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Strauss Family的入门了解
施特劳斯家族是十九世纪奥地利维也纳有名的音乐世家。但我们现在一般提到作曲家施特劳斯父子,是指老约翰·施特劳斯(1804~1849)和他的三个儿子——小约翰·施特劳斯(1825~1899),约瑟夫·施特劳斯(1827~1870)和爱德华·施特劳斯(1835~1916)。
老约翰·施特劳斯,1804年3月14日出生在维也纳。老约翰·施特劳斯受父亲的影响,从小学小提琴,后来从师维也纳歌剧院提琴手伊格拉茨·冯·惠利。1817年以后,他在米夏爱尔·潘配领导的流行舞蹈乐队里拉中提琴。1819年,他又到约瑟夫·兰纳的维也纳圆舞曲乐队里拉琴,有时担任指挥。1825年,他和玛丽亚·安娜·施特赖姆结了婚,生了三个儿子,这时,他离开了兰纳,自己组了一个乐队,并为这些乐队写了不少乐曲。1849年9月25日,老约翰·施特劳斯在维也纳逝世,享年四十五岁。
老约翰·施特劳斯一生写过一百五十多首圆舞曲,几十首波尔卡和进行曲。但他的最大功绩,是他和作曲家约瑟夫·兰纳一起,共同奠定了维也纳圆舞曲的基础。在他们之前,圆舞曲比较慢,一小节里的三拍时值是一样的;而维也纳圆舞曲,第二拍和第三拍经常拖长一点,速度一般用的是小快板。从结构上讲,维也纳圆舞曲比一般圆舞曲复杂一些,它由序奏、三至五首小圆舞曲和尾声组成,而每首小圆舞曲又有两个旋律,它们还带反复,形成单二部曲式或单三部曲式。乐曲表达内容也比较深刻,因此,老约翰·施特劳斯被人们称之为“圆舞曲之父”。
老约翰·施特劳斯虽然写上了上百首圆舞曲,数十首波尔卡舞曲和进行曲,但是在他的作品里,影响最大、流行最广莫过于《拉德斯基进行曲》了。这支曲子是老约翰·施特劳斯于1848年写成的,编为作品228号。
小约翰·施特劳斯,老约翰·施特劳斯的长子,与父亲同名,奥地利著名的作曲家、指挥家、小提琴家,被世人誉为“圆舞曲之王”。1844年小约翰组成了自己的乐队,演奏本人和父亲的作品。1855—1865年应邀在圣彼得堡指挥夏季音乐会达十年。1863—1870年任皇室宫廷舞会指挥。后又从事轻歌剧的创作。
其创作以《蓝色多瑙河》、《维也纳森林的故事圆舞曲》、《艺术家的生活圆舞曲》、《春之声圆舞曲》和《安娜波尔卡》等一百二十余首维也纳圆舞曲著称。他曾带领乐队访问欧洲各国,使维也纳圆舞曲风靡全欧洲。他的圆舞曲独具特色,旋律酣畅,柔美动听,节奏自由,生机盎然,是每年维也纳新年音乐会演奏的主要曲目。他还作有《雷鸣电闪波尔卡》等一百二十多首源自捷克的波尔卡舞曲及几十首其他舞曲。1870年起创作了《蝙蝠》、《罗马狂欢节》、《阿里巴巴与四十大盗》、《吉卜赛男爵》等十六部轻歌剧,对于欧洲轻歌剧的发展有着相当深远的影响。
约瑟夫·施特劳斯,老约翰·施特劳斯的次子,常被亲朋昵称为佩皮(Pepi)。奥地利的轻音乐作曲家、指挥家、小提琴家。
约瑟夫·施特劳斯写过不少圆舞曲,不少至今天仍广受欢迎,还在经典音乐的保留曲目当中,而他的波尔卡和四对方舞曲也很受人欢迎。和他的兄弟相比,约瑟夫更喜欢较认真地谱写音乐,如在他的《动力圆舞曲》通过小调来表达沉思的情绪,这些不同都让人很容易自施特劳斯家族作品中分辨出约瑟夫的作品。最能表达约瑟夫个人风格的莫过于他所作的波尔卡马祖卡,如《蜻蜓波尔卡马祖卡》和《自由解放的妇女波尔卡马祖卡》等等。
