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剑无锋,大巧不工
故乡的馈赠
发现白水,是一个偶然,一个后来被证实为惊喜的偶然。
那时刚开始接触外国的一些新民谣,都是些比较具有民族特色的作品。不论是保加利亚的Irfan,还是匈牙利的The Moon And The Nightspirit,都在自己的音乐中注入了民族性的忧郁、神秘的气质,不同程度地赋予了暗黑的色彩。对于中国的新民谣,我则一无所知。
白水老师的出现,填补了我心中的这块空白。
我接触他的第一张专辑,是零九年的《雨来》。我感到惊讶,居然有这么一个奇怪的大叔,荒腔走板地用四川话唱民谣。这些歌词,有的模仿了乡土民歌的口语化,诙谐幽默;有的却又是悉心写就的诗词,文采不俗。
他的音乐让我感到亲切。我开始关注这个自称“白水”的怪人,听了他过去的几张专辑,关注他的豆瓣主页。这个宜宾的音乐诗人面目可亲,一脸的福气相,颇有成都出土的东汉说唱俑的气韵。
白水的作品在中国新民谣界是一流的。若不是在《Lonely Planet》上面看到了关于他的介绍,我都不敢相信他有如此的影响力。至此,中国新民谣已经有了自己成熟的风格,而这之中最具特色的一支,就来自于故乡四川。
白水新民谣的发展脉络
梳理一下白水作品的脉络,能够很清晰地感受到他的变化。
《雨来》的专辑文案介绍说,这是白水最好听的一张专辑。此话不假。在此之前,他已经积淀了两张四川新民谣专辑,一张是零七年的《时间》,一张零八年的《冬》。此外,白水也曾发起过一个叫做Bloody Woods的新民谣计划,一帮四川音乐人聚在一起,创作欧洲中世纪风格的民谣。
我不太了解欧洲新民谣与中国新民谣两者之间,究竟是相对独立地各自发展,还是前者对后者有较大的影响和推动作用。但显而易见的是,Bloody Woods计划,是在往欧洲新民谣的那个路子上靠。跨文化的题材,暗黑的风格,模仿痕迹显著的编曲方式,还有从国外请来的客座演唱,反映出来的其实是一群年轻的音乐人在曲折的成长道路上的探索。
Bloody Woods的影响延续到了白水的前两张四川新民谣专辑。尽管题材转向了本民族的乡土人情,甚至把范围缩小到了四川宜宾,但编曲上显得比较生硬,没有成功地本土化,也没有自成体系。在音乐风格上,欧洲新民谣的暗黑和忧郁似乎无法成功地移植过来,使得作品里出现了一种“为赋新词强说愁”的尴尬,音乐的精神气质,既不是欧洲的,也不是中国的,更不是四川的。
然而到了《雨来》,白水似乎一下子就成熟了。
从编曲上来说,中国民族乐器的运用,比起之前更加灵活自如,整体风格也更加浑然一体了。在唱法上,白水也放开了自己,不再拘谨,虽是荒腔走板,却醇厚有味。个别作品里,柔美的客座女声与男声交织在一起,一阴一阳,刚柔相济。歌词则体现出了两种可能性,一种是乡土民歌的诙谐路子,一种是诗词的优美笔调。前者有些昙花一现的感觉,不过后者在后来的《花十三楼主人》中则彻底发扬光大了。
《雨来》这张专辑,四川味更浓了,也彰显了更为成熟的民族特色。当时的我,窃以为这就是白水老师的高峰之作。只是没想到,后来的《花十三楼主人》,更是让人拍案叫绝。
《花十三楼主人》:比《雨来》更高的境界
在《雨来》之中,我听到了一丝黄霑的味道。
