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只不过是在倾听历史而已

这文章在豆瓣读书那边发过一次了,不过那里比较冷清,所以再发到这里凑个热闹。
玩游戏的时候有的任务需要触发,否则就会永远错过。专注于某件事往往也需要某种动因。如果没有动因,就会无动于衷,对面相逢不相识。我关注台湾民歌就源于一个动因。
前一阵子朋友一直跟我提及李双泽和胡德夫,提到李双泽的《美丽岛》标志台湾本土意识的觉醒,每每提到“荜路蓝缕以启山林”这一句便唏嘘不已。提到冯小刚导演的“非2”使用了胡德夫的作品。我对这两个人不熟,没接话茬,看得出来他很败兴。
动因来自于赵树海主持的《海爸王对王》的一期节目,关于台湾民歌,节目邀请了两位嘉宾,一个是李建复,一个是邰肇玫,说实话这两个人我也不熟,我单知道李建复是《龙的传人》的首唱者。然后我发现我对赵树海的认识也很肤浅,我单知道他是赵又廷的老爹。这是我看的很爽的一次访谈,三个人唱了很多好听的歌曲,而且我闻所未闻,我突然发现原来“台湾民歌”这四个字有比我想象的深远得多的历史。
这就是我渴望了解台湾民歌的动因,于是我找了两个可以帮助我入门的东西,一本书和一张DVD——《遥远的乡愁——台湾民歌三十年》和《永远的未央歌》。《遥远的乡愁》这本书我老早就买了,当时感觉这是装逼利器,不过买了之后就束之高阁,直到现在被激活。如今我才了解李双泽与胡德夫是何许人也。
不认识的又何止是胡德夫和李双泽。记得小时候我买过一套磁带,一共三盘,是三个音乐人的精选集——罗大佑、梁弘志、小虫,演唱者是一个人,名叫郑怡。我不认识郑怡,只以为她是某个新人,想靠翻唱经典上位,当真是有眼不识金镶玉。不认识的又何止郑怡,其实我只认识那些在台湾流行音乐界走过来的歌者。不过我发现尽管我不认识大多数民歌时代的歌手,我却认得他们的歌,每当熟悉的音乐响起,我就会恍然大悟,原来这是他\她的歌。我突然想到,应该感谢现代科技,能够保留影像,让我们记住这些歌曲的演唱者,如果是古代,这些歌者会淹没在红尘中,只留下《诗经》或是《乐府》,那多遗憾哪。
看《永远的未央歌》数次落泪,这是贯穿了三十年甚至一百年的历史,其蓬勃其绵延其厚重在当代中国文化领域无出其右。真的,我一边看一边想,海峡这边在文化领域有这样的传承吗?我没想到,朦胧诗算吗?伤痕文学算吗?八十年代的流行音乐算吗?这些也许只能得其蓬勃却失之绵延,都太过短暂了。
台湾民歌起于政治,没于流行,终究是过去了。究其原因,起于政治不难想象,在高压统治、威权政治的背景下,文艺往往成为反抗的桥头堡和排头兵,能够迅速爆发,台湾民歌也是如此。而没落,就可能有不同的原因了,一个是政治高压过于猛烈,文艺被完全打击下去,只好转而去研究风花雪月,其实何止是文艺,其他人文领域无不如此,乾嘉学派就是如此。而另一个原因就是统治者妥协了,政治清明了,曾经的斗争文艺无处发力了,只好转而去雪月风花,美国曾有个歌手,因为失去了愤怒,所以失去了灵感,直接自杀了。台湾民歌就属于后者,这些人终于在得到他们想要的之后分道扬镳,许多人去过别样的生活,剩下的只好改弦更张,走向了流行音乐。于是罗大佑,这个游离于民歌之外的异数唱到:“风花雪月之,哗啦啦啦乎,所谓民歌者 ,不过如此也……”无论如何,因无的放矢而没落总好过因被压迫而失声,终于在《永远的未央歌》里,侯德健可以高唱:四面楚歌是洋人的剑。
演唱会上,万芳唱起了齐豫的《走在雨中》,听得我热泪盈眶,万芳说她很遗憾没有早生几年,赶上民歌的末班车。那我就更遗憾了,我连欣逢其会的机会都没有,回过头来寻找哪比得上曾经的记忆。就像我们说我们热爱列侬,可是我们经历过列侬吗?对于我们来说,列侬只是历史。同样的,某年某月的某一天,其实与我们无关,我们只不过是在倾听历史而已。
