辉煌啊,女神

1995年专辑-Inferno地狱
综述:
我已经写了很多篇,时间在身后倒退得越来越远,我却越来越茫然无措。看到Lacrimosa展现着各式各样的美,而Inferno是一条深深的分界线——沟通着此时的明朗多元,和彼时的孤寂阴冷。Inferno也是一座一眼望不到顶的山,也许当时的Lacrimosa也不知道在这座山的背后会是什么样的未来在等待,而有一件事是肯定的:没有这座山,就没有未来;没有这座山,就走不出坦途;没有这座山,不会是今天的格局。正是Lacrimosa自己创造,发现,并且越过了这座山。也只有它自己可以做到——那是属于它的一切。而我,作为一个普通的听者,怀着好奇回顾它的历程,一路回眸,也到达了这座山。方向却是完全相反。同时,我知道翻过这座山,背后是什么样的历史在等待着我。我体会到的是另一种忐忑,我同样不知道我们会如何彼此相见,是否心照不宣。
举个不恰当的例子(那你还举……)。比如90年出生的孩子就很难把自己分类,也不愿意把自己分类。在充斥着80后和90后的人群里,很是无奈又很是自豪地称呼自己为“90没后”(啊呀晦气!这是什么呀……)。临界线总是有点尴尬的,又总是体会到一种莫名其妙的责任。也许这就是极为特别的Inferno。
Inferno如此拥有了它的历史意义和伟力。也许它的音乐风格难以归类,甚至也不能和Stille相提并论地认为是实验性地探索金属和交响共融的风格。但是Inferno依然显得有种独特的姿态。我更愿意把Inferno所表达的意境想象成一个苦苦思索的人,在极度接近答案时猛然抬头的瞬间,恰恰在内心的痛苦和头顶的光明之间,诞生的那种半是迷离、半是渴望、半是相信、半是怀疑的眼神。
哦,谁能保证这和Anne的加入没有一点关系呢?
1. Intro序曲
Lacrimosa仅有的两首器乐演奏之一。有一种深沉恢弘的气概。的确特别适合于戏剧或是电影的开场曲。我也十分喜欢在它创作出来后,每一次的演出都拿它来开篇。背景鼓点就是有交响曲的氛围呢。而引子里有一点小小的鬼鬼祟祟的电子琴音正像缓缓拉开序幕的小人儿,你的面前不知不觉展开了一幅难以言表的图卷……
2. Kabinett der Sinne感觉的储藏室
相信很多人和我一样非常喜爱这首歌!开篇的前奏真是完美无瑕地延续了开篇的节奏和音律。而高音和低音的双重和声迈着沉重而又和缓的步调,把故事娓娓道来……
间奏和过渡乐句一向是Lacrimosa令人印象深刻的部分。而在这首歌中,长长的间奏丝毫没有拖沓之感,反而延续了那种长卷般的画面感。嗯,这首歌是不是很像赋格或是回旋曲的手法?每一次在重复中添加一种新的元素,不断充实着音乐本身。这也是音乐中的“螺旋上升”法则啊!
一气呵成的鼓点踩着重音把旋律推向新的篇章,第二段唱词,人声比先前更为直白有力。哦,我真是太喜欢Tilo编排的和声音律了。早期那些模糊的声音全凭这样稳重又内敛的声音衬托出和现在完全不一样的气氛!……哦,我只能说它美丽得异样!
