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在谈论周杰伦的时候我们在谈论什么
PS:题目是装逼了一点,但我是在认真说说大众偶像周杰伦。
一、关于周杰伦时代
二十世纪末的华语乐坛,秦、苏芮、罗大佑、周华健、、梅艳芳、张国荣、张学友、林忆莲这些老牌歌手经过多年的打拼已经坐稳了天王天后的位置,新生代正在接力。周杰伦作为其中一员,在王力宏陶喆等创作歌手中恰逢其时,另辟蹊径,真正意义的接了第一棒。这个不是偶然,但绝对不是必然。周杰伦的音乐,代表了一个时代所需消耗的娱乐的方向,恰逢香港歌手由于语言的限制逐渐退回到珠江三角洲地区。跟港乐比起来,台湾音乐显然更适合娱乐大众。毫无疑问,周杰伦被推上天王的宝座也就顺理成章。
对周杰伦音乐的质疑,几年前就开始了,但始终,周杰伦被没有在质疑大潮中败阵,因为周杰伦不仅开启了一个音乐王朝,还开启了一个真正意义的偶像时代,虽然之前偶像崇拜已经存在多年,到了这一代,更加疯狂。当然,质疑声再大,都抵不过粉丝们的热情,终于有一天,当他们不再这样疯狂了或许也会用“陪伴我读过美好的XX岁月”来祭奠这位曾经为之疯狂的歌手。当然,当一个歌手在你心中已经上升为一种信仰的时候,所有评论都会显得无病呻吟。
派台歌《皮影戏》出来的时候,我身边很多资深的杰迷开始批评自己的偶像了,说不如以前了。其实我觉得,并不是不如以前了,而是对于十年同样的调调,难免产生了审美疲劳。自从2005年以后,周杰伦的所有专辑都在一个水准,跟前面的专辑是个分水岭。而这样的分化,正是从《七里香》开始的。或许一个人的名气功利,都能影响一个人的创作。周杰伦也是,功成名就的周杰伦,拍了几部烂电影,凭借自己的强大粉丝取得了票房,输掉了口碑。每拍一部电影,都是在消耗自己的忠实听众,现在保留下来,也是中坚力量。但同时,我也怀疑有些人再也支持不下去了,不再支持这个大众偶像。
《叶惠美》是一个华丽丽的转身,从《七里香》开始,周杰伦在对待音乐的态度方面开始初现倪端,因为他明白,对于自己的忠实歌迷,无论是出什么歌都会听。而对于大多数边缘听众,他们只会对《安静》《黑色幽默》这样的慢板抒情情歌感兴趣,大众需要的是K歌,而不是天花乱坠的曲风赢得专业人士的肯定。正如我之前嘲讽的批判王力宏一样:王力宏根本不需要今天搞个什么chiked-out明天有来个京剧加昆曲,他的歌迷只需要看到自己的偶像穿个白色西装弹着钢琴唱着“我是真的爱你”“依然爱你”就够了(王力宏这次的确躺着也中弹了)。这是偶像时代,看比听要重要。
二、《惊叹号》:没有惊喜,只有叹息
对于《惊叹号》,我没有惊喜,只有叹息。相对于之前的专辑,这次算是一个小的颠覆。之所以会出现这种原因,原因是因为去年《跨时代》的保守,使之成为周杰伦最没水准的专辑,为了留住老歌迷奉献两首中国风歌曲,凑足专辑的数目。加上这是久违两年的专辑,不敢冒险,所以保持原有特色。而这次《惊叹号》却是做了一次尝试,放弃了众人所爱的中国风,跟着潮流玩电子音乐,还有人到中年“返祖”的卖萌嘻哈风格。恐怕这是周杰伦老歌迷最不希望看到的,那个属于中国风属于周氏抒情曲的周杰伦,不复存在。保留的,是周杰伦个人英雄主义的情怀,忍者、黑社会头目、龙战骑士、吸血鬼王子、超人到现在的水手、救世主。一个老男人的玩乐心态。当然,你可以正名为青春不老的传奇。就像三十几岁的五月天依旧十年如一日的唱着青春跟梦想。曲风的确是多样庞杂,这是周杰伦对自己建立的音乐王牌的一次颠覆,摒弃原有的特色,也是周杰伦对于时下歌迷口味的变化以及当下年轻人生活状态的刻意复制写照,比方说《公主病》《疗伤烧肉粽》,疗伤情歌换成了一种调侃的方式来演绎失恋伤心,更贴近年轻人的心态。