玩游戏的时候有的任务需要触发,否则就会永远错过。专注于某件事往往也需要某种动因。如果没有动因,就会无动于衷,对面相逢不相识。我关注台湾民歌就源于一个动因。
前一阵子朋友一直跟我提及李双泽和胡德夫,提到李双泽的《美丽岛》标志台湾本土意识的觉醒,每每提到“荜路蓝缕以启山林”这一句便唏嘘不已。提到冯小刚导演的“非2”使用了胡德夫的作品。我对这两个人不熟,没接话茬,看得出来他很败兴。
动因来自于赵树海主持的《海爸王对王》的一期节目,关于台湾民歌,节目邀请了两位嘉宾,一个是李建复,一个是邰肇玫,说实话这两个人我也不熟,我单知道李建复是《龙的传人》的首唱者。然后我发现我对赵树海的认识也很肤浅,我单知道他是赵又廷的老爹。这是我看的很爽的一次访谈,三个人唱了很多好听的歌曲,而且我闻所未闻,我突然发现原来“台湾民歌”这四个字有比我想象的深远得多的历史。
这就是我渴望了解台湾民歌的动因,于是我找了两个可以帮助我入门的东西,一本书和一张DVD——《遥远的乡愁——台湾民歌三十年》和《永远的未央歌》。《遥远的乡愁》这本书我老早就买了,当时感觉这是装逼利器,不过买了之后就束之高阁,直到现在被激活。如今我才了解李双泽与胡德夫是何许人也。
不认识的又何止是胡德夫和李双泽。记得小时候我买过一套磁带,一共三盘,是三个音乐人的精选集——罗大佑、梁弘志、小虫,演唱者是一个人,名叫郑怡。我不认识郑怡,只以为她是某个新人,想靠翻唱经典上位,当真是有眼不识金镶玉。不认识的又何止郑怡,其实我只认识那些在台湾流行音乐界走过来的歌者。不过我发现尽管我不认识大多数民歌时代的歌手,我却认得他们的歌,每当熟悉的音乐响起,我就会恍然大悟,原来这是他\她的歌。我突然想到,应该感谢现代科技,能够保留影像,让我们记住这些歌曲的演唱者,如果是古代,这些歌者会淹没在红尘中,只留下《诗经》或是《乐府》,那多遗憾哪。
看《永远的未央歌》数次落泪,这是贯穿了三十年甚至一百年的历史,其蓬勃其绵延其厚重在当代中国文化领域无出其右。真的,我一边看一边想,海峡这边在文化领域有这样的传承吗?我没想到,朦胧诗算吗?伤痕文学算吗?八十年代的流行音乐算吗?这些也许只能得其蓬勃却失之绵延,都太过短暂了。
台湾民歌起于政治,没于流行,终究是过去了。究其原因,起于政治不难想象,在高压统治、威权政治的背景下,文艺往往成为反抗的桥头堡和排头兵,能够迅速爆发,台湾民歌也是如此。而没落,就可能有不同的原因了,一个是政治高压过于猛烈,文艺被完全打击下去,只好转而去研究风花雪月,其实何止是文艺,其他人文领域无不如此,乾嘉学派就是如此。而另一个原因就是统治者妥协了,政治清明了,曾经的斗争文艺无处发力了,只好转而去雪月风花,美国曾有个歌手,因为失去了愤怒,所以失去了灵感,直接自杀了。台湾民歌就属于后者,这些人终于在得到他们想要的之后分道扬镳,许多人去过别样的生活,剩下的只好改弦更张,走向了流行音乐。于是罗大佑,这个游离于民歌之外的异数唱到:“风花雪月之,哗啦啦啦乎,所谓民歌者 ,不过如此也……”无论如何,因无的放矢而没落总好过因被压迫而失声,终于在《永远的未央歌》里,侯德健可以高唱:四面楚歌是洋人的剑。
演唱会上,万芳唱起了齐豫的《走在雨中》,听得我热泪盈眶,万芳说她很遗憾没有早生几年,赶上民歌的末班车。那我就更遗憾了,我连欣逢其会的机会都没有,回过头来寻找哪比得上曾经的记忆。就像我们说我们热爱列侬,可是我们经历过列侬吗?对于我们来说,列侬只是历史。同样的,某年某月的某一天,其实与我们无关,我们只不过是在倾听历史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