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icada - 浮游在海上的島嶼 / 潛沉於水下的人們
Cicada怎麼看都是台灣樂壇的一支異旅。
在這個電子煙霧瀰漫的世紀,要找一支以原聲樂器為主要表演方式的團體其實不太容易,Cicada是特別出色的新近模範生。誠如Jesy所說,這是個什麼元素都可以互相融合的時代,科技太進步,連帶音樂裡的守舊派都快要銷聲匿跡。平常如果想聆聽原汁原味的器樂,不插電演出會是許多人想到的去處,而現在,我們多了一個更簡單便利的選擇,或者說是一個讓我們更加足不出戶、深度宅化的理由。
《浮游在海上的島嶼 / 潛沉於水下的人們》是一張徹底的Acoustic唱片,裡頭沒有使用Loop打節拍,也沒有摻入合成器,錄音也是大夥聚首同步錄製,確實是一張有機又天然的EP。在這個不停求新求變的圈子裡,Cicada的純粹器樂不僅僅是反璞歸真的最佳註腳,也是相對於科技狂飆的一種對照。
以「純天然」為方向,這張EP幾乎可以視為表裡一致的概念專輯了,這一點除了體現在音樂內容上,也涵蓋到產品的包裝。
拿起手工版EP,或許不容易想像親手製作的景況。當富足的現代生活已經習慣了品質的完美追求,這或多或少喚起了被遺忘許久的手作記憶。從撕紙、絹印,再到蓋章、車縫,其中很大部分是由Jesy獨自完成一千份的工作。儘管過程並非極度繁複,成品亦不是盡善盡美,然而一千張不完美手工EP匯集了一千份真誠的心意,這是手工版的額外價值,也是印刷版無從取代的獨佔特典。
還沒開始聆聽Cicada之前,首先注意到的不免是那幾個稍長的歌名,像專輯同名歌曲就是一首。似乎打從歌名開始,Cicada心中就有很多話要說,故事多得溢到歌名上來了。但真正的歌曲篇幅卻不如想像中漫長,EP裡並沒有後搖專輯動輒十幾分鐘的長篇鉅構,仔細聆聽整張EP之後,我們可以發現Cicada的確是那種常話短說的的性格。與很多好的後搖樂團相比,EP中敘事的細膩度和內容的豐富度都不見遜色。
通常聽搖滾樂,依照興奮程度、嗑藥灌酒與否,大則嘶吼衝撞,小則抖腳晃腦,遇上特定歌曲在特定段落還要台上台下全場大合唱,如此才顯得激情,顯得投入,靈魂才能藉此得到抒放與救贖。但在Cicada面前便完全不是這回事了。你不能把那套燃燒熱血的真性情搬到一個室內樂樂團面前,不是這樣的行為妨害風化,而是說,套個1976的唱片名字,你很清楚這舉動完全就是不合時宜。
這不是說聽Cicada就得忸怩作態,而是Cicada的音樂質地讓人自然如此。Cicada的音樂結構密度很高,大量資訊鑲嵌在每個音符裡,隨著樂句樂章進行會有很多層次的變化及轉折,一不專注很容易就聽得丟三落四,既感受不到Cicada綿密的音樂編排,也可能被厚實的情感簾幕隔絕在外,無法融入。此外,雖然Cicada的音樂十分親民,但根本上是五重奏室內樂編制,多少有一種氛圍效應影響聽眾,讓人不自覺安分起來。畢竟,在氣質出眾的鄰家女孩面前,再怎麼輕狂的野小子也會擠出一點憂鬱沉思的眉宇來。
攤開Cicada的團員組成,怎麼看都與當前台灣大多數樂團大相逕庭,難免困惑了我們所習慣的音樂歸類與定位。Cicada在情緒的鋪陳、樂器的編曲上都是一派後搖滾神韻,隱約中,不難聽見Cicada所依循的後搖滾脈絡與精神。他們著實令人想起太多出色的後搖樂團了,想起了Balmorhea的鋼琴,World's End Girlfriend的弦樂,當然還有小王子Ólafur Arnalds。那個低首不語、壓抑悵惘的形象不知不覺中便決定了我看待Cicada的眼神。
