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6 - 不合時宜

認識1976這個名字已經久了,但認真聆聽1976卻是這一兩年才開始。
我們之間的起點該要回溯到〈方向感〉,那真是一首不論何時想起都不會感覺褪色的歌。結果是,我當時非常喜歡〈方向感〉,卻對整張專輯無動於衷。這無可厚非,對於像我這樣僅僅是以音樂取悅心靈的人來說,畢竟是比較放任感官的。感官的觸發總是比細膩的欣賞來得早,來得直接,而且根深蒂固。一旦感覺對不上頻,很容易就意興闌珊,再也不願意碰觸了。
網路的出現也許教會了我們許多東西,但我們從它身上學到最多的是遺忘。坐在電腦前,你有一輩子也啃不完的資訊、聽不完的歌、看不完的團。當你放下一張專輯,一轉身馬上就被成千上萬的唱片淹沒,連喘息的機會都沒有。我幾乎是沒什麼察覺就與1976分道揚鑣,跑去擁抱更加鮮活、強烈的音樂了。
那時1976成軍十年,是一支有相當地位的樂團,當我又再拿起1976的時候,他們已經站上了另一個高峰。
作為一個資深的指標樂隊,1976沒有顯露疲態,甚至持續往前邁進、向上攀升,在這新血輩出的時代裡絲毫不顯得遜色。這次1976重新接手《不合時宜》的專輯製作,大舉進行電氣化工程。從專輯首曲〈世界盡頭〉開始,那股顯然的電流在周身或是奔竄或是伏流,一路要到〈我的電視迷朋友〉,電子迷霧才漸次散去。
在這些頗具規模的變革中,1976不只呈現出新一番的面貌,各方面的表現亦是成熟精緻。《不合時宜》充分飽食了樂團多年來的歷練和技藝,以此拿下二十一屆金曲獎最佳樂團,我想是實至名歸。許多樂迷將之視為「年度最興奮事件」,並且在自己心中的台灣樂團史記上一筆。也許這個獎來得遲了,但不要緊,這並不是結束。
《不合時宜》的錄音品質具備工業規格,每件樂器包括Vocal在內都達到完美的平衡,層次分明得像是一件樂器一個喇叭那樣清清楚楚、毫不含糊。最難得的是低音完好的保留下來,由頭至尾我們都可以聽見圓滾滾的Bass Line以及飽滿的鼓聲。錄音質地圓潤而不見尖銳,厚實而不見瘦弱。
1976在器樂的基底上加入大量Synth-pop元素。份量上來說,《不合時宜》仍是以原聲樂器為主的搖滾樂,但是合成器的潤飾實在讓整體表現大為增色,音樂變得更加豐富、有變化。而且電子元素的份量、使用時機都與樂器配合得很好,直到專輯最後一分鐘,兩路聲響給出的都是魚幫水水幫魚的正面效果,沒有什麼衝突。關於編曲方面各種分際的拿捏,我們都可以在《不合時宜》裡看到一個成熟的示範。
專輯裡的歌曲素質均勻,每一首都很耐聽,而且有味。我們可以從幾首代表性的歌曲來看整張專輯的梗概。
由〈世界盡頭〉無縫接軌過來的〈流浪者之路〉,一開頭就是無比驕傲的吉他撥弦,我原本以為順著這樣的姿態,這將會是一首激越昂揚的歌曲,但它就在這段樂句裡停駐了。
實際上這也是《不合時宜》給我的感覺,這張專輯中沒有大聲嚷嚷的歌曲,不管歌詞內容如何強勢,音樂卻呈現不對稱的冷靜。比起咆哮的搖滾歌者,1976以一種內斂的口吻述說故事,〈流浪者之路〉就是一個例子。到頭來這首歌在大多時候,就像是車窗外那片帶雨的灰色天空,彈著低調的聲響,唱著倔強的言語。
