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 Order - Brotherhood
Ian Curtis死後,重新組隊的New Order也許嘗試過擺脫昨日的影子,但在很長的時間裡,樂團依然在後龐克裡流連徘徊,在舊時的黑暗中摸索探尋。儘管那道侵蝕人心的陰影朦朧隱現,但時間的流動是不息的,下一世代的腳印很快便近在眼前。Joy Division時代的吉他音牆在NO的背景中逐漸褪色,重新粉刷的是disco的穩定節拍。六年過去,重生的他們已經足夠茁壯了,足夠在1986年,迎接《Brotherhood》的誕生。
電子琴和各種電子樂器的出現,為音樂表演帶來新的可能,同時衍生不少以前未能想像的音色。樂手拿到新穎的聲源,可以有更突破性的揮灑,新領域的開拓勢在必行,不管願不願意,下一個時代的到來已是無可阻擋。New Order投注在電子元素的鑽研從未少過,這個理念底定了樂團的道路,也確實成為他們不可錯認的標章。
《Brotherhood》專輯的銀色封套是由Peter Saville所設計,乍看之下空無一物,仔細找,”TITAANZINK 0.50”的字樣便靜靜地溶解在鈦鋅合金中,極為低調的姿態,像是不欲人知。這金屬質地像是一種刻意的安排,呼應著電子聲效的冰冷質感,誠然是這張專輯的基座。New Order這回放任電子效果大張旗鼓,演出份量與post-punk的戲份不相上下。和《Low-Life》相比,其實也才一年多的時間,New Order力圖掙脫過往的框架,蛻化的決心已是不言而喻。
New Order當然是在效果音的運用下足了功夫,但他們在樂器的表現上也沒有顧此失彼,反而刻意編寫了好幾段的長篇演奏,一舉滿足樂迷對暢快solo的渴望。憑藉多年來探索電子領域積累的火候,New Order讓電子聲響和搖滾樂在《Brotherhood》裡互補有無,照應彼此。這一帖配方的比例十分微妙,沒有那個人特別搶鋒頭,那個人受到冷落,New Order確實找到了兩款衝突樂風的共存點,一種聽覺感受上的和諧。
樂團主唱Bernard Sumner對我而言是個特例中的特例,我喜愛New Order,但並不欣賞主唱。謠傳Bernard本人很排斥唱歌,他只是勉為其難地接受樂團安排的位置。聽過Bernard唱歌之後,相信這個傳言將會有極高的說服力。
他的唱腔太過平淡, vocal的頻譜總是侷限在一段小小的區間裡,無法還原旋律線的起伏。這其實也是後龐克音樂始終給我的印象:吉他聲響填充著整首歌的背景,大多時候都是重複且持續的樂段,一點也不像常見的獨奏那樣炫耀而激情。一首歌下來幾乎只是和弦的拼接,旋律感非常薄弱,聽過就忘,往往無從記憶。然而,New Order在《Brotherhood》中花了更多心力去經營旋律,如此一來,vocal順勢成為音樂中最乏味的部分,這個落差明顯得無法忽視,不免有些可惜。
樂團音樂之所以迷人,原因之一是歌曲不再由人聲絕對主導,vocal常常是與樂器在同一陣線的,鮮少有英雄式的領先地位。New Order體現了這一點,甚至變本加厲將vocal的音量壓低,將它編為後衛隊員。vocal後退了,其他人自然得肩挑大樑,幾乎每個團員手邊都要擺一台合成器,玩上幾聲效果音。電音用來點綴音樂的確是一項利器,但是單調的電子鼓通常就不太受歡迎,New Order很聰明地避開了這個可能的敗筆,所以我們還是可以聽見那精神奕奕、多變有力的鼓打,Stephen Morris的鼓棒仍舊在節奏之間揮舞。
