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魅
1992年专辑Einsamkeit孤独
综述:
我们马上就要临近尾声了。第2张专辑带着梦幻的色彩,最为梦幻的色彩,旋转着来到了我的身边。令人难以抗拒的手风琴,吉他水晶般的小碎步,Tilo有些厚重和含糊的年轻的嗓音,伴着迷媚的色彩奔腾而至。只是这些彩虹似的色泽,还覆盖了一层挥之不去的灰度,让一切都像一场久远的回忆,带着些许破败,些许朦胧。在独自品尝的孤寂中,不禁叫人有些不知所措。该如何去安慰呢?
无论如何还是想说,这是最像乐队Logo的一张专辑,小丑苍白的心和满是油彩的欢快的脸,就是这样在欢快的节奏中唱啊唱……很多心情无从表达,更无从探索,一如封面上那惨白的阳光中,躬身躲在自己黑暗的阴影里的小丑本人。
我不能说这张专辑是成熟的,因为听到很多单调的声音编排,可是它不美吗?不,它美!Lacrimosa的美就在于它的用心表达,即使青涩,依然有着真实而质朴的美。
1.Tränen der Sehnsucht (Part I & II)渴望之泪(第一部分&第二部分)
喜欢这首曲子,它充满浪漫色彩的编排。童话般的钢琴和吉他,有些不知所措的人声。在独具Lacrimosa特色的漫长前奏中,我的思绪早已浸润到了主人公想呈现的世界,还有他的内心。
有些唐突地冲到前台的人声的处理有些古怪,总感觉被一层雾气包裹着,在平淡中好像有着悄悄的挣扎,尽管脸上还装着没事一样。
简单的旋律,像聊天一样口吻的高潮,在一次次演绎中一再创造着自己独具的意境。毫不激烈的节奏,试图埋没起哀伤的情绪,却恰恰在钢琴大段的抒情中和吉他一起偷偷泄露出来。中间有一段吉他的独奏非常有美国乡村乐的味道呃。而乐曲最后那一连串平静的管风琴如此温柔地结束了全曲。
相比CD,还是更欣赏他的现场,尤其是历史现场DVD,消除了中间所有华彩段落之后的独唱,显得更直逼人心,更具明显的失落感。
早期的音乐显然更为直指内心深处那些不为人知的过往。我是这么以为的。我记得在资料中看到说这首歌来源于什么童年的事件,但似乎也并不可靠。不过我相信,若非有非常深非常深的情感体验,是不能编排出这样披着半透明的彩色面纱下那绵长忧郁的音色的。
2.Reissende Blicke匆匆一瞥
音乐一开始的琴声又好像是衔接上一首的尾声。若非及时响起的凄惨的尖声(像断肢的声音!结合惨叫和木锯——再一次听得我胸口疼。只好放弃它了唉)作为背景,我真的会以为这只是一瞬间“匆匆一瞥”的凄美画面而已。
喜欢它的文字,如此诗意,充满悲剧意味。在人生的剧场中,讲述者是想说自己的光阴和席位只有“匆匆一瞥”的功夫吗?自己作为最微不足道的一个角色,可有可无,却仍然承受着无数的目光,尽管它们麻木,它们残忍——但是为什么要这样看着我呢?
