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处有归途
故乡是我们最初和最终的爱。然而,当代国人大多已丧失故乡——不是因为战乱与兵灾,是在这和平年代,诸种发展大潮奔腾翻涌,所有人的故乡都被裹挟其中,变得面目全非。它们的质朴遭到鄙夷,它们的古老被斥为落后,时代忙不迭地为故乡们设计宏伟蓝图,并责令它们换上最时髦的装扮:高楼大厦,高新科技,不一而足。于是,吱呀作响的木门不见了,通向家门的青石板路不见了,袅袅炊烟不见了,漫天繁星不见了,故乡不见了。我们都失去了故乡,那永恒的庇护之所。
所幸,为故乡沦陷而彷徨失落的人们啊,现在可以从蒋明的《再见北方》中得到抚慰。这位北方游子唱着北方与长安,唱着他生长于斯的夕阳院落。歌里有他的故乡,也有你我的故乡。所有赤子对故乡的单纯爱恋,所有隐秘的期待与破碎的愿望,这位歌者都深深凝视,并因懂得而慈悲。
并非每个人都意识到故乡已沦丧。在欲望沸腾的时代,霓虹刺激下的瞳孔,舞曲刺激下的耳膜,多数已忘记原野上轻柔说话的风。人们对美好原初的记忆,已被肤浅的繁荣所遮蔽——不是没有归途,是人们无意追寻;不是漂泊流离,是人们主动抛弃。轰轰隆隆的城市化进程中,我们又何尝不是劫掠与谋杀故乡的共犯。为此,罗大佑唱“台北不是我的家/我的家乡没有霓虹灯”,侯德健唱“归去来兮/田园将芜”,或激昂或沉吟,均表达了丧失故乡之痛,也唤醒了丧失故乡之痛。蒋明的《再见北方》亦是如此,追怀与抚慰之外,也将唤醒对故乡、对来路、对原初的记忆。蒋明的方式是温柔亲切的,他唱着简简单单的歌,人声不事雕琢,配器力求简约,就像一幅水墨山水,浑似漫不经意三几笔挥就,实际上凝结了罕见的专注、用心与修炼多年的功力。
蒋明向来重视传统文化的传承,从前他写乐评,就对此屡次强调。在《再见北方》中,他丝毫不掩盖自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偏爱。不仅歌词中颇多化用典故之处,气韵上更直接与唐诗宋词相通,而原乡情怀本就是中华文化千年不息的重要母题。我尤其喜爱《游子谣》的歌词,“青青山外山/绵绵云上云/故乡花开早/百里野菊香”,全是简单朴素的寻常字眼,组合到一起却清丽可喜,意味绵长。而《民歌》的吉他前奏是神来之笔,嘈嘈切切错杂弹,如银瓶乍破,如万壑松涛,遒劲而苍凉。《桂花巷》气质古典,却又免疫于时下潮流的“中国风”。中国风玩弄的是形式及技巧,《桂花巷》则捕捉的是情感根底的古典:“花开花落秋去冬来风雨西楼夜/人海茫茫多情为谁灯下梳红妆”,开头二句即引出一名旧时的青楼女子,她风华绝代情深义重却也一生寂寞荒凉,她千年之前的叹息合着蒋明的歌声轻轻掠过耳际。另外,若是你也唱着《外婆的澎湖湾》、《爸爸的草鞋》长大,带有台湾民歌时代浓厚气息的《时光小唱》与《少年游》定将令你会心莞尔,那是与儿时伙伴阔别重逢的喜悦。
蒋明说,《再见北方》词曲几乎都诞生于十几年前。我忍不住想象,十几年前,作为一名血气青年,即便早慧,想必仍在理想与现实之间踉跄前行,困惑及困顿仍锐利如刀,欲望与肉身仍剧烈缠斗,若蒋明在那时便制作完成这一张专辑,恐怕难逃年轻音乐人常犯的自大与戾气。真是庆幸,蒋明给了自己充分的耐心。在微近中年之时他交出《再见北方》,有忧伤却清淡,有怀念却节制,如微风徐来,水波不兴。
