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朋友的一张碟
一个朋友的音乐碟送给你,郑重的签了名,但是你放在家里很久从来没有拿出来听过,久到觉得对不起朋友。不过之所以能觉得对不起是因为一直没忘记那里还有一盘碟,要听的,只是不知道哪天听,这就是贺西格的《白驹》。终于在一个失眠的深夜里,停掉了所有其它的音乐,把《白驹》放出来,也补一篇亏欠贺西格的文字。虽然从来没答应过他给他写什么,但是好几个文章里提到过他了,不给他单写点东西总是很歉疚。
在听这盘碟之前我就知道,我不会用饱蘸热情地文字去赞美他的音乐,我熟悉他的音乐,在太多的地方听过了,就像熟悉他这个人,一个朋友,你不会在生活中每天用热烈的语言歌颂自己的朋友,他也不打算让你这样歌颂他。
很早以前,大概7年了,我刚刚认识贺西格的时候,他就说过“我拉马头琴就是因为我喜欢,我也不想比谁好,能怎么怎么样。”那时候,我们都很年轻,这么年轻就这么不思进取,我觉得不可理解,于此同时,我总是觉得他的琴声里没有那种热烈的、汹涌的、牵魂动魄的、撕心裂肺的或者其它各种极端情绪,总之就是不过瘾。尽管如此,你可以说他是漫不经心的,但他是绝不是不用心的。等到很多年以后,我开始欣赏他这种漫不经心,才明白为什么那么多人喜欢他。
莫日根达赖是我和贺西格共同的朋友,一位老大哥,三、四年前的一天我们几个朋友聊天,说起贺西格,那时候我们都认识他很久了,莫大哥说:“他现在是很了不起的马头琴手了,很多人崇拜他,就是我们不觉得。”其实不是不觉得,觉得了,不过大家都不当一回事,因为他自己不当一回事,他周围的人也就不会因为他的成功感到任何压力。
贺西格其实是一个非常质朴非常实在的人,有时候觉得他聪明得要紧,有时候觉得他稀里糊涂的。我并不经常和贺西格见面,但是我们俩却有很多次“抬杠”经历。不久前的一次,贺西格抬杠抬得急了,说我第一次听见驴叫是一种声音,下次听见另一种驴叫的声音就认为那个声音是错的,并且当场学了两种驴的叫声,真是哭笑不得。他还说如果是个美国大学教授说了什么我就信,他一个牧民家的孩子说话我不信呢!其实还真不是这样,我访问那么多牧民,怎么会不信他们?后来我想我确实有问题,贺西格说的和我先访问到的人有不同的地方,我就会跟他理论,另外,造成我们抬杠的原因还有一个,就是贺西格的汉语一直不好,他心里想的可能和他说出来的话不一样,可是我却揪着他说出来的话不放,其实那些语法、逻辑上的错误有什么要紧的呢?他想表达什么我真的不明白吗?语言的有限,这一点我本来是知道的,事到临头就忘了,和别人交流需要用心听,即使语法上有问题,还是能听懂的。
贺西格讲汉语的时候虽然有些混乱,但是他的文辞很好,能写很好的汉语文章,他的文章和那些蒙古民歌的歌词一样,有那种普通的感动,他能抓住那些很小,很小的细节,写得细腻、动人。
我改编过两篇贺西格写的故事,收录在天下溪的草原故事小册子里。一篇写父亲的,细腻而温暖;一篇写母亲的,惊心动魄。两个故事都被他用看似漫不经心的笔触写下来,却让人久久不忘。分享一下,他这两个故事:
冬天的礼物
牧区的冬天非常冷。
每到冬天,父亲都会跑去苏木上的商店买过冬的日用品。这一天我们哥几个最兴奋了,他总是带回好多小礼物给我们惊喜。
只听傍晚时候外面传来几声马叫,不一会穿着厚厚的棉蒙古袍子、头带狐狸皮帽子(禁止打猎后也渐渐没有了)的父亲带着一阵冷气从外面进来,胡须和帽子的边上都结了一层哈气的冰霜。蒙古包里永远那么温暖。父亲习惯性的盘腿坐在他的固定的位置,我们几个孩子围着父亲,一直盯着他装满东西后变成像布袋和尚一样的肚袋,脑子里充满猜测和幻想,盼望惊喜的出现。而父亲总是能从他的袍子里面变出好多很抢手的玩意儿。