——我又一次链接到两个场景。一个,01年的专辑,歌词说道“不要这样看着我,我不是动物!”,好像终于有敢于抬头说出来的反抗;另一个,《圣经•雅歌》里的那首婚宴歌,“你们为什么要看着她,好像观看玛哈念跳舞呢”,谐谑地感情,嗔问痴痴看着美丽新娘的来宾。这大悲与大喜,交融在一起,因为Tilo不可思议的二重唱的段落,淡淡地融为一体;因为流水般的钢琴,卷起了所有的情感,捧着一汪清泉,带到你的面前。
一遍遍忍着疼痛读着它的文字,忍着焦灼听流水冰凉的音乐冲刷着自己的伤口。蓦然却发现它用悲怆洗涤了我泥泞的心土,让我看到自己曾经经历的种种悲伤,它们的疮痂历历在目。我不知道该怎样理解它们,我不知道该怎样理解Tilo。为什么在他的歌曲里,我却看见了自己的伤痕;难道,我们在回味长在两个不同的人心里,完全相同的痛苦的种子?它们开的花,它们长的枝叶……怎么会这样呢。为什么我会体验到这样的情感呢,像对牧师忏悔一样,把自己的灵魂洗了又洗。
于是还是不愿意听它,不仅是因为自己疼;还因为每次听,都好像在触摸Tilo的疼。太痛了,那到底是什么呢?钢琴啊钢琴,请停止你的美吧。
3.Einsamkeit孤独
又是一首我好喜爱的曲子,爱它的音乐和文字。前奏仍然在衔接上面歌曲的氛围,和上一首歌曲的前奏很相似呢。若非那一声带着哭尽了泪水的哭腔说到:“孤独”,我也会和那些物质的观众一样忽略这里有一颗如此孤独的灵魂吧。(怎么样,连叙述的口吻也和上一首歌很像吧)
手风琴欢快却孤独的声音,节奏感强烈却温柔如水的色泽,还有Tilo变得空灵的美声(插一句,他现在好像不怎么唱美声了。强烈要求Tilo保护嗓子,Anne更是如此),都让情绪变得不知所措,欢快的节奏和貌似永恒的微笑并未治愈创痛,反而让未来变得如此迷茫。孤独的手风琴,反反复复在浓重的鼓点中欢腾,却突然戛然而止……
4.Diener eines Geistes灵魂之奴
前奏让我想到了93年的“风中之焰”哦。内心的风暴即将上演。仍然是那个空灵而单调的美声,夹杂着一点有气无力的低音,泛着抗争——却无力的味道。
瞬间音乐柔和起来,在挽歌一般的哼唱背景下,闪回着笑语、咳嗽、交谈声,仿佛一张张褪色的照片在面前默默地飘落。
然后声音再度转向,邪恶的喊叫和虚无飘渺的高音交替作答,整个人声又和缓和的哼唱背景互答——这都是“分裂的灵魂”所为?
这,又到底是为了什么呢。结尾一连串贝司有些狂乱的音调,淹没了一切答案,说:不要管我,不要管我!
5.Loblied auf die Zweisamkeit两个人的颂歌
前奏竟然是破碎的金属划过地面的叮当声,电子背景有着极为鬼魅的感觉。……于是出现了更为鬼魅的Tilo的人声。——我的天哪,真的好像是潜入教堂深处的魔鬼在夜晚游荡时发出来的邪恶的咒语!
如此绝望。用如此绝望的口吻叙述着其实并没有表达彻底的歌词,一切变得不可理喻起来。自暴自弃的语言和极为单调的背景,不断把人吸进绝望的黑洞中。
然后最为诡异的是,在中间居然有一段宛如东方宗教里的唱经声和着铃声大作!隐约可听得破裂的鼓声。我极为不理解这一段啊,除了营造诡异的气氛之外还有别的用意吗?
随后渐进人声,变得比之前厚重,背景像电影里的配乐一样波澜壮阔,非常优雅地结束了全曲。不能理解啊不能理解……
6.Bresso局内人
首先我的建议是,既然字面意思的话Tilo说标题是“在里面的人”的意思,我觉得他指的可能更接近于一种身体内两个灵魂在对话的感觉。这就像是自己的一部分在和另一部分对话。这个“局内人”,也许是就此而言,一如之前的“灵魂之奴”中,那些分裂的灵魂在互相反抗。
小提琴包裹着人声有气无力,带点愤怒却更多是无奈和自暴自弃的声音,配合得如此佳美。钢琴显得更为理性,总是不放过“警钟”和“命运”的角色。小提琴好像站在主人公一边讲述着:孤独,孤独。孤独。
带着哭腔和难以自制的情怀,请求,一再请求。这变成了一个迷。他的渴望之泪,他在人生剧场中的巨大痛苦,他分裂的灵魂在撕裂他自己,他绝望的孤独,他请求回来的那个——到底是什么?早期的Tilo的早期的音乐(好长一串定语!)——多的是一种外在情绪的剥离,既非内在的真实也非希望的关怀。我借这方宝地(……)再一次坚持自己的观点:09年的专辑使一次意味深长的回眸,是一次卸下心灵武装描述事实的颤抖中的尝试。
综述:
我们马上就要临近尾声了。第2张专辑带着梦幻的色彩,最为梦幻的色彩,旋转着来到了我的身边。令人难以抗拒的手风琴,吉他水晶般的小碎步,Tilo有些厚重和含糊的年轻的嗓音,伴着迷媚的色彩奔腾而至。只是这些彩虹似的色泽,还覆盖了一层挥之不去的灰度,让一切都像一场久远的回忆,带着些许破败,些许朦胧。在独自品尝的孤寂中,不禁叫人有些不知所措。该如何去安慰呢?