接下来可能就是那段最抓住人心的高潮,加入了Anne飘飘忽忽的声音,一步一步,仿佛一条蠕虫在啃苹果一样,不慌不忙又是一口一口地啮咬着你的心!我更喜欢在历史演唱会DVD纪录片中,编排的那段三重唱,那简直是能让我一遍又一遍地着魔。我个人的口味还是更喜欢Tilo不要给自己的声音做后期处理,纯粹的人声天天然地融合在一起,更为质朴和震撼。那段高潮重复的几遍依旧延续了之前的风格,不断地添加新的元素,制造高潮之上的高潮。不知道发现没有,我认为这首歌就像是故事的第一章,你怀着要听故事的心情,它伪装成要讲故事的样子——其实却只是铺垫而已。于是只有当每一个音符在五线谱上都被诱惑得呆不住了,纷纷飞翔到你的耳朵边,才算是真正的进入Inferno的“音乐大厅”。
最后,我觉得这首歌的翻译很奇怪呢。我不是说翻译得不好,我的意思是,也许这首歌用了太多隐喻,可能需要每一个听者愿意花大力气好好理解一番。
3. Versiegelt glanzumströmt封闭的光流
轻轻的前奏仿佛那个终于肯坐下来好好讲一下故事的人,开始了他最为朴素无华的讲述。可是,他到底在说些什么呢?洗练的吉他颇有民谣的感觉。铺现出温和又有一点冷漠的音调。
人声含糊不清。背景旋律好像经过了一次转调?气氛变得抒情。主人公似乎在讲述者自己心中深深的痴情,在一阶一阶的上升中,鼓点和贝司喷薄欲出。背景瞬间转而变得辉煌灿烂。封闭的光流,我可不可以这样理解,就像一个光球,并不散射它的光芒。而看见光芒的人虽则发现了希望,却无法分享它的温暖,依然在无望中渴望……这似乎也正是Inferno这条分界线,这仰望真理的瞬间的眼神,所要讲述的东西吧。
最后的背景旋律走到了前景,速度和力量均有加强,预示着总有好的一面,一种不可避免的,决绝的态度。
4. No blind eyes can see失明的双目什么也看不见
听到这里我不得不再次说道,Lacrimosa的音乐那长长的前奏让人回味无穷,而在Inferno中给人的印象又尤为深刻。大提琴柔滑似水,小提琴(或是电子琴?)跳跃的节奏,鼓点不紧不慢贯穿着旋律,好像穿越于深深的内心。
这是Anne加入后的第一首歌。和我之前写过的那样,我非常喜欢Anne的这首歌,然而却是觉得她并未和Lacrimosa——和Tilo磨合起来。和97年的Not every pain hurts有异曲同工之妙。同样是童话仙境一样的氛围,诡异的半音上升和徘徊,一片潮湿朦胧的雾气。歌词也是同样,强调着你,你,你。我会注意到在99年以后Anne的歌注重于表达我,我,我们。这个我已经重复多次了,就不再提了。
这首歌还是有种哥特风格,阴郁、华丽,却又都不太过分。充满迷离,不现实的恍惚感。
最棒的就是吉他的拨弦。像一滴滴大大的油珠,缓缓地滑落下来,黏住了很多思绪,包裹了很多开裂的情感。
5. Schakal胡狼
首先我表明一下我的主观态度。我真的不是很喜欢它。这算不算得上是哥特风味十足的曲子呢?尽管在不知疲倦地听了一遍又一遍之后,我还是有所转变,不过这是对于现场演绎而言。而且越是现在的演绎我越是接受。嗯,不要理我吧,这些毕竟都和口味有关。
Anne的人声呼唤在我听来正是加强了哥特风的气氛渲染,暂按下不表。Tilo的人声和早期的专辑一样,总有种模模糊糊噎在喉咙里的感觉——即使没有做过后期处理也是如此。
好吧,更为可能的是,我并不太理解这首歌的文字。是啊,Tilo的文字是如此重要的钥匙。谁能告诉我,这首歌里出现的那么多人称代词,我,他,她——分别都代表了什么?还有天使?我始终没能读懂这首歌文字中最简单的人称指代,根本无从下手。只好意会那些诡异的气氛:天使,血迹,神庙,祭品,腐朽……配上一样诡异的音乐,迷失在其中,什么结果也得不到。于是我失去了共鸣。
可是,高潮部分还是非常美丽。Anne轻若游丝的和声,让一切都不知不觉走向了更为明朗的调性。另外,注意歌曲结束时候出现的一些电子效果!特别诡异的感觉!