还有《mine mine》里面英语中文台语的混杂语言风格,明显是抓住了年轻人的说话特色,以此对症下药。当然,台湾新生代,诸如蛋堡谢和弦,他们更年轻的心态,与生活与时代更贴切,看似随性的演唱更能代表新生代。唯一让我看不惯的是他越来越爱卖萌的演绎风格,《甜甜的》《好久不见》《超跑女神》《公主病》这样的卖萌歌曲取代了最初个性十足的《龙卷风》《对不起》《完美主义》。那种屌劲,绝非现在用一句哇靠就能表现出来的霸气。
同名主打《惊叹号》依旧是气势恢宏的快歌,这次换成了不伦不类的重摇滚作为支架。而立之后的周杰伦,残催最后一丝的叫嚣在一声声“哇靠哇靠”之中显得苍白无力,完全找不到从前“哼哼哈哈哼哼”的嚣张气焰。编曲伴随着警报声刻不容缓的危机感显出美国电影里面的英雄主义,而电脑特技合成的MV正式媚俗的在讨好新一代的歌迷,追溯在《摩羯座》里面的开篇《龙战骑士》,实际上周杰伦已经早有意识收拢更年轻一代的听众。当然,周杰伦只能引领一个时代,甚至,他已经在渐行渐远。
《皮影戏》从陕西皮影戏这门民间艺术入手,,前奏以中国风的笛子声吹奏出西方的电子琴半音音阶,搭配电子琴的midi音乐拉开序幕,嘻哈到位的演绎,戏谑诙谐。显然比主打歌《惊叹号》要靠谱,有重返早期作品的感觉在里面。大概是换了老搭档方文山,我反而觉得歌词靠谱一点,没有了那种为了押韵以及照顾文采的堆砌之感,跳出了由于玩弄文字造成的生硬性。当然,唯一没变的还是对于文化符号表面式的消化,难以看到对于民间文化的内在情怀。这也是“周杰伦+方文山”组合在世纪初音乐形式反传统不彻底的根源造成(具体问题我会在下面讨论)。
《迷魂曲》算是找对了方向,大概是前有《嘻哈空姐》的一直好评,迷幻电子音乐在低音处理后的确带来盗梦的味道。但以盗梦空间的概念显然没有《嘻哈空姐》这样以小见大的空乘跟显出 idea 。当然难能可贵的是在编曲上营造出来的那种神秘感。《你好吗》是唯一一首周氏抒情歌,这是少有的在编曲上不动用鼓点的一首苦情歌,对于喜欢《借口》《安静》这样的抒情曲来说,算是一个弥补。至于周杰伦的慢板抒情歌,我想多说两句,《魔杰座》发行的时候周杰伦接受一次采访说,《说好了幸福呢》有重返《安静》《黑色幽默》的味道,会是一首经典曲目。我想说的是,这样的抒情歌,在歌词方面还是自己操刀的好,《说好了幸福呢》词写得再华丽,却少了那股煽情味,而至于《安静》《黑色幽默》,虽然没有什么文采,甚至还出现一些语法错误,但绝对不妨碍它成为经典,因为它够真实;至于《超跑女神》《水手怕水》《琴伤》《世界未末日》,噱头总是吸引眼球,风格也是各显神通,美声、b-box古典,我们可以看做是试水,那些钟情于中国风与抒情歌的听众,你们是否愿意买账如今的周杰伦。
三、质疑与反思:当我们在谈论周杰伦的时候我们在谈论什么
话题还是说道周杰伦身上,或许他承载了太多人的青春记忆,包括我在内。所以更多的时候,我们愿意用一种追溯过往的口吻来描述这个昔日辉煌无比的偶像。这是一辈人的记忆,台湾音乐罗大佑费翔潘越云,他们的时代已经是历史。 “周杰伦+方文山”这样的一对曾颠覆华语流行乐的组合,如果难以与时俱进,终究会在争议声中渐行渐远,推出大众的视野。
这是一个速餐时代,求新求异是一个趋势。周杰伦十年坚定的音乐风格,换来的是严重的审美疲劳,虽然每张专辑在小细节上都有所创新,但众人对于周杰伦的印象,依然是那个在世纪初制造过一阵狂潮的创作才子。当他风靡大江南北的时候,我们能反思出来的现象,是一场革新所带来的震撼。只是这场“革新”,只是周杰伦对于台湾音乐立起自己的一座丰碑,难以源远流长。当然,周杰伦的确够资格载入台湾音乐史,就连台湾官方,都利用其自己的奋斗经历选入中小学教材史,还有媒体放大的导向作用,让很多门外汉,都为之惊叹。但这些个人传奇经历或者额外的公关,都不足以作为评价他音乐的好坏。
