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之后,写给Tom Waits】
Ocean Wants A Sailor/Gun Wants A Hand/Money Wants A Spender/And The Road Wants A Man/I Turned My Face To The Highway
【七年之后,写给Tom Waits】
汤姆•维茨(Tom Waits)的歌(差不多是所有)并不是一上来就能接受的,破锣嗓子、重口味、再加上一向不怎么喜欢捯饬,唱片封面上俨然一副破落户的光辉造型。他需要时间,慢慢地,你会熟悉他的声音、熟悉他的唱法。有人说精神没点问题的还真听不明白歌者想表达什么意思,其实不喜欢也不要紧,给他多一点时间,让他成为你的旅伴、成为你的背景。
七年前的专辑《Real Gone》(2004),还以为是他的告别演出了,那一年他55岁。没想到七年之后还能听到他的新专辑,居然满心兴奋。他还能燃烧,他还能咆哮,这张专辑能给你肯定的答案。
这一年,他62岁。
有人拿他和去年大热的神曲《忐忑》相比,从特别的唱法来看或许有点相向,但并不以为然。我总觉得在汤姆•维茨的歌里有一种悲伤的内核——这是我喜欢他的第一元素。
第1首《Chicago》(2:15)算是暖场的曲目,带着点谨小慎微的劲儿,雄壮消磨于暗哑。这是老当益壮的汤姆•维茨吗?我甚至觉得他比过去还年轻。配合他的旋律摇摆,似乎什么都不曾远去,什么浮云都不曾飘散。
第2首《Raised Right Men》(3:24)好啦,从这首进入主题,随着鬼子进村般一小段旋律,仍是破砖烂瓦一股脑砸来,非常对味儿。副歌部分如小孩子的哀号,欲求什么而不得的苦痛,竟然反复了好几遍,或许不让人舒服。
再说,听他的歌,什么时候舒服过?
第3首《Talking At The Same Time》(4:13)稍显轻盈,人家是踏着曼妙的小舞步来的,用很小的声音告诉自己:轻柔的,再轻柔一些。这回,他或许想展示温柔的一面?连低哑的声音都是化过妆的,把发声位置稍稍调高了一点的汤姆•维茨这是怎么了?你大可将其看做掂着脚尖儿在跳舞。
没有大刀阔斧,没有夹枪带棒,这是一首最不像他的歌。似乎可以从此告诉世人了,他最擅长什么?是闷骚。
第4首《Get Los》(2:42),刚刚创立的新造型,转眼又被打回原形。比先前好像更放肆,或者也能说更坦然?在这样的曲子中跳舞,可能不仅心里有点纠结,可能连舞步也会打结吧。
第5首《Face To The Highway》(3:42)慢板、清淡、熟悉的调调儿,是记叙文。他一个人在默念着什么,偶尔会让自己感动。想想也就算了吧,在渐落的尾声中他劝自己:老大不小了,泪点要总是那么浅,会遭人笑话的。
第6首《Pay Me》(3;14)特别适合在酒吧弹唱,就着暗绿的灯光,就着袅袅的烟气,就着吧台上晶莹的酒杯,偶然听见大致方位的、角落里的那个人发出的叹息,浊重的、以配合此时此刻让人陷落的场景。
第7首《Back In The Crowd》(2:49)是回忆里的语速,有一种徐徐渐进的意思。然而进能进到哪儿去呢?你总爱这么问,其实也听没意思的。好多东西是不能追究的,追来追去自己倒先落个兴味索然,不是吗?别辩解。
第8首《Bad As Me》(3:10)应该是主打,你觉得不过是借了这个比较醒神的题目,即使不怎么了解他的人也会瞬间记住他,这很像他的作为——不破不立。然而,他并不愿意做什么、做谁的榜样。他还是他,说真的,比原先(即使比前一张专辑)更放得开了。可能会让人想象,他似乎觉悟了什么,于是,大破大立。