无论如何还是想说,这是最像乐队Logo的一张专辑,小丑苍白的心和满是油彩的欢快的脸,就是这样在欢快的节奏中唱啊唱……很多心情无从表达,更无从探索,一如封面上那惨白的阳光中,躬身躲在自己黑暗的阴影里的小丑本人。
我不能说这张专辑是成熟的,因为听到很多单调的声音编排,可是它不美吗?不,它美!Lacrimosa的美就在于它的用心表达,即使青涩,依然有着真实而质朴的美。
1.Tränen der Sehnsucht (Part I & II)渴望之泪(第一部分&第二部分)
喜欢这首曲子,它充满浪漫色彩的编排。童话般的钢琴和吉他,有些不知所措的人声。在独具Lacrimosa特色的漫长前奏中,我的思绪早已浸润到了主人公想呈现的世界,还有他的内心。
有些唐突地冲到前台的人声的处理有些古怪,总感觉被一层雾气包裹着,在平淡中好像有着悄悄的挣扎,尽管脸上还装着没事一样。
简单的旋律,像聊天一样口吻的高潮,在一次次演绎中一再创造着自己独具的意境。毫不激烈的节奏,试图埋没起哀伤的情绪,却恰恰在钢琴大段的抒情中和吉他一起偷偷泄露出来。中间有一段吉他的独奏非常有美国乡村乐的味道呃。而乐曲最后那一连串平静的管风琴如此温柔地结束了全曲。
相比CD,还是更欣赏他的现场,尤其是历史现场DVD,消除了中间所有华彩段落之后的独唱,显得更直逼人心,更具明显的失落感。
早期的音乐显然更为直指内心深处那些不为人知的过往。我是这么以为的。我记得在资料中看到说这首歌来源于什么童年的事件,但似乎也并不可靠。不过我相信,若非有非常深非常深的情感体验,是不能编排出这样披着半透明的彩色面纱下那绵长忧郁的音色的。
2.Reissende Blicke匆匆一瞥
音乐一开始的琴声又好像是衔接上一首的尾声。若非及时响起的凄惨的尖声(像断肢的声音!结合惨叫和木锯——再一次听得我胸口疼。只好放弃它了唉)作为背景,我真的会以为这只是一瞬间“匆匆一瞥”的凄美画面而已。
喜欢它的文字,如此诗意,充满悲剧意味。在人生的剧场中,讲述者是想说自己的光阴和席位只有“匆匆一瞥”的功夫吗?自己作为最微不足道的一个角色,可有可无,却仍然承受着无数的目光,尽管它们麻木,它们残忍——但是为什么要这样看着我呢?