如果把“周杰伦+方文山”的音乐看做是对后现代流行文化的一种解构重造,那么这次建构,完全是不彻底的。虽然他挑起了人们的欲望,开拓了华语音乐的多样性,但终究只能止步在他前期几张较有水准的专辑上,这是周杰伦音乐最本质的地方,他把《安静》《黑色幽默》这样的抒情歌拿捏自如,又能将《爸,我回来了》《最后的战役》这样社会题材的作品演绎的入目三分。虽然后期有《听妈妈的话》《止战之殇》这样的作品作为对非情歌的补偿,但终究,再也找不到周杰伦方文山本身自然流露出来的真实感和内心。有资深杰迷跟我说过《止战之殇》是多么的经典,题材歌颂和平,那么有意义。我想说的是,战争方面的题材,乐坛还是有很多,而方文山的《止战之殇》的叙事上,还停留在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灾难,这样一个表面的意义,可谓千篇一律,至少《最后的战役》从战士之间的友谊来讲述战争(用现在的话来说,叫基情)。角度新颖,比《止战之殇》好多了,甚至连又会玩器材又懂艺术的陈冠希,也能叫嚣的唱出《战争》这样水准的作品,实属不易。当然,beyond的《AMANI》,已经是另一种境界,延伸到种族歧视的社会状况。黄家驹的理想主义,“今天一切厄困,仿佛真理消失在地球,无助与冰冻的眼睛.流泪看天际带悲愤”,这样深刻的描写,已经是上一代人对于战争的反思了。
其实,周杰伦跟方文山,真正没看清自己的弱点,而是放大了自己的优点和影响力。虽然这几年饱受争议,但似乎两人根本没反省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而在对待的音乐,由于不断的开发周边产品,甚至忽略了自己的本家。有时我在想,周杰伦后期实在忽悠他的忠实歌迷,反正对于偶像,无论出什么的作品都会支持。这样的忽悠,一年消耗掉一部分歌迷,最后只能是自欺欺人,落得两手空。该反省的还是自己的音乐,取精去糟,回归本质。另外,周杰伦的粉丝们也从求学之年迈入社会,他们再也不能从哪些歌中找到感动,而低龄歌迷,又会被另一批新人抢占市场,面对这样的尴尬,唯有做出更好的音乐,更适合自己年龄的音乐,来拉拢歌迷。作为御用词人方文山,在填词方面也要更深刻一点,更具备一点社会意识和人文关怀,不能只停留在各种题材的表面。纵观方先生这几年的作品,缺乏实质的革新,反而只是在表面做出了功夫。当这个“文字数据库”用完的时候,基本只能重复惯用伎俩维持一首干瘪的歌词。
回过来想想,我们在谈论周杰伦的时候我们在谈论什么?青春?偶像?岁月?还是一个时代的一去不复返,还是多年来的审美疲劳。一场革新的背后,是对于一个流行符号人物的变迁衍伸出来对于整个流行文化的审视洞察,对于个体而言,是陪伴自己某段岁月里面的一个不可磨灭的声音。
周杰伦是偏执的,他“活在他自己的音乐世界”,对于质疑,他总有他一套的解说,比方说《外婆》里面自信满满的说“我一直没有改变,我一直听了三年,只要外婆觉得好听,那才是鼓励”,《红磨坊》里面的自负形象,到了《惊叹号》里面“哇靠斗志仰天咆啸,哇靠自己创作跑道”,自圆其说不足以掩盖音乐上的不足,那个属于时代的周杰伦,难免在饱受质疑中黯然失色。
电梯:http://music.douban.com/review/5164286/?start=100#comments
