懷念的人啊 等你的來到

當我把所有歌曲在播放器裡排好歌序填好信息點下播放的那一刻,我竟然害怕得立馬點下了暫停鍵。等了三年,我突然發現我好怕聽到新的什麽,又害怕聽不到新的什麽——或許就是所謂的超越,害怕超越,又害怕沒有超越——我想你懂的。
再次按下播放鍵,2012的前奏出來,我不停去確認我是否點錯了歌——怎麼說呢,這是一張太不五月天的五月天。從曲風到編曲整個好像都脫離了五月天的一貫風格,那些宏大得如史詩般的弦樂、如歌舞劇般的輕喜配樂抑或——我說不出太專業的詞,但認真聽過前幾張和這一張的人你一定懂我要說的。
可是聽完一遍,我又不得不說,它是一張全然只有五月天做的出來的五月天。那大段大段與旋律的情緒總是唱著反調的歌詞,那種全盤情緒鋪陳的概念感,那些哪怕只是一個歌曲順序哪怕只是一首歌曲長度都藏著心思都在訴說主題的細節,就連原本單獨聽來無感的情歌我都突然覺得被賦予了不一樣的意義。這些通通都是只有他們才做得到的啊。
面對這樣的作品,我想有好多話值得說呢,卻又驚覺陳信宏的歌詞五月天的音符裏面好像把什麽都寫了,就像他們說的,聽就好了。
真的,聽就好了,好的作品是應該自己去感受的,聽音樂是太自私的事情,說不清道不明。所以我說的話,你同意也好,不同意也好,大可不必當真,不過是一些自私的感受罷了。
比起明日版我更喜歡末日版,或許就是因為它的那股末世感。從頭到尾,一個小時,讓人有種喘不過氣來的窒息感。那些音符和歌詞像是當頭的一個棒喝,像是爲了趕在末日之前急切地將世間的殘忍與遺憾一一地呈現在你的眼前,想要狠狠地敲醒你。
而比起藍三的青澀夢想、為愛的宏大世愛以及後青的人生悲喜,這張專輯的每一首歌都像是在你面前硬生生剝開這個世界的一切——包括你自己。它質問得你啞口無言,卻又像當頭的棒喝,非逼得你清醒地去面對,去省思在末日之前你走過的這些路經歷的這些事,然後又抓著你站在那個不知道是否存在的末日面前非逼著你去面對將來的自己。
這是一張坦誠的專輯,坦誠地面對大多數人違心的人生,面對社會裡令人沮喪的現實,也面對生活中常常被我們忽略掉的感恩。而這些直逼到心裡又從心裡映射到生活的東西,卻裹著一層與它本身並不相符的外衣。那些歡快的旋律,針刺般的文字,矛盾且和諧地依存著,成了五月天最擅長的一種敘事方式。
說實在的,這真是一張一點也不懂得討好市場的專輯——無論是那個過於擴大一點也不迎合如今這個小情小愛的社會的主題、那些豐盛到炸掉的編曲或者是那大段大段沒有重複的歌詞。但你可以看出來,這是一張成長了的專輯。那些說他們變了或者說他們沒有變的人,我只能說這是他們的成長歷練累積下該有的心態,難道你不覺得如果現在的他們寫出的還是藍三的話那這十幾年也差不多就是白活了嗎?
有人說陳信宏寫詞開始制式化了,從某種程度上來說,這種說法我是同意的。我想比起寫詞,早期所說的填詞其實更確切,它是在往一個瓶子裡面填沙子,再怎麼倒你也不能超出瓶子。陳信宏的制式就是詞曲咬合——詞是基於曲之上進行的創作,它不是漫無邊際的,它是有框架的。但瓶子裡面的沙倒得多還是少是什麽形狀卻是可以不同的。陳信宏厲害的地方就是他的詞是咬合著曲的,但同時又不是爲旋律做襯飾的,抽離了旋律又可以獨立存活獨立講述屬於它自己的故事與情感的。
說句實話這些歌詞確實沒有讓我驚豔,而話又說回來,除了當年的擁抱至今沒有一首歌的歌詞(不僅是陳信宏的)讓我覺得驚豔。但驚不驚豔又有什麽重要呢?文字需要的不是驚豔,而是經得起推敲,經得起你看上五遍十遍乃至百遍千遍。很多人覺得驚豔的詞卻常常是辭藻的華麗堆砌,因為它第一眼就能讓你覺得美得不行,但你沒法往更裏面去看。就像一個大奶妹站你面前看得你鼻血直流,可是你一不小心扯掉她的內衣,幹,墊的!我的意思是,文字要有內容,它應該是可以讓你溫故而知新的,經得起你不斷成長從而不斷挖掘的。
而陳信宏對於用框架講故事這件事確實已經爐火純青了,所以才有辦法做到快歌慢歌都能讓那麼多人流淚,他的歌詞是有生命力的,好像是你在回憶自己的故事一般,感同身受。
我從來不敢寫五月天的樂評,正是因為我總覺得陳信宏把要寫的全寫在歌詞裡了,而他沒寫的全是自私而無法分享的東西。正像這篇,我好像寫了好多,又覺得自己好像什麽也沒寫好。
但是對於我這個哭點頗高的人來說,整張專輯我只哭了一次,就是《乾杯》。
我想那些叫著陳信宏變了五月天變了的人,結尾的那句正適合唱給你們聽呢。
「時間都停了 他們都回來了
懷念的人啊 等你的來到」
