渴望真理
2009专辑-Sehnsucht渴望
综述:
说实话,看到那么多网友众口一词地批判这张专辑,我是很惊讶的。其实我也不喜欢这张专辑,不过原因不是网上那么多朋友说的“专辑不理想”,而是因为我的口味根本不适应这样的电子风格产物。至于就专辑本身而言到底“理想不理想”,我就不知道了。我总不能因为我不喜欢电子乐而把自己的个人偏好归结为Tilo专辑的失败吧!所以我很想知道大家究竟怎么看这张专辑,到底是说“自己”不喜欢——还是“专辑”不好。
但总体而言,这张专辑还是不如之前的那几张好。原因是因为这张专辑的主题太过朦胧了。Elodia是关于悲剧的叙事诗,Fassade是对自己的反思,Echos是对生命的追寻,lichtgestalt是发现了真理的释怀……那么,Sehnsucht是在渴望什么?
我发现网上有一段访谈提到Tilo说过,这张专辑对他有着重大意义,以至于在20周年纪念专辑中他把它放在了12点这个暧昧的位置。这是意味深长的。
Tilo一定在这张专辑中表达了什么东西,只不过一层雾气通过电子乐弥漫的硝烟遮蔽了他的声音,Tilo似乎一边想表达着什么,一边又在害怕让我们听得太清楚。这张专辑所有的高潮部分几乎都经过了电声的后期处理,没有一次高潮的呼喊是以正常嗓音畅快淋漓地出现的。是的,一种在旋律背后刻意的隐瞒。恰似这张专辑的封面,小丑在挣扎,女神在挣扎,而秘密就在树林深处,雾霭弥漫的树林深处。小丑知道这个秘密,只是还没准备好,到底该不该将结局挑明。
也许是我们学心理的人有职业病,我仔细一想,便把这张专辑表达的隐晦、古怪的含义与Tilo的年龄联想到了一起。根据分析心理学家荣格的解释,40~50岁的中年时期,是一个心理剧变的时期。个人对于人生意义的探寻从外部转向内部,很多在早年被忽视的内心需求会在中年重新浮现到眼前。也许,内心丰富的Tilo也正在困惑着,某种意识深处的、未被理解和打开的情结?
证据1:这张专辑的氛围和1993年之前的专辑风格很像,从歌词的表达来看,诗句的步伐是不稳定的、犹豫的,又是比较个人化和情绪化的。这种整体风格的回归可能是对于从前的一种回溯和再思考。
证据2:A.U.S,Feuer,I lost my star,就表达内容和情绪来看都显得太不正常了。而尤其不正常的是Die Taube。这首歌的歌词几乎是完全处在颤抖中的。而之前我在聆听的时候(没有对照歌词)却觉得这首歌的旋律在专辑中是比较不激烈的、克制的。但是在知道了歌词的内容后我怀疑了,这么惊悚的歌词配上如此克制的旋律,这样的隐喻太明显了。我觉得这首歌定然触及到了某种很深层的东西,而也正因为这首歌的出现,紧接着又出现了一首非常安详的call me with the voice of love。其实我是很喜欢这首歌,因为我从它联想到了05年的the party is over,都是一种在惶恐中的故作镇定。但是05年的那首歌在最后通过Letzte Ausfahrt:Leben和hohelied der Liebe释怀了。它是有结尾的。但是09年的这首之后就开始跑题了……这张专辑根本没有结构!
要么,就是创作者自己由于某种原因把结构破坏了。呼应Tilo对这张专辑的珍视,我想,也许Tilo自己心里是清楚地看到了自己在挖掘什么,只是我们还不清楚。时机未到,那是他个人必须经历的哲学命题。但是从他的珍视我同样相信,仅仅是时机未到。Tilo会选择究竟是埋没这段心灵的发现,还是经过自省把它升华为另一种境界——无论他选择什么都应待得到尊重,无论他选择什么都需要时间。Sehnsucht只是一个勇敢的姿态。下一步,Tilo,他需要,可能是很痛苦的琢磨。
另外一种解释:Tilo之所以大量地在本应该直抒胸臆的段落加入模糊的电声元素,无关乎内在主观动机,而在乎他的嗓子不行了。嗯,这是有可能的,我不太懂得唱嘶吼的原理,一直觉得这样是会伤声带的,不知道Tilo会不会随身带着一个声乐指导什么的……一般来说男性的嗓子到60多岁才会退化,不过这也是对美声唱法而言,而且还需要恰当的保护(瓦格纳男高音一般40多岁可能也就完蛋了……)。我一直很担心Tilo的嗓子呢!希望是我杞人忧天了!Anne比Tilo年纪大,这个年龄的女性就更该保护嗓子了啊!跑题了,回来。不过从网上09年、10年的视频看,Tilo的嗓子还是变化不大,反而听上去更加醇厚了,所以,我自己也不是很相信嗓音退化的说法。
