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为君之故 翩翩舞到今
五月份看过一次现场,也写了观后感,但一直觉得写的浅薄,过后又看了几次视频,悟出许多门道,那么再写一些评论吧。
我打五女拜寿喜欢上浙百,自陆唐喜欢上茅茅,但梁祝却让我开始对茅和郭小男这对夫妻档对于越剧的改造和实验感兴趣,但我不建议别的剧团也这样,毕竟这是一种主观细化和个人主义色彩浓厚的风格,必须有强势的理念和深厚的艺术审美来做护驾,否则便是不伦不类,偏离正道。
看这场戏之前恰好看了上越版本的梁祝,整场戏演员唱腔醇厚,情绪饱满,满堂喝彩。做功,架势,流派韵味无一不到。这是一种中规中矩的风格,我曾在楼台会上因为梁祝二人的悲切情绪和哀鸣唱腔而心有所动,乐队伴奏的鼓点急促有力,几乎能把人的心震动。
过后回想,除掉那些唱和情绪感染,我从这场戏里还得到了什么,我既不同情山伯也不为英台悲戚,只是看一台戏,由着早已既定的剧情让我体验悲喜,如风过无痕般留不下什么感慨。梁祝的故事被许多形式演绎,却都避不开单调划一,毫无悬念的架构。反反复复,心生厌倦。
戏需要好嗓子来提供唱段供人赏听,但在剧场的舞台上,没有人会满足于单是听觉上的简单摄取,就我而言,我更关注的是整体,从各个感官摄入而来综合得到的感觉,以及渲染出的意境。
我欣赏浙百每一部戏都能构建出一个属于自己的美学体系,比如梁祝的浪漫与美丽。
舞台是镜框式的,背景色是幽蓝深邃的,舞台是简洁大气的。服装色彩亦是素雅不胡乱堆砌。开唱是一段童声,静谧幽远,一下子将世外纷乱隔绝,让人入了看戏的氛围。这种形式于我,比鼓乐齐奏的热闹喧天要好的多。
我看的版本是茅和章益清的。
这部戏有两种情绪让我动容而难以释怀。悲和喜,非常极致,非常入心。
回十八是喜到了极致。当书生们手中折扇与衣袖齐齐翻飞舞动时,那种喜悦之情也被发散到了极致,像是一种充入云霄的痛快淋漓,这是一种身段上的情绪渲染,我很喜欢。有人说这场戏是一群书生跳扇子舞,完全失去了回18的个人功底展现的作用。其实细看,不难发现,书生并不是实在的,而是山伯回忆里梁祝二人的踪影幻象和他心底被放大夸张并复制出的意象。放在舞台上,并不与山伯有直接的对手戏,而是随着他的回忆与心情而动,而舞。这一点与陆唐钗头凤的蒙太奇效果到有异曲同工之妙了。
而悲的极致便是山伯之死和英台祷墓。
茅的这一段,虽是小生的角色,却隐隐让我觉到老生的悲怆与苍劲。她在求变,从94年的专场开始,她不愿复制。小生的型,老生的魂,想来即是如此,她不像君安那般风华意气,俊美清朗了,但却有一份沉淀下的大家气息,王者风范,有时候觉得她妖异惑人,眉眼神情到了难分雌雄的境界,她扮演的男人,都带了一份真男子的强势,却有百炼成柔的味道,叫人欲罢不能。
山伯之死这一段,她穿白衣,折扇在手,拖着长长的束发,坐在那儿。有一瞬间,我觉得她演的是一个幽魂,万念俱灰,身心俱损,只是还有执着一念,留恋人间。她唱的第一句,执扇儿犹见你来到身边,唱词倒是一般,却有类似老生的拖腔令我情动,能有什么能使人从一个少年人憔悴如此,苍老如此?情殇,心殇。
茅的嗓子已不能和当年比,尹派的小腔她很少用,这部梁祝倒是有几处体现,用来体现山伯的儒雅风度,君子礼数,很到位。我对她有一些小小期待,我喜欢她嗓子里的苍老味道,不单薄,有余韵,何不就此走这样路子,用小生的型去塑老生的魂,她也渐渐在尝试摸索,比如新戏吴越王,以及传说中的封箱戏李渔,这些都是我对她老生风格的期待。毕竟越剧里多是年轻公子,老生只是龙套,而茅,能否改变这个格局?
