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是电影惹的祸

台湾Sony这十余年来的成功,除了要感谢王力宏,游鸿明、张悬、黄义达、蔡旻佑这些针对不同受众但同样创作力丰沛的歌手,还要感谢一部又一部火到无以附加的影视剧的推波助澜。
2001年,藉着《流星花园》在两岸三地的热播,Sony顺势推出F4首张专辑《流星雨》,不仅成功打造出台湾本土最具影响力的偶像天团,也缔造了这张唱片的销售奇迹。2004年,偶像剧《战神》热播,于是Sony先在04年为主演赖雅妍发行专辑《Love》,次年又为演唱主题曲的柯有伦发行《首张同名创作专辑》。2005年开始,Sony开始培养从4 In Love单飞的杨丞琳,从首张专辑《暧昧》搭配她和贺军翔主演的连续剧《恶魔在身边》开始,以后每张唱片,都有同步上档的偶像剧与之配合。直到2011年,九把刀小说改编的这部同名电影《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再一次为Sony带来了商机,除了电影原声,唱片公司还趁势发行了男主角柯震东的首张专辑《有话直说》。这些,都是Sony运用自己全方位的资源优势打造的成功案例。
有幸为这部电影配唱了主题曲的胡夏,也在电影的余温还未散尽之时推出这张《燃点》。与其说这是他个人的第二张作品,不如算做是电影的一张附属CD。这不该是属于他的唱片,在这张唱片里,他唱的是《那些年》里的情结,是沉浸在《那些年》里的思绪,不是属于自己的歌。
2010年以星光六班冠军之姿加盟Sony,胡夏本该成为Sony新老交替时期的一棵值得培养的好苗。他声音清亮,技巧娴熟,属于唱得了情歌也吼得了摇滚的技术型选手。首张专辑《爱夏》以回忆为线索,除了有他擅长的具备画面感的情歌作品,还加入了像《沉淀》《拍拖》《等待完整》这样摇滚框架初现端倪的潜力之作,虽然这张唱片无论是演唱还是收歌都有些缩手缩脚,但还是让人看到了胡夏身上值得开发的闪光点。
原以为胡夏会在第二张唱片花更多心思去思考如何找到自己的风格。谁知唱片公司就这样省事的借着电影的东风推出了这张《燃点》。先不说“纯爱”这个被用烂的定位出现在一个男歌手的第二张唱片已经是非常严重的失误。专辑中一水的平淡到腻味的情歌挨个排下来,没有情节的连贯性也就罢了,除了开场的同名歌《燃点》编曲上较为丰富,胡夏的演唱也处理的较有层次外,其他作品的旋律都非常欠缺记忆点。胡夏也就这么安分的唱着这些清淡的歌,中规中矩。歌词的部分也大都在写一些回忆里的琐碎片段。为了贴合《那些年》的氛围,专辑的选歌还特意将受众很明确的锁定在校园,锁定在那些遗憾的青涩爱情。但是胡夏口中的遗憾,给人感觉是“赋词强说愁”的表演,他可以唱得天衣无缝,却没有一个口气一个呼吸可以给人直观的感动。
诚然,对于单靠演唱实力撑起唱片的歌手,想要找到一个区别于他人的明确定位是比有自己风格的创作歌手要困难的。于是,作品和唱歌的口气就成了决定他们成败的关键。关于想念,韦礼安只说了“有没有”三个字,大家记住了;关于遗憾,林宥嘉说“我曾拥有你,想到就心酸”大家感动了;卢广仲信口的“对啊对啊对啊对啊”也成了他自己的标签。倒不是说胡夏一定要被贴上某种标签,但是他一定要有一种口气,是只属于他自己的。等他找到那个口气的时候,或许他就离成功不远了。
我们再回头去看那些案例,在首张专辑发行之后越发成功的柯有伦,是凭借自身非常鲜明的摇滚特质闯出一片天。杨丞琳也是在一年一张的实践中慢慢摸索,到去年的那张《仰望》才找到适合自己的作品和口气。无论是《那些年》,还是“纯爱”,都已经是过去式,也是不属于胡夏的。影视剧搭配唱片发行的模式为歌手提供了上位的绝佳契机,但要想在变化急速无常的歌坛站稳脚跟,切不可浮躁而急功近利,靠的是平和扎实的心境和不断探索的胆识。胡夏怎么样,还看下一张。
推荐曲目:《燃点》《勉强》《是我先开口》《那些年》
专辑评分:3.0/5
