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我,你是你——请给我个理由!
一个美女,非要以光头示人;被格莱美多项提名,却宣布退出角逐;超级巨星光环围绕,动不动就声言退休;前辈老大哥U2多年支持,竟直言不讳说人家的音乐“夸大其词”...声明支持爱尔兰共和军,当众撕毁教皇照片,向媒体公开幼年受母亲虐待、与家人交恶...就是这样一个爱尔兰女子,用她那摧枯拉朽的嗓音唱出了一代人的情感圣歌“Nothing Compares 2 U”,也用她惊世骇俗的举动把她叛逆的灵魂呈现给这个世界。
泰森在咬了霍利菲尔德耳朵之后,被新闻媒体采访,他对着那些看热闹、道貌岸然的家伙说,胜利者是那个站在台上的人,而不应该是一个只受过小学教育的猴子。多么委屈愤恨的辩解啊!O'Connor自幼父母离异,被教会学校开除,又因入店盗窃被送去感化院。她成长的历程如此艰辛、环伺她的满是不公、误解和歧视,就是缺少爱和温暖。她恨透了虚假、伪善和冠冕堂皇。音乐给了她发出声音的机会,在那里她述说她的委屈,发泄她的不满,呐喊出对这个世界的抗议;也倾吐她的柔情,对爱的渴望,还有成长的迷茫。
被世俗白眼、被舆论谴责、被公众唾骂,这些都不能让她闭住嘴和停止做出出格的举动,因为叛逆已经融入了她的血液,即使过了段时间她承认自己错了。而爱与情感却让她步履维艰、彷徨踟蹰。她孩子的流产、婚姻的破裂、为争夺孩子抚养权对簿公堂,众叛亲离间精神趋于失常、并一度想过自杀。生命就像一场磨难,在其著名的歌曲“A Perfect Indian”中,她哀婉地歌唱着一个可怜的小女孩凄凉执着地寻找自我的故事。
她从来不在乎自己犯的错,也从来没有停止求索,在一条荆棘满布的路上遍体鳞伤地奔跑和舞蹈,为了寻找到心灵的依托和归宿。
2000年后的几张唱片,她或是致敬、或是翻唱,一会凯尔特民间音乐、一会雷吉,向传统回归,向拯救了她的牙买加宗教表示感恩。而真正的全新大碟是2007年的《Theology》,做了两个版本,都柏林版和伦敦版,前者民谣曲风,后者偏摇滚。从内容上来说,大体归于神和宗教的玄思范畴,沉郁内敛。
而2012年这张唱片,会让你找回一些些早年O'Connor的激情和力度,这是这张唱片的一大亮点。唱片题目就已经告诉你了:我有疑问。好了,不光头多年的O'Connor人到中年,又忍不住有话要说了。只不过,这个年龄了,它们是伴着心灵感悟而来的,不那么直接,但还是有冲击力的。所以,这是一张比较均衡的唱片,温婉柔情和慷慨气魄并举。久违了的叛逆少女尽管已成了大妈,但是大家愿意分享她的烟火气和“人情”味,那是活生生的生命和不屈的灵魂。
第一首“4th And Vine”,开篇背景就是动荡密匝的非洲鼓击,O'Connor处理这种迈着小碎步紧紧急迫的歌曲还是颇有功力的,编配也颇缭绕,预热一下。第二首“Reason With Me”,简直情深至极,让听的人心都化了,不是甜蜜,而是哀而不伤的隐忍。我们的行为到底有何理由?持续一生地,我们在问,在寻找。第三首“Old Lady”,爽朗稳健的音乐完全被O'Connor的演唱所把控,有力地向前推进,美声风格的和声渲染出一种超逸的情感氛围。第四首“Take Off Your Shoes”,中间的高潮部分让人回想起O'Connor早期的那些被强大情感驱动的令人震撼的演唱,而曲子开始和结尾的婉转低回与高潮的转呈对应让人听来回味良久。第五首“Back Where You Belong”,如同娓娓述说一个感人的故事一样,开始沉稳明丽,逐渐发展,最后在O'Connor的一遍一遍哀泣般重复演唱着的“Back where you belong,You must go by home”中隐于回响中...最后,说一下第九首“I Had A Baby”,叙事性和歌曲节奏结合恰到好处,中规中矩不张扬,O'Connor在演唱中的情感表达不温不火,是一首成熟冲和之作。
