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ent - Du & Jag Döden
第一次聽《Du & Jag Döden》的感覺至今記憶猶新。當時我正埋頭苦讀,在密密麻麻的原文之中掙扎,腦袋和微分方程的纏鬥已經白熱化。Joakim Berg的聲線如此冷泠,從耳機開始滲透,沿著耳道,浸染思緒。接下來的50分鐘裡,我一個字也沒讀進去。
我喜歡搖滾樂,最初的理由是Brit-pop,這和許多人一樣。然而,之後能在Brit-pop式微的年代裡遇見《Du & Jag Döden》實在是個驚喜,更令人意外的是,這個樂團並非來自Liverpool,也不是Manchester,而是緯度更高的北國。
如果要畫一張音樂地圖,在瑞典,我第一個念頭可能是先塗上花花草草,因為那些indie-pop歌謠多麼美好。但遇見Kent後就不同了,我無法再以天真的想像將瑞典單一化。這張專輯裡Kent將guitar-pop玩得多采多姿,足以媲美任何一張我聽過的作品,足以讓我在腦中閃過許多狂想:《Du & Jag Döden》實在精彩絕倫!要我拿五十張唱片去換都願意。
我是不懂瑞典文的,也從沒想過會去聽一張瑞典語的唱片。這種情況下,vocal已經不再是vocal了,不論主唱唱得再怎麼好,都不會比其他樂器特殊太多。大部分時候,大家平均分攤一首歌的戲份,它們站在同一條線上。抱持這樣的心情,加上對語言徹底地不熟悉,很容易便將歌詞擱在一邊,完全遺忘考察歌詞的習慣。
聆聽的焦點變了,感受也就不同以往。這份差異帶出來的新鮮感算是一個小小的補償,畢竟到頭來,不能深入理解歌詞始終是可惜。《Du & Jag Döden》整體品質並非一般等級,每首歌都有資格作為單曲獨立發行,因而它的質量比一般專輯來得厚重,密度更要緊實。
蔚藍色專輯封面中,最引人注目的莫過於那具戴禮帽的骷髏,旁邊大鼻子矮人瘦骨嶙峋,約略只比骷髏多上一層皮,一雙回望的眼神耐人尋味。在kent團名之下,是這張專輯的名字。
你和我,死亡。卡通畫風多少減去了這個名字散發的嚴肅氣氛,即便如此,一股沉鬱的、無可名狀的影子卻在心頭悄悄擴散……
可以猜想,這張專輯的方向應該比較特別,可能有點灰暗,有點深奧,要在常見的情歌之外摸索些什麼。
〈400 slag〉讓人想起一些事,想起那個法國的小諺語。開場的bass低沈而蘊含攻擊性,鼓打略沈,三種吉他音色堆疊出混濁、高昂、清亮三個層次。這段前奏很快便賦予這首歌一個英挺的形象,一個好的開始。Joakim Berg徐徐吐出異國詞語,旋律隨風溶化在鍵盤裡,像在一處曠野,不斷延綿。這首歌的氣度儘管恢弘,但也沈厚,像是最終的審判籠罩而下,無法規避。讓我想起胡作非為之後的懲罰,不論為了消災去厄,或者洗淨罪愆。
這首序曲再好不過,典型,恰如其份,具有開疆闢地的格局。然而,我很清楚知道它不會是這張專輯最好的作品,或者說我私心這樣希望。它給人一種感覺:這是壯麗篇章的開端,而非結束。
事實上,聽完前三首歌,我便知道這張專輯成功了。它已經是一張出色的專輯,就算後續歌曲沒有這樣優異,也不會差到哪裡去。當然,《Du & Jag Döden》沒有開高走低,之後的每一首歌都是水準之作,而非充數的濫竽。
〈Du Är Ånga〉算是承接〈400 slag〉的氣勢順而飆昇,那錚錚鏦鏦的吉他前奏讓心情一刻都無法冷靜。我很喜歡Kent在這首歌使用的一種音色,像一種金屬材質,泛著硃砂色的鐵鏽,可能是吉他,也可能是合成器,很多時候合成器的聲音我都不太會分辨。這個樂句貫穿整首歌,作為段落與段落之間的樞紐。後半是vocal和吉他刷扣的對手戲,情緒一路馳騁,暢快。
Kent是很聰明的樂團。激情之後總要平復,需要緩和一下。〈Den döda vinkeln〉節奏輕緩,原音吉他脆脆亮亮,優美的旋律配一口Joakim的嗓音正是一帖良藥。聲音不多,彷彿僅能聽見黑暗,在夏日和煦的陽光裡,一陣清風吹過。