這張專輯雖然不是一路激情揮灑,但也不是全然的晦暗低語。在有緩有急的曲目安排中,可以看出這張專輯的情緒起伏不大,一致性很高。除了〈流浪者之路〉,其他像是在迷濛電子音符裡漂浮的〈不合時宜〉,以及律動討喜的〈我的電視迷朋友〉,那些流暢好聽的旋律都被巧妙的沉澱了。經過淘洗的音符反射著明亮的光澤,但不刺眼。
〈蒼白之舞〉架構在大鼓和Loop的交疊之中,節奏舒緩,器樂主幹是一種音色朦朧和一種音色清澈的兩把吉他,既不搶戲也不落寞的在耳畔呢喃,姿態不卑不亢。而電子音效是飛舞的螢光,忽左忽右來回穿巡,搭配低沉的Vocal,整個場景時而清楚、時而模糊,就像置身現實與夢境之間,一片早已被遺忘的廢城,或者荒園。
〈蒼白之舞〉聽不到半點主打歌的氣勢,也沒有激烈的樂器刷扣,幾乎可以看做一首串場的小品。然而歌曲的氛圍是成功的,每一個添加上去的調味料都感覺恰當,簡單卻不單薄。偏偏這樣的歌曲最顯得耐聽,也最容易在獨處的時候讓人想起,適合安眠,也適合催眠。
至於〈煙火〉,我起初以為是一首悲傷的情歌,以為1976會在最後來個至情至性的大解放,但我錯估了。
〈煙火〉聽起來並不鬱悶,整首歌曲在篤實的節奏裡行進,沒有欲絕的哀傷,沒有頹然的沮喪。由頭至尾,吉他刷弦便一直很有精神的陪伴左右,這樣的編曲方向或許是為了呼應歌詞含意,卻也完整了專輯的調性,保留了情感的想像空間,讓故事在扭曲之前結束。
當然,那些聽似淡然的口吻帶有隱隱而現的感傷,關於這點情緒,阿凱溫柔的歌聲有很貼切的詮釋。〈煙火〉的歌詞故事性強,可以輕易在腦中勾勒出片斷的畫面,但也只能是片斷的,有些畫面已經想不清了。回憶年年堆積,年年生疏,曾經熱切的時刻都會成為稍縱即逝的瞬間,無法重複。
然後我們聽到了琇琇的和聲、敞亮的管樂,好像要以熱鬧的儀式來紀念過往。於是,它聽來甚至有成長式的正面能量,有跨步向前的健康心情。在漸行漸遠、漸行空盪的軍鼓聲中,那晚擁擠的人群散去了,煙火燦爛,並不細水長流。
總的來說,《不合時宜》裡的中板作品是專輯的醍醐所在,像是〈蒼白之舞〉、〈不合時宜〉、〈煙火〉,都是詞曲編唱四者俱佳的出色歌曲。
出色的樂器表現當然是《不合時宜》的血肉,但另一方面,直率的歌詞卻是驅動身軀的靈魂。
1976的歌詞取材廣泛,並不限制於情感的抒發,例如書寫Live House場景的〈地下社會〉,裡面匯集了平行宇宙、失語詩人、游擊隊員;〈All Is For Love〉充滿反諷隱喻,有些迷離虛幻;以及〈發條橘子〉一方面投射了自我,一方面反射了電影。描繪的手法時而具體時而抽象。不過,我認為最是讓人叫好的詞作還是那些白話歌詞。
「畫面」是阿凱寫詞的切入點,也是重點。專輯裡許多白話歌詞都像是擷取生活的片段,那些畫面容易與人們心中幽微的情愫產生共鳴與認同,這是1976歌詞的獨到之處。〈地下社會〉、〈夜晚還年輕〉、〈我的電視迷朋友〉、〈不合時宜〉和〈煙火〉都具有這樣的穿透力。1976以靈敏的感知捕捉那些閃現的靈光,再用或而白話或而詩化的語言鋪寫出來,拓廣了音樂的思維,也貼近了人們情感的底蘊。
《不合時宜》確切說明了在電子聲響中煉金的可能。電子與搖滾的融合雖然不是新鮮事,但戲法人人會變,境界各有不同。這張專輯對於一個偏愛搖滾的人來說,其實呈現了一個理想的示範,不管表現手法如何變換,它聽起來還是搖滾的,一切還是根植於搖滾樂那片土壤。