那时候交通很不便,买到蔬菜不容易,冬天几乎天天吃手把肉,母亲端着刚出锅热气腾腾的手把肉放在桌子上。倒一碗奶茶给父亲。蒙古人的习惯里吃肉之前必要尝一下奶食品的,这个也是游牧文化中养成的一种信仰性的习惯,同时也是对食物的一种尊重吧。
父亲喝着奶茶身体也渐渐暖和起来。拿宝贝的时候到了:布料、砖茶、面包……一件一件地,最后也出现了我们等待已久的糖和玩具。父亲是第一时间买的给我们的礼物,所以总藏在肚袋里的最深处。
寒冷的冬天,家是父亲的温暖的归宿,为了这个家,走在冰雪里感觉冬天也并不那么冷。他心里每时都装着这个温暖的家。
冰上的母亲
现在想起,小时候的冬天真的很冷,每次放学回家时都会有家长来接我们。那一年的冬季我们家东边的黑哈尔河水结冰时涨的很宽。从家的不远处一直到山边把苏民塔拉草原变成一片冰海。
一次母亲去接我回家,就在过冰海快到岸边时,冰层突然塌陷,我还没来得及反应就掉了下去。幸运的是母亲在那一瞬间抓住了我的手,拼命把我往出拽。在冰上人是使不了劲的,而且会她自己都有滑进来的危险。母亲已经冻得麻木了,她的手很快坚持不住了,时间一分一秒的过去,母亲站着的那块冰层也有塌陷的危险。我清楚地记得母亲眼里的泪。这也是第一次见到的母亲的泪。
是母亲的坚持感动了长生天。感谢佛祖的保佑,最后,我爬上来了。爬上来以后,虽然我浑身上下都在结冰,但母亲给我的无限的爱温暖着我的心。
琴如其人,文如其人,聪明人也可以很实在,这就是贺西格的琴和文的特点。他的音乐无所图,因此听着也就可以放松下来,而且制作的时候也很简单,不较劲。
《白驹》是一个青年回忆自己童年的白马,这个曲子有一点表达时光流逝的味道,汉语中的“白驹过隙”不是这个意思,却表达同一个主题,所以我总觉得这个题目有点双关语,无论哪种文化背景的人都能产生同样联想。乐曲很轻,一点都不着急,但是你能知道,日子过去了,曾经的实实在在的经历如今成了模糊的回忆,但不用着急,这是老天定的规矩。
本来我因为有一点焦躁而失眠,听了这个碟就平静下来了,一切都没什么大不了。生活中简单的温暖和天塌地陷可以用同样的态度面对。
在听这盘碟之前我就知道,我不会用饱蘸热情地文字去赞美他的音乐,我熟悉他的音乐,在太多的地方听过了,就像熟悉他这个人,一个朋友,你不会在生活中每天用热烈的语言歌颂自己的朋友,他也不打算让你这样歌颂他。
很早以前,大概7年了,我刚刚认识贺西格的时候,他就说过“我拉马头琴就是因为我喜欢,我也不想比谁好,能怎么怎么样。”那时候,我们都很年轻,这么年轻就这么不思进取,我觉得不可理解,于此同时,我总是觉得他的琴声里没有那种热烈的、汹涌的、牵魂动魄的、撕心裂肺的或者其它各种极端情绪,总之就是不过瘾。尽管如此,你可以说他是漫不经心的,但他是绝不是不用心的。等到很多年以后,我开始欣赏他这种漫不经心,才明白为什么那么多人喜欢他。
莫日根达赖是我和贺西格共同的朋友,一位老大哥,三、四年前的一天我们几个朋友聊天,说起贺西格,那时候我们都认识他很久了,莫大哥说:“他现在是很了不起的马头琴手了,很多人崇拜他,就是我们不觉得。”其实不是不觉得,觉得了,不过大家都不当一回事,因为他自己不当一回事,他周围的人也就不会因为他的成功感到任何压力。
贺西格其实是一个非常质朴非常实在的人,有时候觉得他聪明得要紧,有时候觉得他稀里糊涂的。我并不经常和贺西格见面,但是我们俩却有很多次“抬杠”经历。不久前的一次,贺西格抬杠抬得急了,说我第一次听见驴叫是一种声音,下次听见另一种驴叫的声音就认为那个声音是错的,并且当场学了两种驴的叫声,真是哭笑不得。他还说如果是个美国大学教授说了什么我就信,他一个牧民家的孩子说话我不信呢!其实还真不是这样,我访问那么多牧民,怎么会不信他们?后来我想我确实有问题,贺西格说的和我先访问到的人有不同的地方,我就会跟他理论,另外,造成我们抬杠的原因还有一个,就是贺西格的汉语一直不好,他心里想的可能和他说出来的话不一样,可是我却揪着他说出来的话不放,其实那些语法、逻辑上的错误有什么要紧的呢?他想表达什么我真的不明白吗?语言的有限,这一点我本来是知道的,事到临头就忘了,和别人交流需要用心听,即使语法上有问题,还是能听懂的。