那么,Tilo会不会只是抽风而已呢?嗯,说话粗了点,别介意啊。这个,我的想法是:肯定不会!因为即使是1993年以前,早年的专辑,也在明确表达一种抽象性、弥散性的孤独。大家知道,孤独的空间应该是远的而非近的。1993年前的专辑确实营造了这样的氛围,虽然你还不知道他到底是在为什么孤独,但这种情绪是显而易见的。但是这张专辑呢——那些我刚才提到很奇怪的歌曲都在歌词里表达了孤独,但是旋律却背叛了文字!尤其是在听Feuer,I lost my star,特别是Die Taube的时候,音乐的空间是如此狭窄以致我感觉我被迫成为了“在场”的参与者!如果真的只是思维混乱,是做不到这样的!而之后的call me with the voice of love显示出一种若即若离的欲说还休的语气。而这在93年前的专辑不会出现,那个时候的3张专辑我是以客体身份出现在音乐中的,Tilo尽管吼的撕心裂肺但是并没有很主动地调动你介入他的音乐画面。也就是说我尽管能体会到他的情感,但是在旁人的角度体会。但是这里不是,我明显感到旋律在压迫我,使我不得不以主视角的眼光和Tilo共同经历了旋律表达的情绪。这张专辑的歌曲看似朦胧不清实则涉及非常真实的事件(这一点在具体歌曲里我还会讲我的看法),这就造成了听众被压迫的主观感受。
再次证实我关于Tilo似乎想要表达什么东西的态度。渴望,是因为想表达,但是不知道该怎么表达。于是纠结了混沌了。
这就是我对于这张专辑表达的一点理解。至于具体的歌曲分析,我也需要时间来写啊。
1.die Sehnsucht in mir我内心的渴望
开场的气氛其实很恐怖。就是觉得一定有坏事要发生了。一开始的电子噪音就是如此。然后,大提琴的前奏好美,美得让人觉得更加恐怖!接着就是电子背景像阴魂一样缠着你不放。
对我而言,Tilo的声音一出现,这首歌就没吸引力了……不喜欢他的主旋律。
然后到了间奏,好漂亮的单簧管,很棒!于是气氛进一步诡异啊。包括强度和节奏也是忽明忽灭的。内心的渴望?毋宁说是复仇的情绪。有点不友好的歌声。
第2次过渡句。加入了纯电子的稀里哗啦的一声巨响。就是更加吓人了。然后Tilo的声音开始进入另一条很诡异的道路,我说不上来。
结束句大提琴复现!很好!但是感觉被电子乐绑架了。整首歌弥漫的窒息感令人很不舒服。我是不习惯的。
2.Mandira Nabula
这首歌完全没有听懂。配乐很诡异,主旋律很诡异,和声也跟着气若游丝。间奏部分——是电贝司吗?——显得非常浮躁,但是电子琴模仿手风琴的配乐又显得很严肃刻板——于是我也跟着混乱了。
高潮部分尤其不喜欢。Anne的声音让我联想到一个很怪异的场景:一个困顿的护士不耐烦地对要打针的紧张的病人说:注射室往那边走呀!
然后在我恢复清醒的意识之前,它结束了……
3.A.u.S一切尽在痛苦中
到处都是电!所以我其实不该评论的。我完全不懂电的哈!我都不把电当音乐的啦,我觉得纯电子乐就是一堆物理振动……
我喜欢视频里现场演出时Tilo用小号代替电子琴的独奏部分,也喜欢他现场的歌唱演绎。个人叙事的味道浮现出来了,真的明显很多。本来的话,太晦涩。所有的配器都是模糊的,连Tilo的声音也是模糊的。
这个,难道真的“孤独至此”,都不知道怎么正常表达了么?所以要用喀拉喀拉的破碎处理去渲染?到底是为什么?
这个真不知道。
我觉得这首歌的钢琴谱会更棒。为什么要处理成电子氛围呢?想要的效果是什么?混沌的磁带卡带的声音和乌鸦叫还有被渲染过的人声,非常情绪化而意气用事。就是觉得很难过。
最喜欢在中间段有个全休止。然后电子乐来带间奏,并引出Anne对主旋律的和声。这段和声我最喜欢了。说不出的温柔,完全把已经有些错乱的Tilo的声音稳定住了,还有点托举的意味。
结束的电子乐还是不断地表达一种难过。我也很难过。
4.Feuer火焰
首先,我相当不喜欢这首歌里面的童声合唱。个人喜好问题,暂时找不到原因。我会更喜欢用女高音小组唱来衬,而且最好还分多声部。其次,不知道这首歌想说什么呀。虽然貌似符合主题,但是我就是没听出来这首歌应该包含的渴望与激情。小朋友唱的那么僵硬,完全淹没渴望的情绪化。唉!莫非又是刻意弱化的处理吗?!那么问题还是归结到这首歌的背后想说的究竟是什么!