然而,正當心中要感謝這個貼心的安排,才不過一分幾十秒,Kent狡猾的詭計就露出原形。鼓開始打得激烈,旋風從谷底渦捲而起,一切彷彿都在倒數,等待衝上雲霄的剎那。多道音牆霎時增疊,吉他刷扣比之先前都要狂放,都要咆哮。在警戒半徑之中,凜冽的鍵盤像冰雹一樣紛亂墜落,剛才宜人的景致轉眼成為掩山蓋野的漫天冰雪。
但風雪驟來驟止,頓時又是寂靜無聲。
抬頭望向遠處,冰霜在清澈中死去,在回首的仰角中,只有無雲的藍天,一切又是清晰可見。
〈Den döda vinkeln〉一首歌裡多次反覆,急停又急奔,性情大起大落,難以捉摸,是這張專輯裡我最喜歡的一首曲子。
Kent沒有忘記要帶來一首感人的ballad,雖然實際上,它並非溫潤可口的那一類。高音吉他輕易地就鉤住心弦,〈Klåparen〉的旋律和吉他音色一樣,如同楓糖一般甜美。Joakim的嗓音更溫柔了,以一種細心照料的姿態,彷彿可以平復任何傷痕。但也只是彷彿。
〈Klåparen〉是《Du & Jag Döden》裡最優美的歌曲,也裹藏著最深切的憂傷。音符流過,音牆愈來愈厚實,歌曲所牽引的情緒益加強烈,一種共鳴油然而生。它來自內心,來自心房那空洞且異常遼曠的空間,因而它巨大,無法掩耳不聞。那切剖靈魂的歌詞,曲折不堪的心境,沉鬱、悲傷,一切都像在逼迫。
一切甜美得像夢境,因為它不真切。
你以獨特的姿態
獨自走過校園裡的石子路
新剪好的髮型 像某個愛爾蘭的偶像
櫥窗反射了你的身影
每一步都有飛揚的神采
一切殘酷得像夢境,因為它不能真切。
浮光閃滅
世界重現光明
你是一個人來的
現在只是像以前一樣而已 一個人
所有街道和房舍消散而去
而當城市只留下空白 你終於明白
那便是你生命的模樣
一切 又像以前一樣
恆常的孤寂是一種難熬的歷程,但從無至有,再從擁有轉到失去,這樣的起伏是更難承受的折磨。炫目的魔法是夢的產物,它的美好可以麻醉知覺,它的幻滅可以摧毀人心。
傷口也許可以撫平,留下的傷痕難以消除。有些事無法說忘就忘,有些事也只能讓它說忘就忘。
這張專輯裡可以聽到很多故事,Kent擅長說故事,用樂器編排、文字描繪,用聲音連結畫面以及情緒。在這張專輯裡彷彿可以看到那些畫面。
〈Romeo återvänder ensam〉是一段記憶,一個傳說,一種來自遠方的聲音。若隱若現的低鳴,由遠而近的鍵盤和吉他,細碎的呢喃無法阻擋,一股回聲自彼岸朝這裡盪來。一個歸來的意志,從死界。
〈Romeo återvänder ensam〉在意氣風發的吉他刷扣裡慢步行進,周圍始終縈繞黑暗凋零的文字,旋律好聽,就像一個引人入勝的故事該有的流暢性。Kent精準掌握聲音效果帶給人的情緒,編織出一首超過聽覺感受的歌曲。那些畫面如在眼前,那些風和雨幾乎就這樣吹打過來。緊張、動心怵目、焦慮的感覺升起,隨著後段的和聲迴盪在一場無法結束的電影裡,無限延長……
這是我渴望已久的專輯,實現了我對美好旋律的信仰。這些流暢順耳的曲調不會受限於語言的隔閡,也不會因為樂種而有藩籬,我相信就算譜寫成其他樂風,《Du & Jag Döden》都會是一張可以寄託期望的作品。對那些優美的旋律,每一個敏感的靈魂都會有所共鳴。
當響起〈Rosor och palmblad〉這樣的頌歌,霧氣似乎都退散了,似乎連三萬英尺的高空都必須悠悠揚揚。往上看已經沒有雲,雲都在腳下,日光毫無忌憚照下來,瞳孔也只能躲藏隱匿。然而這背景,光的觸感如此強烈,歌詞卻是冰冷,死亡的氣息仍舊溢了過來,揮之不去,教人畏縮。
玫瑰再一次謝盡了她的花瓣
那血一般的零落
是生命的倉促 沙沙作響
在最後的時光,Kent要與我們說些什麼?死亡和恐懼至此早就不加掩飾。在陰暗的幽谷,思緒還在徘徊,輾轉未出,是否存在一個方向會透進一線光明?
