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听是基础,辨识是点睛
林凡声音的辨识在一个奇妙的角度上,像隐藏在画谜中的暗示。这导致她是那种值得让人反复考量的歌手,而不是直观用词、曲或声音外在张力就能判断并打分的类型。她出道多年各种波折与峰谷,不论公司、曲风都带有太大的跨度与多样性,难言是非。总体印象不统一,唱片主题随年岁变迁而迥然,包装形象也相去甚远。于是,声音辨识度被歌手本身的这种模糊性硬拉下水,有点类似同样有实力、也有事业曲折的汪佩蓉。好在进入滚石后,不论自身时间量的积累与事业历练都达到了水到渠成的踏点,成熟与温厚的气质融入整齐划一的都市情歌大环境中,终于落得一息稳定安宁。
林凡的声音自有林忆莲般清挚的质地,但换气咬字又有一点许茹芸犀锐的印象混淆。刚才提到她独到的辨识,乃是在尾音表现中不常闪现的一字灵光。如《睡在一起的知己》中一句“而我还有什么不满意”以及《告别像低徊温婉的小调》中三分四十一秒的转音等等,清晰明快,一瞬之间写满舒适的充实。她的这种辨识度不是带状,而都是以点斑形式镶嵌其里。所以,虽不是张口便能让人指出的独一无二,林凡也因说不出缺点的基础与这不泛而笃实存在的闪光而持有了让人难以排斥的灵性。声音动听是基础,一点辨识是点缀,这概是林凡的音乐生存之道。
而这张《爱情很突然》也有独特的地方。有抒情唱片的基调,却又有很浅一层Britpop的底蕴覆膜贯通。专辑中常有Bass音游离在耳膜平线以下,以及中速的鼓点隐藏在不易探察的背景中。声音演绎绝佳的一首《不痛不快》与专辑主题歌曲《幸福很突然》自然是这种曲风明显的标志,但这两首歌被放在了专辑中央与偏后位置。而《睡在一起的知己》的空灵悠远,《痛痒》的务实闲适,在开篇就被Britpop的气息笼罩下来。两遍之后依然有使人回头重温或单独深入的吸引力,截然超于钢琴弦乐满时满晌的抒情传统。《我的病》和《不能更快乐吗》歌词独到而略带颓废腥味、编曲不拘一格而迷幻微醺,甚有魏如萱的影子。而专辑中唯一一首电子风格的《不一定》在House节奏中也洒满浓重鼓点,与电子成色不分轩轾。专辑最后放了两首相对保守的抒情曲《缺口》和《你还在》,似乎略有妥协曲风与均衡结构的意思——但《缺口》这首歌的可听性、耐赏性与传唱性实在太强,张力与感染力都达到顶峰让人过耳难忘,所以这最后一步踩得很实,也就不必要过多讨论是非用意。
吐槽几点,算缺点与否自有衡量。第一,实在不清楚《告别像低徊温婉的小调》的英文版《You Said You Would》为何存在,与唱片主题毫无相干、对于专辑架构来说更是画蛇添足,不当不正地挂在第十轨。第二,唱片封面辜负了专辑独特的Britpop氛围,让里外充满矛盾,又没有表达出什么特别的用意。第三自然不必说,最后一首混合拼盘,永远是新唱片中令人厌恶的阑尾。
林凡的声音自有林忆莲般清挚的质地,但换气咬字又有一点许茹芸犀锐的印象混淆。刚才提到她独到的辨识,乃是在尾音表现中不常闪现的一字灵光。如《睡在一起的知己》中一句“而我还有什么不满意”以及《告别像低徊温婉的小调》中三分四十一秒的转音等等,清晰明快,一瞬之间写满舒适的充实。她的这种辨识度不是带状,而都是以点斑形式镶嵌其里。所以,虽不是张口便能让人指出的独一无二,林凡也因说不出缺点的基础与这不泛而笃实存在的闪光而持有了让人难以排斥的灵性。声音动听是基础,一点辨识是点缀,这概是林凡的音乐生存之道。
而这张《爱情很突然》也有独特的地方。有抒情唱片的基调,却又有很浅一层Britpop的底蕴覆膜贯通。专辑中常有Bass音游离在耳膜平线以下,以及中速的鼓点隐藏在不易探察的背景中。声音演绎绝佳的一首《不痛不快》与专辑主题歌曲《幸福很突然》自然是这种曲风明显的标志,但这两首歌被放在了专辑中央与偏后位置。而《睡在一起的知己》的空灵悠远,《痛痒》的务实闲适,在开篇就被Britpop的气息笼罩下来。两遍之后依然有使人回头重温或单独深入的吸引力,截然超于钢琴弦乐满时满晌的抒情传统。《我的病》和《不能更快乐吗》歌词独到而略带颓废腥味、编曲不拘一格而迷幻微醺,甚有魏如萱的影子。而专辑中唯一一首电子风格的《不一定》在House节奏中也洒满浓重鼓点,与电子成色不分轩轾。专辑最后放了两首相对保守的抒情曲《缺口》和《你还在》,似乎略有妥协曲风与均衡结构的意思——但《缺口》这首歌的可听性、耐赏性与传唱性实在太强,张力与感染力都达到顶峰让人过耳难忘,所以这最后一步踩得很实,也就不必要过多讨论是非用意。
吐槽几点,算缺点与否自有衡量。第一,实在不清楚《告别像低徊温婉的小调》的英文版《You Said You Would》为何存在,与唱片主题毫无相干、对于专辑架构来说更是画蛇添足,不当不正地挂在第十轨。第二,唱片封面辜负了专辑独特的Britpop氛围,让里外充满矛盾,又没有表达出什么特别的用意。第三自然不必说,最后一首混合拼盘,永远是新唱片中令人厌恶的阑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