属于你的我们的时代

二零零五年的秋天,我上初二。那时候海淀的女生已经开始流行穿比自己尺码大很多的校服,上衣空荡荡的,里边穿一件紧身的小T恤,拉锁掉到胸口,露出脖子和锁骨。袖子因为太长,不是撸起来,就是跟水袖一样裹着手,显得胳膊更细了,摇摇欲坠。裤裆几乎要垮到膝盖,后裤脚拖在地上,早就被踩得稀烂,一条一条的,从这儿往上的校服还几乎崭新。书包放得老长,坠在小身板后面。因为书包重,顺便把肩膀也捋直了,又显得脖子长。走路的姿态是后腿打直,目不斜视。所以虽说衣服是往下掉的,人看起来倒是要往上窜一窜。
每天到了放学的时段,我就这样淹没在整个海淀的中学生里面,不高也不矮,不胖也不瘦,留着假小子一样的短发,从校门口鱼贯而出,涌入北京的每一条街道。此时的我却有一个比别人好玩一点的去处。
人大西门对面的马路,向西走上五六百米,有个挺大的超市,名字起得一股城乡结合部气味。超市的楼下有一排小店,卖鸭脖的,烤串的,奶茶,首饰,什么都有。这些小店中间有一个不起眼的门脸,其实就是一扇平常的玻璃门,根本没有招牌,门上可能贴了一张摇滚乐队的海报,一般是平克弗洛依德。推门进去有一条走廊,里面像地道战似的突然呈现出一间小屋,四面墙都是书架,花花绿绿的CD从天花板一直排到地上。这是一家地下音像店,贩卖走私来的欧美音乐。
我那时候刚知道什么叫“打口碟”,颇以为得意,捧着豁了口的碟盒,就对待像一件有残缺的艺术品一样,总觉得每一位都独一无二,跟我有缘。CD不管有没有打口,一般是四十块一张,少见一点又没有残缺的要五十,六七十的俗称“尖儿货”,都是没听说过的乐队。平均每周买一到两张,我的零花钱几乎全花在这上边。现在想想,到现在我都听不出重灌和原版的区别,更别提那会儿了,纯是为了给自己打上某种标签,解决躁动不安罢了。
在这儿我认识了Beatles,Coldplay,Oasis,也听了Linkin Park,U2, Greenday。虽然网络早普及了,可是那会儿听歌不知该去哪儿下,也不知道该听什么。有了这样一个去处以后,好像全世界的音乐漂洋过海都有了归宿,耳朵里轰轰隆隆,脑海中也是万马脱缰。青春期压抑的荷尔蒙有了发泄渠道,所以每每流连忘返,徜徉在听觉的圣殿中,恨不得把摇滚二字刻在身上,别人一看便知。
店主是一个地道的北京爷们儿,三十多岁,个儿不高但是挺精神,圆寸头,穿黑色T恤和牛仔裤,一边耳朵戴耳钉,两边的虎牙特别尖,一说话露出来有点吓人,我管他叫叔叔。叔叔喜欢在店里弹一把破吉他,都是他自己写的歌,有时候不买碟我也会去听听。一来二去我俩熟了,他就让我帮他用手机录像,还给我看他新生的闺女的照片。他说等他闺女长大了绝不能听摇滚,最好学钢琴,我似懂非懂,也从没仔细问过。叔叔把我当女儿看,有次竟送了我只白色小熊的玩具,一点儿也不好看,我转手送给了同学的妹妹。
如果没记错的话,小店叫“合法武装者”,这种地方在北京可不止一处。除了卖碟之外,兼营纹身和银饰,都是些黑色古怪的图案,骷髅项链和铆钉腰带之类。那时候还没这么多音乐节,“装逼”二字也远未流行,十五岁的我看见这些玩意儿,觉得简直是另一个世界的产物,象征了朋克的生活态度。可惜,也可以说是幸好,叔叔觉得我年纪太小,每次我要说纹身,他都问我一些令人扫兴的问题(比如:你家长知道么),这事儿直接导致我最后渐渐离开了这里,也渐渐不再买打口CD。
再后来我迷上了电影,又开始把钱花在买一堆盗版DVD上,放学后也有了另外的去处。昨天开着豆瓣电台,一首突然冒出的Somewhere I Belong让我好像回到了跟着音乐摇头晃脑的十五岁,距离上一次听这歌,一晃都快七年了。
我有一个想法,当我的孩子十几岁的时候,一定会同样摇头晃脑地开始听林肯公园或者艾薇儿,就像后来我们听披头士和山羊皮一样。到那时候我就能骄傲地告诉他:这些歌儿你妈我早就听腻啦。然后悠悠地拿出一张《最炫民族风》,华丽地秒杀他的耳朵。
我们这代人最青春的年岁已经过去,90年人都已经进入“大叔”的行列了。而前路漫漫,心还没来得及长大,身体就已经开始衰老,这实在是我最怕的事。还好一路总有些人陪伴左右,让我庆幸自己年少轻狂时未曾虚度,有音乐和你,足矣。
上路吧,少女。