爱德华·施特劳斯,老约翰·施特劳斯的幼子,家中昵称为艾迪(Edi)。奥地利的轻音乐作曲家、指挥家、小提琴家。他和两位哥哥小约翰·施特劳斯和约瑟夫·施特劳斯共同努力,成就了维也纳的施特劳斯音乐王朝。而他整个家族支配了19世纪维也纳的轻音乐时代,为历任奥地利皇帝和帝国的公卿贵族创作大量圆舞曲和波尔卡。
部分作品简介:
蓝色多瑙河圆舞曲
作于1866年。当时,小约翰·施特劳斯任维也纳宫廷舞会指挥。维也纳男声合唱协会的指挥赫尔贝克约请小约翰·施特劳斯为他的合唱队写一首合唱曲。这时的小约翰·施特劳斯虽已创作出数百首圆舞曲,但还没有创作过声乐作品。这首合唱曲的歌词是他请诗人哥涅尔特创作的。
1867年,这部作品在维也纳首演。因为当时的维也纳在普鲁士的围攻之下,人们正处于悲观、失望之中,因此作品也遭到不幸,首演失败。直到1868年二月,小约翰·施特劳斯住在维也纳郊区离多瑙河不远的布勒泰街五十四号时,把这部合唱曲改为管弦乐曲,在其中又增添了许多新的内容,并命名为《蓝色多瑙河》圆舞曲。
这部乐曲同年在巴黎公演时获得了极大的成功。仅仅几个月之后,这部作品就得以在美国公演。顷刻间,这首圆舞曲传遍了世界各大城市,后来竟成为作者最重要的代表作品。直至今日,这首乐曲仍然深受世界人民喜爱。在每年元旦维也纳举行的“新年音乐会”上,本曲甚至成了保留曲目。
乐曲由序奏、五个圆舞曲和尾声组成:
序奏开始时,小提琴在A大调上奏出徐缓的震音,好象是多瑙河的水波在轻柔地翻动。在这个背景上,圆号吹奏出这首乐曲最重要的一个动机,它象征着黎明的到来。第一圆舞曲描写了在多瑙河畔,陶醉在大自然中的人们翩翩起舞时的情景;第二圆舞曲首先在D大调上出现,巧妙而富于变化的第二圆舞曲描写了南阿尔卑斯山下的小姑娘们,穿着鹅绒舞裙在欢快地跳舞;突然乐曲转为降B大调,富于变化的色彩显得格外动人;第三圆舞曲属歌唱性旋律,这段音乐采用了切分节奏,给人以亲切新颖的感觉;第四圆舞曲在开始时节奏比较自由,琶音上行的旋律美妙得连作曲家本人也很得意,仿佛春意盎然,沁人心脾;第五圆舞曲是第四圆舞曲音乐情绪的继续和发展,只是转到A大调上。起伏、波浪式的旋律使人联想到在多瑙河上无忧无虑地荡舟时的情景。接下去的部分,是全曲的高潮和结尾。乐曲的结尾有两种,一种是合唱型结尾,接在第五圆舞曲之后,很短。另一种是管弦乐曲结尾,较长,依次再现了第三圆舞曲、第四圆舞曲及第一圆舞曲的主题,最后结束在疾风骤雨式的狂欢气氛之中。
皇帝圆舞曲
作于1889年秋,同年十月在柏林王宫庭园舞厅由作者亲自指挥进行首次演出,当时小约翰·施特劳斯已年过花甲。这首圆舞曲由序奏、四个小圆舞曲和尾声组成,其中序奏部分采用了并非圆舞曲节奏的2/2拍子。整个乐曲给人以端庄严肃、富丽堂皇的感觉。
序奏部分为C大调,2/2拍子,三部曲式。开始,乐队以从容不迫的速度揭示出具有典礼进行曲特点的音乐,仿佛是在舞会正式开始之前,人们纷纷步入舞池时的情景。序奏的最后,出现了富于男性特点的大提琴独奏旋律,极为抒情、优美,正是后来的第一圆舞曲主题的变奏形式,使人联想到男士们邀舞的场面。