除了音樂上的表現,1976這回在其他方面也有很不錯的點子,像是封面能夠隨光影變化,還有在〈世界盡頭〉MV裡面採取四位團員一同對嘴的演出等等。《不合時宜》不只會是1976生涯中的里程碑,對樂團自身來說,也將是一座不易超越的山頭。甚至面對原本不喜歡1976的人,《不合時宜》也有很大機會令人改觀,畢竟除了vocal,它已經沒有多少地方可以挑剔了。
作為樂團裡主要的填詞人,阿凱一直很喜愛「青春」的題材,而且對於這個豐富多變的靈魂,阿凱也能夠抓住一些閃現的表情,往往給出直指人心的描繪。〈夜晚還年輕〉就一個例子:
時間過得好快 那然後呢
那種廢話 我也聽說過
不再認同甚麼 那然後呢
那種煽動 我想我可以理解
就算遺忘和錯過的太多
但是我們的四月 熱烈荒唐誰也奪不走
這夜晚還算年輕 雖然音樂老得可以
but we don't really mind, we don't really mind
我還是興奮不已
這夜晚還算年輕 雖然音樂老得可以
叼著煙 提著酒 你問我還缺些甚麼
這夜晚如此年輕
或許是因為阿凱認為青春從未離開過自己,自己也從未將它遺忘,所以總是有話想說。
事實上,《不合時宜》可以說是這個想法的最佳印證。在成熟而完整的音樂中,我們聽見一個十幾歲樂團持續前進的腳步聲,沒有一點老氣橫秋的影子,也沒有一點追悔感傷的意思。我始終覺得,這些不與時光妥協的態度比最佳樂團的頭銜還要令人振奮,並且更具意義。
http://blog.roodo.com/ays_sailla/archives/16462341.html
我們之間的起點該要回溯到〈方向感〉,那真是一首不論何時想起都不會感覺褪色的歌。結果是,我當時非常喜歡〈方向感〉,卻對整張專輯無動於衷。這無可厚非,對於像我這樣僅僅是以音樂取悅心靈的人來說,畢竟是比較放任感官的。感官的觸發總是比細膩的欣賞來得早,來得直接,而且根深蒂固。一旦感覺對不上頻,很容易就意興闌珊,再也不願意碰觸了。
網路的出現也許教會了我們許多東西,但我們從它身上學到最多的是遺忘。坐在電腦前,你有一輩子也啃不完的資訊、聽不完的歌、看不完的團。當你放下一張專輯,一轉身馬上就被成千上萬的唱片淹沒,連喘息的機會都沒有。我幾乎是沒什麼察覺就與1976分道揚鑣,跑去擁抱更加鮮活、強烈的音樂了。
那時1976成軍十年,是一支有相當地位的樂團,當我又再拿起1976的時候,他們已經站上了另一個高峰。
作為一個資深的指標樂隊,1976沒有顯露疲態,甚至持續往前邁進、向上攀升,在這新血輩出的時代裡絲毫不顯得遜色。這次1976重新接手《不合時宜》的專輯製作,大舉進行電氣化工程。從專輯首曲〈世界盡頭〉開始,那股顯然的電流在周身或是奔竄或是伏流,一路要到〈我的電視迷朋友〉,電子迷霧才漸次散去。
在這些頗具規模的變革中,1976不只呈現出新一番的面貌,各方面的表現亦是成熟精緻。《不合時宜》充分飽食了樂團多年來的歷練和技藝,以此拿下二十一屆金曲獎最佳樂團,我想是實至名歸。許多樂迷將之視為「年度最興奮事件」,並且在自己心中的台灣樂團史記上一筆。也許這個獎來得遲了,但不要緊,這並不是結束。
