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叹号与问号(上)
前不久,港台两地主流流行乐坛最重要的两位人物分别发表了他们的新专辑,巧合的是,他们不约而同地用了标点符号来命名各自的新作品,这两张专辑就是周杰伦的《惊叹号》和陈奕迅的《?》,而这两个标点相互呼应,正好也可以用来对港台流行乐这几年的发展作出一个总结和诘问。
先来说说周杰伦和他的惊叹号。这张专辑延续了周董的一贯路线,强烈伦式风格的音乐加上各种“天马行空”的有趣歌词,伦式R&B情歌,金属说唱,英伦摇滚等等一件不少;歌词方面,除了老搭档方文山和黄俊郎以及周董自己外,加入了更多的“外援”,不过整体风格还是延续以往,让人一看而知,“嗯,杰伦的歌嘛”,一句话:这仍然是一张非常“周杰伦”的专辑。
随便扫一眼网上的评论,提到11年前到现在这个“周杰伦时代”的很多。记得陶喆在1997年用一首《飞机场的10:30》告诉台湾,以后可以试试R&B;而周董则用2000年的第一张专辑《Jay》告诉大家,流行音乐不但可以有《星晴》《龙卷风》和《黑色幽默》,还可以有《斗牛》《娘子》和《印第安老斑鸠》,他们为21世纪台湾主流流行指明了方向,也拉开了台湾主流流行乐R&B时代的序幕。那时正好是世纪之交,中国八零后一代开始上起了大学,开始有了一些自己的独立思想,大家都在寻求个性解放都渴望自己的个人风格与众不同,听的东西当然也要不一样才行。但是陶喆那时的东西太地道纯粹了,和他的美国老师们的作品太像了,这反而成了门槛(主流流行绝对不能太像他们的模仿对象,模仿是要的,但得将其流行化以适应更多口味的受众),加上歌词远不及周董的有趣,所以周杰伦瞬间成为了大家随身听里的新宠,甚至是好一段时间的No.1。虽然今天很多人都觉得周董止步不前,或者渐渐对他不再期待,但他曾经的巨大影响是毋庸置疑的。而之后的商业包装和运作更把周董打造成了一个成功的品牌,他也从卫衣鸭舌帽华丽变身为丝绒礼服。不过,在这过程当中,他身上最吸引人的那份童心和单纯却始终不曾淡出,就像他最近的专辑中总有《牛仔很忙》《魔术先生》《免费教学录像带》和《水手怕水》这样童心未泯,令人忍俊不禁的歌曲一样。中国风确实因为周董成为了中文流行的一个专门类别,但相比矫揉造作的中国风,我更喜欢这种略带舞台味,场景感很强的有趣作品,加上中国风已渐渐不能引起大家的兴趣,与其勉强不如放弃,所以这张专辑不再坚持放进中国风歌曲真是明智之举。但不管怎么说,我们都不能不佩服周杰伦的才华,别的方面不说,单就音乐而言,创造出一种这么强烈的个人风格并以此引领中文流行11年,的确令人佩服,在2010年跨了时代之后,也还真得送个惊叹号给他。
不过,在这之后呢?我不是说周杰伦,他可以每年一张这样的专辑,间或拍拍电影,经营好自己的餐厅电视等等,没关系的。我说的是中文流行在周杰伦之后呢?周董当年还很锉的时候以一种反偶像的姿态出现在大家的视线里,颠覆了以往偶像遥不可及的完美形象,他就是个想象力丰富爱做梦,喜欢美女篮球的“大男孩”嘛,除了钢琴很厉害又会拉大提琴以外,他和你我好像也没什么太大不同啊。而安迪沃霍当年的启示经过时间的沉淀再传到我们身边也渐渐应验,拜科技和媒体的飞速发展所赐,偶像的精致外衣早已被撕得稀烂,单单绯闻已不能满足我们,我们还要用各种细节解构偶像的形象,将其还原成与你我平等的凡人。但是,这样做的前提是我们肢解的必须是个偶像,如果就只是个邻居家的小孩,那我们的快感就会大大降低。所以,我们一方面要打倒偶像,另一方面少了偶像又不行,不仅仅是谈资的需要,还是精神层面上追求和效仿的对象。以往太高高在上的偶像形象增加了距离感和去偶像化的难度,于是,周董的形象理所当然地成为了大家新的最爱:既很屌,又和自己很像,周董也就走向了反偶像的反面,成了万众瞩目的新偶像。其实在这点上倒不用去问周董之后怎样,多元化的社会本来就该有多元化的选择。