香港的电影音乐大侠——黄霑,他的作品大家都熟悉,《新上海滩》、《男儿当自强》、《倩女幽魂》等等。最经典的,当属《沧海一声笑》。这首歌是很美的,只是,不论是其唱法也好,精神观照也好,现在大多数人的心中不具备相应的审美范式,感知不到它的美。当然,我更倾向于认为,这种审美范式从来都是小众的。
《沧海一声笑》无疑是潇洒豪迈的,跟黄霑的为人一样。林青霞说,自己最记得的就是黄霑在世时“哈哈哈”的豪迈笑声。但是,此般潇洒豪迈之人,偏偏就是重情重义之人。放荡不羁的歌声背后,其实正是一种无法挣脱的孤独。
用这种审美去理解白水,就不难解释为什么《雨来》里头既有癫狂之至的《顽僧》,又有催人泪下的《巴山夜雨纷纷》。比起《时间》和《冬》两张专辑,《雨来》里的白水同时放开了自己的嗓子和感情,听者自然能够感觉到真挚的情感。
《花十三楼主人》继承和发扬了《雨来》中的很多闪光点。比如,在《美人吟》这首歌里,柔美的客座女声不再只是男声的陪村,而是独立出来,自成一体,句句都是灵动的川韵。歌词方面,虽然乡土民歌的诙谐路子不见了,但是优美的诗词笔调却彻底发扬光大,词的意味也更加深厚。编曲也是浑然一体,乐器演奏更加自如;不排斥贝斯这样的乐器,并且跟民族乐器搭配起来还十分和谐。
《花十三楼主人》继承和发扬了《雨来》中的很多闪光点。比如,在《美人吟》这首歌里,柔美的客座女声不再只是男声的陪村,而是独立出来,自成一体,句句都是灵动的川韵。歌词方面,虽然乡土民歌的诙谐路子不见了,但是优美的诗词笔调却彻底发扬光大,词的意味也更加深厚。编曲也是浑然一体,乐器演奏更加自如;不排斥贝斯这样的乐器,并且跟民族乐器搭配起来还十分和谐。
如果说《雨来》时期的白水,还在思考悲伤与忧愁,并以独特的抒情方式,乃至于让人在癫狂之中体味忧愁,以此获得审美体验;那么《花十三楼主人》时期的白水,已经忘却了忧愁,转而挖掘更深层次的生活哲理。白水的新民谣,不再局限于怀古之情,对历史风物的留恋、沉溺,也开始讨论人生观、价值观的问题,追寻一种乐观、豁达的生活态度。
《顽僧》里的癫狂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人之初》、《白痴人》里的顽皮和活泼,甚至妖狂——诡异至极,却是一种更加质朴、更加自由的风味。要驾驭这种风格,功力不够的人可是要弄巧成拙的。返璞归真的白水,让性灵在音乐之中更加自由地流淌、挥洒,让人不得不拍手称奇。
而《清风沐浴》、《中秋》等几支音乐,则是充满禅意。《山行》、《轻舟漫游》、《梧桐桑》等具有文人生活画面感的题材,对于白水来说也已经是得心应手。《花十三楼主人》无疑是点题之作。“要问今日何处去,柴米油盐酱醋茶。要问今生何处去,水田黄牛大西瓜。”这样的生活哲理,正是统领整张专辑的精神纲领。专辑以《立夏》开头的佛寺铜磐敲响的第一声打头,最后以一首空灵的《白鸟滩》收官,结尾处仍是铜磐声声,首尾照应。整个作品气质连贯,宛若天成,实属佳作。
白水的朋友雨来在《花十三楼主人》的专辑文案里介绍花十三楼时写道:“人皆异之,不知其何所来,亦不知何所居。间有烹茶煮酒及谈笑之声,依稀玄妙,人莫能解。或以为一佛一道,然终未现,后渐传为‘花十三楼主人’。”
很难说白水的音乐里到底是禅意更深,还是道法自然的精神更重,或者是更难捉摸的佛道合一。真正不难看出的,是白水心中的那份文人般的生活理想。也正是对这份理想的共鸣,不时地提醒着我们这些久居城市的人,莫让匆忙的脚步声,吞没灵魂的喘息。