这首歌里我连绝望的情感都没听出来呃。没理解。还感觉伴奏部分的处理很像I Lost My Star。有点浮躁,有点不知所云。
不过,弦乐在背后的处理还是很棒的,喜欢这个节拍和旋律。但是,很虚假!这种好像是电影配乐一样的节奏非但没有衬出主题,反而进一步帮助人声和电声模糊了主题。
总体感受:这首歌的情感弱,空间非常狭窄,很多东西没有表达完全。而后面的某首歌情绪又过强,造成了这张专辑的不和谐基调。
5.A prayer for your heart为你的心祈祷
我觉得,Anne在这首歌里的表达非常深情。以至于我好奇她是在什么样的情绪感染之下创作了它。
感觉像母亲在寒风中呼唤失落的亲情(哎呀,这和后面的die taube好相似!)。
Anne的低音有点决绝,高音又有点绝望,中音则毫无保留地抒情!
唯一不喜欢的是:干嘛要用电子乐处理尾音,造成泛音的效果呢!!不喜欢不喜欢,破坏力很大呀。这样节奏变得很刻板,就觉得Anne一下子从抒情变成了僵硬的念白。
看看!又是这样的处理,刻意掩藏情绪。这个处理是Anne做的吗?我猜是Tilo编的吧。就是,整个专辑都被一只大手默默地搓了一下,然后所有的音符全部错位半个音阶的感觉。好难受啊!
6.I Lost My Star In Krasnodar在克拉斯诺达尔失去我的星辰
一开始听的时候毫无感觉,只当音乐在哼哼过去了。直到高潮部分,听到Anne的和声在背后隐忍地响起,Tilo的声音在前方有些颤抖,在不断地逼近我的两耳以及两耳之间的器官——shine!shine!shine my star!我在等着后面的抒情,可是此时,音乐的锋芒猛然一转——不妨说是被电子声强行打断——进入了比较低平的过渡旋律,极尽疯狂,切断了和之前的情感联系。反正我就觉得是把本该释放的情绪很别扭地收回去了。
于是我想探索了:这是怎么了?看完歌词我就更惊讶了!我觉得这根本是一首跑题歌嘛!
而且,我越听越不是滋味。这和我个人的认知有关。个人对于二战那个时候的事件比较敏感,了解的也比较多。我知道Krasnodar是在卫国战争时期的重要城邦,被纳粹全面占领过,但是纳粹的脚步却未能从Krasnodar打开,深入俄国。最后,还是因为种种原因在1年后被俄国重新夺回。我不知道Tilo是不是在巡演的时候和俄国人民定下了什么约定,要给Krasnodar的歌迷一些回报才写了这首歌。反正从我个人化的角度看,我觉得这首歌让我联想到的是反战。
反战?对!很奇怪吧!我也觉得!我就是想到了在1942年卫国战争之后,俄罗斯南部靠近波兰的Krasnodar的一片废墟,硝烟未散。思维空间被别的东西占据了,自我被抽离了,那个永恒爱恋的形象化散到了虚无的烟霭中,主人公徒劳地坐在废墟上,因为没有生还者听到自己的声音而在寂静的夜里有点愤恨地仰天高喊:为什么你不明白!我们并非陌生人。而现在为时已晚,我却一直想念你。照耀吧!照耀吧星光!……是啊,我也忒能胡思乱想了,可就是想到了呀。
我不是说Tilo也在表达的就是反战。但我之所以能把这首歌具体化为一个事件,却是由于旋律和歌词导致的没错。也就是说,这首歌给予你的空间定位是有所指向的。我觉得这是在Lacrimosa的音乐里不多见的味道,有点奇怪。不过,我主观上很认同创作者是因为从某个历史事件出发,从而有所具体立场地写了这样情绪化和近距离的歌。
注意,我的“历史事件”,也包括个人的历史事件,不一定指的是大环境发生的事件。换句话说,Tilo也许在这首歌里边掺杂了很多个人因素。只是这些因素全然隐藏在处理的编排后面了。倒是Anne依然如故,也正是因为Anne和声的隐忍和Tilo声音的反差,一下子让我注意到了这是多么不寻常的音乐。
这也是我对09年专辑的基本态度。
最后,听了许多遍之后,我发现这首歌的潜力巨大。我个人会倾向用钢琴把总谱演奏一遍,抹掉电声后这首歌的思路会清晰很多。然后把Tilo的主旋律换成小提琴,把Anne换成中提琴,降低节奏和速度,强化乐曲赋格的感觉,改成弦乐重奏的室内乐……会更符合我的审美标准。我在脑子里这么试过,至少我很喜欢啊。可惜我不懂乐理,没法很清晰地把这种想法表达出来!