第9首《Kiss Me》(3:41),时刻记得挂着满脸冰霜的冷爵士靠边站了,他一步一顿划到前台,比缓慢还缓慢,如诱惑本身,要掌握好火候。一般人都信奉过犹不及,宁可错杀一百,而他显然不是一般人,他选择退后,让你追。
第10首《Satisfied》(4:05)一般般,偏偏还挺长。光想把多余的演出时间接到上一首里。小幅度的横冲直撞,大概不是他擅长的,他偏要试试,演砸了吧?不过最后还是找回了一点自信,用来骗骗自己:好的,这是我的新曲风。
第11首《Last Leaf》(2:55)像是在告别,小面积回旋。听了一遍又一遍。就像已经说了好几次再见,顾不上对面的人怎么想,连自己都觉得尴尬了,可还不舍得转身就走:不要告别,不要再见,在这灯火辉煌的夜里。
副歌里,一个人的和声异常好听,想起专辑《Franks Wild Years》(1987)中的《Innocent When You Dream》冷风、斑驳的门、还有前奏里“在风琴中就只有风”的手风琴。
第12首《Hell Broke Luce》(3:57)似乎来自底部的街区,是摇滚诞生的地方。不用歌词在一旁描绘,他的声音就是破败的景象。末尾似要起义了,群情振奋,一呼百应。遥遥地,听到光明在召唤。
第13首《New Year's Eve》(4:31)是真正的告别曲吗?辗转而来的一段苏格兰民谣《Auld Lang Syne》加重了离别的情绪。Should auld acquaintance be forgot,And days of auld lang syne?……我们曾经终日游荡在故乡的青山上,我们也曾历尽苦辛到处奔波流浪,老朋友怎能忘记过去的好时光?需要一个问号,轻轻地坠在末尾。
离愁似雾,一层层弥漫上来。这是汤姆•维茨少有的、水灵、显出深情的歌。给我一杯忘情水,过去的痕迹就能瞬间抹平吗?假使不说忧伤,只是说在该告别的时候挥挥手,笑着说再见、再见……即使心底知道,再见、再见,很可能这一别再也不见。
哀而不伤,不是不想伤,而是再也伤不起。
几首歌听极了,提醒自己要打上个星号。但要唱出那种味道,很难。好吧,根本别做考虑了。免得逼急了自己。反正,他挺嗨的。
自“出道”(赫赫,这词真烂)以来就是以坏小子形象示人的他,到老了还会擎着坏老头的大旗,进行到底。
【七年之后,写给Tom Waits】
汤姆•维茨(Tom Waits)的歌(差不多是所有)并不是一上来就能接受的,破锣嗓子、重口味、再加上一向不怎么喜欢捯饬,唱片封面上俨然一副破落户的光辉造型。他需要时间,慢慢地,你会熟悉他的声音、熟悉他的唱法。有人说精神没点问题的还真听不明白歌者想表达什么意思,其实不喜欢也不要紧,给他多一点时间,让他成为你的旅伴、成为你的背景。
七年前的专辑《Real Gone》(2004),还以为是他的告别演出了,那一年他55岁。没想到七年之后还能听到他的新专辑,居然满心兴奋。他还能燃烧,他还能咆哮,这张专辑能给你肯定的答案。
这一年,他62岁。
有人拿他和去年大热的神曲《忐忑》相比,从特别的唱法来看或许有点相向,但并不以为然。我总觉得在汤姆•维茨的歌里有一种悲伤的内核——这是我喜欢他的第一元素。
第1首《Chicago》(2:15)算是暖场的曲目,带着点谨小慎微的劲儿,雄壮消磨于暗哑。这是老当益壮的汤姆•维茨吗?我甚至觉得他比过去还年轻。配合他的旋律摇摆,似乎什么都不曾远去,什么浮云都不曾飘散。
第2首《Raised Right Men》(3:24)好啦,从这首进入主题,随着鬼子进村般一小段旋律,仍是破砖烂瓦一股脑砸来,非常对味儿。副歌部分如小孩子的哀号,欲求什么而不得的苦痛,竟然反复了好几遍,或许不让人舒服。
再说,听他的歌,什么时候舒服过?