♪ I wanna heal, I wanna feel, what I thought it was never real
I wanna let go of the pain I’ve felt so long ♪
每天到了放学的时段,我就这样淹没在整个海淀的中学生里面,不高也不矮,不胖也不瘦,留着假小子一样的短发,从校门口鱼贯而出,涌入北京的每一条街道。此时的我却有一个比别人好玩一点的去处。
人大西门对面的马路,向西走上五六百米,有个挺大的超市,名字起得一股城乡结合部气味。超市的楼下有一排小店,卖鸭脖的,烤串的,奶茶,首饰,什么都有。这些小店中间有一个不起眼的门脸,其实就是一扇平常的玻璃门,根本没有招牌,门上可能贴了一张摇滚乐队的海报,一般是平克弗洛依德。推门进去有一条走廊,里面像地道战似的突然呈现出一间小屋,四面墙都是书架,花花绿绿的CD从天花板一直排到地上。这是一家地下音像店,贩卖走私来的欧美音乐。
我那时候刚知道什么叫“打口碟”,颇以为得意,捧着豁了口的碟盒,就对待像一件有残缺的艺术品一样,总觉得每一位都独一无二,跟我有缘。CD不管有没有打口,一般是四十块一张,少见一点又没有残缺的要五十,六七十的俗称“尖儿货”,都是没听说过的乐队。平均每周买一到两张,我的零花钱几乎全花在这上边。现在想想,到现在我都听不出重灌和原版的区别,更别提那会儿了,纯是为了给自己打上某种标签,解决躁动不安罢了。
在这儿我认识了Beatles,Coldplay,Oasis,也听了Linkin Park,U2, Greenday。虽然网络早普及了,可是那会儿听歌不知该去哪儿下,也不知道该听什么。有了这样一个去处以后,好像全世界的音乐漂洋过海都有了归宿,耳朵里轰轰隆隆,脑海中也是万马脱缰。青春期压抑的荷尔蒙有了发泄渠道,所以每每流连忘返,徜徉在听觉的圣殿中,恨不得把摇滚二字刻在身上,别人一看便知。
店主是一个地道的北京爷们儿,三十多岁,个儿不高但是挺精神,圆寸头,穿黑色T恤和牛仔裤,一边耳朵戴耳钉,两边的虎牙特别尖,一说话露出来有点吓人,我管他叫叔叔。叔叔喜欢在店里弹一把破吉他,都是他自己写的歌,有时候不买碟我也会去听听。一来二去我俩熟了,他就让我帮他用手机录像,还给我看他新生的闺女的照片。他说等他闺女长大了绝不能听摇滚,最好学钢琴,我似懂非懂,也从没仔细问过。叔叔把我当女儿看,有次竟送了我只白色小熊的玩具,一点儿也不好看,我转手送给了同学的妹妹。
如果没记错的话,小店叫“合法武装者”,这种地方在北京可不止一处。除了卖碟之外,兼营纹身和银饰,都是些黑色古怪的图案,骷髅项链和铆钉腰带之类。那时候还没这么多音乐节,“装逼”二字也远未流行,十五岁的我看见这些玩意儿,觉得简直是另一个世界的产物,象征了朋克的生活态度。可惜,也可以说是幸好,叔叔觉得我年纪太小,每次我要说纹身,他都问我一些令人扫兴的问题(比如:你家长知道么),这事儿直接导致我最后渐渐离开了这里,也渐渐不再买打口CD。
再后来我迷上了电影,又开始把钱花在买一堆盗版DVD上,放学后也有了另外的去处。昨天开着豆瓣电台,一首突然冒出的Somewhere I Belong让我好像回到了跟着音乐摇头晃脑的十五岁,距离上一次听这歌,一晃都快七年了。
我有一个想法,当我的孩子十几岁的时候,一定会同样摇头晃脑地开始听林肯公园或者艾薇儿,就像后来我们听披头士和山羊皮一样。到那时候我就能骄傲地告诉他:这些歌儿你妈我早就听腻啦。然后悠悠地拿出一张《最炫民族风》,华丽地秒杀他的耳朵。
我们这代人最青春的年岁已经过去,90年人都已经进入“大叔”的行列了。而前路漫漫,心还没来得及长大,身体就已经开始衰老,这实在是我最怕的事。还好一路总有些人陪伴左右,让我庆幸自己年少轻狂时未曾虚度,有音乐和你,足矣。
上路吧,少女。
♪ I wanna heal, I wanna feel, what I thought it was never real
I wanna let go of the pain I’ve felt so lo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