奔五十的O'Connor依然至情至性,依然在心灵里充满了爱和求问,并且为此而大无畏地歌唱。
泰森在咬了霍利菲尔德耳朵之后,被新闻媒体采访,他对着那些看热闹、道貌岸然的家伙说,胜利者是那个站在台上的人,而不应该是一个只受过小学教育的猴子。多么委屈愤恨的辩解啊!O'Connor自幼父母离异,被教会学校开除,又因入店盗窃被送去感化院。她成长的历程如此艰辛、环伺她的满是不公、误解和歧视,就是缺少爱和温暖。她恨透了虚假、伪善和冠冕堂皇。音乐给了她发出声音的机会,在那里她述说她的委屈,发泄她的不满,呐喊出对这个世界的抗议;也倾吐她的柔情,对爱的渴望,还有成长的迷茫。
被世俗白眼、被舆论谴责、被公众唾骂,这些都不能让她闭住嘴和停止做出出格的举动,因为叛逆已经融入了她的血液,即使过了段时间她承认自己错了。而爱与情感却让她步履维艰、彷徨踟蹰。她孩子的流产、婚姻的破裂、为争夺孩子抚养权对簿公堂,众叛亲离间精神趋于失常、并一度想过自杀。生命就像一场磨难,在其著名的歌曲“A Perfect Indian”中,她哀婉地歌唱着一个可怜的小女孩凄凉执着地寻找自我的故事。
她从来不在乎自己犯的错,也从来没有停止求索,在一条荆棘满布的路上遍体鳞伤地奔跑和舞蹈,为了寻找到心灵的依托和归宿。
2000年后的几张唱片,她或是致敬、或是翻唱,一会凯尔特民间音乐、一会雷吉,向传统回归,向拯救了她的牙买加宗教表示感恩。而真正的全新大碟是2007年的《Theology》,做了两个版本,都柏林版和伦敦版,前者民谣曲风,后者偏摇滚。从内容上来说,大体归于神和宗教的玄思范畴,沉郁内敛。
而2012年这张唱片,会让你找回一些些早年O'Connor的激情和力度,这是这张唱片的一大亮点。唱片题目就已经告诉你了:我有疑问。好了,不光头多年的O'Connor人到中年,又忍不住有话要说了。只不过,这个年龄了,它们是伴着心灵感悟而来的,不那么直接,但还是有冲击力的。所以,这是一张比较均衡的唱片,温婉柔情和慷慨气魄并举。久违了的叛逆少女尽管已成了大妈,但是大家愿意分享她的烟火气和“人情”味,那是活生生的生命和不屈的灵魂。
第一首“4th And Vine”,开篇背景就是动荡密匝的非洲鼓击,O'Connor处理这种迈着小碎步紧紧急迫的歌曲还是颇有功力的,编配也颇缭绕,预热一下。第二首“Reason With Me”,简直情深至极,让听的人心都化了,不是甜蜜,而是哀而不伤的隐忍。我们的行为到底有何理由?持续一生地,我们在问,在寻找。第三首“Old Lady”,爽朗稳健的音乐完全被O'Connor的演唱所把控,有力地向前推进,美声风格的和声渲染出一种超逸的情感氛围。第四首“Take Off Your Shoes”,中间的高潮部分让人回想起O'Connor早期的那些被强大情感驱动的令人震撼的演唱,而曲子开始和结尾的婉转低回与高潮的转呈对应让人听来回味良久。第五首“Back Where You Belong”,如同娓娓述说一个感人的故事一样,开始沉稳明丽,逐渐发展,最后在O'Connor的一遍一遍哀泣般重复演唱着的“Back where you belong,You must go by home”中隐于回响中...最后,说一下第九首“I Had A Baby”,叙事性和歌曲节奏结合恰到好处,中规中矩不张扬,O'Connor在演唱中的情感表达不温不火,是一首成熟冲和之作。
奔五十的O'Connor依然至情至性,依然在心灵里充满了爱和求问,并且为此而大无畏地歌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