尹生本来的儒雅温和,亦有展露,她的演技极好,毫无出格。一切都在她的控制之下,这个张生,她应是得心应手,神魂贴近的。大概这个人物并不是从老一辈那拓印而来,其中加注了她许多自己的理解甚至表演程式,有了茅自己的个性和特质。
这出戏基调便是轻松欢乐的,茅的形象亦是带有喜剧色彩。比如见了莺莺后痴迷和忘我,折扇掉在地上还在那空摇,又比如躲在假山后偷窥墙内佳人,那种迷恋和爱慕的神情,又比如得知好事将近时穿衣戴冠的得瑟臭美样,来回顾影,左旋右转,得意的忘乎所以。最让我难忘和惊讶的是她得知好事无望,生出寻死念头那,她找不到绳子,居然动手去扯红娘的腰带。这一幕当时看的我哭笑不得,这个疯魔酸丁怎么如此荒唐,读书人的礼教和男女大防都没了么?且还一副乐在其中,浑然无知的状态,仿佛一切顺理成章,许是得不到莺莺,绝望的失去了理智,以至于做出什么来都是可能的。茅茅啊茅茅,忍不住感叹,你和我一样都是女儿身,却能用自己的表演来使人物鲜活生动,让人忍俊不禁,转换之间,丝毫没有带入感。可觉茅茅的张生是个相当立体饱满的人物,性格不单一,思想不肤浅。有越剧女小生传统的审美体现,也有她们不具备的东西。比如,那个让很多人惊艳的踢袍,用来表现人物的逸兴遄飞和激烈思绪。不滥用,只点睛。我觉得,这让人物的年龄感有了体现,以及对美人思之若狂的渴求态度。
整场戏,我的视线大多聚焦在茅身上,看不够,舍不得,这样的形象和抒发,真真的吸引人。茅在这场戏文里自我怀旧,而我们也在这场戏里寻找曾经错过的张生时代和杨小青风格。
我记得三月份去看绍百的玉簪记,导演也是杨小青。戏文里女贞观的寺庙气氛渲染和音乐呈现,以及潘必正多次踢袍的身段让人忍不住想起浙百的西厢记,大概这就是抹之不去的个人风格印记。
虽然日后真正打动我的是老郭赋予梁祝的大气写意风格,但西厢记所携带的时代气息我也珍惜,因为这是百花团不可少的一段路,承前启后。
再说说女主角们。颜恝的崔莺莺。说实话,这个人物相比上越版西厢记生生成了一个花瓶。没有充足的戏份来让她发挥,好在颜美人当得起这样的花瓶,我很喜欢她不同于传统傅派的莺声唱法,听起来柔软迤逦,舒畅悦耳,却又不乏闺门思绪和芳心万重的婉转。她能达到这样的水准,我已是很满意,毕竟远离舞台十年,技艺难免生疏。唱是一方面,表演和配合亦没有失格,看下来,不功不过。只是莺莺似乎还是当年的莺莺,而张生,红娘,老夫人却随着浙百的风格不断演进了。颜恝的气场不强,但因为那样的美丽姿容,姣好扮相和莺声呖呖让人不得不爱。她的唱段都很好听,其中这么一段:
玉容深锁绣帏中,芳心束缚不从容。
昨日东阁开玳筵,只道和鸣效鸾凤。
母亲她翻云覆雨把人哄,张生他沉疴不起病榻中。
从今后等闲难识春风面,怕只有寒星冷月梦里逢。
他是影里情郎,我是画中爱宠。
相比上越莺莺吃力的大段唱词,这一版的倒是惜言如金了。但每一段都是好听和婉转动人的,而颜恝唱出了一份独有的优雅和韵律之美,比起仙子清冷的味道,更容易让人受到感染。
贝贝的小红娘。这个我必须要说一说。因为这是个小花旦行当的角色,又是吕派专属,放眼各个剧团,上越的梅子版红娘算是独领风骚了吧。大概是贝贝久不演这样的人物,让我对她的印象始终停留在唐婉那样端丽沉静的气质上。这一次的西厢记,贝贝满场的轻盈台步,灵动表情,还有轻快节奏的唱段都让我心生赞叹。她是当得起青衣花旦两从容的,而且她的感觉不是梅子那种有点傲娇的感觉,这其中是有一些自若沉稳相调和,她更自信更有主见,不会故意去嘲讽别人,对待张生是热情善意的(好吧,奸情什么的你们懂的),没有那种拒人千里之外的防卫之心。我觉得红娘的心理年纪一定比她实际的要大,起码比莺莺大,一般小姐身边都会有这样的丫头,紫鹃聪慧,春香活泼,红娘有智谋,她对人对事的态度更加值得推广。想起小羽毛说过吕老对红娘的认识,大概有这么一说,现在的红娘脾气太大,缺少了古代封建制度下为奴为婢的那一份对主人的恭敬和服从感。细细想想,确实如此。拷红那,红娘反问老夫人的情绪和语气该是如何?是义正言辞不畏不惧的斥责还是委屈装胆小的激将?
