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74

“情人若寂寥地出生在1874
刚刚早一百年一个世纪
是否终身都这样顽强地等
雨季会降临赤地“
遇见陈奕迅的这首《1874》,还是因着《香港纯弦—古典流行》这张跨界专辑。或许单纯的器乐反而更能让人体味旋律背后的叹惋吧,是的,就在那么一瞬间,我便不可自制的想,我一定要了解这首曲子背后的故事。
于是回过头去找Eason的歌,以及歌词。于是约莫知道了这个故事。不,或许用“编造”更为妥贴些。但不管怎样,我都想为它写下点儿什么。
人们似乎一直就喜欢着故事的,无论看故事,听故事,讲故事,或者编故事,总之生活是要有些故事的。然而,故事也分好坏,坏的转瞬被忘记,好的或许会陪你一辈子。
什么才是一个好的故事?这当然不是轻易能回答的问题。然而如果非要简单的讲,如果一个故事真能在众人间一代代的传下去,或者纵然失传后,仍能在若干年后被重新拾起,这必然要求这故事背后有着某种超越个体与时间的统领。在这种意义上,所谓故事应该是对人类某种普遍生存状况的隐喻。于是只要人存在着,人存在的这种状况存在着,人的故事也便能存在着。
记得佛教云人生有八苦: 生苦、老苦、病苦、死苦、爱别离苦、怨憎会苦、求不得苦、五阴炽盛苦。 这恐怕就是人存在的一种普遍状态。所以人的那些故事,如果真要内容分析的话,恐怕很多都与这八苦有关。就《1874》而言,“仍然没有遇到那位跟我绝配的恋人,你根本也未有出现还是已然逝去”自然是一种“求不得”,亦即人存在的一种普遍困境。然而更为仔细的分析起来,“求不得苦”于《1874》中却又有着自己的殊性:一是正如Baumeister(1987)在《自我:何以成为一个问题》中所观察到的那样,在现代人那里,爱情代替宗教成为了人自我圆满所追求的至上目标。因此《1874》之“求不得苦”乃是不同以往的,专对尘世个人之爱所无法实现的喃喃哀叹。其二,或许更为重要的是,由“求不得”所造成的生存痛苦在《1874》中被“知”或者说“觉”大大强化了。“知”、“觉”在这里并非指个体对痛苦的觉知体验,而是指对“求不得”之不可抗拒的体认。进言之,“情人若寂寥地出生在1874,刚刚早一百年一个世纪”实际上已经认定:(1)那个此生惟一的情人是确实存在的,然而(2)“我”与“她/他”于此生相遇已是不可实现的。那么在这种境况下,对一个信奉线性、单向时间观,不相信轮回的现代人而言,如果尘世之爱是他/她人生圆满的充分必要条件,那么他/她人生之不圆满就是必然的、不可逆转的。而恰恰由于现代人又笃信“能动性”与“自我控制”,亦即笃信凭一己之力即可自我实现,那么当他/她面对这种“求不得”却明知自己莫奈何时,其内心之悲凉荒谬若斯乃是可以想见的。
于是在这种意义上,《1874》的确是有关我们这个时代人类存在状况的一种隐喻:一面是对“邂逅你看守你一起老死”的无比向往,一面却又因着这种向往,在“知”与“觉”的现实中令自己不断走向幻灭。然而我其实也会突然的想,如果有一天,Eason真的能把《1874》唱给百年前的那个她听了,她果真会一如百年后的我们这般唏嘘感动吗?也许会吧,如果非要保留一丝所谓的暖意的话;但也许,其实是不会的。“知道又能怎样,不知道又会如何?”也许这才是百年前的她听完Eason的歌,想要告诉我们的话。的确,在很大程度上,《1874》只是属于百年后的我们的。我们知道得太多了,“执念”也太多了,“烦”也就越发的纠缠着我们,令我们病痛加身。这便是我们时代独特的困境。因此,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听起来或许有些残酷,《1874》也许并不是一个好的故事。