---------原载《新青年》杂志
一、关于周杰伦时代
二十世纪末的华语乐坛,秦、苏芮、罗大佑、周华健、、梅艳芳、张国荣、张学友、林忆莲这些老牌歌手经过多年的打拼已经坐稳了天王天后的位置,新生代正在接力。周杰伦作为其中一员,在王力宏陶喆等创作歌手中恰逢其时,另辟蹊径,真正意义的接了第一棒。这个不是偶然,但绝对不是必然。周杰伦的音乐,代表了一个时代所需消耗的娱乐的方向,恰逢香港歌手由于语言的限制逐渐退回到珠江三角洲地区。跟港乐比起来,台湾音乐显然更适合娱乐大众。毫无疑问,周杰伦被推上天王的宝座也就顺理成章。
对周杰伦音乐的质疑,几年前就开始了,但始终,周杰伦被没有在质疑大潮中败阵,因为周杰伦不仅开启了一个音乐王朝,还开启了一个真正意义的偶像时代,虽然之前偶像崇拜已经存在多年,到了这一代,更加疯狂。当然,质疑声再大,都抵不过粉丝们的热情,终于有一天,当他们不再这样疯狂了或许也会用“陪伴我读过美好的XX岁月”来祭奠这位曾经为之疯狂的歌手。当然,当一个歌手在你心中已经上升为一种信仰的时候,所有评论都会显得无病呻吟。
派台歌《皮影戏》出来的时候,我身边很多资深的杰迷开始批评自己的偶像了,说不如以前了。其实我觉得,并不是不如以前了,而是对于十年同样的调调,难免产生了审美疲劳。自从2005年以后,周杰伦的所有专辑都在一个水准,跟前面的专辑是个分水岭。而这样的分化,正是从《七里香》开始的。或许一个人的名气功利,都能影响一个人的创作。周杰伦也是,功成名就的周杰伦,拍了几部烂电影,凭借自己的强大粉丝取得了票房,输掉了口碑。每拍一部电影,都是在消耗自己的忠实听众,现在保留下来,也是中坚力量。但同时,我也怀疑有些人再也支持不下去了,不再支持这个大众偶像。
《叶惠美》是一个华丽丽的转身,从《七里香》开始,周杰伦在对待音乐的态度方面开始初现倪端,因为他明白,对于自己的忠实歌迷,无论是出什么歌都会听。而对于大多数边缘听众,他们只会对《安静》《黑色幽默》这样的慢板抒情情歌感兴趣,大众需要的是K歌,而不是天花乱坠的曲风赢得专业人士的肯定。正如我之前嘲讽的批判王力宏一样:王力宏根本不需要今天搞个什么chiked-out明天有来个京剧加昆曲,他的歌迷只需要看到自己的偶像穿个白色西装弹着钢琴唱着“我是真的爱你”“依然爱你”就够了(王力宏这次的确躺着也中弹了)。这是偶像时代,看比听要重要。
二、《惊叹号》:没有惊喜,只有叹息
对于《惊叹号》,我没有惊喜,只有叹息。相对于之前的专辑,这次算是一个小的颠覆。之所以会出现这种原因,原因是因为去年《跨时代》的保守,使之成为周杰伦最没水准的专辑,为了留住老歌迷奉献两首中国风歌曲,凑足专辑的数目。加上这是久违两年的专辑,不敢冒险,所以保持原有特色。而这次《惊叹号》却是做了一次尝试,放弃了众人所爱的中国风,跟着潮流玩电子音乐,还有人到中年“返祖”的卖萌嘻哈风格。恐怕这是周杰伦老歌迷最不希望看到的,那个属于中国风属于周氏抒情曲的周杰伦,不复存在。保留的,是周杰伦个人英雄主义的情怀,忍者、黑社会头目、龙战骑士、吸血鬼王子、超人到现在的水手、救世主。一个老男人的玩乐心态。当然,你可以正名为青春不老的传奇。就像三十几岁的五月天依旧十年如一日的唱着青春跟梦想。曲风的确是多样庞杂,这是周杰伦对自己建立的音乐王牌的一次颠覆,摒弃原有的特色,也是周杰伦对于时下歌迷口味的变化以及当下年轻人生活状态的刻意复制写照,比方说《公主病》《疗伤烧肉粽》,疗伤情歌换成了一种调侃的方式来演绎失恋伤心,更贴近年轻人的心态。还有《mine mine》里面英语中文台语的混杂语言风格,明显是抓住了年轻人的说话特色,以此对症下药。当然,台湾新生代,诸如蛋堡谢和弦,他们更年轻的心态,与生活与时代更贴切,看似随性的演唱更能代表新生代。唯一让我看不惯的是他越来越爱卖萌的演绎风格,《甜甜的》《好久不见》《超跑女神》《公主病》这样的卖萌歌曲取代了最初个性十足的《龙卷风》《对不起》《完美主义》。那种屌劲,绝非现在用一句哇靠就能表现出来的霸气。