Cicada的曲子多是有起承轉合的,但這些轉承並不一定在同一個高度。意思不是說轉得太生硬或者難聽,而是它在情緒上不具有一致性。可能,一個愉快的起始最後會轉變為堅定不移的神情,比如〈用羽毛織出一條淡藍色的小徑〉這首歌。它類似於小說中的一個小段落、一個心情的起伏,嘗起來像電影,也像生活。而Cicada的妙處在於,這些片段以一種靈巧的姿態呈現,儘管故事免不了換幕,但換幕的舞步仍是輕盈而且優雅的
除了旋律的起承轉合,Cicada更善用樂句的疏密編排以及樂器的份量的來架構複雜的情感變化。比如〈告別 / 再見〉,我們可以感受到它大量的層次和接連不斷的轉折,滋味雋永深長,完全透見Cicada的樂器調度能力和編曲火候。
告別,姑且可以視為這張EP的主題。這個字眼下意識的透露出憂傷、疏離、冷澹,然而在〈以一種假裝放蕩的矜持 與你告別〉這首歌裡,Cicada演出了另一種別緻的況味,就如同它以詩句為名那樣耐人尋思。
從一開始那既不哀悽亦不冰冷的鋼琴,我們所領受到的並不像預期中那般悲傷,反而帶著一絲捉弄意味。爾後,那些翻飛的指尖、隨著琴弓盤旋而攢緊的眉頭,都活脫是一部舞劇,用以告別,更用以紀念。整首歌裡最難過的人兒似乎是一把埋頭呢喃的尼龍弦吉他。我們幾乎要看見,那默默的吉他音符跟隨車窗外的景色向後奔去,如同所有公路電影必然的情節。
與其感傷,Cicada在此選擇了紀念。為這,Cicada謹慎而從容的琢磨了一套告別的姿態,如同它逗弄人心的旋律那樣,以一種假裝放蕩的衿持,以及時隱時現的幽默。當然,黑色的。
不過,很快我們會發現Cicada還是能夠無情的,而且無情得頗為出色,尤其是緊接而來的〈告別 / 再見〉。
當沒有血色的指尖在無邊黑暗中將琴鍵一個一個緩緩敲下,美麗的時光就這樣倏然結束,猝不及防。我們甚至還優遊在上一首曲子的輕快裡,未及準備面對接下來的殘酷。這是EP裡最沉重的曲子,彷彿,不論先前的心情多麼輕盈優雅,此刻亦將陷入深抵靈魂缺口的悲傷之中,莫能自拔。
〈till the day we meet〉,儘管擁有這樣的英文名字,卻仍舊無法獲得一絲安慰。琴聲這樣冷酷的凍結,弦音這樣鋒利的切割,一顆心無論如何都已無法保持完整而不破碎。till the day we meet……我們在這樣的琴聲裡始終太過明白,告別,可以是分離的開始,再見,卻不是必然的結束。
在這張EP裡小提琴當屬最為搶眼的角色,吉他倒是十分低調,相當含蓄的沉潛於背景之中。若要說印象比較深刻的,要算是〈最後 仍在一起〉裡的前奏。
那樣的音色或者旋律,恍若尾隨在長長的、曲折又悲傷的黑色夜晚之後,與晨光並肩而來。在一部長長的、曲折又悲傷的陰暗故事之後,似乎這便是我們所能迎向的最溫暖的結局。就像電影〈原罪犯〉的最後一幕,天空一臉茫然,身後白雪千里……
而將這首歌安排在〈告別 / 再見〉之後,或許已是Cicada最後的仁慈……
《Over the Sea / Under the Water》。我們可以從中發現,Cicada並不刻意編寫某項樂器的solo,在每項樂器都擁有領導能力的情況下,整張作品仍由各聲部以一種非常和諧並且均勻的方式編織而成。這是樂團理念的表現,成功的因素之一當是Cicada本身的組成。