五月天一直在成長,但從來沒有忘記過初衷。所以那些沉浸在過去不停懷念的人啊,他們在這裡,等著你們的來到。
再次按下播放鍵,2012的前奏出來,我不停去確認我是否點錯了歌——怎麼說呢,這是一張太不五月天的五月天。從曲風到編曲整個好像都脫離了五月天的一貫風格,那些宏大得如史詩般的弦樂、如歌舞劇般的輕喜配樂抑或——我說不出太專業的詞,但認真聽過前幾張和這一張的人你一定懂我要說的。
可是聽完一遍,我又不得不說,它是一張全然只有五月天做的出來的五月天。那大段大段與旋律的情緒總是唱著反調的歌詞,那種全盤情緒鋪陳的概念感,那些哪怕只是一個歌曲順序哪怕只是一首歌曲長度都藏著心思都在訴說主題的細節,就連原本單獨聽來無感的情歌我都突然覺得被賦予了不一樣的意義。這些通通都是只有他們才做得到的啊。
面對這樣的作品,我想有好多話值得說呢,卻又驚覺陳信宏的歌詞五月天的音符裏面好像把什麽都寫了,就像他們說的,聽就好了。
真的,聽就好了,好的作品是應該自己去感受的,聽音樂是太自私的事情,說不清道不明。所以我說的話,你同意也好,不同意也好,大可不必當真,不過是一些自私的感受罷了。
比起明日版我更喜歡末日版,或許就是因為它的那股末世感。從頭到尾,一個小時,讓人有種喘不過氣來的窒息感。那些音符和歌詞像是當頭的一個棒喝,像是爲了趕在末日之前急切地將世間的殘忍與遺憾一一地呈現在你的眼前,想要狠狠地敲醒你。
而比起藍三的青澀夢想、為愛的宏大世愛以及後青的人生悲喜,這張專輯的每一首歌都像是在你面前硬生生剝開這個世界的一切——包括你自己。它質問得你啞口無言,卻又像當頭的棒喝,非逼得你清醒地去面對,去省思在末日之前你走過的這些路經歷的這些事,然後又抓著你站在那個不知道是否存在的末日面前非逼著你去面對將來的自己。
這是一張坦誠的專輯,坦誠地面對大多數人違心的人生,面對社會裡令人沮喪的現實,也面對生活中常常被我們忽略掉的感恩。而這些直逼到心裡又從心裡映射到生活的東西,卻裹著一層與它本身並不相符的外衣。那些歡快的旋律,針刺般的文字,矛盾且和諧地依存著,成了五月天最擅長的一種敘事方式。
說實在的,這真是一張一點也不懂得討好市場的專輯——無論是那個過於擴大一點也不迎合如今這個小情小愛的社會的主題、那些豐盛到炸掉的編曲或者是那大段大段沒有重複的歌詞。但你可以看出來,這是一張成長了的專輯。那些說他們變了或者說他們沒有變的人,我只能說這是他們的成長歷練累積下該有的心態,難道你不覺得如果現在的他們寫出的還是藍三的話那這十幾年也差不多就是白活了嗎?
有人說陳信宏寫詞開始制式化了,從某種程度上來說,這種說法我是同意的。我想比起寫詞,早期所說的填詞其實更確切,它是在往一個瓶子裡面填沙子,再怎麼倒你也不能超出瓶子。陳信宏的制式就是詞曲咬合——詞是基於曲之上進行的創作,它不是漫無邊際的,它是有框架的。但瓶子裡面的沙倒得多還是少是什麽形狀卻是可以不同的。陳信宏厲害的地方就是他的詞是咬合著曲的,但同時又不是爲旋律做襯飾的,抽離了旋律又可以獨立存活獨立講述屬於它自己的故事與情感的。
說句實話這些歌詞確實沒有讓我驚豔,而話又說回來,除了當年的擁抱至今沒有一首歌的歌詞(不僅是陳信宏的)讓我覺得驚豔。但驚不驚豔又有什麽重要呢?文字需要的不是驚豔,而是經得起推敲,經得起你看上五遍十遍乃至百遍千遍。很多人覺得驚豔的詞卻常常是辭藻的華麗堆砌,因為它第一眼就能讓你覺得美得不行,但你沒法往更裏面去看。就像一個大奶妹站你面前看得你鼻血直流,可是你一不小心扯掉她的內衣,幹,墊的!我的意思是,文字要有內容,它應該是可以讓你溫故而知新的,經得起你不斷成長從而不斷挖掘的。
而陳信宏對於用框架講故事這件事確實已經爐火純青了,所以才有辦法做到快歌慢歌都能讓那麼多人流淚,他的歌詞是有生命力的,好像是你在回憶自己的故事一般,感同身受。
我從來不敢寫五月天的樂評,正是因為我總覺得陳信宏把要寫的全寫在歌詞裡了,而他沒寫的全是自私而無法分享的東西。正像這篇,我好像寫了好多,又覺得自己好像什麽也沒寫好。
但是對於我這個哭點頗高的人來說,整張專輯我只哭了一次,就是《乾杯》。
我想那些叫著陳信宏變了五月天變了的人,結尾的那句正適合唱給你們聽呢。
「時間都停了 他們都回來了
懷念的人啊 等你的來到」
五月天一直在成長,但從來沒有忘記過初衷。所以那些沉浸在過去不停懷念的人啊,他們在這裡,等著你們的來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