还有就是,我也喜欢俄罗斯特别版中的三角琴和俄语,这首歌……确实有点俄罗斯感!对德国和俄国怀有无限热爱的我对这首歌也就拥有了非常复杂的态度……
7.die Taube鸽子
一开始也没听出味道来。旋律真的太过克制了。但是看了歌词以后,那个惊悚啊,当场肚子痛(植物性神经受了刺激导致的紧张。好窘啊。)……这首歌的背后是一片黑幕。背景衬托是实心的,不留任何余地。听这首歌你只能被旋律带着走,你有一点放松,想挣脱出来——不好意思,直接撞墙。这种被牵着走的风格也不是很常见的。我总感觉Tilo强烈地希望表达某种东西。可惜当你被带着走带过了头,你就不知道目的地到底在哪儿了,只能跟着猛跑。这就是我听这歌的感受。……不好受。
还是Anne的和声写得好棒啊!Anne的声音应该和主旋律不在同一个调性上吧,好像一个是大调一个是小调?这个我不懂,就是听着感觉。有一种深深的冲突藏匿其中。真不知道。Halt mich应该是作为叙事人的歌者唯一表达个人情绪而非客观讲故事的部分,仍然用很奇怪的电声还有Anne的和声掩盖住了,好像在说:没错,你看到了,我在恐惧,但是我不想让你看清楚!
这首歌的语言运用了那么多隐喻,直接让我链接到Seele in not。但是,这首歌的叙事性显然远远超越后者。前者表达的应该是很明确的事件导致的情绪,而后者是一种弥散性情绪。不一样。所以在Seele in not里面你能喊得出来,但是这首歌你找不到可以喊的地方。有一口气始终憋着不敢吐出来。而Anne的和声不在同一个调上,似乎也在暗示寻求安慰,但是不太成功,或者至少没有解决问题。
然后间奏部出现小号了!小号的明亮显然是一种悲伤气氛的故意化解啊。弦乐背景有史诗般的气魄,不过只是惊鸿一瞥。
很诡异的一首歌,情绪不明朗,太神经质,所以我很少听。听了容易紧张紊乱,容易胡思乱想。
8.Call me with the voice of love用爱的声音呼唤我
这张专辑我还是最喜欢这一首。第一印象很好。但实际上这首歌曲哪里都不算很出彩。隐忍过头。非常颤抖。假装冷静。吊人胃口。用后期处理过的泛音把自己的孤独和恐惧隐藏起来了。
我依然倾向于用这首歌的钢琴总谱来演绎。配上小提琴独奏,泛音用一整个弦乐队来带。可以考虑单簧管的作为。单簧管是我认为在管弦乐队里声音最孤单的,有时候不太合群,也许能在这里派用场(写完这句以后,又听了一遍才发现,其实Tilo在里面用到单簧管了。好极了!)。
我会把这首歌和05年的the party is over联系在一起。因为电子琴模仿的声音是一样的,主旋律的气氛也差不多。但这首歌显然模糊很多,我就不说了。
然后这首歌是用单簧管和小号一起衬奏的,好像在呼应上一首歌还有第4首歌哦。
9.der tote Winkle死角
开场白好美丽!是电子琴模仿提琴吧?一种无奈,一种放弃的感觉。Anne的声音和Prayer里的一样,Tilo的声音感觉好多了。
紧接着间奏电子琴再度模仿提琴,于是瞬间失望。我觉得这段舞曲节奏和01年Fassade里的Liebesspiel太接近了,我个人觉得有点不合时宜。而且当年那段双簧管比这里处理得自然。因为我觉得这种味道的舞曲是用来离间音乐空间的,但是这首歌在Anne的配合下,我不觉得是要表达离间感。
不喜欢后面Tilo对自己的和声,有点分裂。不知道是不是Tilo确实在这张专辑中感到了自己的矛盾?
10.Koma沉睡
这首歌是不是过度表达了?莫非是因为,之前的遮掩太多,所以这里来一个歇斯底里?这首歌奇怪的地方在于太随意了。好像在经过上述一系列歌曲的紧张和难受,主角忽然换了一副理直气壮的面容对你说:没事的~~……你要相信就有问题了。
之所以产生这样的感觉,是因为背景乐,背景乐太像05年的整张专辑了,像是05年音乐的浓缩提炼。
这首歌分别出现了大提琴、单簧管和小号(注意,这张专辑的小号成分明显的多,原因我不想妄断)的独奏,像是把之前一堆歌曲中我说的那憋着的一口气总算吐出来了。然后和声也是全部叠加上去。终于结束了。
但即使在结束句,也用了很绝望的手法:单音拖长,先弱后强再弱。好像在交响曲里我听到过用此来表达强烈悲剧情绪。我觉得主角很无奈地大吼了一声,喊着喊着因为情绪太低落没力气了,但是在你缓过来之前他又猛吸一口气提高了嗓门。像小孩儿哭闹的时候会使用的伎俩……
但还是结束了。忽然觉得,Tilo可以松一口气了,我也可以松一口气了。
综述:
说实话,看到那么多网友众口一词地批判这张专辑,我是很惊讶的。其实我也不喜欢这张专辑,不过原因不是网上那么多朋友说的“专辑不理想”,而是因为我的口味根本不适应这样的电子风格产物。至于就专辑本身而言到底“理想不理想”,我就不知道了。我总不能因为我不喜欢电子乐而把自己的个人偏好归结为Tilo专辑的失败吧!所以我很想知道大家究竟怎么看这张专辑,到底是说“自己”不喜欢——还是“专辑”不好。
但总体而言,这张专辑还是不如之前的那几张好。原因是因为这张专辑的主题太过朦胧了。Elodia是关于悲剧的叙事诗,Fassade是对自己的反思,Echos是对生命的追寻,lichtgestalt是发现了真理的释怀……那么,Sehnsucht是在渴望什么?
