頭擺的你,毛辮長長

一年六個月前,金曲獎頒獎,然後我們都在網上找這張專輯,這首歌。在豆瓣寫下“想聽”。
沒想到,過去了一年六個月,這張專輯還是了無踪影,甚至想在網上從台灣代購,淘寶也沒有。
那一年的頒獎,有女生用客家話唱日式輕搖滾;那一年的頒獎,有老女人用客家話唱這張爵士。都聽得你毛骨悚然,嗯,母語的你。
第一次聽,在頒獎禮上,沒有歌詞,總把「頭擺的你」(從前的你,「頭擺」和頭沒半點關係的)聽成「頭擺的人」(從前的人),歌詞也聽不太真切。從前的人呢,覺得異常蒼涼,尤其是這把五十歲女人低沉沙啞的聲音唱來。
直到很後來,才知道這是首寫給歌手七十歲母親的歌,寫她的青春。於是有了「還記得,還記得,還記得」,於是有了「頭擺的你,毛辮長長」——「毛辮」是辮子。聽得毛骨悚然,汗毛直豎。
這「毛骨悚然」,不是「毛骨悚然」,而是雞皮疙瘩。是金魚說,有人,竟然用你最熟悉的母語來寫歌,唱歌,還不是傳統音樂,不是現代民歌,而是當代音樂、流行音樂。而且方言寫歌總是有直接質樸的肉麻,作者從不逃避它。
實在是太肉麻了。
沒想到,過去了一年六個月,這張專輯還是了無踪影,甚至想在網上從台灣代購,淘寶也沒有。
那一年的頒獎,有女生用客家話唱日式輕搖滾;那一年的頒獎,有老女人用客家話唱這張爵士。都聽得你毛骨悚然,嗯,母語的你。
第一次聽,在頒獎禮上,沒有歌詞,總把「頭擺的你」(從前的你,「頭擺」和頭沒半點關係的)聽成「頭擺的人」(從前的人),歌詞也聽不太真切。從前的人呢,覺得異常蒼涼,尤其是這把五十歲女人低沉沙啞的聲音唱來。
直到很後來,才知道這是首寫給歌手七十歲母親的歌,寫她的青春。於是有了「還記得,還記得,還記得」,於是有了「頭擺的你,毛辮長長」——「毛辮」是辮子。聽得毛骨悚然,汗毛直豎。
這「毛骨悚然」,不是「毛骨悚然」,而是雞皮疙瘩。是金魚說,有人,竟然用你最熟悉的母語來寫歌,唱歌,還不是傳統音樂,不是現代民歌,而是當代音樂、流行音樂。而且方言寫歌總是有直接質樸的肉麻,作者從不逃避它。
實在是太肉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