第一圆舞曲为C大调,二部曲式。前半部分以徐缓的速度奏出优美动听的旋律,人们认为这是上了年纪的主宾起舞的场面,后半部分的音乐开始活跃起来,喻示着参加舞会的人们都开始翩翩起舞;第二圆舞曲为降A大调,二部曲式。流畅的旋律充分地体现出了施特劳斯圆舞曲所独具的特色;第三圆舞曲为C大调,二部曲式。第一段的音乐体现出富于变化的美;第二段音乐富于男性气质,气氛变得富丽堂皇,将乐曲推向了高潮;第四圆舞曲为F大调,三部曲式。活跃华丽的主题继续表现盛大的舞蹈场面。尾声部分依次对第一圆舞曲、第三圆舞曲和第一圆舞曲进行反复,最后乐曲在热烈的气氛之中结束。
春之声圆舞曲
作于1883年。当时小约翰·施特劳斯已年近六旬,但本曲依然充满活力,处处散发着青春的气息。据说小约翰·施特劳斯是在一个晚上就在钢琴上即兴创作出本曲的,因此本曲最早的版本是钢琴曲,后经剧作家填词而成为流行一时的声乐曲,直到现在,本曲的声乐版本仍然是许多花腔女高音十分喜爱的曲目。本曲的管弦乐版本也十分流行,百余年来一直深受世界人民喜爱。
本曲是小约翰·施特劳斯不朽的名作。作为一首圆舞曲,本曲与作者其他的圆舞曲迥然不同:它并不是典型的维也纳圆舞曲体裁,其节奏自由、充满变化,旋律生动而连贯,具有较强的欣赏性,很少用于伴舞,原谱中也没有注明各个段落,另外本曲还带有回旋曲的特征。全曲具有相当高的艺术性,雅俗共赏、经久不衰。曲中生动地描绘了大地回春、冰雪消融、一派生机的景象,宛如一幅色彩浓重的油画,永远保留住了大自然的春色。
本曲没有序奏,而是在四小节充沛的引子之后,贯穿全曲的第一主题(降B大调)随之出现,复杂而具有装饰音色彩的旋律给听众一种春意盎然的感觉;紧接着第二主题(F大调)进入,旋律趋于平和,但色彩依然生动;经过重复第一主题之后,优美的第三主题在竖琴的琶音伴奏之下缓缓进入,给人以春水荡漾般的舒畅感;第四主题运用大音程的跳动,显示出无穷无尽的活力;第五和第六主题略带一丝阴暗的色彩,仿佛是在描写春日里偶尔飘来的阴云;第七主题节奏自由,阴郁的气氛一扫而空,旋律又呈示出春天生机盎然的感觉;乐曲的结尾也较为简单,只是重复一遍第一主题之后,利用第一主题的旋律加以变奏,干净利落地结束全曲。
拨弦波尔卡
当这首由“施特劳斯兄弟”共同创作的独具特色的乐曲首演之时,曾引起不小的轰动。本曲仅由管弦乐队中的弦乐部分来演奏,而且所有的提琴都不像通常的演奏那样“用弓子拉奏”,而是放下弓子,一律采用手指拨奏,发出新奇而美妙的音响,整个弦乐部分依然显得和谐而有序。本曲由于采用提琴拨奏方式演奏,故音量较小。所以以现场聆听的效果为最佳,听CD光碟时,不妨适当放大音量,尽情从中感受提琴拨奏时发出的美妙音响。
乐曲的结构并不复杂,为三部曲式。主要主题的速度由慢至快,力度较弱,旋律流畅,仍然是典型的施特劳斯风格;乐曲的中部主题明显加大了力度,接着出现的半音下行力度减弱,十分优美。乐曲最后重复主要主题,在弦乐部分的整体拨弦齐奏中结束全曲。
来自维也纳的乡村燕子圆舞曲
作于1864年,管弦乐曲,同年9月6日在维也纳国民花园的露天音乐会上首次演出。这首乐曲取材于西尔贝·施泰因的长篇小说《奥地利的村燕》,小说描写的是阿尔卑斯山一对纯朴青年的爱情故事。这首作品是约瑟夫·施特劳斯的代表作之一。乐曲采用当时惯用的维也纳圆舞曲形式,由序奏、五首小圆舞曲与结尾组成。乐曲的序奏取材于阿尔卑斯山的民间曲调,生动描绘了阿尔卑斯山清新美丽的景色。作品的第一小圆舞曲最为著名,洋溢着纯朴的山野气息,具有浓厚的阿尔卑斯民间舞曲——连德勒舞曲的特色,长笛和双簧管交相辉映,出色地模仿着奥地利村燕的啼鸣声。乐曲始终让人感受到山野民间活泼而富于生活气息的魅力。