关于英台祷墓,这一段,是现场里让我最惊喜最感慨的一段戏。
我不喜欢传统版的带有民间哭丧风格的哭灵,虽听来字字泣血,声声催泪,但缺少了舞台上一份让人赏心悦目的观看意韵。情绪的承载方式有很多,可以适当修饰。
浙百版本的英台祷墓,从英台身穿白衣素服出场到她踏着火焰花雨走入墓碑告终。整场戏完成的非常有致,从悲戚哀鸣,到声泪俱下,再到坚守不屈,再到后来的无悔奔赴。英台有一个明显的心境变化,在这悲剧的设定里对了一份自我救赎和无怨无悔的力道。
我最喜欢最后章益清身披大红嫁衣,展开折扇,微微行礼,告别尘世,转身从容走向梁山伯墓碑的画面,那一刻她是含着笑意的,完全没有恨意和悲愤。这是她自己的选择,自我的追求。
而特效也不是传统版的阴风阵阵,天气变色。而是从地上席卷而起的花瓣,配合灯光营造出火焰纷飞的奇妙效果,有一种凤凰涅槃,浴火而重生的感觉。这一刻,英台是笑着的,而我们看戏人,却是哭的不能自己。
结尾的化蝶,没有身段,没有蝴蝶衣,没有台上飞舞的蹁跹感,而是一对人,手持折扇,踏花而来,风力带起她们的长袖,翩然欲飞。无声无言,万千感慨化作心内惊叹。
她们做到了以无声叙事传情,给人以情绪上的触动与感染。
其实,这是我一直推崇的表演方式。
我打五女拜寿喜欢上浙百,自陆唐喜欢上茅茅,但梁祝却让我开始对茅和郭小男这对夫妻档对于越剧的改造和实验感兴趣,但我不建议别的剧团也这样,毕竟这是一种主观细化和个人主义色彩浓厚的风格,必须有强势的理念和深厚的艺术审美来做护驾,否则便是不伦不类,偏离正道。
看这场戏之前恰好看了上越版本的梁祝,整场戏演员唱腔醇厚,情绪饱满,满堂喝彩。做功,架势,流派韵味无一不到。这是一种中规中矩的风格,我曾在楼台会上因为梁祝二人的悲切情绪和哀鸣唱腔而心有所动,乐队伴奏的鼓点急促有力,几乎能把人的心震动。
过后回想,除掉那些唱和情绪感染,我从这场戏里还得到了什么,我既不同情山伯也不为英台悲戚,只是看一台戏,由着早已既定的剧情让我体验悲喜,如风过无痕般留不下什么感慨。梁祝的故事被许多形式演绎,却都避不开单调划一,毫无悬念的架构。反反复复,心生厌倦。
戏需要好嗓子来提供唱段供人赏听,但在剧场的舞台上,没有人会满足于单是听觉上的简单摄取,就我而言,我更关注的是整体,从各个感官摄入而来综合得到的感觉,以及渲染出的意境。
我欣赏浙百每一部戏都能构建出一个属于自己的美学体系,比如梁祝的浪漫与美丽。
舞台是镜框式的,背景色是幽蓝深邃的,舞台是简洁大气的。服装色彩亦是素雅不胡乱堆砌。开唱是一段童声,静谧幽远,一下子将世外纷乱隔绝,让人入了看戏的氛围。这种形式于我,比鼓乐齐奏的热闹喧天要好的多。
我看的版本是茅和章益清的。
这部戏有两种情绪让我动容而难以释怀。悲和喜,非常极致,非常入心。