我們馬上可以在〈Paradise〉印證這一點,因為開場那段節奏就是再熟悉不過的搖滾樂。它的曲調沒有太大的起伏,不僅如此,它應是整張專輯中與Bernard最為聲氣相投的一首。Bernard毫無表情的聲音,搭配機械式和聲如同蘿蔔找到了坑,磨合出的韻味只能獨特來形容。vocal聲線和歌詞同樣難以捉摸,彷若飄移不定的幽魂,來回遊走在樂曲結構的四周,像一些莫測的變幻,圍繞著disco節拍。
之所以說New Order這次不再陰氣沉沉,原因之一是那幾首流暢爽快的guitar-pop,而〈Broken Promise〉更是其中的典型。相較於大肆氾濫的電子聲效,這裡的鼓打鏗鏘有致,加上熱絡對話的兩把吉他,無論編制或者音色,都是我們所習慣的搖滾路數。直截了當的歌詞近乎口語,很恰當地熨貼著演奏背景,當律動從喇叭陣陣傳來,耳膜就可以不費吹灰地產生共鳴。
專輯整體表現都有一定的水平,但不能否認,〈Bizarre Love Triangle〉、〈All Day Long〉與〈Angel Dust〉才是幫《Brotherhood》爭得一席之地的最大功臣,是它們三者造就了這張專輯的高度。絕妙的弦樂演奏是這三首曲子的靈魂所在,也是《Brotherhood》裡最不能錯過的菜色。儘管曾經試著尋找相似的編曲,或者相似的情緒表現,但一直沒有歌曲可以像這裡的間奏橋段,足以喚醒三夜沒睡的耳朵。
〈Bizarre Love Triangle〉中場間奏華麗繁複,電子效果層層堆疊,在濃郁的新世界氣味之中,主體弦樂更帶出一種新奇的聽覺體驗。vocal依然是平鋪直敘,但是後半超過一分鐘的尾奏足以彌補這些無味和匱乏。在吉他主導的旋律行進下,電子琴底襯張開了深廣的空間感,將先前弦樂累積的情緒一併推至頂端。〈Bizarre Love Triangle〉的樂器長篇極盡雕綴能事,火力之強大堪稱是專輯彈藥庫,作為首選單曲想來是無庸置疑的。
《Brotherhood》的年代可能離我們有些遠了,但〈Bizarre Love Triangle〉卻好像是新近的流行樂,能見度和話題性都不像是八零年代的作品,而這些或許都可以歸功於Frente!。這個澳洲樂團在他們的首張專輯翻唱了〈Bizarre Love Triangle〉,而且還是風味迥異的原音吉他版本。這首歌一直以來話題不斷,youtube網站上有太多的翻唱影片,最後也被滾石雜誌選入「史上最偉大五百首歌曲」之中。但如果沒有Frente!,或許我們很難以如此摩登的語言去談論〈Bizarre Love Triangle〉,也少了一次重新認識它的機會。
可能不少人會知道,那個穿鼻環唱歌的女生名叫Angie Hart,也會記得她一雙憂鬱含水的眼神,卻大多不曉得New Order的存在。在Angie Hart細緻的嗓音裡,原本藏在繽紛音效下的優美旋律變得清晰可見。〈Bizarre Love Triangle〉搖身成為悒悒寡歡的大眾歌謠,雖然落得有些寂寥蕭索,卻也更加朗朗上口。也許Bernard會感到不是滋味,但Frente!確實讓這首歌更為容易傳唱了。
如果覺得〈Bizarre Love Triangle〉讓人耳不暇給,節奏簡單的〈All Day Long〉多少可以發揮一點緩和作用。但這也只是New Order的迂迴手法。在後半段,吉他持續在旋律軸上穿針引線,而周遭始終糾纏著弦樂與鍵盤合成器,風格與上一首歌是連貫的,那謳歌的神韻仍然延續了下來。這三分半鐘的長篇自然是聽覺上的暢快,也有視覺上的連結,高亢悠揚的曲調正是一片百花齊放的映襯。
然而歌詞倒是實際又率性,Bernard一副輕鬆帶過的口吻,仍掩不住那些話中有話的語句。詞曲搭配可能不是傳統期望的相互唱和,卻可以看作是一種叛逆,好壞喜惡也只能各自品味。