我发现网上有一段访谈提到Tilo说过,这张专辑对他有着重大意义,以至于在20周年纪念专辑中他把它放在了12点这个暧昧的位置。这是意味深长的。
Tilo一定在这张专辑中表达了什么东西,只不过一层雾气通过电子乐弥漫的硝烟遮蔽了他的声音,Tilo似乎一边想表达着什么,一边又在害怕让我们听得太清楚。这张专辑所有的高潮部分几乎都经过了电声的后期处理,没有一次高潮的呼喊是以正常嗓音畅快淋漓地出现的。是的,一种在旋律背后刻意的隐瞒。恰似这张专辑的封面,小丑在挣扎,女神在挣扎,而秘密就在树林深处,雾霭弥漫的树林深处。小丑知道这个秘密,只是还没准备好,到底该不该将结局挑明。
也许是我们学心理的人有职业病,我仔细一想,便把这张专辑表达的隐晦、古怪的含义与Tilo的年龄联想到了一起。根据分析心理学家荣格的解释,40~50岁的中年时期,是一个心理剧变的时期。个人对于人生意义的探寻从外部转向内部,很多在早年被忽视的内心需求会在中年重新浮现到眼前。也许,内心丰富的Tilo也正在困惑着,某种意识深处的、未被理解和打开的情结?
证据1:这张专辑的氛围和1993年之前的专辑风格很像,从歌词的表达来看,诗句的步伐是不稳定的、犹豫的,又是比较个人化和情绪化的。这种整体风格的回归可能是对于从前的一种回溯和再思考。
证据2:A.U.S,Feuer,I lost my star,就表达内容和情绪来看都显得太不正常了。而尤其不正常的是Die Taube。这首歌的歌词几乎是完全处在颤抖中的。而之前我在聆听的时候(没有对照歌词)却觉得这首歌的旋律在专辑中是比较不激烈的、克制的。但是在知道了歌词的内容后我怀疑了,这么惊悚的歌词配上如此克制的旋律,这样的隐喻太明显了。我觉得这首歌定然触及到了某种很深层的东西,而也正因为这首歌的出现,紧接着又出现了一首非常安详的call me with the voice of love。其实我是很喜欢这首歌,因为我从它联想到了05年的the party is over,都是一种在惶恐中的故作镇定。但是05年的那首歌在最后通过Letzte Ausfahrt:Leben和hohelied der Liebe释怀了。它是有结尾的。但是09年的这首之后就开始跑题了……这张专辑根本没有结构!
要么,就是创作者自己由于某种原因把结构破坏了。呼应Tilo对这张专辑的珍视,我想,也许Tilo自己心里是清楚地看到了自己在挖掘什么,只是我们还不清楚。时机未到,那是他个人必须经历的哲学命题。但是从他的珍视我同样相信,仅仅是时机未到。Tilo会选择究竟是埋没这段心灵的发现,还是经过自省把它升华为另一种境界——无论他选择什么都应待得到尊重,无论他选择什么都需要时间。Sehnsucht只是一个勇敢的姿态。下一步,Tilo,他需要,可能是很痛苦的琢磨。
另外一种解释:Tilo之所以大量地在本应该直抒胸臆的段落加入模糊的电声元素,无关乎内在主观动机,而在乎他的嗓子不行了。嗯,这是有可能的,我不太懂得唱嘶吼的原理,一直觉得这样是会伤声带的,不知道Tilo会不会随身带着一个声乐指导什么的……一般来说男性的嗓子到60多岁才会退化,不过这也是对美声唱法而言,而且还需要恰当的保护(瓦格纳男高音一般40多岁可能也就完蛋了……)。我一直很担心Tilo的嗓子呢!希望是我杞人忧天了!Anne比Tilo年纪大,这个年龄的女性就更该保护嗓子了啊!跑题了,回来。不过从网上09年、10年的视频看,Tilo的嗓子还是变化不大,反而听上去更加醇厚了,所以,我自己也不是很相信嗓音退化的说法。