《不合時宜》的錄音品質具備工業規格,每件樂器包括Vocal在內都達到完美的平衡,層次分明得像是一件樂器一個喇叭那樣清清楚楚、毫不含糊。最難得的是低音完好的保留下來,由頭至尾我們都可以聽見圓滾滾的Bass Line以及飽滿的鼓聲。錄音質地圓潤而不見尖銳,厚實而不見瘦弱。
1976在器樂的基底上加入大量Synth-pop元素。份量上來說,《不合時宜》仍是以原聲樂器為主的搖滾樂,但是合成器的潤飾實在讓整體表現大為增色,音樂變得更加豐富、有變化。而且電子元素的份量、使用時機都與樂器配合得很好,直到專輯最後一分鐘,兩路聲響給出的都是魚幫水水幫魚的正面效果,沒有什麼衝突。關於編曲方面各種分際的拿捏,我們都可以在《不合時宜》裡看到一個成熟的示範。
專輯裡的歌曲素質均勻,每一首都很耐聽,而且有味。我們可以從幾首代表性的歌曲來看整張專輯的梗概。
由〈世界盡頭〉無縫接軌過來的〈流浪者之路〉,一開頭就是無比驕傲的吉他撥弦,我原本以為順著這樣的姿態,這將會是一首激越昂揚的歌曲,但它就在這段樂句裡停駐了。
實際上這也是《不合時宜》給我的感覺,這張專輯中沒有大聲嚷嚷的歌曲,不管歌詞內容如何強勢,音樂卻呈現不對稱的冷靜。比起咆哮的搖滾歌者,1976以一種內斂的口吻述說故事,〈流浪者之路〉就是一個例子。到頭來這首歌在大多時候,就像是車窗外那片帶雨的灰色天空,彈著低調的聲響,唱著倔強的言語。
這張專輯雖然不是一路激情揮灑,但也不是全然的晦暗低語。在有緩有急的曲目安排中,可以看出這張專輯的情緒起伏不大,一致性很高。除了〈流浪者之路〉,其他像是在迷濛電子音符裡漂浮的〈不合時宜〉,以及律動討喜的〈我的電視迷朋友〉,那些流暢好聽的旋律都被巧妙的沉澱了。經過淘洗的音符反射著明亮的光澤,但不刺眼。
〈蒼白之舞〉架構在大鼓和Loop的交疊之中,節奏舒緩,器樂主幹是一種音色朦朧和一種音色清澈的兩把吉他,既不搶戲也不落寞的在耳畔呢喃,姿態不卑不亢。而電子音效是飛舞的螢光,忽左忽右來回穿巡,搭配低沉的Vocal,整個場景時而清楚、時而模糊,就像置身現實與夢境之間,一片早已被遺忘的廢城,或者荒園。
〈蒼白之舞〉聽不到半點主打歌的氣勢,也沒有激烈的樂器刷扣,幾乎可以看做一首串場的小品。然而歌曲的氛圍是成功的,每一個添加上去的調味料都感覺恰當,簡單卻不單薄。偏偏這樣的歌曲最顯得耐聽,也最容易在獨處的時候讓人想起,適合安眠,也適合催眠。
至於〈煙火〉,我起初以為是一首悲傷的情歌,以為1976會在最後來個至情至性的大解放,但我錯估了。
〈煙火〉聽起來並不鬱悶,整首歌曲在篤實的節奏裡行進,沒有欲絕的哀傷,沒有頹然的沮喪。由頭至尾,吉他刷弦便一直很有精神的陪伴左右,這樣的編曲方向或許是為了呼應歌詞含意,卻也完整了專輯的調性,保留了情感的想像空間,讓故事在扭曲之前結束。
當然,那些聽似淡然的口吻帶有隱隱而現的感傷,關於這點情緒,阿凱溫柔的歌聲有很貼切的詮釋。〈煙火〉的歌詞故事性強,可以輕易在腦中勾勒出片斷的畫面,但也只能是片斷的,有些畫面已經想不清了。回憶年年堆積,年年生疏,曾經熱切的時刻都會成為稍縱即逝的瞬間,無法重複。