两个版本的《游子谣》分别担任了《再见北方》的开头与结束:川子女儿牧言的吉他版是开始,童声明澈,净无瑕秽。蒋明演唱的钢琴版作为结束,沉静内敛,端的是气定神闲。从最纯洁的时刻出发,历经迷惘,路过爱情,咀嚼了诸种人世冷暖,终于再度海清河晏,百里野菊飘香。这就是蒋明的《再见北方》,也是你我应当归去的方向。
所幸,为故乡沦陷而彷徨失落的人们啊,现在可以从蒋明的《再见北方》中得到抚慰。这位北方游子唱着北方与长安,唱着他生长于斯的夕阳院落。歌里有他的故乡,也有你我的故乡。所有赤子对故乡的单纯爱恋,所有隐秘的期待与破碎的愿望,这位歌者都深深凝视,并因懂得而慈悲。
并非每个人都意识到故乡已沦丧。在欲望沸腾的时代,霓虹刺激下的瞳孔,舞曲刺激下的耳膜,多数已忘记原野上轻柔说话的风。人们对美好原初的记忆,已被肤浅的繁荣所遮蔽——不是没有归途,是人们无意追寻;不是漂泊流离,是人们主动抛弃。轰轰隆隆的城市化进程中,我们又何尝不是劫掠与谋杀故乡的共犯。为此,罗大佑唱“台北不是我的家/我的家乡没有霓虹灯”,侯德健唱“归去来兮/田园将芜”,或激昂或沉吟,均表达了丧失故乡之痛,也唤醒了丧失故乡之痛。蒋明的《再见北方》亦是如此,追怀与抚慰之外,也将唤醒对故乡、对来路、对原初的记忆。蒋明的方式是温柔亲切的,他唱着简简单单的歌,人声不事雕琢,配器力求简约,就像一幅水墨山水,浑似漫不经意三几笔挥就,实际上凝结了罕见的专注、用心与修炼多年的功力。
蒋明向来重视传统文化的传承,从前他写乐评,就对此屡次强调。在《再见北方》中,他丝毫不掩盖自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偏爱。不仅歌词中颇多化用典故之处,气韵上更直接与唐诗宋词相通,而原乡情怀本就是中华文化千年不息的重要母题。我尤其喜爱《游子谣》的歌词,“青青山外山/绵绵云上云/故乡花开早/百里野菊香”,全是简单朴素的寻常字眼,组合到一起却清丽可喜,意味绵长。而《民歌》的吉他前奏是神来之笔,嘈嘈切切错杂弹,如银瓶乍破,如万壑松涛,遒劲而苍凉。《桂花巷》气质古典,却又免疫于时下潮流的“中国风”。中国风玩弄的是形式及技巧,《桂花巷》则捕捉的是情感根底的古典:“花开花落秋去冬来风雨西楼夜/人海茫茫多情为谁灯下梳红妆”,开头二句即引出一名旧时的青楼女子,她风华绝代情深义重却也一生寂寞荒凉,她千年之前的叹息合着蒋明的歌声轻轻掠过耳际。另外,若是你也唱着《外婆的澎湖湾》、《爸爸的草鞋》长大,带有台湾民歌时代浓厚气息的《时光小唱》与《少年游》定将令你会心莞尔,那是与儿时伙伴阔别重逢的喜悦。
蒋明说,《再见北方》词曲几乎都诞生于十几年前。我忍不住想象,十几年前,作为一名血气青年,即便早慧,想必仍在理想与现实之间踉跄前行,困惑及困顿仍锐利如刀,欲望与肉身仍剧烈缠斗,若蒋明在那时便制作完成这一张专辑,恐怕难逃年轻音乐人常犯的自大与戾气。真是庆幸,蒋明给了自己充分的耐心。在微近中年之时他交出《再见北方》,有忧伤却清淡,有怀念却节制,如微风徐来,水波不兴。
两个版本的《游子谣》分别担任了《再见北方》的开头与结束:川子女儿牧言的吉他版是开始,童声明澈,净无瑕秽。蒋明演唱的钢琴版作为结束,沉静内敛,端的是气定神闲。从最纯洁的时刻出发,历经迷惘,路过爱情,咀嚼了诸种人世冷暖,终于再度海清河晏,百里野菊飘香。这就是蒋明的《再见北方》,也是你我应当归去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