作為弦樂的壓軸角色,New Order在〈Angel Dust〉跳脫開來,先前正面昂揚的氣氛將會急轉直下。灰色的歌詞在Bernard的口裡更顯冷峻了,而且不論是冰冷的鍵盤,剽悍的吉他獨奏,或是神經緊繃的弦樂,每一項都在情緒上慢慢地侵略,漸漸地滲透。開頭的呢喃,中場的嚎叫,它們營造出詭譎的氣氛,轉化成一幕幕驚怵的畫面,更有步步進逼的壓迫感。後半長達兩分鐘的演奏就像是好萊塢的電影配樂,強烈的敘事性是引人注目的特色,也是〈Angel Dust〉名列推薦曲目的緣由。
對於不排斥歌詞高度重複的人,〈State of the nation〉會是一首可以仔細聆聽的好曲子,但如果你缺乏反覆操作的耐心,Bernard四平八穩的念唱很容易會造成精神耗弱的後果。
當然,這並不是說New Order打算虎頭蛇尾,想在精彩的弦樂三部曲之後偷個慵懶,把這張專輯草草了結。靜下來聽聽〈State of the nation〉,六分半鐘的長度稍為超過了一般值,但不是節奏變慢了,而是鍵盤效果和吉他刷扣一個一個被結實地銜接起來,沒有多少留白。除了那音色搶眼、宛若催咒般的keyboard riff,吉他手也獻出了專輯中最為沙啞的一次破音。在《Brotherhood》謝幕前的幾分鐘裡,還是可以輕易感受到New Order多所琢磨的努力。
《Brotherhood》能有一片朝氣勃發的景致,電子新血固然是活力補給的來源,但那些飽含正面情緒的旋律亦是不可或缺的關鍵。自此以後,New Order的專輯便始終保有相當程度的流行性與動聽性。
我初次接觸New Order是因為《Waiting For The Sirens' Call》,這已經是他們最後一張專輯,然而,一直要等到回溯至《Brotherhood》,才讓我有眼界大開的興奮。雖然在今天,專輯中的聲效聽起來不免有點過時和俗豔,但這些的出人意表的點子、花樣百出的招數,仍具有越時存在的感染力,總讓人捨不得就此將它塵封。
它就像是狂擲青春的時代,一場紛綸奇妙的戀愛,難以或忘。
http://blog.roodo.com/ays_sailla/archives/11628415.html
電子琴和各種電子樂器的出現,為音樂表演帶來新的可能,同時衍生不少以前未能想像的音色。樂手拿到新穎的聲源,可以有更突破性的揮灑,新領域的開拓勢在必行,不管願不願意,下一個時代的到來已是無可阻擋。New Order投注在電子元素的鑽研從未少過,這個理念底定了樂團的道路,也確實成為他們不可錯認的標章。
《Brotherhood》專輯的銀色封套是由Peter Saville所設計,乍看之下空無一物,仔細找,”TITAANZINK 0.50”的字樣便靜靜地溶解在鈦鋅合金中,極為低調的姿態,像是不欲人知。這金屬質地像是一種刻意的安排,呼應著電子聲效的冰冷質感,誠然是這張專輯的基座。New Order這回放任電子效果大張旗鼓,演出份量與post-punk的戲份不相上下。和《Low-Life》相比,其實也才一年多的時間,New Order力圖掙脫過往的框架,蛻化的決心已是不言而喻。
New Order當然是在效果音的運用下足了功夫,但他們在樂器的表現上也沒有顧此失彼,反而刻意編寫了好幾段的長篇演奏,一舉滿足樂迷對暢快solo的渴望。憑藉多年來探索電子領域積累的火候,New Order讓電子聲響和搖滾樂在《Brotherhood》裡互補有無,照應彼此。這一帖配方的比例十分微妙,沒有那個人特別搶鋒頭,那個人受到冷落,New Order確實找到了兩款衝突樂風的共存點,一種聽覺感受上的和諧。