〈Mannen i den vita hatten (16 år senare)〉所給的答案並不是滿懷希望,但也非意冷心灰。至少在酣暢的吉他裡,響亮的鍵盤中,放達的節奏依然前進,婉轉的歌喉依然高唱。至少是可以期待的,或者等待。
親愛的
無庸置疑
有一天我們都將死去
的確,終究,我們都將死去。
在風吹過最後的邊界之前,有多少地方,什麼聲音,我們還想著聽著;有哪些人,我們的手還握著;有多少事,我們還沒準備好要遺忘......
Joakim Berg的聲音在腦中留下來了,而我還是天真地想問:「我們,還會遇見下一張《Du & Jag Döden》嗎?」
在一切,如細雪般消融之前......
*「你以獨特的姿態......飛揚的神采」,「浮光閃滅......又像以前一樣」,「玫瑰再一次......沙沙作響」,「親愛的......我們都將死去」,以上各句皆自行由英文版歌詞翻譯引用而來,不是原作,亦非官方譯本,以此註明。
http://blog.roodo.com/ays_sailla/archives/12589055.html
我喜歡搖滾樂,最初的理由是Brit-pop,這和許多人一樣。然而,之後能在Brit-pop式微的年代裡遇見《Du & Jag Döden》實在是個驚喜,更令人意外的是,這個樂團並非來自Liverpool,也不是Manchester,而是緯度更高的北國。
如果要畫一張音樂地圖,在瑞典,我第一個念頭可能是先塗上花花草草,因為那些indie-pop歌謠多麼美好。但遇見Kent後就不同了,我無法再以天真的想像將瑞典單一化。這張專輯裡Kent將guitar-pop玩得多采多姿,足以媲美任何一張我聽過的作品,足以讓我在腦中閃過許多狂想:《Du & Jag Döden》實在精彩絕倫!要我拿五十張唱片去換都願意。
我是不懂瑞典文的,也從沒想過會去聽一張瑞典語的唱片。這種情況下,vocal已經不再是vocal了,不論主唱唱得再怎麼好,都不會比其他樂器特殊太多。大部分時候,大家平均分攤一首歌的戲份,它們站在同一條線上。抱持這樣的心情,加上對語言徹底地不熟悉,很容易便將歌詞擱在一邊,完全遺忘考察歌詞的習慣。
聆聽的焦點變了,感受也就不同以往。這份差異帶出來的新鮮感算是一個小小的補償,畢竟到頭來,不能深入理解歌詞始終是可惜。《Du & Jag Döden》整體品質並非一般等級,每首歌都有資格作為單曲獨立發行,因而它的質量比一般專輯來得厚重,密度更要緊實。
蔚藍色專輯封面中,最引人注目的莫過於那具戴禮帽的骷髏,旁邊大鼻子矮人瘦骨嶙峋,約略只比骷髏多上一層皮,一雙回望的眼神耐人尋味。在kent團名之下,是這張專輯的名字。
你和我,死亡。卡通畫風多少減去了這個名字散發的嚴肅氣氛,即便如此,一股沉鬱的、無可名狀的影子卻在心頭悄悄擴散……
可以猜想,這張專輯的方向應該比較特別,可能有點灰暗,有點深奧,要在常見的情歌之外摸索些什麼。