第3首《Talking At The Same Time》(4:13)稍显轻盈,人家是踏着曼妙的小舞步来的,用很小的声音告诉自己:轻柔的,再轻柔一些。这回,他或许想展示温柔的一面?连低哑的声音都是化过妆的,把发声位置稍稍调高了一点的汤姆•维茨这是怎么了?你大可将其看做掂着脚尖儿在跳舞。
没有大刀阔斧,没有夹枪带棒,这是一首最不像他的歌。似乎可以从此告诉世人了,他最擅长什么?是闷骚。
第4首《Get Los》(2:42),刚刚创立的新造型,转眼又被打回原形。比先前好像更放肆,或者也能说更坦然?在这样的曲子中跳舞,可能不仅心里有点纠结,可能连舞步也会打结吧。
第5首《Face To The Highway》(3:42)慢板、清淡、熟悉的调调儿,是记叙文。他一个人在默念着什么,偶尔会让自己感动。想想也就算了吧,在渐落的尾声中他劝自己:老大不小了,泪点要总是那么浅,会遭人笑话的。
第6首《Pay Me》(3;14)特别适合在酒吧弹唱,就着暗绿的灯光,就着袅袅的烟气,就着吧台上晶莹的酒杯,偶然听见大致方位的、角落里的那个人发出的叹息,浊重的、以配合此时此刻让人陷落的场景。
第7首《Back In The Crowd》(2:49)是回忆里的语速,有一种徐徐渐进的意思。然而进能进到哪儿去呢?你总爱这么问,其实也听没意思的。好多东西是不能追究的,追来追去自己倒先落个兴味索然,不是吗?别辩解。
第8首《Bad As Me》(3:10)应该是主打,你觉得不过是借了这个比较醒神的题目,即使不怎么了解他的人也会瞬间记住他,这很像他的作为——不破不立。然而,他并不愿意做什么、做谁的榜样。他还是他,说真的,比原先(即使比前一张专辑)更放得开了。可能会让人想象,他似乎觉悟了什么,于是,大破大立。
第9首《Kiss Me》(3:41),时刻记得挂着满脸冰霜的冷爵士靠边站了,他一步一顿划到前台,比缓慢还缓慢,如诱惑本身,要掌握好火候。一般人都信奉过犹不及,宁可错杀一百,而他显然不是一般人,他选择退后,让你追。
第10首《Satisfied》(4:05)一般般,偏偏还挺长。光想把多余的演出时间接到上一首里。小幅度的横冲直撞,大概不是他擅长的,他偏要试试,演砸了吧?不过最后还是找回了一点自信,用来骗骗自己:好的,这是我的新曲风。
第11首《Last Leaf》(2:55)像是在告别,小面积回旋。听了一遍又一遍。就像已经说了好几次再见,顾不上对面的人怎么想,连自己都觉得尴尬了,可还不舍得转身就走:不要告别,不要再见,在这灯火辉煌的夜里。
副歌里,一个人的和声异常好听,想起专辑《Franks Wild Years》(1987)中的《Innocent When You Dream》冷风、斑驳的门、还有前奏里“在风琴中就只有风”的手风琴。
第12首《Hell Broke Luce》(3:57)似乎来自底部的街区,是摇滚诞生的地方。不用歌词在一旁描绘,他的声音就是破败的景象。末尾似要起义了,群情振奋,一呼百应。遥遥地,听到光明在召唤。
第13首《New Year's Eve》(4:31)是真正的告别曲吗?辗转而来的一段苏格兰民谣《Auld Lang Syne》加重了离别的情绪。Should auld acquaintance be forgot,And days of auld lang syne?……我们曾经终日游荡在故乡的青山上,我们也曾历尽苦辛到处奔波流浪,老朋友怎能忘记过去的好时光?需要一个问号,轻轻地坠在末尾。
离愁似雾,一层层弥漫上来。这是汤姆•维茨少有的、水灵、显出深情的歌。给我一杯忘情水,过去的痕迹就能瞬间抹平吗?假使不说忧伤,只是说在该告别的时候挥挥手,笑着说再见、再见……即使心底知道,再见、再见,很可能这一别再也不见。
哀而不伤,不是不想伤,而是再也伤不起。
几首歌听极了,提醒自己要打上个星号。但要唱出那种味道,很难。好吧,根本别做考虑了。免得逼急了自己。反正,他挺嗨的。
自“出道”(赫赫,这词真烂)以来就是以坏小子形象示人的他,到老了还会擎着坏老头的大旗,进行到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