人物说完了。再说说整体。这出戏,没有带来大的情感波动。因为喜剧的感染力往往不如悲剧来的深刻,也没有我最感兴趣的文化底蕴和创新的诉说方式。好在每一个剧情都有嚼头或是笑料,让观众带着好奇推测进入下一个剧情。茅茅的张生让故事一直保持着轻喜剧的基调,我甚至带着调侃和玩味的态度去对待她。而那个旋转的舞台则是不褪色的经典,这一点我必须承认,即使觉得布景和舞美过于写实,我也要说,这个舞台的变换和调度让剧情变得连贯不分裂,让空间变得更加立体和广袤。尤其是茅茅抱着琴在台上表演时那个舞台也在缓缓转动,就好像一个镜头在跟随围绕人物,让我们从各个视角看到人物的神情和表演,人不动,景不动,动的却是我们被撩动的心啊。这样堪比镜头语言的手段,当真精妙。还有凤求凰那一段,莺莺展开信笺见到张生的肺腑之言,这一幕按理说是莺莺念出,而导演却安排张生从左边移入舞台。让两个不同时空地点的人出现在一个平面上,更加有情景感。张生的琴声歌声就这么在莺莺脑海里被具象出来了。这和陆唐钗头凤的对唱那有异曲同工之妙。好在就是那么服帖,毫无违和,只觉匠心使然。
这出戏,当年口碑甚好,揽奖颇多。我想,在那个年代该是极致了。而现在,除了人物和表演,终觉舞台的风格和现在浙百的气度不大一样,或者说接地气多一些,少了老郭的空灵和大气。而诗意和唯美,确实达不到我的审美标准,或者说找不到一个和我期待相通的契合点。
演出结束,还有谢幕和封箱仪式。参与和见证这样的梨园古老习俗,总是觉得荣幸的,何况是茅的封箱呢。她们的谢幕向来有诚意。茅说了许多话,比以往都要多,即使她的嗓子因为两个小时的运作而开始疼痛。她就之前微博上对她封箱资格质疑之声做了一些回应,其中我记得两句话。一句是,我茅威涛躺着都中枪,现在我站在这儿,你们尽管朝我开炮。以及,我们尽管是一个女子越剧团,我们尽管在这个方寸之地演演儿女情长,但是我们想以我们的方式来告诉世人,告诉社会,我们应该向传统致敬。
那一晚大会堂盛况空前的爆棚,观众在戏文结束后都没有立即离开,而是站着看完仪式的结束,我想,她是幸福的,有那么多喜欢她,追随她,爱护她,解读她,品味她的戏迷,几十年如一日,丝毫不曾磨灭热情和敬意。
曾为自己太过渺小成为沧海一粟的戏迷而失落,但现在,我想就这么静静看着她演戏,唱戏,舞水袖,做身段,共她悲欢喜乐,得意失意。就很好了。
我的愿望不大,陪君坐待繁华尽,只留戏文伴此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