老约翰·施特劳斯,1804年3月14日出生在维也纳。老约翰·施特劳斯受父亲的影响,从小学小提琴,后来从师维也纳歌剧院提琴手伊格拉茨·冯·惠利。1817年以后,他在米夏爱尔·潘配领导的流行舞蹈乐队里拉中提琴。1819年,他又到约瑟夫·兰纳的维也纳圆舞曲乐队里拉琴,有时担任指挥。1825年,他和玛丽亚·安娜·施特赖姆结了婚,生了三个儿子,这时,他离开了兰纳,自己组了一个乐队,并为这些乐队写了不少乐曲。1849年9月25日,老约翰·施特劳斯在维也纳逝世,享年四十五岁。
老约翰·施特劳斯一生写过一百五十多首圆舞曲,几十首波尔卡和进行曲。但他的最大功绩,是他和作曲家约瑟夫·兰纳一起,共同奠定了维也纳圆舞曲的基础。在他们之前,圆舞曲比较慢,一小节里的三拍时值是一样的;而维也纳圆舞曲,第二拍和第三拍经常拖长一点,速度一般用的是小快板。从结构上讲,维也纳圆舞曲比一般圆舞曲复杂一些,它由序奏、三至五首小圆舞曲和尾声组成,而每首小圆舞曲又有两个旋律,它们还带反复,形成单二部曲式或单三部曲式。乐曲表达内容也比较深刻,因此,老约翰·施特劳斯被人们称之为“圆舞曲之父”。
老约翰·施特劳斯虽然写上了上百首圆舞曲,数十首波尔卡舞曲和进行曲,但是在他的作品里,影响最大、流行最广莫过于《拉德斯基进行曲》了。这支曲子是老约翰·施特劳斯于1848年写成的,编为作品228号。
小约翰·施特劳斯,老约翰·施特劳斯的长子,与父亲同名,奥地利著名的作曲家、指挥家、小提琴家,被世人誉为“圆舞曲之王”。1844年小约翰组成了自己的乐队,演奏本人和父亲的作品。1855—1865年应邀在圣彼得堡指挥夏季音乐会达十年。1863—1870年任皇室宫廷舞会指挥。后又从事轻歌剧的创作。
其创作以《蓝色多瑙河》、《维也纳森林的故事圆舞曲》、《艺术家的生活圆舞曲》、《春之声圆舞曲》和《安娜波尔卡》等一百二十余首维也纳圆舞曲著称。他曾带领乐队访问欧洲各国,使维也纳圆舞曲风靡全欧洲。他的圆舞曲独具特色,旋律酣畅,柔美动听,节奏自由,生机盎然,是每年维也纳新年音乐会演奏的主要曲目。他还作有《雷鸣电闪波尔卡》等一百二十多首源自捷克的波尔卡舞曲及几十首其他舞曲。1870年起创作了《蝙蝠》、《罗马狂欢节》、《阿里巴巴与四十大盗》、《吉卜赛男爵》等十六部轻歌剧,对于欧洲轻歌剧的发展有着相当深远的影响。
约瑟夫·施特劳斯,老约翰·施特劳斯的次子,常被亲朋昵称为佩皮(Pepi)。奥地利的轻音乐作曲家、指挥家、小提琴家。
约瑟夫·施特劳斯写过不少圆舞曲,不少至今天仍广受欢迎,还在经典音乐的保留曲目当中,而他的波尔卡和四对方舞曲也很受人欢迎。和他的兄弟相比,约瑟夫更喜欢较认真地谱写音乐,如在他的《动力圆舞曲》通过小调来表达沉思的情绪,这些不同都让人很容易自施特劳斯家族作品中分辨出约瑟夫的作品。最能表达约瑟夫个人风格的莫过于他所作的波尔卡马祖卡,如《蜻蜓波尔卡马祖卡》和《自由解放的妇女波尔卡马祖卡》等等。
爱德华·施特劳斯,老约翰·施特劳斯的幼子,家中昵称为艾迪(Edi)。奥地利的轻音乐作曲家、指挥家、小提琴家。他和两位哥哥小约翰·施特劳斯和约瑟夫·施特劳斯共同努力,成就了维也纳的施特劳斯音乐王朝。而他整个家族支配了19世纪维也纳的轻音乐时代,为历任奥地利皇帝和帝国的公卿贵族创作大量圆舞曲和波尔卡。