回十八是喜到了极致。当书生们手中折扇与衣袖齐齐翻飞舞动时,那种喜悦之情也被发散到了极致,像是一种充入云霄的痛快淋漓,这是一种身段上的情绪渲染,我很喜欢。有人说这场戏是一群书生跳扇子舞,完全失去了回18的个人功底展现的作用。其实细看,不难发现,书生并不是实在的,而是山伯回忆里梁祝二人的踪影幻象和他心底被放大夸张并复制出的意象。放在舞台上,并不与山伯有直接的对手戏,而是随着他的回忆与心情而动,而舞。这一点与陆唐钗头凤的蒙太奇效果到有异曲同工之妙了。
而悲的极致便是山伯之死和英台祷墓。
茅的这一段,虽是小生的角色,却隐隐让我觉到老生的悲怆与苍劲。她在求变,从94年的专场开始,她不愿复制。小生的型,老生的魂,想来即是如此,她不像君安那般风华意气,俊美清朗了,但却有一份沉淀下的大家气息,王者风范,有时候觉得她妖异惑人,眉眼神情到了难分雌雄的境界,她扮演的男人,都带了一份真男子的强势,却有百炼成柔的味道,叫人欲罢不能。
山伯之死这一段,她穿白衣,折扇在手,拖着长长的束发,坐在那儿。有一瞬间,我觉得她演的是一个幽魂,万念俱灰,身心俱损,只是还有执着一念,留恋人间。她唱的第一句,执扇儿犹见你来到身边,唱词倒是一般,却有类似老生的拖腔令我情动,能有什么能使人从一个少年人憔悴如此,苍老如此?情殇,心殇。
茅的嗓子已不能和当年比,尹派的小腔她很少用,这部梁祝倒是有几处体现,用来体现山伯的儒雅风度,君子礼数,很到位。我对她有一些小小期待,我喜欢她嗓子里的苍老味道,不单薄,有余韵,何不就此走这样路子,用小生的型去塑老生的魂,她也渐渐在尝试摸索,比如新戏吴越王,以及传说中的封箱戏李渔,这些都是我对她老生风格的期待。毕竟越剧里多是年轻公子,老生只是龙套,而茅,能否改变这个格局?
关于英台祷墓,这一段,是现场里让我最惊喜最感慨的一段戏。
我不喜欢传统版的带有民间哭丧风格的哭灵,虽听来字字泣血,声声催泪,但缺少了舞台上一份让人赏心悦目的观看意韵。情绪的承载方式有很多,可以适当修饰。
浙百版本的英台祷墓,从英台身穿白衣素服出场到她踏着火焰花雨走入墓碑告终。整场戏完成的非常有致,从悲戚哀鸣,到声泪俱下,再到坚守不屈,再到后来的无悔奔赴。英台有一个明显的心境变化,在这悲剧的设定里对了一份自我救赎和无怨无悔的力道。
我最喜欢最后章益清身披大红嫁衣,展开折扇,微微行礼,告别尘世,转身从容走向梁山伯墓碑的画面,那一刻她是含着笑意的,完全没有恨意和悲愤。这是她自己的选择,自我的追求。
而特效也不是传统版的阴风阵阵,天气变色。而是从地上席卷而起的花瓣,配合灯光营造出火焰纷飞的奇妙效果,有一种凤凰涅槃,浴火而重生的感觉。这一刻,英台是笑着的,而我们看戏人,却是哭的不能自己。
结尾的化蝶,没有身段,没有蝴蝶衣,没有台上飞舞的蹁跹感,而是一对人,手持折扇,踏花而来,风力带起她们的长袖,翩然欲飞。无声无言,万千感慨化作心内惊叹。
她们做到了以无声叙事传情,给人以情绪上的触动与感染。
其实,这是我一直推崇的表演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