搖滾樂團的常見編制約莫不脫吉他、鼓、貝斯、人聲或者再加上鍵盤。基於樂器自身的功能屬性以及音色,無論如何安排各部樂器的份量,有些先天性的差異畢竟不能彌補。然而,Cicada的各聲部有了同樣的立足點,以此經營出來的聲音,明顯的,和尋常搖滾樂團那種各司其職、各安其份的平衡截然不同。
Cicada的出現提醒了我們,是該來點新口味了。這張EP的首批手工版本在幾個月內售罄,並且應樂迷要求旋即發行了印刷版本。這一片看好的迴響不僅說明Cicada的實力,也顯示樂迷對於新聲音的渴望。不管搖滾樂今後會不會引領風騷,會以什麼樣的形式延續,依Cicada現在走俏的行情來看,這種優雅脫俗的氣質應當會是一個值得開發的方向。
誠然,這是一張EP,我們頂多將它視為Cicada投石問路之作,或者團員初試身手的練習曲。僅僅憑藉這張EP去論定Cicada是稍嫌武斷的。然而,在這40分鐘裡,我們的確可以看出Cicada對於經營灰色、疏離、傷感的情緒既下足了功夫,也有一定功力。但另一方面,較正向的曲子目前只有〈用羽毛織出一條淡藍色的小徑〉,這方面還有很多可能,既是未定之數,也值得期待。
總之,《浮游在海上的島嶼 / 潛沉於水下的人們》雖是一張EP規格的唱片,但無論由哪一方面來說,我們都無法否認它的表現已經超出一張EP太多了。
我比較喜歡印刷版的封面:赭紅的指甲,埋葬在掌中的臉龐,長滿蟬隻的落髮。我總覺得,這樣的音樂,應該就是由這樣的人這樣的指尖彈奏出來的。在停滿了秋蟬的黑色鋼琴上。
Cicada說:人們察覺到蟬的出現,往往是因為聽到了牠們非常具有穿透性的聲音,而不是看見其形體。
我們靜心等候Cicada的出現,則是為了聆聽他們演奏穿越靈魂的聲音。對於Cicada的正式專輯,在仲秋的細雨裡也在初夏的驕陽中,我們洗耳以待。
http://blog.roodo.com/ays_sailla/archives/15566309.html
在這個電子煙霧瀰漫的世紀,要找一支以原聲樂器為主要表演方式的團體其實不太容易,Cicada是特別出色的新近模範生。誠如Jesy所說,這是個什麼元素都可以互相融合的時代,科技太進步,連帶音樂裡的守舊派都快要銷聲匿跡。平常如果想聆聽原汁原味的器樂,不插電演出會是許多人想到的去處,而現在,我們多了一個更簡單便利的選擇,或者說是一個讓我們更加足不出戶、深度宅化的理由。
《浮游在海上的島嶼 / 潛沉於水下的人們》是一張徹底的Acoustic唱片,裡頭沒有使用Loop打節拍,也沒有摻入合成器,錄音也是大夥聚首同步錄製,確實是一張有機又天然的EP。在這個不停求新求變的圈子裡,Cicada的純粹器樂不僅僅是反璞歸真的最佳註腳,也是相對於科技狂飆的一種對照。
以「純天然」為方向,這張EP幾乎可以視為表裡一致的概念專輯了,這一點除了體現在音樂內容上,也涵蓋到產品的包裝。
拿起手工版EP,或許不容易想像親手製作的景況。當富足的現代生活已經習慣了品質的完美追求,這或多或少喚起了被遺忘許久的手作記憶。從撕紙、絹印,再到蓋章、車縫,其中很大部分是由Jesy獨自完成一千份的工作。儘管過程並非極度繁複,成品亦不是盡善盡美,然而一千張不完美手工EP匯集了一千份真誠的心意,這是手工版的額外價值,也是印刷版無從取代的獨佔特典。
還沒開始聆聽Cicada之前,首先注意到的不免是那幾個稍長的歌名,像專輯同名歌曲就是一首。似乎打從歌名開始,Cicada心中就有很多話要說,故事多得溢到歌名上來了。但真正的歌曲篇幅卻不如想像中漫長,EP裡並沒有後搖專輯動輒十幾分鐘的長篇鉅構,仔細聆聽整張EP之後,我們可以發現Cicada的確是那種常話短說的的性格。與很多好的後搖樂團相比,EP中敘事的細膩度和內容的豐富度都不見遜色。