部分作品简介:
蓝色多瑙河圆舞曲
作于1866年。当时,小约翰·施特劳斯任维也纳宫廷舞会指挥。维也纳男声合唱协会的指挥赫尔贝克约请小约翰·施特劳斯为他的合唱队写一首合唱曲。这时的小约翰·施特劳斯虽已创作出数百首圆舞曲,但还没有创作过声乐作品。这首合唱曲的歌词是他请诗人哥涅尔特创作的。
1867年,这部作品在维也纳首演。因为当时的维也纳在普鲁士的围攻之下,人们正处于悲观、失望之中,因此作品也遭到不幸,首演失败。直到1868年二月,小约翰·施特劳斯住在维也纳郊区离多瑙河不远的布勒泰街五十四号时,把这部合唱曲改为管弦乐曲,在其中又增添了许多新的内容,并命名为《蓝色多瑙河》圆舞曲。
这部乐曲同年在巴黎公演时获得了极大的成功。仅仅几个月之后,这部作品就得以在美国公演。顷刻间,这首圆舞曲传遍了世界各大城市,后来竟成为作者最重要的代表作品。直至今日,这首乐曲仍然深受世界人民喜爱。在每年元旦维也纳举行的“新年音乐会”上,本曲甚至成了保留曲目。
乐曲由序奏、五个圆舞曲和尾声组成:
序奏开始时,小提琴在A大调上奏出徐缓的震音,好象是多瑙河的水波在轻柔地翻动。在这个背景上,圆号吹奏出这首乐曲最重要的一个动机,它象征着黎明的到来。第一圆舞曲描写了在多瑙河畔,陶醉在大自然中的人们翩翩起舞时的情景;第二圆舞曲首先在D大调上出现,巧妙而富于变化的第二圆舞曲描写了南阿尔卑斯山下的小姑娘们,穿着鹅绒舞裙在欢快地跳舞;突然乐曲转为降B大调,富于变化的色彩显得格外动人;第三圆舞曲属歌唱性旋律,这段音乐采用了切分节奏,给人以亲切新颖的感觉;第四圆舞曲在开始时节奏比较自由,琶音上行的旋律美妙得连作曲家本人也很得意,仿佛春意盎然,沁人心脾;第五圆舞曲是第四圆舞曲音乐情绪的继续和发展,只是转到A大调上。起伏、波浪式的旋律使人联想到在多瑙河上无忧无虑地荡舟时的情景。接下去的部分,是全曲的高潮和结尾。乐曲的结尾有两种,一种是合唱型结尾,接在第五圆舞曲之后,很短。另一种是管弦乐曲结尾,较长,依次再现了第三圆舞曲、第四圆舞曲及第一圆舞曲的主题,最后结束在疾风骤雨式的狂欢气氛之中。
皇帝圆舞曲
作于1889年秋,同年十月在柏林王宫庭园舞厅由作者亲自指挥进行首次演出,当时小约翰·施特劳斯已年过花甲。这首圆舞曲由序奏、四个小圆舞曲和尾声组成,其中序奏部分采用了并非圆舞曲节奏的2/2拍子。整个乐曲给人以端庄严肃、富丽堂皇的感觉。
序奏部分为C大调,2/2拍子,三部曲式。开始,乐队以从容不迫的速度揭示出具有典礼进行曲特点的音乐,仿佛是在舞会正式开始之前,人们纷纷步入舞池时的情景。序奏的最后,出现了富于男性特点的大提琴独奏旋律,极为抒情、优美,正是后来的第一圆舞曲主题的变奏形式,使人联想到男士们邀舞的场面。
第一圆舞曲为C大调,二部曲式。前半部分以徐缓的速度奏出优美动听的旋律,人们认为这是上了年纪的主宾起舞的场面,后半部分的音乐开始活跃起来,喻示着参加舞会的人们都开始翩翩起舞;第二圆舞曲为降A大调,二部曲式。流畅的旋律充分地体现出了施特劳斯圆舞曲所独具的特色;第三圆舞曲为C大调,二部曲式。第一段的音乐体现出富于变化的美;第二段音乐富于男性气质,气氛变得富丽堂皇,将乐曲推向了高潮;第四圆舞曲为F大调,三部曲式。活跃华丽的主题继续表现盛大的舞蹈场面。尾声部分依次对第一圆舞曲、第三圆舞曲和第一圆舞曲进行反复,最后乐曲在热烈的气氛之中结束。