同名主打《惊叹号》依旧是气势恢宏的快歌,这次换成了不伦不类的重摇滚作为支架。而立之后的周杰伦,残催最后一丝的叫嚣在一声声“哇靠哇靠”之中显得苍白无力,完全找不到从前“哼哼哈哈哼哼”的嚣张气焰。编曲伴随着警报声刻不容缓的危机感显出美国电影里面的英雄主义,而电脑特技合成的MV正式媚俗的在讨好新一代的歌迷,追溯在《摩羯座》里面的开篇《龙战骑士》,实际上周杰伦已经早有意识收拢更年轻一代的听众。当然,周杰伦只能引领一个时代,甚至,他已经在渐行渐远。
《皮影戏》从陕西皮影戏这门民间艺术入手,,前奏以中国风的笛子声吹奏出西方的电子琴半音音阶,搭配电子琴的midi音乐拉开序幕,嘻哈到位的演绎,戏谑诙谐。显然比主打歌《惊叹号》要靠谱,有重返早期作品的感觉在里面。大概是换了老搭档方文山,我反而觉得歌词靠谱一点,没有了那种为了押韵以及照顾文采的堆砌之感,跳出了由于玩弄文字造成的生硬性。当然,唯一没变的还是对于文化符号表面式的消化,难以看到对于民间文化的内在情怀。这也是“周杰伦+方文山”组合在世纪初音乐形式反传统不彻底的根源造成(具体问题我会在下面讨论)。
《迷魂曲》算是找对了方向,大概是前有《嘻哈空姐》的一直好评,迷幻电子音乐在低音处理后的确带来盗梦的味道。但以盗梦空间的概念显然没有《嘻哈空姐》这样以小见大的空乘跟显出 idea 。当然难能可贵的是在编曲上营造出来的那种神秘感。《你好吗》是唯一一首周氏抒情歌,这是少有的在编曲上不动用鼓点的一首苦情歌,对于喜欢《借口》《安静》这样的抒情曲来说,算是一个弥补。至于周杰伦的慢板抒情歌,我想多说两句,《魔杰座》发行的时候周杰伦接受一次采访说,《说好了幸福呢》有重返《安静》《黑色幽默》的味道,会是一首经典曲目。我想说的是,这样的抒情歌,在歌词方面还是自己操刀的好,《说好了幸福呢》词写得再华丽,却少了那股煽情味,而至于《安静》《黑色幽默》,虽然没有什么文采,甚至还出现一些语法错误,但绝对不妨碍它成为经典,因为它够真实;至于《超跑女神》《水手怕水》《琴伤》《世界未末日》,噱头总是吸引眼球,风格也是各显神通,美声、b-box古典,我们可以看做是试水,那些钟情于中国风与抒情歌的听众,你们是否愿意买账如今的周杰伦。
三、质疑与反思:当我们在谈论周杰伦的时候我们在谈论什么
话题还是说道周杰伦身上,或许他承载了太多人的青春记忆,包括我在内。所以更多的时候,我们愿意用一种追溯过往的口吻来描述这个昔日辉煌无比的偶像。这是一辈人的记忆,台湾音乐罗大佑费翔潘越云,他们的时代已经是历史。 “周杰伦+方文山”这样的一对曾颠覆华语流行乐的组合,如果难以与时俱进,终究会在争议声中渐行渐远,推出大众的视野。
这是一个速餐时代,求新求异是一个趋势。周杰伦十年坚定的音乐风格,换来的是严重的审美疲劳,虽然每张专辑在小细节上都有所创新,但众人对于周杰伦的印象,依然是那个在世纪初制造过一阵狂潮的创作才子。当他风靡大江南北的时候,我们能反思出来的现象,是一场革新所带来的震撼。只是这场“革新”,只是周杰伦对于台湾音乐立起自己的一座丰碑,难以源远流长。当然,周杰伦的确够资格载入台湾音乐史,就连台湾官方,都利用其自己的奋斗经历选入中小学教材史,还有媒体放大的导向作用,让很多门外汉,都为之惊叹。但这些个人传奇经历或者额外的公关,都不足以作为评价他音乐的好坏。