对了,我喜欢这首歌的MV。虽然我必须承认,他们家的MV基本属于后现代,无法理解——但是,这个MV里的Tilo很美不是吗……
还有一个!单曲里这首歌的钢琴版很美很美!钢琴颇有异域风情的编排,还有Tilo在钢琴版里面没有处理成嘶喊的温和的声音,配合出全新的感觉。
6. Vermächtnis der Sonne太阳的遗愿
嗯!看到标题,我就喜欢!听到前奏,不得不再度感慨!多流畅的钢琴呀!多圆滑的吉他呀!然后,……唉多朦胧的Tilo呀……
好挣扎的旋律。这个遗愿,也仿佛是对过去不得已的告别,也是选择未来的毅然。简单而彻底的祈祷:我祈求更多,给我更多。撕裂的结局无法修补,但是还有深深的渴望无法熄灭。似乎没有高潮,似乎每一句话已经到达顶点。在经过长长的铺垫以后,原来在这首歌里把话说出来并不难。原来只是那一句:我爱你。
刺目的光芒,也许已经突破了“封闭的光流”,流淌到了心里,虽有不确定,虽有如此多的未知。然目标已屹立在前。
7. Copycat毫无主见的人
哦,请原谅我吧。我不得不再一次地啰嗦:这首歌的前奏怎么会那么美!我每次都想到“暴风雨夜”。
于是乎如我所愿,暴风雨般的旋律和鼓点还有疯狂的人声如暴风雨般砸落下来。
无论如何我说不上喜欢它,这也是口味问题而已。相比之下我仍然更喜欢现场,因为Tilo不用憋着嗓子……那好像也是指现在的现场,记得在历史现场DVD里他的声音变得更加让人疯狂了。他到底是怎么喊出来的呢!现在的演绎大约是喊不出来了,可是更有味道呢。
据说,这首愤怒的歌是因为某个乐队抄袭Lacrimosa,所以Tilo写了这首歌来发泄,唔,真是可爱!
8. Der Kelch des Lebens生活的高脚杯
是不是有很多人觉得这首歌是难得的“非杰作”呢!这个嘛我暂时保留意见,不过说它不出彩也未必过分:前奏就显露出来了。明显不如之前的乐曲,也明显赶不上未来几年的编曲。就歌词方面,我个人的体会是雕琢感太明显。就是说我觉得这首歌是为了主题而主题。
也许正因为此,它失去了它的初衷和应有的力量。但是抽离出来看,它仍然比较和缓悠长,Tilo的高音也非常好听。后来的背景以及鼓点也同样如此。听得到对之前好几首歌的呼应,比如“太阳的遗愿”和“封闭的光流”。最后突然惊醒的旋律被快速上升的节奏拖着跑了很远,一直到了无边的远方,舍不得沉寂的背景旋律仍然在拉长着这幅不断延伸的画卷……
当然,另一方面它也的确没有属于自己的明显独到之处。抽身出来讲,当我过度强调“事物的两面性”之时,其实只是因为我爱它没有那么深,这才诞生了冠冕堂皇的理由。
综述:
我已经写了很多篇,时间在身后倒退得越来越远,我却越来越茫然无措。看到Lacrimosa展现着各式各样的美,而Inferno是一条深深的分界线——沟通着此时的明朗多元,和彼时的孤寂阴冷。Inferno也是一座一眼望不到顶的山,也许当时的Lacrimosa也不知道在这座山的背后会是什么样的未来在等待,而有一件事是肯定的:没有这座山,就没有未来;没有这座山,就走不出坦途;没有这座山,不会是今天的格局。正是Lacrimosa自己创造,发现,并且越过了这座山。也只有它自己可以做到——那是属于它的一切。而我,作为一个普通的听者,怀着好奇回顾它的历程,一路回眸,也到达了这座山。方向却是完全相反。同时,我知道翻过这座山,背后是什么样的历史在等待着我。我体会到的是另一种忐忑,我同样不知道我们会如何彼此相见,是否心照不宣。
举个不恰当的例子(那你还举……)。比如90年出生的孩子就很难把自己分类,也不愿意把自己分类。在充斥着80后和90后的人群里,很是无奈又很是自豪地称呼自己为“90没后”(啊呀晦气!这是什么呀……)。临界线总是有点尴尬的,又总是体会到一种莫名其妙的责任。也许这就是极为特别的Inferno。
Inferno如此拥有了它的历史意义和伟力。也许它的音乐风格难以归类,甚至也不能和Stille相提并论地认为是实验性地探索金属和交响共融的风格。但是Inferno依然显得有种独特的姿态。我更愿意把Inferno所表达的意境想象成一个苦苦思索的人,在极度接近答案时猛然抬头的瞬间,恰恰在内心的痛苦和头顶的光明之间,诞生的那种半是迷离、半是渴望、半是相信、半是怀疑的眼神。
哦,谁能保证这和Anne的加入没有一点关系呢?