那么,Tilo会不会只是抽风而已呢?嗯,说话粗了点,别介意啊。这个,我的想法是:肯定不会!因为即使是1993年以前,早年的专辑,也在明确表达一种抽象性、弥散性的孤独。大家知道,孤独的空间应该是远的而非近的。1993年前的专辑确实营造了这样的氛围,虽然你还不知道他到底是在为什么孤独,但这种情绪是显而易见的。但是这张专辑呢——那些我刚才提到很奇怪的歌曲都在歌词里表达了孤独,但是旋律却背叛了文字!尤其是在听Feuer,I lost my star,特别是Die Taube的时候,音乐的空间是如此狭窄以致我感觉我被迫成为了“在场”的参与者!如果真的只是思维混乱,是做不到这样的!而之后的call me with the voice of love显示出一种若即若离的欲说还休的语气。而这在93年前的专辑不会出现,那个时候的3张专辑我是以客体身份出现在音乐中的,Tilo尽管吼的撕心裂肺但是并没有很主动地调动你介入他的音乐画面。也就是说我尽管能体会到他的情感,但是在旁人的角度体会。但是这里不是,我明显感到旋律在压迫我,使我不得不以主视角的眼光和Tilo共同经历了旋律表达的情绪。这张专辑的歌曲看似朦胧不清实则涉及非常真实的事件(这一点在具体歌曲里我还会讲我的看法),这就造成了听众被压迫的主观感受。
再次证实我关于Tilo似乎想要表达什么东西的态度。渴望,是因为想表达,但是不知道该怎么表达。于是纠结了混沌了。
这就是我对于这张专辑表达的一点理解。至于具体的歌曲分析,我也需要时间来写啊。
1.die Sehnsucht in mir我内心的渴望
开场的气氛其实很恐怖。就是觉得一定有坏事要发生了。一开始的电子噪音就是如此。然后,大提琴的前奏好美,美得让人觉得更加恐怖!接着就是电子背景像阴魂一样缠着你不放。
对我而言,Tilo的声音一出现,这首歌就没吸引力了……不喜欢他的主旋律。
然后到了间奏,好漂亮的单簧管,很棒!于是气氛进一步诡异啊。包括强度和节奏也是忽明忽灭的。内心的渴望?毋宁说是复仇的情绪。有点不友好的歌声。
第2次过渡句。加入了纯电子的稀里哗啦的一声巨响。就是更加吓人了。然后Tilo的声音开始进入另一条很诡异的道路,我说不上来。
结束句大提琴复现!很好!但是感觉被电子乐绑架了。整首歌弥漫的窒息感令人很不舒服。我是不习惯的。
2.Mandira Nabula
这首歌完全没有听懂。配乐很诡异,主旋律很诡异,和声也跟着气若游丝。间奏部分——是电贝司吗?——显得非常浮躁,但是电子琴模仿手风琴的配乐又显得很严肃刻板——于是我也跟着混乱了。
高潮部分尤其不喜欢。Anne的声音让我联想到一个很怪异的场景:一个困顿的护士不耐烦地对要打针的紧张的病人说:注射室往那边走呀!
然后在我恢复清醒的意识之前,它结束了……
3.A.u.S一切尽在痛苦中
到处都是电!所以我其实不该评论的。我完全不懂电的哈!我都不把电当音乐的啦,我觉得纯电子乐就是一堆物理振动……
我喜欢视频里现场演出时Tilo用小号代替电子琴的独奏部分,也喜欢他现场的歌唱演绎。个人叙事的味道浮现出来了,真的明显很多。本来的话,太晦涩。所有的配器都是模糊的,连Tilo的声音也是模糊的。
这个,难道真的“孤独至此”,都不知道怎么正常表达了么?所以要用喀拉喀拉的破碎处理去渲染?到底是为什么?
这个真不知道。
我觉得这首歌的钢琴谱会更棒。为什么要处理成电子氛围呢?想要的效果是什么?混沌的磁带卡带的声音和乌鸦叫还有被渲染过的人声,非常情绪化而意气用事。就是觉得很难过。
最喜欢在中间段有个全休止。然后电子乐来带间奏,并引出Anne对主旋律的和声。这段和声我最喜欢了。说不出的温柔,完全把已经有些错乱的Tilo的声音稳定住了,还有点托举的意味。
结束的电子乐还是不断地表达一种难过。我也很难过。
4.Feuer火焰
首先,我相当不喜欢这首歌里面的童声合唱。个人喜好问题,暂时找不到原因。我会更喜欢用女高音小组唱来衬,而且最好还分多声部。其次,不知道这首歌想说什么呀。虽然貌似符合主题,但是我就是没听出来这首歌应该包含的渴望与激情。小朋友唱的那么僵硬,完全淹没渴望的情绪化。唉!莫非又是刻意弱化的处理吗?!那么问题还是归结到这首歌的背后想说的究竟是什么!