发现白水,是一个偶然,一个后来被证实为惊喜的偶然。
那时刚开始接触外国的一些新民谣,都是些比较具有民族特色的作品。不论是保加利亚的Irfan,还是匈牙利的The Moon And The Nightspirit,都在自己的音乐中注入了民族性的忧郁、神秘的气质,不同程度地赋予了暗黑的色彩。对于中国的新民谣,我则一无所知。
白水老师的出现,填补了我心中的这块空白。
我接触他的第一张专辑,是零九年的《雨来》。我感到惊讶,居然有这么一个奇怪的大叔,荒腔走板地用四川话唱民谣。这些歌词,有的模仿了乡土民歌的口语化,诙谐幽默;有的却又是悉心写就的诗词,文采不俗。
他的音乐让我感到亲切。我开始关注这个自称“白水”的怪人,听了他过去的几张专辑,关注他的豆瓣主页。这个宜宾的音乐诗人面目可亲,一脸的福气相,颇有成都出土的东汉说唱俑的气韵。
白水的作品在中国新民谣界是一流的。若不是在《Lonely Planet》上面看到了关于他的介绍,我都不敢相信他有如此的影响力。至此,中国新民谣已经有了自己成熟的风格,而这之中最具特色的一支,就来自于故乡四川。
白水新民谣的发展脉络
梳理一下白水作品的脉络,能够很清晰地感受到他的变化。
《雨来》的专辑文案介绍说,这是白水最好听的一张专辑。此话不假。在此之前,他已经积淀了两张四川新民谣专辑,一张是零七年的《时间》,一张零八年的《冬》。此外,白水也曾发起过一个叫做Bloody Woods的新民谣计划,一帮四川音乐人聚在一起,创作欧洲中世纪风格的民谣。
我不太了解欧洲新民谣与中国新民谣两者之间,究竟是相对独立地各自发展,还是前者对后者有较大的影响和推动作用。但显而易见的是,Bloody Woods计划,是在往欧洲新民谣的那个路子上靠。跨文化的题材,暗黑的风格,模仿痕迹显著的编曲方式,还有从国外请来的客座演唱,反映出来的其实是一群年轻的音乐人在曲折的成长道路上的探索。
Bloody Woods的影响延续到了白水的前两张四川新民谣专辑。尽管题材转向了本民族的乡土人情,甚至把范围缩小到了四川宜宾,但编曲上显得比较生硬,没有成功地本土化,也没有自成体系。在音乐风格上,欧洲新民谣的暗黑和忧郁似乎无法成功地移植过来,使得作品里出现了一种“为赋新词强说愁”的尴尬,音乐的精神气质,既不是欧洲的,也不是中国的,更不是四川的。
然而到了《雨来》,白水似乎一下子就成熟了。
从编曲上来说,中国民族乐器的运用,比起之前更加灵活自如,整体风格也更加浑然一体了。在唱法上,白水也放开了自己,不再拘谨,虽是荒腔走板,却醇厚有味。个别作品里,柔美的客座女声与男声交织在一起,一阴一阳,刚柔相济。歌词则体现出了两种可能性,一种是乡土民歌的诙谐路子,一种是诗词的优美笔调。前者有些昙花一现的感觉,不过后者在后来的《花十三楼主人》中则彻底发扬光大了。
《雨来》这张专辑,四川味更浓了,也彰显了更为成熟的民族特色。当时的我,窃以为这就是白水老师的高峰之作。只是没想到,后来的《花十三楼主人》,更是让人拍案叫绝。
《花十三楼主人》:比《雨来》更高的境界
在《雨来》之中,我听到了一丝黄霑的味道。
香港的电影音乐大侠——黄霑,他的作品大家都熟悉,《新上海滩》、《男儿当自强》、《倩女幽魂》等等。最经典的,当属《沧海一声笑》。这首歌是很美的,只是,不论是其唱法也好,精神观照也好,现在大多数人的心中不具备相应的审美范式,感知不到它的美。当然,我更倾向于认为,这种审美范式从来都是小众的。