腾讯音乐稿件,谢绝转载:http://t.qq.com/p/t/120583076830341
2001年,藉着《流星花园》在两岸三地的热播,Sony顺势推出F4首张专辑《流星雨》,不仅成功打造出台湾本土最具影响力的偶像天团,也缔造了这张唱片的销售奇迹。2004年,偶像剧《战神》热播,于是Sony先在04年为主演赖雅妍发行专辑《Love》,次年又为演唱主题曲的柯有伦发行《首张同名创作专辑》。2005年开始,Sony开始培养从4 In Love单飞的杨丞琳,从首张专辑《暧昧》搭配她和贺军翔主演的连续剧《恶魔在身边》开始,以后每张唱片,都有同步上档的偶像剧与之配合。直到2011年,九把刀小说改编的这部同名电影《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再一次为Sony带来了商机,除了电影原声,唱片公司还趁势发行了男主角柯震东的首张专辑《有话直说》。这些,都是Sony运用自己全方位的资源优势打造的成功案例。
有幸为这部电影配唱了主题曲的胡夏,也在电影的余温还未散尽之时推出这张《燃点》。与其说这是他个人的第二张作品,不如算做是电影的一张附属CD。这不该是属于他的唱片,在这张唱片里,他唱的是《那些年》里的情结,是沉浸在《那些年》里的思绪,不是属于自己的歌。
2010年以星光六班冠军之姿加盟Sony,胡夏本该成为Sony新老交替时期的一棵值得培养的好苗。他声音清亮,技巧娴熟,属于唱得了情歌也吼得了摇滚的技术型选手。首张专辑《爱夏》以回忆为线索,除了有他擅长的具备画面感的情歌作品,还加入了像《沉淀》《拍拖》《等待完整》这样摇滚框架初现端倪的潜力之作,虽然这张唱片无论是演唱还是收歌都有些缩手缩脚,但还是让人看到了胡夏身上值得开发的闪光点。
原以为胡夏会在第二张唱片花更多心思去思考如何找到自己的风格。谁知唱片公司就这样省事的借着电影的东风推出了这张《燃点》。先不说“纯爱”这个被用烂的定位出现在一个男歌手的第二张唱片已经是非常严重的失误。专辑中一水的平淡到腻味的情歌挨个排下来,没有情节的连贯性也就罢了,除了开场的同名歌《燃点》编曲上较为丰富,胡夏的演唱也处理的较有层次外,其他作品的旋律都非常欠缺记忆点。胡夏也就这么安分的唱着这些清淡的歌,中规中矩。歌词的部分也大都在写一些回忆里的琐碎片段。为了贴合《那些年》的氛围,专辑的选歌还特意将受众很明确的锁定在校园,锁定在那些遗憾的青涩爱情。但是胡夏口中的遗憾,给人感觉是“赋词强说愁”的表演,他可以唱得天衣无缝,却没有一个口气一个呼吸可以给人直观的感动。
诚然,对于单靠演唱实力撑起唱片的歌手,想要找到一个区别于他人的明确定位是比有自己风格的创作歌手要困难的。于是,作品和唱歌的口气就成了决定他们成败的关键。关于想念,韦礼安只说了“有没有”三个字,大家记住了;关于遗憾,林宥嘉说“我曾拥有你,想到就心酸”大家感动了;卢广仲信口的“对啊对啊对啊对啊”也成了他自己的标签。倒不是说胡夏一定要被贴上某种标签,但是他一定要有一种口气,是只属于他自己的。等他找到那个口气的时候,或许他就离成功不远了。
我们再回头去看那些案例,在首张专辑发行之后越发成功的柯有伦,是凭借自身非常鲜明的摇滚特质闯出一片天。杨丞琳也是在一年一张的实践中慢慢摸索,到去年的那张《仰望》才找到适合自己的作品和口气。无论是《那些年》,还是“纯爱”,都已经是过去式,也是不属于胡夏的。影视剧搭配唱片发行的模式为歌手提供了上位的绝佳契机,但要想在变化急速无常的歌坛站稳脚跟,切不可浮躁而急功近利,靠的是平和扎实的心境和不断探索的胆识。胡夏怎么样,还看下一张。
推荐曲目:《燃点》《勉强》《是我先开口》《那些年》
专辑评分:3.0/5
腾讯音乐稿件,谢绝转载:http://t.qq.com/p/t/1205830768303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