这首歌里我连绝望的情感都没听出来呃。没理解。还感觉伴奏部分的处理很像I Lost My Star。有点浮躁,有点不知所云。
不过,弦乐在背后的处理还是很棒的,喜欢这个节拍和旋律。但是,很虚假!这种好像是电影配乐一样的节奏非但没有衬出主题,反而进一步帮助人声和电声模糊了主题。
总体感受:这首歌的情感弱,空间非常狭窄,很多东西没有表达完全。而后面的某首歌情绪又过强,造成了这张专辑的不和谐基调。
5.A prayer for your heart为你的心祈祷
我觉得,Anne在这首歌里的表达非常深情。以至于我好奇她是在什么样的情绪感染之下创作了它。
感觉像母亲在寒风中呼唤失落的亲情(哎呀,这和后面的die taube好相似!)。
Anne的低音有点决绝,高音又有点绝望,中音则毫无保留地抒情!
唯一不喜欢的是:干嘛要用电子乐处理尾音,造成泛音的效果呢!!不喜欢不喜欢,破坏力很大呀。这样节奏变得很刻板,就觉得Anne一下子从抒情变成了僵硬的念白。
看看!又是这样的处理,刻意掩藏情绪。这个处理是Anne做的吗?我猜是Tilo编的吧。就是,整个专辑都被一只大手默默地搓了一下,然后所有的音符全部错位半个音阶的感觉。好难受啊!
6.I Lost My Star In Krasnodar在克拉斯诺达尔失去我的星辰
一开始听的时候毫无感觉,只当音乐在哼哼过去了。直到高潮部分,听到Anne的和声在背后隐忍地响起,Tilo的声音在前方有些颤抖,在不断地逼近我的两耳以及两耳之间的器官——shine!shine!shine my star!我在等着后面的抒情,可是此时,音乐的锋芒猛然一转——不妨说是被电子声强行打断——进入了比较低平的过渡旋律,极尽疯狂,切断了和之前的情感联系。反正我就觉得是把本该释放的情绪很别扭地收回去了。
于是我想探索了:这是怎么了?看完歌词我就更惊讶了!我觉得这根本是一首跑题歌嘛!
而且,我越听越不是滋味。这和我个人的认知有关。个人对于二战那个时候的事件比较敏感,了解的也比较多。我知道Krasnodar是在卫国战争时期的重要城邦,被纳粹全面占领过,但是纳粹的脚步却未能从Krasnodar打开,深入俄国。最后,还是因为种种原因在1年后被俄国重新夺回。我不知道Tilo是不是在巡演的时候和俄国人民定下了什么约定,要给Krasnodar的歌迷一些回报才写了这首歌。反正从我个人化的角度看,我觉得这首歌让我联想到的是反战。
反战?对!很奇怪吧!我也觉得!我就是想到了在1942年卫国战争之后,俄罗斯南部靠近波兰的Krasnodar的一片废墟,硝烟未散。思维空间被别的东西占据了,自我被抽离了,那个永恒爱恋的形象化散到了虚无的烟霭中,主人公徒劳地坐在废墟上,因为没有生还者听到自己的声音而在寂静的夜里有点愤恨地仰天高喊:为什么你不明白!我们并非陌生人。而现在为时已晚,我却一直想念你。照耀吧!照耀吧星光!……是啊,我也忒能胡思乱想了,可就是想到了呀。
我不是说Tilo也在表达的就是反战。但我之所以能把这首歌具体化为一个事件,却是由于旋律和歌词导致的没错。也就是说,这首歌给予你的空间定位是有所指向的。我觉得这是在Lacrimosa的音乐里不多见的味道,有点奇怪。不过,我主观上很认同创作者是因为从某个历史事件出发,从而有所具体立场地写了这样情绪化和近距离的歌。
注意,我的“历史事件”,也包括个人的历史事件,不一定指的是大环境发生的事件。换句话说,Tilo也许在这首歌里边掺杂了很多个人因素。只是这些因素全然隐藏在处理的编排后面了。倒是Anne依然如故,也正是因为Anne和声的隐忍和Tilo声音的反差,一下子让我注意到了这是多么不寻常的音乐。
这也是我对09年专辑的基本态度。
最后,听了许多遍之后,我发现这首歌的潜力巨大。我个人会倾向用钢琴把总谱演奏一遍,抹掉电声后这首歌的思路会清晰很多。然后把Tilo的主旋律换成小提琴,把Anne换成中提琴,降低节奏和速度,强化乐曲赋格的感觉,改成弦乐重奏的室内乐……会更符合我的审美标准。我在脑子里这么试过,至少我很喜欢啊。可惜我不懂乐理,没法很清晰地把这种想法表达出来!