樂團主唱Bernard Sumner對我而言是個特例中的特例,我喜愛New Order,但並不欣賞主唱。謠傳Bernard本人很排斥唱歌,他只是勉為其難地接受樂團安排的位置。聽過Bernard唱歌之後,相信這個傳言將會有極高的說服力。
他的唱腔太過平淡, vocal的頻譜總是侷限在一段小小的區間裡,無法還原旋律線的起伏。這其實也是後龐克音樂始終給我的印象:吉他聲響填充著整首歌的背景,大多時候都是重複且持續的樂段,一點也不像常見的獨奏那樣炫耀而激情。一首歌下來幾乎只是和弦的拼接,旋律感非常薄弱,聽過就忘,往往無從記憶。然而,New Order在《Brotherhood》中花了更多心力去經營旋律,如此一來,vocal順勢成為音樂中最乏味的部分,這個落差明顯得無法忽視,不免有些可惜。
樂團音樂之所以迷人,原因之一是歌曲不再由人聲絕對主導,vocal常常是與樂器在同一陣線的,鮮少有英雄式的領先地位。New Order體現了這一點,甚至變本加厲將vocal的音量壓低,將它編為後衛隊員。vocal後退了,其他人自然得肩挑大樑,幾乎每個團員手邊都要擺一台合成器,玩上幾聲效果音。電音用來點綴音樂的確是一項利器,但是單調的電子鼓通常就不太受歡迎,New Order很聰明地避開了這個可能的敗筆,所以我們還是可以聽見那精神奕奕、多變有力的鼓打,Stephen Morris的鼓棒仍舊在節奏之間揮舞。
我們馬上可以在〈Paradise〉印證這一點,因為開場那段節奏就是再熟悉不過的搖滾樂。它的曲調沒有太大的起伏,不僅如此,它應是整張專輯中與Bernard最為聲氣相投的一首。Bernard毫無表情的聲音,搭配機械式和聲如同蘿蔔找到了坑,磨合出的韻味只能獨特來形容。vocal聲線和歌詞同樣難以捉摸,彷若飄移不定的幽魂,來回遊走在樂曲結構的四周,像一些莫測的變幻,圍繞著disco節拍。
之所以說New Order這次不再陰氣沉沉,原因之一是那幾首流暢爽快的guitar-pop,而〈Broken Promise〉更是其中的典型。相較於大肆氾濫的電子聲效,這裡的鼓打鏗鏘有致,加上熱絡對話的兩把吉他,無論編制或者音色,都是我們所習慣的搖滾路數。直截了當的歌詞近乎口語,很恰當地熨貼著演奏背景,當律動從喇叭陣陣傳來,耳膜就可以不費吹灰地產生共鳴。
專輯整體表現都有一定的水平,但不能否認,〈Bizarre Love Triangle〉、〈All Day Long〉與〈Angel Dust〉才是幫《Brotherhood》爭得一席之地的最大功臣,是它們三者造就了這張專輯的高度。絕妙的弦樂演奏是這三首曲子的靈魂所在,也是《Brotherhood》裡最不能錯過的菜色。儘管曾經試著尋找相似的編曲,或者相似的情緒表現,但一直沒有歌曲可以像這裡的間奏橋段,足以喚醒三夜沒睡的耳朵。
〈Bizarre Love Triangle〉中場間奏華麗繁複,電子效果層層堆疊,在濃郁的新世界氣味之中,主體弦樂更帶出一種新奇的聽覺體驗。vocal依然是平鋪直敘,但是後半超過一分鐘的尾奏足以彌補這些無味和匱乏。在吉他主導的旋律行進下,電子琴底襯張開了深廣的空間感,將先前弦樂累積的情緒一併推至頂端。〈Bizarre Love Triangle〉的樂器長篇極盡雕綴能事,火力之強大堪稱是專輯彈藥庫,作為首選單曲想來是無庸置疑的。
《Brotherhood》的年代可能離我們有些遠了,但〈Bizarre Love Triangle〉卻好像是新近的流行樂,能見度和話題性都不像是八零年代的作品,而這些或許都可以歸功於Frente!。這個澳洲樂團在他們的首張專輯翻唱了〈Bizarre Love Triangle〉,而且還是風味迥異的原音吉他版本。這首歌一直以來話題不斷,youtube網站上有太多的翻唱影片,最後也被滾石雜誌選入「史上最偉大五百首歌曲」之中。但如果沒有Frente!,或許我們很難以如此摩登的語言去談論〈Bizarre Love Triangle〉,也少了一次重新認識它的機會。