《沧海一声笑》无疑是潇洒豪迈的,跟黄霑的为人一样。林青霞说,自己最记得的就是黄霑在世时“哈哈哈”的豪迈笑声。但是,此般潇洒豪迈之人,偏偏就是重情重义之人。放荡不羁的歌声背后,其实正是一种无法挣脱的孤独。
用这种审美去理解白水,就不难解释为什么《雨来》里头既有癫狂之至的《顽僧》,又有催人泪下的《巴山夜雨纷纷》。比起《时间》和《冬》两张专辑,《雨来》里的白水同时放开了自己的嗓子和感情,听者自然能够感觉到真挚的情感。
《花十三楼主人》继承和发扬了《雨来》中的很多闪光点。比如,在《美人吟》这首歌里,柔美的客座女声不再只是男声的陪村,而是独立出来,自成一体,句句都是灵动的川韵。歌词方面,虽然乡土民歌的诙谐路子不见了,但是优美的诗词笔调却彻底发扬光大,词的意味也更加深厚。编曲也是浑然一体,乐器演奏更加自如;不排斥贝斯这样的乐器,并且跟民族乐器搭配起来还十分和谐。
《花十三楼主人》继承和发扬了《雨来》中的很多闪光点。比如,在《美人吟》这首歌里,柔美的客座女声不再只是男声的陪村,而是独立出来,自成一体,句句都是灵动的川韵。歌词方面,虽然乡土民歌的诙谐路子不见了,但是优美的诗词笔调却彻底发扬光大,词的意味也更加深厚。编曲也是浑然一体,乐器演奏更加自如;不排斥贝斯这样的乐器,并且跟民族乐器搭配起来还十分和谐。
如果说《雨来》时期的白水,还在思考悲伤与忧愁,并以独特的抒情方式,乃至于让人在癫狂之中体味忧愁,以此获得审美体验;那么《花十三楼主人》时期的白水,已经忘却了忧愁,转而挖掘更深层次的生活哲理。白水的新民谣,不再局限于怀古之情,对历史风物的留恋、沉溺,也开始讨论人生观、价值观的问题,追寻一种乐观、豁达的生活态度。
《顽僧》里的癫狂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人之初》、《白痴人》里的顽皮和活泼,甚至妖狂——诡异至极,却是一种更加质朴、更加自由的风味。要驾驭这种风格,功力不够的人可是要弄巧成拙的。返璞归真的白水,让性灵在音乐之中更加自由地流淌、挥洒,让人不得不拍手称奇。
而《清风沐浴》、《中秋》等几支音乐,则是充满禅意。《山行》、《轻舟漫游》、《梧桐桑》等具有文人生活画面感的题材,对于白水来说也已经是得心应手。《花十三楼主人》无疑是点题之作。“要问今日何处去,柴米油盐酱醋茶。要问今生何处去,水田黄牛大西瓜。”这样的生活哲理,正是统领整张专辑的精神纲领。专辑以《立夏》开头的佛寺铜磐敲响的第一声打头,最后以一首空灵的《白鸟滩》收官,结尾处仍是铜磐声声,首尾照应。整个作品气质连贯,宛若天成,实属佳作。
白水的朋友雨来在《花十三楼主人》的专辑文案里介绍花十三楼时写道:“人皆异之,不知其何所来,亦不知何所居。间有烹茶煮酒及谈笑之声,依稀玄妙,人莫能解。或以为一佛一道,然终未现,后渐传为‘花十三楼主人’。”
很难说白水的音乐里到底是禅意更深,还是道法自然的精神更重,或者是更难捉摸的佛道合一。真正不难看出的,是白水心中的那份文人般的生活理想。也正是对这份理想的共鸣,不时地提醒着我们这些久居城市的人,莫让匆忙的脚步声,吞没灵魂的喘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