通常聽搖滾樂,依照興奮程度、嗑藥灌酒與否,大則嘶吼衝撞,小則抖腳晃腦,遇上特定歌曲在特定段落還要台上台下全場大合唱,如此才顯得激情,顯得投入,靈魂才能藉此得到抒放與救贖。但在Cicada面前便完全不是這回事了。你不能把那套燃燒熱血的真性情搬到一個室內樂樂團面前,不是這樣的行為妨害風化,而是說,套個1976的唱片名字,你很清楚這舉動完全就是不合時宜。
這不是說聽Cicada就得忸怩作態,而是Cicada的音樂質地讓人自然如此。Cicada的音樂結構密度很高,大量資訊鑲嵌在每個音符裡,隨著樂句樂章進行會有很多層次的變化及轉折,一不專注很容易就聽得丟三落四,既感受不到Cicada綿密的音樂編排,也可能被厚實的情感簾幕隔絕在外,無法融入。此外,雖然Cicada的音樂十分親民,但根本上是五重奏室內樂編制,多少有一種氛圍效應影響聽眾,讓人不自覺安分起來。畢竟,在氣質出眾的鄰家女孩面前,再怎麼輕狂的野小子也會擠出一點憂鬱沉思的眉宇來。
攤開Cicada的團員組成,怎麼看都與當前台灣大多數樂團大相逕庭,難免困惑了我們所習慣的音樂歸類與定位。Cicada在情緒的鋪陳、樂器的編曲上都是一派後搖滾神韻,隱約中,不難聽見Cicada所依循的後搖滾脈絡與精神。他們著實令人想起太多出色的後搖樂團了,想起了Balmorhea的鋼琴,World's End Girlfriend的弦樂,當然還有小王子Ólafur Arnalds。那個低首不語、壓抑悵惘的形象不知不覺中便決定了我看待Cicada的眼神。
Cicada的曲子多是有起承轉合的,但這些轉承並不一定在同一個高度。意思不是說轉得太生硬或者難聽,而是它在情緒上不具有一致性。可能,一個愉快的起始最後會轉變為堅定不移的神情,比如〈用羽毛織出一條淡藍色的小徑〉這首歌。它類似於小說中的一個小段落、一個心情的起伏,嘗起來像電影,也像生活。而Cicada的妙處在於,這些片段以一種靈巧的姿態呈現,儘管故事免不了換幕,但換幕的舞步仍是輕盈而且優雅的
除了旋律的起承轉合,Cicada更善用樂句的疏密編排以及樂器的份量的來架構複雜的情感變化。比如〈告別 / 再見〉,我們可以感受到它大量的層次和接連不斷的轉折,滋味雋永深長,完全透見Cicada的樂器調度能力和編曲火候。
告別,姑且可以視為這張EP的主題。這個字眼下意識的透露出憂傷、疏離、冷澹,然而在〈以一種假裝放蕩的矜持 與你告別〉這首歌裡,Cicada演出了另一種別緻的況味,就如同它以詩句為名那樣耐人尋思。
從一開始那既不哀悽亦不冰冷的鋼琴,我們所領受到的並不像預期中那般悲傷,反而帶著一絲捉弄意味。爾後,那些翻飛的指尖、隨著琴弓盤旋而攢緊的眉頭,都活脫是一部舞劇,用以告別,更用以紀念。整首歌裡最難過的人兒似乎是一把埋頭呢喃的尼龍弦吉他。我們幾乎要看見,那默默的吉他音符跟隨車窗外的景色向後奔去,如同所有公路電影必然的情節。
與其感傷,Cicada在此選擇了紀念。為這,Cicada謹慎而從容的琢磨了一套告別的姿態,如同它逗弄人心的旋律那樣,以一種假裝放蕩的衿持,以及時隱時現的幽默。當然,黑色的。
不過,很快我們會發現Cicada還是能夠無情的,而且無情得頗為出色,尤其是緊接而來的〈告別 / 再見〉。