刚刚早一百年一个世纪
是否终身都这样顽强地等
雨季会降临赤地“
遇见陈奕迅的这首《1874》,还是因着《香港纯弦—古典流行》这张跨界专辑。或许单纯的器乐反而更能让人体味旋律背后的叹惋吧,是的,就在那么一瞬间,我便不可自制的想,我一定要了解这首曲子背后的故事。
于是回过头去找Eason的歌,以及歌词。于是约莫知道了这个故事。不,或许用“编造”更为妥贴些。但不管怎样,我都想为它写下点儿什么。
人们似乎一直就喜欢着故事的,无论看故事,听故事,讲故事,或者编故事,总之生活是要有些故事的。然而,故事也分好坏,坏的转瞬被忘记,好的或许会陪你一辈子。
什么才是一个好的故事?这当然不是轻易能回答的问题。然而如果非要简单的讲,如果一个故事真能在众人间一代代的传下去,或者纵然失传后,仍能在若干年后被重新拾起,这必然要求这故事背后有着某种超越个体与时间的统领。在这种意义上,所谓故事应该是对人类某种普遍生存状况的隐喻。于是只要人存在着,人存在的这种状况存在着,人的故事也便能存在着。
记得佛教云人生有八苦: 生苦、老苦、病苦、死苦、爱别离苦、怨憎会苦、求不得苦、五阴炽盛苦。 这恐怕就是人存在的一种普遍状态。所以人的那些故事,如果真要内容分析的话,恐怕很多都与这八苦有关。就《1874》而言,“仍然没有遇到那位跟我绝配的恋人,你根本也未有出现还是已然逝去”自然是一种“求不得”,亦即人存在的一种普遍困境。然而更为仔细的分析起来,“求不得苦”于《1874》中却又有着自己的殊性:一是正如Baumeister(1987)在《自我:何以成为一个问题》中所观察到的那样,在现代人那里,爱情代替宗教成为了人自我圆满所追求的至上目标。因此《1874》之“求不得苦”乃是不同以往的,专对尘世个人之爱所无法实现的喃喃哀叹。其二,或许更为重要的是,由“求不得”所造成的生存痛苦在《1874》中被“知”或者说“觉”大大强化了。“知”、“觉”在这里并非指个体对痛苦的觉知体验,而是指对“求不得”之不可抗拒的体认。进言之,“情人若寂寥地出生在1874,刚刚早一百年一个世纪”实际上已经认定:(1)那个此生惟一的情人是确实存在的,然而(2)“我”与“她/他”于此生相遇已是不可实现的。那么在这种境况下,对一个信奉线性、单向时间观,不相信轮回的现代人而言,如果尘世之爱是他/她人生圆满的充分必要条件,那么他/她人生之不圆满就是必然的、不可逆转的。而恰恰由于现代人又笃信“能动性”与“自我控制”,亦即笃信凭一己之力即可自我实现,那么当他/她面对这种“求不得”却明知自己莫奈何时,其内心之悲凉荒谬若斯乃是可以想见的。
于是在这种意义上,《1874》的确是有关我们这个时代人类存在状况的一种隐喻:一面是对“邂逅你看守你一起老死”的无比向往,一面却又因着这种向往,在“知”与“觉”的现实中令自己不断走向幻灭。然而我其实也会突然的想,如果有一天,Eason真的能把《1874》唱给百年前的那个她听了,她果真会一如百年后的我们这般唏嘘感动吗?也许会吧,如果非要保留一丝所谓的暖意的话;但也许,其实是不会的。“知道又能怎样,不知道又会如何?”也许这才是百年前的她听完Eason的歌,想要告诉我们的话。的确,在很大程度上,《1874》只是属于百年后的我们的。我们知道得太多了,“执念”也太多了,“烦”也就越发的纠缠着我们,令我们病痛加身。这便是我们时代独特的困境。因此,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听起来或许有些残酷,《1874》也许并不是一个好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