偶像也一样,觉得周杰伦王力宏太俗的大可以去追逐陈绮贞陈珊妮黄耀明什么的,实在不行还有左小祖咒这类的重口味;要是觉得文艺青年装逼没劲,李炜刘惜君甚至凤凰传奇等也都在虾米里,立等可取,丰俭由人。真正可怕的是一元化的社会,大家都听同一种歌,喜欢同一个人,而这,恰恰是周董刚出道那几年间,中文主流流行乐界的状态。当年周董和陶喆等人联手拉开中文流行R&B时代的序幕,此后多年,台湾主流流行乐,除了R&B还是R&B,加上些不伦不类的Hip-Hop,个个都像糯米团主唱马念先所说,“我打从心里认为上辈子我是个黑人”,“烫个爆炸头,开口是what's up,you”,打着黑人音乐旗号实则四不像的伪劣黑人流行歌曲充斥台湾流行歌坛,但是假黑人们装得很认真,再加上这种扮相得分十拿九稳,且那几年间歌迷们也还没现在这么多的渠道,可以接触现在这么多的资讯,所以很多人也是以“有人音乐是用听的,我的音乐是用看的,耳朵最大功用是用来穿耳洞”的心态来听歌,乐坛老板们自然是不会轻易放弃这种赚钱路数的(以上这句中的歌词及部分文字参考自糯米团《拉高你的裤裆》)。至于艺术、歌曲的水准、多样化这些和赚钱无关的东西就滚到一边去,让那些独立音乐人来操心就好了。但这是主流流行,是商业体制下的产物,那么把钞票放在第一位也无可厚非。而现在大家可以很方便地在互联网上找到各种音乐,流行音乐消费也呈现出与以往大不相同的多样化的繁荣场面。不过这种繁荣其实和主流流行没太大关系,因为在单一的主流制造之外,更多的还是靠独立音乐来维持。主流流行始终要的是利润,什么时髦什么热门当然就做什么,于是我们可以很容易地在王力宏这种西化很厉害的艺人身上,听到现在欧美流行乐的主流音色,而在《惊叹号》里,我们也越来越多地在编曲中听到这种音色了。国际化,全球化,甚至唯欧美马首是瞻(这点在大陆的主流流行乐坛体现地更明显),是不是中文主流流行继所谓的R&B和Hip-Hop之后的下一个风潮?全球化是否意味着千人一面?这种单一化的局面在主流流行中能否打破?中文流行的多样化今后是否只能依靠独立音乐来实现?这些,可能才是我们在周杰伦之后所要提问的。
先来说说周杰伦和他的惊叹号。这张专辑延续了周董的一贯路线,强烈伦式风格的音乐加上各种“天马行空”的有趣歌词,伦式R&B情歌,金属说唱,英伦摇滚等等一件不少;歌词方面,除了老搭档方文山和黄俊郎以及周董自己外,加入了更多的“外援”,不过整体风格还是延续以往,让人一看而知,“嗯,杰伦的歌嘛”,一句话:这仍然是一张非常“周杰伦”的专辑。
随便扫一眼网上的评论,提到11年前到现在这个“周杰伦时代”的很多。记得陶喆在1997年用一首《飞机场的10:30》告诉台湾,以后可以试试R&B;而周董则用2000年的第一张专辑《Jay》告诉大家,流行音乐不但可以有《星晴》《龙卷风》和《黑色幽默》,还可以有《斗牛》《娘子》和《印第安老斑鸠》,他们为21世纪台湾主流流行指明了方向,也拉开了台湾主流流行乐R&B时代的序幕。那时正好是世纪之交,中国八零后一代开始上起了大学,开始有了一些自己的独立思想,大家都在寻求个性解放都渴望自己的个人风格与众不同,听的东西当然也要不一样才行。但是陶喆那时的东西太地道纯粹了,和他的美国老师们的作品太像了,这反而成了门槛(主流流行绝对不能太像他们的模仿对象,模仿是要的,但得将其流行化以适应更多口味的受众),加上歌词远不及周董的有趣,所以周杰伦瞬间成为了大家随身听里的新宠,甚至是好一段时间的No.1。虽然今天很多人都觉得周董止步不前,或者渐渐对他不再期待,但他曾经的巨大影响是毋庸置疑的。而之后的商业包装和运作更把周董打造成了一个成功的品牌,他也从卫衣鸭舌帽华丽变身为丝绒礼服。不过,在这过程当中,他身上最吸引人的那份童心和单纯却始终不曾淡出,就像他最近的专辑中总有《牛仔很忙》《魔术先生》《免费教学录像带》和《水手怕水》这样童心未泯,令人忍俊不禁的歌曲一样。中国风确实因为周董成为了中文流行的一个专门类别,但相比矫揉造作的中国风,我更喜欢这种略带舞台味,场景感很强的有趣作品,加上中国风已渐渐不能引起大家的兴趣,与其勉强不如放弃,所以这张专辑不再坚持放进中国风歌曲真是明智之举。但不管怎么说,我们都不能不佩服周杰伦的才华,别的方面不说,单就音乐而言,创造出一种这么强烈的个人风格并以此引领中文流行11年,的确令人佩服,在2010年跨了时代之后,也还真得送个惊叹号给他。