當沒有血色的指尖在無邊黑暗中將琴鍵一個一個緩緩敲下,美麗的時光就這樣倏然結束,猝不及防。我們甚至還優遊在上一首曲子的輕快裡,未及準備面對接下來的殘酷。這是EP裡最沉重的曲子,彷彿,不論先前的心情多麼輕盈優雅,此刻亦將陷入深抵靈魂缺口的悲傷之中,莫能自拔。
〈till the day we meet〉,儘管擁有這樣的英文名字,卻仍舊無法獲得一絲安慰。琴聲這樣冷酷的凍結,弦音這樣鋒利的切割,一顆心無論如何都已無法保持完整而不破碎。till the day we meet……我們在這樣的琴聲裡始終太過明白,告別,可以是分離的開始,再見,卻不是必然的結束。
在這張EP裡小提琴當屬最為搶眼的角色,吉他倒是十分低調,相當含蓄的沉潛於背景之中。若要說印象比較深刻的,要算是〈最後 仍在一起〉裡的前奏。
那樣的音色或者旋律,恍若尾隨在長長的、曲折又悲傷的黑色夜晚之後,與晨光並肩而來。在一部長長的、曲折又悲傷的陰暗故事之後,似乎這便是我們所能迎向的最溫暖的結局。就像電影〈原罪犯〉的最後一幕,天空一臉茫然,身後白雪千里……
而將這首歌安排在〈告別 / 再見〉之後,或許已是Cicada最後的仁慈……
《Over the Sea / Under the Water》。我們可以從中發現,Cicada並不刻意編寫某項樂器的solo,在每項樂器都擁有領導能力的情況下,整張作品仍由各聲部以一種非常和諧並且均勻的方式編織而成。這是樂團理念的表現,成功的因素之一當是Cicada本身的組成。
搖滾樂團的常見編制約莫不脫吉他、鼓、貝斯、人聲或者再加上鍵盤。基於樂器自身的功能屬性以及音色,無論如何安排各部樂器的份量,有些先天性的差異畢竟不能彌補。然而,Cicada的各聲部有了同樣的立足點,以此經營出來的聲音,明顯的,和尋常搖滾樂團那種各司其職、各安其份的平衡截然不同。
Cicada的出現提醒了我們,是該來點新口味了。這張EP的首批手工版本在幾個月內售罄,並且應樂迷要求旋即發行了印刷版本。這一片看好的迴響不僅說明Cicada的實力,也顯示樂迷對於新聲音的渴望。不管搖滾樂今後會不會引領風騷,會以什麼樣的形式延續,依Cicada現在走俏的行情來看,這種優雅脫俗的氣質應當會是一個值得開發的方向。
誠然,這是一張EP,我們頂多將它視為Cicada投石問路之作,或者團員初試身手的練習曲。僅僅憑藉這張EP去論定Cicada是稍嫌武斷的。然而,在這40分鐘裡,我們的確可以看出Cicada對於經營灰色、疏離、傷感的情緒既下足了功夫,也有一定功力。但另一方面,較正向的曲子目前只有〈用羽毛織出一條淡藍色的小徑〉,這方面還有很多可能,既是未定之數,也值得期待。
總之,《浮游在海上的島嶼 / 潛沉於水下的人們》雖是一張EP規格的唱片,但無論由哪一方面來說,我們都無法否認它的表現已經超出一張EP太多了。
我比較喜歡印刷版的封面:赭紅的指甲,埋葬在掌中的臉龐,長滿蟬隻的落髮。我總覺得,這樣的音樂,應該就是由這樣的人這樣的指尖彈奏出來的。在停滿了秋蟬的黑色鋼琴上。
Cicada說:人們察覺到蟬的出現,往往是因為聽到了牠們非常具有穿透性的聲音,而不是看見其形體。
我們靜心等候Cicada的出現,則是為了聆聽他們演奏穿越靈魂的聲音。對於Cicada的正式專輯,在仲秋的細雨裡也在初夏的驕陽中,我們洗耳以待。
http://blog.roodo.com/ays_sailla/archives/155663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