还有就是,我也喜欢俄罗斯特别版中的三角琴和俄语,这首歌……确实有点俄罗斯感!对德国和俄国怀有无限热爱的我对这首歌也就拥有了非常复杂的态度……
7.die Taube鸽子
一开始也没听出味道来。旋律真的太过克制了。但是看了歌词以后,那个惊悚啊,当场肚子痛(植物性神经受了刺激导致的紧张。好窘啊。)……这首歌的背后是一片黑幕。背景衬托是实心的,不留任何余地。听这首歌你只能被旋律带着走,你有一点放松,想挣脱出来——不好意思,直接撞墙。这种被牵着走的风格也不是很常见的。我总感觉Tilo强烈地希望表达某种东西。可惜当你被带着走带过了头,你就不知道目的地到底在哪儿了,只能跟着猛跑。这就是我听这歌的感受。……不好受。
还是Anne的和声写得好棒啊!Anne的声音应该和主旋律不在同一个调性上吧,好像一个是大调一个是小调?这个我不懂,就是听着感觉。有一种深深的冲突藏匿其中。真不知道。Halt mich应该是作为叙事人的歌者唯一表达个人情绪而非客观讲故事的部分,仍然用很奇怪的电声还有Anne的和声掩盖住了,好像在说:没错,你看到了,我在恐惧,但是我不想让你看清楚!
这首歌的语言运用了那么多隐喻,直接让我链接到Seele in not。但是,这首歌的叙事性显然远远超越后者。前者表达的应该是很明确的事件导致的情绪,而后者是一种弥散性情绪。不一样。所以在Seele in not里面你能喊得出来,但是这首歌你找不到可以喊的地方。有一口气始终憋着不敢吐出来。而Anne的和声不在同一个调上,似乎也在暗示寻求安慰,但是不太成功,或者至少没有解决问题。
然后间奏部出现小号了!小号的明亮显然是一种悲伤气氛的故意化解啊。弦乐背景有史诗般的气魄,不过只是惊鸿一瞥。
很诡异的一首歌,情绪不明朗,太神经质,所以我很少听。听了容易紧张紊乱,容易胡思乱想。
8.Call me with the voice of love用爱的声音呼唤我
这张专辑我还是最喜欢这一首。第一印象很好。但实际上这首歌曲哪里都不算很出彩。隐忍过头。非常颤抖。假装冷静。吊人胃口。用后期处理过的泛音把自己的孤独和恐惧隐藏起来了。
我依然倾向于用这首歌的钢琴总谱来演绎。配上小提琴独奏,泛音用一整个弦乐队来带。可以考虑单簧管的作为。单簧管是我认为在管弦乐队里声音最孤单的,有时候不太合群,也许能在这里派用场(写完这句以后,又听了一遍才发现,其实Tilo在里面用到单簧管了。好极了!)。
我会把这首歌和05年的the party is over联系在一起。因为电子琴模仿的声音是一样的,主旋律的气氛也差不多。但这首歌显然模糊很多,我就不说了。
然后这首歌是用单簧管和小号一起衬奏的,好像在呼应上一首歌还有第4首歌哦。
9.der tote Winkle死角
开场白好美丽!是电子琴模仿提琴吧?一种无奈,一种放弃的感觉。Anne的声音和Prayer里的一样,Tilo的声音感觉好多了。
紧接着间奏电子琴再度模仿提琴,于是瞬间失望。我觉得这段舞曲节奏和01年Fassade里的Liebesspiel太接近了,我个人觉得有点不合时宜。而且当年那段双簧管比这里处理得自然。因为我觉得这种味道的舞曲是用来离间音乐空间的,但是这首歌在Anne的配合下,我不觉得是要表达离间感。
不喜欢后面Tilo对自己的和声,有点分裂。不知道是不是Tilo确实在这张专辑中感到了自己的矛盾?
10.Koma沉睡
这首歌是不是过度表达了?莫非是因为,之前的遮掩太多,所以这里来一个歇斯底里?这首歌奇怪的地方在于太随意了。好像在经过上述一系列歌曲的紧张和难受,主角忽然换了一副理直气壮的面容对你说:没事的~~……你要相信就有问题了。
之所以产生这样的感觉,是因为背景乐,背景乐太像05年的整张专辑了,像是05年音乐的浓缩提炼。
这首歌分别出现了大提琴、单簧管和小号(注意,这张专辑的小号成分明显的多,原因我不想妄断)的独奏,像是把之前一堆歌曲中我说的那憋着的一口气总算吐出来了。然后和声也是全部叠加上去。终于结束了。
但即使在结束句,也用了很绝望的手法:单音拖长,先弱后强再弱。好像在交响曲里我听到过用此来表达强烈悲剧情绪。我觉得主角很无奈地大吼了一声,喊着喊着因为情绪太低落没力气了,但是在你缓过来之前他又猛吸一口气提高了嗓门。像小孩儿哭闹的时候会使用的伎俩……
但还是结束了。忽然觉得,Tilo可以松一口气了,我也可以松一口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