如果把“周杰伦+方文山”的音乐看做是对后现代流行文化的一种解构重造,那么这次建构,完全是不彻底的。虽然他挑起了人们的欲望,开拓了华语音乐的多样性,但终究只能止步在他前期几张较有水准的专辑上,这是周杰伦音乐最本质的地方,他把《安静》《黑色幽默》这样的抒情歌拿捏自如,又能将《爸,我回来了》《最后的战役》这样社会题材的作品演绎的入目三分。虽然后期有《听妈妈的话》《止战之殇》这样的作品作为对非情歌的补偿,但终究,再也找不到周杰伦方文山本身自然流露出来的真实感和内心。有资深杰迷跟我说过《止战之殇》是多么的经典,题材歌颂和平,那么有意义。我想说的是,战争方面的题材,乐坛还是有很多,而方文山的《止战之殇》的叙事上,还停留在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灾难,这样一个表面的意义,可谓千篇一律,至少《最后的战役》从战士之间的友谊来讲述战争(用现在的话来说,叫基情)。角度新颖,比《止战之殇》好多了,甚至连又会玩器材又懂艺术的陈冠希,也能叫嚣的唱出《战争》这样水准的作品,实属不易。当然,beyond的《AMANI》,已经是另一种境界,延伸到种族歧视的社会状况。黄家驹的理想主义,“今天一切厄困,仿佛真理消失在地球,无助与冰冻的眼睛.流泪看天际带悲愤”,这样深刻的描写,已经是上一代人对于战争的反思了。
其实,周杰伦跟方文山,真正没看清自己的弱点,而是放大了自己的优点和影响力。虽然这几年饱受争议,但似乎两人根本没反省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而在对待的音乐,由于不断的开发周边产品,甚至忽略了自己的本家。有时我在想,周杰伦后期实在忽悠他的忠实歌迷,反正对于偶像,无论出什么的作品都会支持。这样的忽悠,一年消耗掉一部分歌迷,最后只能是自欺欺人,落得两手空。该反省的还是自己的音乐,取精去糟,回归本质。另外,周杰伦的粉丝们也从求学之年迈入社会,他们再也不能从哪些歌中找到感动,而低龄歌迷,又会被另一批新人抢占市场,面对这样的尴尬,唯有做出更好的音乐,更适合自己年龄的音乐,来拉拢歌迷。作为御用词人方文山,在填词方面也要更深刻一点,更具备一点社会意识和人文关怀,不能只停留在各种题材的表面。纵观方先生这几年的作品,缺乏实质的革新,反而只是在表面做出了功夫。当这个“文字数据库”用完的时候,基本只能重复惯用伎俩维持一首干瘪的歌词。
回过来想想,我们在谈论周杰伦的时候我们在谈论什么?青春?偶像?岁月?还是一个时代的一去不复返,还是多年来的审美疲劳。一场革新的背后,是对于一个流行符号人物的变迁衍伸出来对于整个流行文化的审视洞察,对于个体而言,是陪伴自己某段岁月里面的一个不可磨灭的声音。
周杰伦是偏执的,他“活在他自己的音乐世界”,对于质疑,他总有他一套的解说,比方说《外婆》里面自信满满的说“我一直没有改变,我一直听了三年,只要外婆觉得好听,那才是鼓励”,《红磨坊》里面的自负形象,到了《惊叹号》里面“哇靠斗志仰天咆啸,哇靠自己创作跑道”,自圆其说不足以掩盖音乐上的不足,那个属于时代的周杰伦,难免在饱受质疑中黯然失色。
电梯:http://music.douban.com/review/5164286/?start=100#comments
---------原载《新青年》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