可能不少人會知道,那個穿鼻環唱歌的女生名叫Angie Hart,也會記得她一雙憂鬱含水的眼神,卻大多不曉得New Order的存在。在Angie Hart細緻的嗓音裡,原本藏在繽紛音效下的優美旋律變得清晰可見。〈Bizarre Love Triangle〉搖身成為悒悒寡歡的大眾歌謠,雖然落得有些寂寥蕭索,卻也更加朗朗上口。也許Bernard會感到不是滋味,但Frente!確實讓這首歌更為容易傳唱了。
如果覺得〈Bizarre Love Triangle〉讓人耳不暇給,節奏簡單的〈All Day Long〉多少可以發揮一點緩和作用。但這也只是New Order的迂迴手法。在後半段,吉他持續在旋律軸上穿針引線,而周遭始終糾纏著弦樂與鍵盤合成器,風格與上一首歌是連貫的,那謳歌的神韻仍然延續了下來。這三分半鐘的長篇自然是聽覺上的暢快,也有視覺上的連結,高亢悠揚的曲調正是一片百花齊放的映襯。
然而歌詞倒是實際又率性,Bernard一副輕鬆帶過的口吻,仍掩不住那些話中有話的語句。詞曲搭配可能不是傳統期望的相互唱和,卻可以看作是一種叛逆,好壞喜惡也只能各自品味。
作為弦樂的壓軸角色,New Order在〈Angel Dust〉跳脫開來,先前正面昂揚的氣氛將會急轉直下。灰色的歌詞在Bernard的口裡更顯冷峻了,而且不論是冰冷的鍵盤,剽悍的吉他獨奏,或是神經緊繃的弦樂,每一項都在情緒上慢慢地侵略,漸漸地滲透。開頭的呢喃,中場的嚎叫,它們營造出詭譎的氣氛,轉化成一幕幕驚怵的畫面,更有步步進逼的壓迫感。後半長達兩分鐘的演奏就像是好萊塢的電影配樂,強烈的敘事性是引人注目的特色,也是〈Angel Dust〉名列推薦曲目的緣由。
對於不排斥歌詞高度重複的人,〈State of the nation〉會是一首可以仔細聆聽的好曲子,但如果你缺乏反覆操作的耐心,Bernard四平八穩的念唱很容易會造成精神耗弱的後果。
當然,這並不是說New Order打算虎頭蛇尾,想在精彩的弦樂三部曲之後偷個慵懶,把這張專輯草草了結。靜下來聽聽〈State of the nation〉,六分半鐘的長度稍為超過了一般值,但不是節奏變慢了,而是鍵盤效果和吉他刷扣一個一個被結實地銜接起來,沒有多少留白。除了那音色搶眼、宛若催咒般的keyboard riff,吉他手也獻出了專輯中最為沙啞的一次破音。在《Brotherhood》謝幕前的幾分鐘裡,還是可以輕易感受到New Order多所琢磨的努力。
《Brotherhood》能有一片朝氣勃發的景致,電子新血固然是活力補給的來源,但那些飽含正面情緒的旋律亦是不可或缺的關鍵。自此以後,New Order的專輯便始終保有相當程度的流行性與動聽性。
我初次接觸New Order是因為《Waiting For The Sirens' Call》,這已經是他們最後一張專輯,然而,一直要等到回溯至《Brotherhood》,才讓我有眼界大開的興奮。雖然在今天,專輯中的聲效聽起來不免有點過時和俗豔,但這些的出人意表的點子、花樣百出的招數,仍具有越時存在的感染力,總讓人捨不得就此將它塵封。
它就像是狂擲青春的時代,一場紛綸奇妙的戀愛,難以或忘。
http://blog.roodo.com/ays_sailla/archives/116284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