不过,在这之后呢?我不是说周杰伦,他可以每年一张这样的专辑,间或拍拍电影,经营好自己的餐厅电视等等,没关系的。我说的是中文流行在周杰伦之后呢?周董当年还很锉的时候以一种反偶像的姿态出现在大家的视线里,颠覆了以往偶像遥不可及的完美形象,他就是个想象力丰富爱做梦,喜欢美女篮球的“大男孩”嘛,除了钢琴很厉害又会拉大提琴以外,他和你我好像也没什么太大不同啊。而安迪沃霍当年的启示经过时间的沉淀再传到我们身边也渐渐应验,拜科技和媒体的飞速发展所赐,偶像的精致外衣早已被撕得稀烂,单单绯闻已不能满足我们,我们还要用各种细节解构偶像的形象,将其还原成与你我平等的凡人。但是,这样做的前提是我们肢解的必须是个偶像,如果就只是个邻居家的小孩,那我们的快感就会大大降低。所以,我们一方面要打倒偶像,另一方面少了偶像又不行,不仅仅是谈资的需要,还是精神层面上追求和效仿的对象。以往太高高在上的偶像形象增加了距离感和去偶像化的难度,于是,周董的形象理所当然地成为了大家新的最爱:既很屌,又和自己很像,周董也就走向了反偶像的反面,成了万众瞩目的新偶像。其实在这点上倒不用去问周董之后怎样,多元化的社会本来就该有多元化的选择。偶像也一样,觉得周杰伦王力宏太俗的大可以去追逐陈绮贞陈珊妮黄耀明什么的,实在不行还有左小祖咒这类的重口味;要是觉得文艺青年装逼没劲,李炜刘惜君甚至凤凰传奇等也都在虾米里,立等可取,丰俭由人。真正可怕的是一元化的社会,大家都听同一种歌,喜欢同一个人,而这,恰恰是周董刚出道那几年间,中文主流流行乐界的状态。当年周董和陶喆等人联手拉开中文流行R&B时代的序幕,此后多年,台湾主流流行乐,除了R&B还是R&B,加上些不伦不类的Hip-Hop,个个都像糯米团主唱马念先所说,“我打从心里认为上辈子我是个黑人”,“烫个爆炸头,开口是what's up,you”,打着黑人音乐旗号实则四不像的伪劣黑人流行歌曲充斥台湾流行歌坛,但是假黑人们装得很认真,再加上这种扮相得分十拿九稳,且那几年间歌迷们也还没现在这么多的渠道,可以接触现在这么多的资讯,所以很多人也是以“有人音乐是用听的,我的音乐是用看的,耳朵最大功用是用来穿耳洞”的心态来听歌,乐坛老板们自然是不会轻易放弃这种赚钱路数的(以上这句中的歌词及部分文字参考自糯米团《拉高你的裤裆》)。至于艺术、歌曲的水准、多样化这些和赚钱无关的东西就滚到一边去,让那些独立音乐人来操心就好了。但这是主流流行,是商业体制下的产物,那么把钞票放在第一位也无可厚非。而现在大家可以很方便地在互联网上找到各种音乐,流行音乐消费也呈现出与以往大不相同的多样化的繁荣场面。不过这种繁荣其实和主流流行没太大关系,因为在单一的主流制造之外,更多的还是靠独立音乐来维持。主流流行始终要的是利润,什么时髦什么热门当然就做什么,于是我们可以很容易地在王力宏这种西化很厉害的艺人身上,听到现在欧美流行乐的主流音色,而在《惊叹号》里,我们也越来越多地在编曲中听到这种音色了。国际化,全球化,甚至唯欧美马首是瞻(这点在大陆的主流流行乐坛体现地更明显),是不是中文主流流行继所谓的R&B和Hip-Hop之后的下一个风潮?全球化是否意味着千人一面?这种单一化的局面在主流流行中能否打破?中文流行的多样化今后是否只能依靠独立音乐来实现?这些,可能才是我们在周杰伦之后所要提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