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成過去的青春:羅大佑《未來的主人翁》(同文刊於校內)
《未來的主人翁》,於民國七十二年(1983)年發行的專輯。一九八三年,是十大建設剛完成、是蔣經國還在時、是中美斷交五年後的餘波盪漾、也是我出生五年前的那個時代。當時的台灣,因為十大建設等項目的完成,加上政府的領導之下,產生了國民政府最引以為傲的"經濟奇蹟"。隨著高經濟發展,城市的開發程度也越來越高;從"現象七十二變"和"未來的主人翁"裡,羅大佑從一個來自台中純樸的鄉野之間,為我們語帶諷刺的描繪那些"城市人",或著"台北人"。
對於羅大佑,我們可循的記憶恐怕相當稀少。尤其是這首"誕生",就像專輯後面那張張泛黃的照片,傳達著模糊且斷斷續續的訊息。他們的誕生,是我們的前生;雖然我們延續著他們的生命,但他們的記憶是我們的迷思。現在的羅大佑已經五十五歲了。對於這位年過半百的老阿伯,消瘦的臉龐戴上普普通通的細框眼鏡。很難想像,他就是當年那叱吒風雲,為華語歌壇一哥的搖滾之神。尤其是在現代這浮誇的流行音樂市場,他那些憤怒的低吟有如路旁牛蒡一樣,難以咀嚼。但事實是:當時戒嚴未解,公民的言論自由並沒有受到法律的保護。台灣早期民歌時代如胡德夫、楊祖珺所留下的憤怒也被大量不痛不癢的俗詞豔語給覆蓋著。當時的羅大佑,是一個不被討好的異類聲音。情歌?他也寫,但是那粗礪的嗓音,對聽慣如鄧麗君等黃鶯出谷者可謂味如嚼蠟。所以更別說那些富有批判意識的歌曲了。這個被警告,被封殺,甚至差點被關起來的異類。當時的羅,冒盡了風險,說乾了唇舌,才保住他創作的權利和管道。
在這張專輯裡,除了眾所皆知的"亞細亞的孤兒"、"牧童"、"未來的主人翁"、"青春舞曲"、"小妹"這五首傳唱永遠的金曲以外,這張專輯最讓我心醉的莫過於"盲聾"。美麗優雅的民謠旋律,羅大佑輕輕的唱著哼著,副歌那有如雨下得"瀝瀝瀝…聽我的歌聲"。就像那午間的大雨般,把憂愁但卻又迷人的台北給描繪出來。歌詞那字字句句的糾纏,讓這首美麗的小曲卻依然富有高貴的意識。
最後,我在最後再提起"亞細亞的孤兒"這一首曲。雖然時過二十六年,但這磅礡有力的歌曲,就像那些時代的印記,帶領我們回到(又或著神遊,我們這群局外之人)那年的秋天。它雖然不是羅大佑最美的歌曲,也不是羅大佑最被人津津樂道的旋律;然而當眾人合唱著"啦啦啦…"時,我哭了…就是這種感覺,讓人想起那年的"他們";雖然沒有101和捷運站,但當年的台北,那校園裡青春洋溢的少年們…閉上眼睛,我彷彿看到了那陽光下的笑容。
對於羅大佑,我們可循的記憶恐怕相當稀少。尤其是這首"誕生",就像專輯後面那張張泛黃的照片,傳達著模糊且斷斷續續的訊息。他們的誕生,是我們的前生;雖然我們延續著他們的生命,但他們的記憶是我們的迷思。現在的羅大佑已經五十五歲了。對於這位年過半百的老阿伯,消瘦的臉龐戴上普普通通的細框眼鏡。很難想像,他就是當年那叱吒風雲,為華語歌壇一哥的搖滾之神。尤其是在現代這浮誇的流行音樂市場,他那些憤怒的低吟有如路旁牛蒡一樣,難以咀嚼。但事實是:當時戒嚴未解,公民的言論自由並沒有受到法律的保護。台灣早期民歌時代如胡德夫、楊祖珺所留下的憤怒也被大量不痛不癢的俗詞豔語給覆蓋著。當時的羅大佑,是一個不被討好的異類聲音。情歌?他也寫,但是那粗礪的嗓音,對聽慣如鄧麗君等黃鶯出谷者可謂味如嚼蠟。所以更別說那些富有批判意識的歌曲了。這個被警告,被封殺,甚至差點被關起來的異類。當時的羅,冒盡了風險,說乾了唇舌,才保住他創作的權利和管道。
在這張專輯裡,除了眾所皆知的"亞細亞的孤兒"、"牧童"、"未來的主人翁"、"青春舞曲"、"小妹"這五首傳唱永遠的金曲以外,這張專輯最讓我心醉的莫過於"盲聾"。美麗優雅的民謠旋律,羅大佑輕輕的唱著哼著,副歌那有如雨下得"瀝瀝瀝…聽我的歌聲"。就像那午間的大雨般,把憂愁但卻又迷人的台北給描繪出來。歌詞那字字句句的糾纏,讓這首美麗的小曲卻依然富有高貴的意識。
最後,我在最後再提起"亞細亞的孤兒"這一首曲。雖然時過二十六年,但這磅礡有力的歌曲,就像那些時代的印記,帶領我們回到(又或著神遊,我們這群局外之人)那年的秋天。它雖然不是羅大佑最美的歌曲,也不是羅大佑最被人津津樂道的旋律;然而當眾人合唱著"啦啦啦…"時,我哭了…就是這種感覺,讓人想起那年的"他們";雖然沒有101和捷運站,但當年的台北,那校園裡青春洋溢的少年們…閉上眼睛,我彷彿看到了那陽光下的笑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