1. Intro序曲
Lacrimosa仅有的两首器乐演奏之一。有一种深沉恢弘的气概。的确特别适合于戏剧或是电影的开场曲。我也十分喜欢在它创作出来后,每一次的演出都拿它来开篇。背景鼓点就是有交响曲的氛围呢。而引子里有一点小小的鬼鬼祟祟的电子琴音正像缓缓拉开序幕的小人儿,你的面前不知不觉展开了一幅难以言表的图卷……
2. Kabinett der Sinne感觉的储藏室
相信很多人和我一样非常喜爱这首歌!开篇的前奏真是完美无瑕地延续了开篇的节奏和音律。而高音和低音的双重和声迈着沉重而又和缓的步调,把故事娓娓道来……
间奏和过渡乐句一向是Lacrimosa令人印象深刻的部分。而在这首歌中,长长的间奏丝毫没有拖沓之感,反而延续了那种长卷般的画面感。嗯,这首歌是不是很像赋格或是回旋曲的手法?每一次在重复中添加一种新的元素,不断充实着音乐本身。这也是音乐中的“螺旋上升”法则啊!
一气呵成的鼓点踩着重音把旋律推向新的篇章,第二段唱词,人声比先前更为直白有力。哦,我真是太喜欢Tilo编排的和声音律了。早期那些模糊的声音全凭这样稳重又内敛的声音衬托出和现在完全不一样的气氛!……哦,我只能说它美丽得异样!
接下来可能就是那段最抓住人心的高潮,加入了Anne飘飘忽忽的声音,一步一步,仿佛一条蠕虫在啃苹果一样,不慌不忙又是一口一口地啮咬着你的心!我更喜欢在历史演唱会DVD纪录片中,编排的那段三重唱,那简直是能让我一遍又一遍地着魔。我个人的口味还是更喜欢Tilo不要给自己的声音做后期处理,纯粹的人声天天然地融合在一起,更为质朴和震撼。那段高潮重复的几遍依旧延续了之前的风格,不断地添加新的元素,制造高潮之上的高潮。不知道发现没有,我认为这首歌就像是故事的第一章,你怀着要听故事的心情,它伪装成要讲故事的样子——其实却只是铺垫而已。于是只有当每一个音符在五线谱上都被诱惑得呆不住了,纷纷飞翔到你的耳朵边,才算是真正的进入Inferno的“音乐大厅”。
最后,我觉得这首歌的翻译很奇怪呢。我不是说翻译得不好,我的意思是,也许这首歌用了太多隐喻,可能需要每一个听者愿意花大力气好好理解一番。
3. Versiegelt glanzumströmt封闭的光流
轻轻的前奏仿佛那个终于肯坐下来好好讲一下故事的人,开始了他最为朴素无华的讲述。可是,他到底在说些什么呢?洗练的吉他颇有民谣的感觉。铺现出温和又有一点冷漠的音调。
人声含糊不清。背景旋律好像经过了一次转调?气氛变得抒情。主人公似乎在讲述者自己心中深深的痴情,在一阶一阶的上升中,鼓点和贝司喷薄欲出。背景瞬间转而变得辉煌灿烂。封闭的光流,我可不可以这样理解,就像一个光球,并不散射它的光芒。而看见光芒的人虽则发现了希望,却无法分享它的温暖,依然在无望中渴望……这似乎也正是Inferno这条分界线,这仰望真理的瞬间的眼神,所要讲述的东西吧。
最后的背景旋律走到了前景,速度和力量均有加强,预示着总有好的一面,一种不可避免的,决绝的态度。
4. No blind eyes can see失明的双目什么也看不见
听到这里我不得不再次说道,Lacrimosa的音乐那长长的前奏让人回味无穷,而在Inferno中给人的印象又尤为深刻。大提琴柔滑似水,小提琴(或是电子琴?)跳跃的节奏,鼓点不紧不慢贯穿着旋律,好像穿越于深深的内心。
这是Anne加入后的第一首歌。和我之前写过的那样,我非常喜欢Anne的这首歌,然而却是觉得她并未和Lacrimosa——和Tilo磨合起来。和97年的Not every pain hurts有异曲同工之妙。同样是童话仙境一样的氛围,诡异的半音上升和徘徊,一片潮湿朦胧的雾气。歌词也是同样,强调着你,你,你。我会注意到在99年以后Anne的歌注重于表达我,我,我们。这个我已经重复多次了,就不再提了。
这首歌还是有种哥特风格,阴郁、华丽,却又都不太过分。充满迷离,不现实的恍惚感。
