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Tower
瞎写两句,正好作为音乐课的作业。
在(2011年)10月18日上海音乐厅的《共同对话——钢琴与乐队音乐会》中,艾奥蒂与其它五位演奏者联手奉献了他的12曲钢琴音乐作品。与其钢琴独奏作品不同,由于加入了大量的其它电子音乐元素,音乐会上演奏的合奏曲目所表现的意境更加错综复杂。中提琴、大提琴的加入进一步增添了音乐中的隐秘感和紧张感,小提琴和吉他不时在中高音区重复旋律,而钢琴部分更加突出和明确了音乐中动机的演进。我在其中感受到的不是对某一故事细腻的展开、精致的刻画,而更多是一种全方位多角度的对具体场景中人性、情感、欲望的动机的探索与追求,比独奏所表现的更加抽象和立体。合奏曲目大多试图通过对动机驱使下人的情感与行为变化的抽象,来摸索暗藏其中的“动机流”。不像心灵独白的精致,这里将人性“印象化”的尝试是粗犷、浓缩、强烈的。
试举《The Tower》一曲为例。音乐以轻快的钢琴的轻盈和三脚架的叮咚开场,流畅的乐句仿佛初登入塔的好奇。晴朗的天空令人登塔时兴致勃勃。几个轻松的上行与下行音阶,像是登塔的人渐渐不再小心翼翼,而是自在地浏览塔外美丽风景,带着试图登高以看到更美画面的一点急切。随着钢琴旋律部分不再力度平均,而是出现了更多中音部分重音的强调,原来的轻快优美渐渐浮起,似乎表面下还有更深刻的事实要呈现:紧张的手鼓声和极空旷的电声的加入,伴着钢琴声中灰暗、激烈又略带沉重的旋律的加快,让人有密不透风的窒息感。如同登塔至中间,看着密封玻璃窗外,先前尽览地面的美景没有了:那些美景模糊了,浓缩成一个个拼接起来的色块,细致的树林、小溪,美轮美奂的大厦,它们的精美都消失在模糊的视野中。高空出现了云,天气变的阴晦了,让这塔外的景色更不可见。于是塔的内部建筑结构成了观赏重点,更多的目光被放在塔的自身上。登塔本身也由于体力的消耗而不再使人惬意。终于,在长时间的攀登后,像是到了一个开放的歇脚的观景平台:紧张的旋律,复杂的各种声音没有了,几个悠远的混声结束了这一段的局部旅程和感受。高空的清风吹过,像是有了在地面时的清新,然而这悠远也是局限的:展现在眼前的是连绵的山峦,披着郁郁葱葱的深色山林,在多云的天空下更加显得冷漠和粗犷。音乐就在这里结束。
我听到的The Tower中的动机与底流,恰与人在初次开始一个漫长的人生历程中心理感受的变化类似。这样的历程可以是出入某种行当开始工作生涯,初次在异地开始生活譬如留学等等。开始的情绪是明快的,虽然算不上高昂,对未来美好的期待,对新环境的新鲜感让他充满好奇地开始了未知的旅程。随着初来乍到的不适的渐渐消失,他自由地体验着新环境新生活的无处不在的生机,这样的快乐让他把眼光集中在当下,不再顾及遥不可知的未来。他以为一切将如现在般顺利地发展。可是,还来不及产生新鲜过后的厌倦,一系列问题和压力接踵而至,这些也许没有严重阻碍他的前进,但在一次次的坎坷里和磨练中,他渐渐地开始审视自己的新生活。他试图在当下的快乐背后寻找自己追求的价值和意义,表面的快乐背后尽管没有可怕的危机,但急促的任务。这密集的压力让他疲于应付,而看不到自身在其中的受益和进步。他很紧张,他一次次在“生存线”“截止日期”上挣扎,却不知能否得到认可。身心俱疲却仍要坚持应付接连不断的任务,他亦无暇多顾。终于,在第一次的阶段性检验或考核中顺利通过,有了一个短暂的假期来歇脚。他想总结一下这一个阶段,给未来一些指引,却发现迷然模糊:初来的压力如同秋天颓败中的丰富,而下一个阶段的前景如肃杀的冬天里沉默的大山,阴冷的天空,无法给人提供答案:它们仅仅展现过去,尚未能启示未来。接下来的事还是未知的,只得逼迫自己创造新方法来继续这紧张的生活。
音乐里“塔外美景”的感性感受逐渐转化为“塔的建筑结构”所代表的不怎么愉悦的理性的对自我的探索与挖掘,伴着登塔高度对应心理过程的展开,是音乐给人的主要印象。与一般表现类似过程的音乐不同,艾奥蒂的处理有独到之处:他选取“塔的高度”而非如“河流长度”作为音乐表现所借助的主要意象,成功地把过程的展开方式从时间的平铺式转为心理上的纵深式,在音乐方面并没有铺展开来,而是不断深入,重复表现“登塔”的节奏和旋律,从而更为本质地刻画了“初入漫长过程”的人性动机变化。此外,音乐的结尾给人暂时结束的些许放松却不敢掉以轻心的“悬挂”状态,而没有通俗地以“完全的结束”收尾,让这样过程的表达更具现实的真实感,而非童话般的不现实的演进。总之,在The Tower中,不算愉悦的音乐过程让这理智的探索在登塔的主题下浮现出来,表现现实的深刻恰恰反映了其普适意义的抽象特性。不同于以精巧旋律而先声夺人、润物无声的独奏作品,这确是一曲需要反复聆听才有深度感悟的有“硬度”的佳作。