贺西格讲汉语的时候虽然有些混乱,但是他的文辞很好,能写很好的汉语文章,他的文章和那些蒙古民歌的歌词一样,有那种普通的感动,他能抓住那些很小,很小的细节,写得细腻、动人。
我改编过两篇贺西格写的故事,收录在天下溪的草原故事小册子里。一篇写父亲的,细腻而温暖;一篇写母亲的,惊心动魄。两个故事都被他用看似漫不经心的笔触写下来,却让人久久不忘。分享一下,他这两个故事:
冬天的礼物
牧区的冬天非常冷。
每到冬天,父亲都会跑去苏木上的商店买过冬的日用品。这一天我们哥几个最兴奋了,他总是带回好多小礼物给我们惊喜。
只听傍晚时候外面传来几声马叫,不一会穿着厚厚的棉蒙古袍子、头带狐狸皮帽子(禁止打猎后也渐渐没有了)的父亲带着一阵冷气从外面进来,胡须和帽子的边上都结了一层哈气的冰霜。蒙古包里永远那么温暖。父亲习惯性的盘腿坐在他的固定的位置,我们几个孩子围着父亲,一直盯着他装满东西后变成像布袋和尚一样的肚袋,脑子里充满猜测和幻想,盼望惊喜的出现。而父亲总是能从他的袍子里面变出好多很抢手的玩意儿。
那时候交通很不便,买到蔬菜不容易,冬天几乎天天吃手把肉,母亲端着刚出锅热气腾腾的手把肉放在桌子上。倒一碗奶茶给父亲。蒙古人的习惯里吃肉之前必要尝一下奶食品的,这个也是游牧文化中养成的一种信仰性的习惯,同时也是对食物的一种尊重吧。
父亲喝着奶茶身体也渐渐暖和起来。拿宝贝的时候到了:布料、砖茶、面包……一件一件地,最后也出现了我们等待已久的糖和玩具。父亲是第一时间买的给我们的礼物,所以总藏在肚袋里的最深处。
寒冷的冬天,家是父亲的温暖的归宿,为了这个家,走在冰雪里感觉冬天也并不那么冷。他心里每时都装着这个温暖的家。
冰上的母亲
现在想起,小时候的冬天真的很冷,每次放学回家时都会有家长来接我们。那一年的冬季我们家东边的黑哈尔河水结冰时涨的很宽。从家的不远处一直到山边把苏民塔拉草原变成一片冰海。
一次母亲去接我回家,就在过冰海快到岸边时,冰层突然塌陷,我还没来得及反应就掉了下去。幸运的是母亲在那一瞬间抓住了我的手,拼命把我往出拽。在冰上人是使不了劲的,而且会她自己都有滑进来的危险。母亲已经冻得麻木了,她的手很快坚持不住了,时间一分一秒的过去,母亲站着的那块冰层也有塌陷的危险。我清楚地记得母亲眼里的泪。这也是第一次见到的母亲的泪。
是母亲的坚持感动了长生天。感谢佛祖的保佑,最后,我爬上来了。爬上来以后,虽然我浑身上下都在结冰,但母亲给我的无限的爱温暖着我的心。
琴如其人,文如其人,聪明人也可以很实在,这就是贺西格的琴和文的特点。他的音乐无所图,因此听着也就可以放松下来,而且制作的时候也很简单,不较劲。
《白驹》是一个青年回忆自己童年的白马,这个曲子有一点表达时光流逝的味道,汉语中的“白驹过隙”不是这个意思,却表达同一个主题,所以我总觉得这个题目有点双关语,无论哪种文化背景的人都能产生同样联想。乐曲很轻,一点都不着急,但是你能知道,日子过去了,曾经的实实在在的经历如今成了模糊的回忆,但不用着急,这是老天定的规矩。
本来我因为有一点焦躁而失眠,听了这个碟就平静下来了,一切都没什么大不了。生活中简单的温暖和天塌地陷可以用同样的态度面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