——我又一次链接到两个场景。一个,01年的专辑,歌词说道“不要这样看着我,我不是动物!”,好像终于有敢于抬头说出来的反抗;另一个,《圣经•雅歌》里的那首婚宴歌,“你们为什么要看着她,好像观看玛哈念跳舞呢”,谐谑地感情,嗔问痴痴看着美丽新娘的来宾。这大悲与大喜,交融在一起,因为Tilo不可思议的二重唱的段落,淡淡地融为一体;因为流水般的钢琴,卷起了所有的情感,捧着一汪清泉,带到你的面前。
一遍遍忍着疼痛读着它的文字,忍着焦灼听流水冰凉的音乐冲刷着自己的伤口。蓦然却发现它用悲怆洗涤了我泥泞的心土,让我看到自己曾经经历的种种悲伤,它们的疮痂历历在目。我不知道该怎样理解它们,我不知道该怎样理解Tilo。为什么在他的歌曲里,我却看见了自己的伤痕;难道,我们在回味长在两个不同的人心里,完全相同的痛苦的种子?它们开的花,它们长的枝叶……怎么会这样呢。为什么我会体验到这样的情感呢,像对牧师忏悔一样,把自己的灵魂洗了又洗。
于是还是不愿意听它,不仅是因为自己疼;还因为每次听,都好像在触摸Tilo的疼。太痛了,那到底是什么呢?钢琴啊钢琴,请停止你的美吧。
3.Einsamkeit孤独
又是一首我好喜爱的曲子,爱它的音乐和文字。前奏仍然在衔接上面歌曲的氛围,和上一首歌曲的前奏很相似呢。若非那一声带着哭尽了泪水的哭腔说到:“孤独”,我也会和那些物质的观众一样忽略这里有一颗如此孤独的灵魂吧。(怎么样,连叙述的口吻也和上一首歌很像吧)
手风琴欢快却孤独的声音,节奏感强烈却温柔如水的色泽,还有Tilo变得空灵的美声(插一句,他现在好像不怎么唱美声了。强烈要求Tilo保护嗓子,Anne更是如此),都让情绪变得不知所措,欢快的节奏和貌似永恒的微笑并未治愈创痛,反而让未来变得如此迷茫。孤独的手风琴,反反复复在浓重的鼓点中欢腾,却突然戛然而止……
4.Diener eines Geistes灵魂之奴
前奏让我想到了93年的“风中之焰”哦。内心的风暴即将上演。仍然是那个空灵而单调的美声,夹杂着一点有气无力的低音,泛着抗争——却无力的味道。
瞬间音乐柔和起来,在挽歌一般的哼唱背景下,闪回着笑语、咳嗽、交谈声,仿佛一张张褪色的照片在面前默默地飘落。
然后声音再度转向,邪恶的喊叫和虚无飘渺的高音交替作答,整个人声又和缓和的哼唱背景互答——这都是“分裂的灵魂”所为?
这,又到底是为了什么呢。结尾一连串贝司有些狂乱的音调,淹没了一切答案,说:不要管我,不要管我!
5.Loblied auf die Zweisamkeit两个人的颂歌
前奏竟然是破碎的金属划过地面的叮当声,电子背景有着极为鬼魅的感觉。……于是出现了更为鬼魅的Tilo的人声。——我的天哪,真的好像是潜入教堂深处的魔鬼在夜晚游荡时发出来的邪恶的咒语!
如此绝望。用如此绝望的口吻叙述着其实并没有表达彻底的歌词,一切变得不可理喻起来。自暴自弃的语言和极为单调的背景,不断把人吸进绝望的黑洞中。
然后最为诡异的是,在中间居然有一段宛如东方宗教里的唱经声和着铃声大作!隐约可听得破裂的鼓声。我极为不理解这一段啊,除了营造诡异的气氛之外还有别的用意吗?
随后渐进人声,变得比之前厚重,背景像电影里的配乐一样波澜壮阔,非常优雅地结束了全曲。不能理解啊不能理解……
6.Bresso局内人
首先我的建议是,既然字面意思的话Tilo说标题是“在里面的人”的意思,我觉得他指的可能更接近于一种身体内两个灵魂在对话的感觉。这就像是自己的一部分在和另一部分对话。这个“局内人”,也许是就此而言,一如之前的“灵魂之奴”中,那些分裂的灵魂在互相反抗。
小提琴包裹着人声有气无力,带点愤怒却更多是无奈和自暴自弃的声音,配合得如此佳美。钢琴显得更为理性,总是不放过“警钟”和“命运”的角色。小提琴好像站在主人公一边讲述着:孤独,孤独。孤独。
带着哭腔和难以自制的情怀,请求,一再请求。这变成了一个迷。他的渴望之泪,他在人生剧场中的巨大痛苦,他分裂的灵魂在撕裂他自己,他绝望的孤独,他请求回来的那个——到底是什么?早期的Tilo的早期的音乐(好长一串定语!)——多的是一种外在情绪的剥离,既非内在的真实也非希望的关怀。我借这方宝地(……)再一次坚持自己的观点:09年的专辑使一次意味深长的回眸,是一次卸下心灵武装描述事实的颤抖中的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