春之声圆舞曲
作于1883年。当时小约翰·施特劳斯已年近六旬,但本曲依然充满活力,处处散发着青春的气息。据说小约翰·施特劳斯是在一个晚上就在钢琴上即兴创作出本曲的,因此本曲最早的版本是钢琴曲,后经剧作家填词而成为流行一时的声乐曲,直到现在,本曲的声乐版本仍然是许多花腔女高音十分喜爱的曲目。本曲的管弦乐版本也十分流行,百余年来一直深受世界人民喜爱。
本曲是小约翰·施特劳斯不朽的名作。作为一首圆舞曲,本曲与作者其他的圆舞曲迥然不同:它并不是典型的维也纳圆舞曲体裁,其节奏自由、充满变化,旋律生动而连贯,具有较强的欣赏性,很少用于伴舞,原谱中也没有注明各个段落,另外本曲还带有回旋曲的特征。全曲具有相当高的艺术性,雅俗共赏、经久不衰。曲中生动地描绘了大地回春、冰雪消融、一派生机的景象,宛如一幅色彩浓重的油画,永远保留住了大自然的春色。
本曲没有序奏,而是在四小节充沛的引子之后,贯穿全曲的第一主题(降B大调)随之出现,复杂而具有装饰音色彩的旋律给听众一种春意盎然的感觉;紧接着第二主题(F大调)进入,旋律趋于平和,但色彩依然生动;经过重复第一主题之后,优美的第三主题在竖琴的琶音伴奏之下缓缓进入,给人以春水荡漾般的舒畅感;第四主题运用大音程的跳动,显示出无穷无尽的活力;第五和第六主题略带一丝阴暗的色彩,仿佛是在描写春日里偶尔飘来的阴云;第七主题节奏自由,阴郁的气氛一扫而空,旋律又呈示出春天生机盎然的感觉;乐曲的结尾也较为简单,只是重复一遍第一主题之后,利用第一主题的旋律加以变奏,干净利落地结束全曲。
拨弦波尔卡
当这首由“施特劳斯兄弟”共同创作的独具特色的乐曲首演之时,曾引起不小的轰动。本曲仅由管弦乐队中的弦乐部分来演奏,而且所有的提琴都不像通常的演奏那样“用弓子拉奏”,而是放下弓子,一律采用手指拨奏,发出新奇而美妙的音响,整个弦乐部分依然显得和谐而有序。本曲由于采用提琴拨奏方式演奏,故音量较小。所以以现场聆听的效果为最佳,听CD光碟时,不妨适当放大音量,尽情从中感受提琴拨奏时发出的美妙音响。
乐曲的结构并不复杂,为三部曲式。主要主题的速度由慢至快,力度较弱,旋律流畅,仍然是典型的施特劳斯风格;乐曲的中部主题明显加大了力度,接着出现的半音下行力度减弱,十分优美。乐曲最后重复主要主题,在弦乐部分的整体拨弦齐奏中结束全曲。
来自维也纳的乡村燕子圆舞曲
作于1864年,管弦乐曲,同年9月6日在维也纳国民花园的露天音乐会上首次演出。这首乐曲取材于西尔贝·施泰因的长篇小说《奥地利的村燕》,小说描写的是阿尔卑斯山一对纯朴青年的爱情故事。这首作品是约瑟夫·施特劳斯的代表作之一。乐曲采用当时惯用的维也纳圆舞曲形式,由序奏、五首小圆舞曲与结尾组成。乐曲的序奏取材于阿尔卑斯山的民间曲调,生动描绘了阿尔卑斯山清新美丽的景色。作品的第一小圆舞曲最为著名,洋溢着纯朴的山野气息,具有浓厚的阿尔卑斯民间舞曲——连德勒舞曲的特色,长笛和双簧管交相辉映,出色地模仿着奥地利村燕的啼鸣声。乐曲始终让人感受到山野民间活泼而富于生活气息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