艳阳下,离别的歌

打开箱子,衣物、各种细碎,慢慢堆砌,细心整理,找寻最合适的位置放入;然后合上箱子,扣好锁上。再又穿衣,细细整理折痕。从随身背囊中拿出家里钥匙,逐一理顺置于桌上;重又将自己家钥匙拿起,放入背囊。最后背包提箱出门。这熟悉的功课,要做得细致简练,毫无负担;间或与父母闲聊几句,一切无恙,一切无恙。我想,下次是不是应该订一班早机,别再让这离别的仪式拖得太长。
较之早年“虎度门”、“女人四十”、“蓝风筝”的配乐,大友良英的“Blue”成熟得已经可以超脱于电影之外——在电影的画面和叙事之外,用写意的淡雅音韵,勾画出别样的意境,让听者自己补充上另一个故事,另一番感伤。昨日,我在午后的路上如此想着——这几天来,我用行走留恋南国这一切:这南国最好的时节,亚热带初夏的艳阳和白云,和煦的凉风,温润的空气。
“Blue”的确也非单纯的电影配乐,在配乐之外,这张专辑也收录了demo和录制期间的演奏片段。大友良英的配乐历来奉行“简约”和“写意”理念。无论是此前的旧作还是“Blue”,一两个动机,多个变奏就完成了整部电影的配乐。“Blue”也是如此,两个简单的主旋,配上多个不同配器的变奏版本即告完成。音乐只用寥寥数笔勾勒,重于意境的传达,而非电影配乐本身应有的气氛烘托功能。我想,如果生活真是个人导演的一部电影,每次的悲欢离合中,又何曾有过气氛烘托的伴奏呢?反倒是每次时过境迁后,一丝相似的感觉,才能勾起人生过往的种种:那格外宁静的机场,那焦躁与温柔交战的一晚,那匆匆结束的无声夜话。文字之外,印象中是《Blue》那悠扬中带着点点别离神伤的主旋音韵。
并没有兴趣去看Hiroshi Ando的这部电影,我想,我已经演绎了自己的版本——关于每次别离。与其挽留,不如放之悠悠岁月里,让这情感淡然流淌,静默温柔,平恒致远。于是释然。
这离别的歌。再见南国,再见。
较之早年“虎度门”、“女人四十”、“蓝风筝”的配乐,大友良英的“Blue”成熟得已经可以超脱于电影之外——在电影的画面和叙事之外,用写意的淡雅音韵,勾画出别样的意境,让听者自己补充上另一个故事,另一番感伤。昨日,我在午后的路上如此想着——这几天来,我用行走留恋南国这一切:这南国最好的时节,亚热带初夏的艳阳和白云,和煦的凉风,温润的空气。
“Blue”的确也非单纯的电影配乐,在配乐之外,这张专辑也收录了demo和录制期间的演奏片段。大友良英的配乐历来奉行“简约”和“写意”理念。无论是此前的旧作还是“Blue”,一两个动机,多个变奏就完成了整部电影的配乐。“Blue”也是如此,两个简单的主旋,配上多个不同配器的变奏版本即告完成。音乐只用寥寥数笔勾勒,重于意境的传达,而非电影配乐本身应有的气氛烘托功能。我想,如果生活真是个人导演的一部电影,每次的悲欢离合中,又何曾有过气氛烘托的伴奏呢?反倒是每次时过境迁后,一丝相似的感觉,才能勾起人生过往的种种:那格外宁静的机场,那焦躁与温柔交战的一晚,那匆匆结束的无声夜话。文字之外,印象中是《Blue》那悠扬中带着点点别离神伤的主旋音韵。
并没有兴趣去看Hiroshi Ando的这部电影,我想,我已经演绎了自己的版本——关于每次别离。与其挽留,不如放之悠悠岁月里,让这情感淡然流淌,静默温柔,平恒致远。于是释然。
这离别的歌。再见南国,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