在(2011年)10月18日上海音乐厅的《共同对话——钢琴与乐队音乐会》中,艾奥蒂与其它五位演奏者联手奉献了他的12曲钢琴音乐作品。与其钢琴独奏作品不同,由于加入了大量的其它电子音乐元素,音乐会上演奏的合奏曲目所表现的意境更加错综复杂。中提琴、大提琴的加入进一步增添了音乐中的隐秘感和紧张感,小提琴和吉他不时在中高音区重复旋律,而钢琴部分更加突出和明确了音乐中动机的演进。我在其中感受到的不是对某一故事细腻的展开、精致的刻画,而更多是一种全方位多角度的对具体场景中人性、情感、欲望的动机的探索与追求,比独奏所表现的更加抽象和立体。合奏曲目大多试图通过对动机驱使下人的情感与行为变化的抽象,来摸索暗藏其中的“动机流”。不像心灵独白的精致,这里将人性“印象化”的尝试是粗犷、浓缩、强烈的。
试举《The Tower》一曲为例。音乐以轻快的钢琴的轻盈和三脚架的叮咚开场,流畅的乐句仿佛初登入塔的好奇。晴朗的天空令人登塔时兴致勃勃。几个轻松的上行与下行音阶,像是登塔的人渐渐不再小心翼翼,而是自在地浏览塔外美丽风景,带着试图登高以看到更美画面的一点急切。随着钢琴旋律部分不再力度平均,而是出现了更多中音部分重音的强调,原来的轻快优美渐渐浮起,似乎表面下还有更深刻的事实要呈现:紧张的手鼓声和极空旷的电声的加入,伴着钢琴声中灰暗、激烈又略带沉重的旋律的加快,让人有密不透风的窒息感。如同登塔至中间,看着密封玻璃窗外,先前尽览地面的美景没有了:那些美景模糊了,浓缩成一个个拼接起来的色块,细致的树林、小溪,美轮美奂的大厦,它们的精美都消失在模糊的视野中。高空出现了云,天气变的阴晦了,让这塔外的景色更不可见。于是塔的内部建筑结构成了观赏重点,更多的目光被放在塔的自身上。登塔本身也由于体力的消耗而不再使人惬意。终于,在长时间的攀登后,像是到了一个开放的歇脚的观景平台:紧张的旋律,复杂的各种声音没有了,几个悠远的混声结束了这一段的局部旅程和感受。高空的清风吹过,像是有了在地面时的清新,然而这悠远也是局限的:展现在眼前的是连绵的山峦,披着郁郁葱葱的深色山林,在多云的天空下更加显得冷漠和粗犷。音乐就在这里结束。
我听到的The Tower中的动机与底流,恰与人在初次开始一个漫长的人生历程中心理感受的变化类似。这样的历程可以是出入某种行当开始工作生涯,初次在异地开始生活譬如留学等等。开始的情绪是明快的,虽然算不上高昂,对未来美好的期待,对新环境的新鲜感让他充满好奇地开始了未知的旅程。随着初来乍到的不适的渐渐消失,他自由地体验着新环境新生活的无处不在的生机,这样的快乐让他把眼光集中在当下,不再顾及遥不可知的未来。他以为一切将如现在般顺利地发展。可是,还来不及产生新鲜过后的厌倦,一系列问题和压力接踵而至,这些也许没有严重阻碍他的前进,但在一次次的坎坷里和磨练中,他渐渐地开始审视自己的新生活。他试图在当下的快乐背后寻找自己追求的价值和意义,表面的快乐背后尽管没有可怕的危机,但急促的任务。这密集的压力让他疲于应付,而看不到自身在其中的受益和进步。他很紧张,他一次次在“生存线”“截止日期”上挣扎,却不知能否得到认可。身心俱疲却仍要坚持应付接连不断的任务,他亦无暇多顾。终于,在第一次的阶段性检验或考核中顺利通过,有了一个短暂的假期来歇脚。他想总结一下这一个阶段,给未来一些指引,却发现迷然模糊:初来的压力如同秋天颓败中的丰富,而下一个阶段的前景如肃杀的冬天里沉默的大山,阴冷的天空,无法给人提供答案:它们仅仅展现过去,尚未能启示未来。接下来的事还是未知的,只得逼迫自己创造新方法来继续这紧张的生活。
音乐里“塔外美景”的感性感受逐渐转化为“塔的建筑结构”所代表的不怎么愉悦的理性的对自我的探索与挖掘,伴着登塔高度对应心理过程的展开,是音乐给人的主要印象。与一般表现类似过程的音乐不同,艾奥蒂的处理有独到之处:他选取“塔的高度”而非如“河流长度”作为音乐表现所借助的主要意象,成功地把过程的展开方式从时间的平铺式转为心理上的纵深式,在音乐方面并没有铺展开来,而是不断深入,重复表现“登塔”的节奏和旋律,从而更为本质地刻画了“初入漫长过程”的人性动机变化。此外,音乐的结尾给人暂时结束的些许放松却不敢掉以轻心的“悬挂”状态,而没有通俗地以“完全的结束”收尾,让这样过程的表达更具现实的真实感,而非童话般的不现实的演进。总之,在The Tower中,不算愉悦的音乐过程让这理智的探索在登塔的主题下浮现出来,表现现实的深刻恰恰反映了其普适意义的抽象特性。不同于以精巧旋律而先声夺人、润物无声的独奏作品,这确是一曲需要反复聆听才有深度感悟的有“硬度”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