〈400 slag〉讓人想起一些事,想起那個法國的小諺語。開場的bass低沈而蘊含攻擊性,鼓打略沈,三種吉他音色堆疊出混濁、高昂、清亮三個層次。這段前奏很快便賦予這首歌一個英挺的形象,一個好的開始。Joakim Berg徐徐吐出異國詞語,旋律隨風溶化在鍵盤裡,像在一處曠野,不斷延綿。這首歌的氣度儘管恢弘,但也沈厚,像是最終的審判籠罩而下,無法規避。讓我想起胡作非為之後的懲罰,不論為了消災去厄,或者洗淨罪愆。
這首序曲再好不過,典型,恰如其份,具有開疆闢地的格局。然而,我很清楚知道它不會是這張專輯最好的作品,或者說我私心這樣希望。它給人一種感覺:這是壯麗篇章的開端,而非結束。
事實上,聽完前三首歌,我便知道這張專輯成功了。它已經是一張出色的專輯,就算後續歌曲沒有這樣優異,也不會差到哪裡去。當然,《Du & Jag Döden》沒有開高走低,之後的每一首歌都是水準之作,而非充數的濫竽。
〈Du Är Ånga〉算是承接〈400 slag〉的氣勢順而飆昇,那錚錚鏦鏦的吉他前奏讓心情一刻都無法冷靜。我很喜歡Kent在這首歌使用的一種音色,像一種金屬材質,泛著硃砂色的鐵鏽,可能是吉他,也可能是合成器,很多時候合成器的聲音我都不太會分辨。這個樂句貫穿整首歌,作為段落與段落之間的樞紐。後半是vocal和吉他刷扣的對手戲,情緒一路馳騁,暢快。
Kent是很聰明的樂團。激情之後總要平復,需要緩和一下。〈Den döda vinkeln〉節奏輕緩,原音吉他脆脆亮亮,優美的旋律配一口Joakim的嗓音正是一帖良藥。聲音不多,彷彿僅能聽見黑暗,在夏日和煦的陽光裡,一陣清風吹過。
然而,正當心中要感謝這個貼心的安排,才不過一分幾十秒,Kent狡猾的詭計就露出原形。鼓開始打得激烈,旋風從谷底渦捲而起,一切彷彿都在倒數,等待衝上雲霄的剎那。多道音牆霎時增疊,吉他刷扣比之先前都要狂放,都要咆哮。在警戒半徑之中,凜冽的鍵盤像冰雹一樣紛亂墜落,剛才宜人的景致轉眼成為掩山蓋野的漫天冰雪。
但風雪驟來驟止,頓時又是寂靜無聲。
抬頭望向遠處,冰霜在清澈中死去,在回首的仰角中,只有無雲的藍天,一切又是清晰可見。
〈Den döda vinkeln〉一首歌裡多次反覆,急停又急奔,性情大起大落,難以捉摸,是這張專輯裡我最喜歡的一首曲子。
Kent沒有忘記要帶來一首感人的ballad,雖然實際上,它並非溫潤可口的那一類。高音吉他輕易地就鉤住心弦,〈Klåparen〉的旋律和吉他音色一樣,如同楓糖一般甜美。Joakim的嗓音更溫柔了,以一種細心照料的姿態,彷彿可以平復任何傷痕。但也只是彷彿。
〈Klåparen〉是《Du & Jag Döden》裡最優美的歌曲,也裹藏著最深切的憂傷。音符流過,音牆愈來愈厚實,歌曲所牽引的情緒益加強烈,一種共鳴油然而生。它來自內心,來自心房那空洞且異常遼曠的空間,因而它巨大,無法掩耳不聞。那切剖靈魂的歌詞,曲折不堪的心境,沉鬱、悲傷,一切都像在逼迫。
一切甜美得像夢境,因為它不真切。
你以獨特的姿態
獨自走過校園裡的石子路
新剪好的髮型 像某個愛爾蘭的偶像
櫥窗反射了你的身影
每一步都有飛揚的神采
一切殘酷得像夢境,因為它不能真切。
浮光閃滅
世界重現光明
你是一個人來的
現在只是像以前一樣而已 一個人
所有街道和房舍消散而去
而當城市只留下空白 你終於明白
那便是你生命的模樣
一切 又像以前一樣