然後我們聽到了琇琇的和聲、敞亮的管樂,好像要以熱鬧的儀式來紀念過往。於是,它聽來甚至有成長式的正面能量,有跨步向前的健康心情。在漸行漸遠、漸行空盪的軍鼓聲中,那晚擁擠的人群散去了,煙火燦爛,並不細水長流。
總的來說,《不合時宜》裡的中板作品是專輯的醍醐所在,像是〈蒼白之舞〉、〈不合時宜〉、〈煙火〉,都是詞曲編唱四者俱佳的出色歌曲。
出色的樂器表現當然是《不合時宜》的血肉,但另一方面,直率的歌詞卻是驅動身軀的靈魂。
1976的歌詞取材廣泛,並不限制於情感的抒發,例如書寫Live House場景的〈地下社會〉,裡面匯集了平行宇宙、失語詩人、游擊隊員;〈All Is For Love〉充滿反諷隱喻,有些迷離虛幻;以及〈發條橘子〉一方面投射了自我,一方面反射了電影。描繪的手法時而具體時而抽象。不過,我認為最是讓人叫好的詞作還是那些白話歌詞。
「畫面」是阿凱寫詞的切入點,也是重點。專輯裡許多白話歌詞都像是擷取生活的片段,那些畫面容易與人們心中幽微的情愫產生共鳴與認同,這是1976歌詞的獨到之處。〈地下社會〉、〈夜晚還年輕〉、〈我的電視迷朋友〉、〈不合時宜〉和〈煙火〉都具有這樣的穿透力。1976以靈敏的感知捕捉那些閃現的靈光,再用或而白話或而詩化的語言鋪寫出來,拓廣了音樂的思維,也貼近了人們情感的底蘊。
《不合時宜》確切說明了在電子聲響中煉金的可能。電子與搖滾的融合雖然不是新鮮事,但戲法人人會變,境界各有不同。這張專輯對於一個偏愛搖滾的人來說,其實呈現了一個理想的示範,不管表現手法如何變換,它聽起來還是搖滾的,一切還是根植於搖滾樂那片土壤。
除了音樂上的表現,1976這回在其他方面也有很不錯的點子,像是封面能夠隨光影變化,還有在〈世界盡頭〉MV裡面採取四位團員一同對嘴的演出等等。《不合時宜》不只會是1976生涯中的里程碑,對樂團自身來說,也將是一座不易超越的山頭。甚至面對原本不喜歡1976的人,《不合時宜》也有很大機會令人改觀,畢竟除了vocal,它已經沒有多少地方可以挑剔了。
作為樂團裡主要的填詞人,阿凱一直很喜愛「青春」的題材,而且對於這個豐富多變的靈魂,阿凱也能夠抓住一些閃現的表情,往往給出直指人心的描繪。〈夜晚還年輕〉就一個例子:
時間過得好快 那然後呢
那種廢話 我也聽說過
不再認同甚麼 那然後呢
那種煽動 我想我可以理解
就算遺忘和錯過的太多
但是我們的四月 熱烈荒唐誰也奪不走
這夜晚還算年輕 雖然音樂老得可以
but we don't really mind, we don't really mind
我還是興奮不已
這夜晚還算年輕 雖然音樂老得可以
叼著煙 提著酒 你問我還缺些甚麼
這夜晚如此年輕
或許是因為阿凱認為青春從未離開過自己,自己也從未將它遺忘,所以總是有話想說。
事實上,《不合時宜》可以說是這個想法的最佳印證。在成熟而完整的音樂中,我們聽見一個十幾歲樂團持續前進的腳步聲,沒有一點老氣橫秋的影子,也沒有一點追悔感傷的意思。我始終覺得,這些不與時光妥協的態度比最佳樂團的頭銜還要令人振奮,並且更具意義。
http://blog.roodo.com/ays_sailla/archives/164623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