最棒的就是吉他的拨弦。像一滴滴大大的油珠,缓缓地滑落下来,黏住了很多思绪,包裹了很多开裂的情感。
5. Schakal胡狼
首先我表明一下我的主观态度。我真的不是很喜欢它。这算不算得上是哥特风味十足的曲子呢?尽管在不知疲倦地听了一遍又一遍之后,我还是有所转变,不过这是对于现场演绎而言。而且越是现在的演绎我越是接受。嗯,不要理我吧,这些毕竟都和口味有关。
Anne的人声呼唤在我听来正是加强了哥特风的气氛渲染,暂按下不表。Tilo的人声和早期的专辑一样,总有种模模糊糊噎在喉咙里的感觉——即使没有做过后期处理也是如此。
好吧,更为可能的是,我并不太理解这首歌的文字。是啊,Tilo的文字是如此重要的钥匙。谁能告诉我,这首歌里出现的那么多人称代词,我,他,她——分别都代表了什么?还有天使?我始终没能读懂这首歌文字中最简单的人称指代,根本无从下手。只好意会那些诡异的气氛:天使,血迹,神庙,祭品,腐朽……配上一样诡异的音乐,迷失在其中,什么结果也得不到。于是我失去了共鸣。
可是,高潮部分还是非常美丽。Anne轻若游丝的和声,让一切都不知不觉走向了更为明朗的调性。另外,注意歌曲结束时候出现的一些电子效果!特别诡异的感觉!
对了,我喜欢这首歌的MV。虽然我必须承认,他们家的MV基本属于后现代,无法理解——但是,这个MV里的Tilo很美不是吗……
还有一个!单曲里这首歌的钢琴版很美很美!钢琴颇有异域风情的编排,还有Tilo在钢琴版里面没有处理成嘶喊的温和的声音,配合出全新的感觉。
6. Vermächtnis der Sonne太阳的遗愿
嗯!看到标题,我就喜欢!听到前奏,不得不再度感慨!多流畅的钢琴呀!多圆滑的吉他呀!然后,……唉多朦胧的Tilo呀……
好挣扎的旋律。这个遗愿,也仿佛是对过去不得已的告别,也是选择未来的毅然。简单而彻底的祈祷:我祈求更多,给我更多。撕裂的结局无法修补,但是还有深深的渴望无法熄灭。似乎没有高潮,似乎每一句话已经到达顶点。在经过长长的铺垫以后,原来在这首歌里把话说出来并不难。原来只是那一句:我爱你。
刺目的光芒,也许已经突破了“封闭的光流”,流淌到了心里,虽有不确定,虽有如此多的未知。然目标已屹立在前。
7. Copycat毫无主见的人
哦,请原谅我吧。我不得不再一次地啰嗦:这首歌的前奏怎么会那么美!我每次都想到“暴风雨夜”。
于是乎如我所愿,暴风雨般的旋律和鼓点还有疯狂的人声如暴风雨般砸落下来。
无论如何我说不上喜欢它,这也是口味问题而已。相比之下我仍然更喜欢现场,因为Tilo不用憋着嗓子……那好像也是指现在的现场,记得在历史现场DVD里他的声音变得更加让人疯狂了。他到底是怎么喊出来的呢!现在的演绎大约是喊不出来了,可是更有味道呢。
据说,这首愤怒的歌是因为某个乐队抄袭Lacrimosa,所以Tilo写了这首歌来发泄,唔,真是可爱!
8. Der Kelch des Lebens生活的高脚杯
是不是有很多人觉得这首歌是难得的“非杰作”呢!这个嘛我暂时保留意见,不过说它不出彩也未必过分:前奏就显露出来了。明显不如之前的乐曲,也明显赶不上未来几年的编曲。就歌词方面,我个人的体会是雕琢感太明显。就是说我觉得这首歌是为了主题而主题。
也许正因为此,它失去了它的初衷和应有的力量。但是抽离出来看,它仍然比较和缓悠长,Tilo的高音也非常好听。后来的背景以及鼓点也同样如此。听得到对之前好几首歌的呼应,比如“太阳的遗愿”和“封闭的光流”。最后突然惊醒的旋律被快速上升的节奏拖着跑了很远,一直到了无边的远方,舍不得沉寂的背景旋律仍然在拉长着这幅不断延伸的画卷……
当然,另一方面它也的确没有属于自己的明显独到之处。抽身出来讲,当我过度强调“事物的两面性”之时,其实只是因为我爱它没有那么深,这才诞生了冠冕堂皇的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