恆常的孤寂是一種難熬的歷程,但從無至有,再從擁有轉到失去,這樣的起伏是更難承受的折磨。炫目的魔法是夢的產物,它的美好可以麻醉知覺,它的幻滅可以摧毀人心。
傷口也許可以撫平,留下的傷痕難以消除。有些事無法說忘就忘,有些事也只能讓它說忘就忘。
這張專輯裡可以聽到很多故事,Kent擅長說故事,用樂器編排、文字描繪,用聲音連結畫面以及情緒。在這張專輯裡彷彿可以看到那些畫面。
〈Romeo återvänder ensam〉是一段記憶,一個傳說,一種來自遠方的聲音。若隱若現的低鳴,由遠而近的鍵盤和吉他,細碎的呢喃無法阻擋,一股回聲自彼岸朝這裡盪來。一個歸來的意志,從死界。
〈Romeo återvänder ensam〉在意氣風發的吉他刷扣裡慢步行進,周圍始終縈繞黑暗凋零的文字,旋律好聽,就像一個引人入勝的故事該有的流暢性。Kent精準掌握聲音效果帶給人的情緒,編織出一首超過聽覺感受的歌曲。那些畫面如在眼前,那些風和雨幾乎就這樣吹打過來。緊張、動心怵目、焦慮的感覺升起,隨著後段的和聲迴盪在一場無法結束的電影裡,無限延長……
這是我渴望已久的專輯,實現了我對美好旋律的信仰。這些流暢順耳的曲調不會受限於語言的隔閡,也不會因為樂種而有藩籬,我相信就算譜寫成其他樂風,《Du & Jag Döden》都會是一張可以寄託期望的作品。對那些優美的旋律,每一個敏感的靈魂都會有所共鳴。
當響起〈Rosor och palmblad〉這樣的頌歌,霧氣似乎都退散了,似乎連三萬英尺的高空都必須悠悠揚揚。往上看已經沒有雲,雲都在腳下,日光毫無忌憚照下來,瞳孔也只能躲藏隱匿。然而這背景,光的觸感如此強烈,歌詞卻是冰冷,死亡的氣息仍舊溢了過來,揮之不去,教人畏縮。
玫瑰再一次謝盡了她的花瓣
那血一般的零落
是生命的倉促 沙沙作響
在最後的時光,Kent要與我們說些什麼?死亡和恐懼至此早就不加掩飾。在陰暗的幽谷,思緒還在徘徊,輾轉未出,是否存在一個方向會透進一線光明?
〈Mannen i den vita hatten (16 år senare)〉所給的答案並不是滿懷希望,但也非意冷心灰。至少在酣暢的吉他裡,響亮的鍵盤中,放達的節奏依然前進,婉轉的歌喉依然高唱。至少是可以期待的,或者等待。
親愛的
無庸置疑
有一天我們都將死去
的確,終究,我們都將死去。
在風吹過最後的邊界之前,有多少地方,什麼聲音,我們還想著聽著;有哪些人,我們的手還握著;有多少事,我們還沒準備好要遺忘......
Joakim Berg的聲音在腦中留下來了,而我還是天真地想問:「我們,還會遇見下一張《Du & Jag Döden》嗎?」
在一切,如細雪般消融之前......
*「你以獨特的姿態......飛揚的神采」,「浮光閃滅......又像以前一樣」,「玫瑰再一次......沙沙作響」,「親愛的......我們都將死去」,以上各句皆自行由英文版歌詞翻譯引用而來,不是原作,亦非官方譯本,以此註明。
http://blog.roodo.com/ays_sailla/archives/125890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