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imbo Blues 胡德夫蓝调
胡德夫第二张专辑《大武山蓝调》,出乎意料,竟有7首半的英语歌。我更想听他唱“我们自己的歌”。但这并不代表《大武山蓝调》是一张让人失望的专辑,相反,它的内核依然延续了上一张专辑《匆匆》。
《匆匆》发表时,恰逢他与李双泽、杨弦开启的校园民歌运动30年纪念。这张专辑勾起了了一代台湾人的青春记忆,让很多人回想起自己的青春,回想起当年的民歌运动,那段堪称华语流行音乐里程碑式的光辉岁月,甚至是开启台湾民智的岁月;也让我这样的小年青对那段可爱美妙的民歌年华思绪悠悠,心向往之。时隔六年的《大武山蓝调》则更像是对胡德夫61年人生的书写:这里面有他对母亲的歌颂,有他上学时学唱的外国歌,有他血液里流淌的原住民歌曲,当然还有他对大武山妈妈的热爱。如果胡德夫一生只发两张专辑(当然希望他唱更多的歌,发的更多的专辑),那一张横向记录的《匆匆》和一张竖向书写《大武山蓝调》,一内一外,无疑是个圆满。
胡德夫在《大武山蓝调》翻唱了两首我很熟悉的歌曲,一首是Don McLean的 Oh My What A Shame ,另一首则是我的偶像Leonard Cohen的 Hallelujah 。Don McLean素来以歌词隽永、旋律朴素著称, Oh My What A Shame 堪称个中代表。胡德夫并未对这首歌做太多改编,但他沙哑浑厚的嗓音哪怕仅仅是念诵,都能把这首歌演绎出独到的滋味。当一位老历经沧桑的老人仿佛讲述他自己的人生经历一般对你吟唱:Oh my what a shame.No one's to blame.It just happened that way,And there's nothing you can say when two people say goodbye。恰如沧海桑田,能令草木动容。
相比之下, Hallelujah 就显得平淡了许多。一方面原唱Cohen自己就有比胡德夫更沙哑独到的声音特质,而Jeff Buckley的绝世演绎又珠玉在前;另一方面这首歌近年来被大大小小的歌手在不同场合用不同语言不同风格多次翻唱,差点就烂了大街,很难唱出新意。胡德夫在其中加入了灵歌式的和声,使之更有歌咏上帝的虔诚感,这使得他这一版免于流俗;遗憾的是这首歌虽然名为hallelujah,但它“don't really care for God”。所以只能算不得不失吧。我相信如果Kimbo能选择Cohen的其他歌曲,他一定能演绎出别样的风采。
胡德夫一直是我心目中最能演绎老式布鲁斯风格的中国音乐家——这不仅需要天赋和技术,更需要苦难的生活磨砺,恰恰他都具备了——《匆匆》就让我联想起Muddy Waters、Lead Belly这样的布鲁斯老艺人。实际上的确如此,胡德夫认为黑人的布鲁斯和原住民咏唱了几年前的曲式异曲同工,他把大武山蓝调称作deep blues。专辑不仅唱了Blind Faith的经典之作 Can`t find my way home 和Joan Baez的 Put your hand in hand ,还用原汁原味的布鲁斯演绎了新作 Drifting on my land 和 Sky high mountain blues 。尤其是 Sky high mountain blues ,把原住民语言和布鲁斯的风格结合的天衣无缝,是本张专辑最大的亮点。
虽然我认为这是一张更加自我的专辑,但这并不是一张私人歌集。Drifting on my land 算是《匆匆》中Standing On My Land的姐妹篇。两首歌采用了同一首曲子,不同的配乐,一动一静,相得益彰,抒发了对生之养之的大山的爱恋,也叹息了这片土地的荒芜与失落。胡德夫多年来积极争取原住民的权利,把一腔热血都献给了哺育他的大武山。宛如歌中所唱:Drift a wood is a wood drifting;Drift I.with blood-vessel.Drift out from the mountain ma-ma and the old-old ground。但他孩提时戏耍的山谷,他幼年趟过的小溪,那山间飞舞的蝴蝶,那高空翱翔的苍蝇都泯灭不在,61岁的胡德夫依然在为这些奔走,I'm wasted and I can't find my way home。专辑唯一的中文歌“脐带”里,想必怀念的不只是那个生养他的母亲,还有他的大武山妈妈吧。还有用咏叹演绎的Eagle,表现了对台湾当下蓝绿割据的隐忧。胡德夫几十年的歌咏从来就没有离开过台湾的土地,他在微博上说:国有国歌, 校有校歌,军有军歌,信仰有对信仰赞颂的歌,這些都足见音乐力量的强大,所以我们不只是在 "唱" 歌,我们更是可以歌唱,就像Woody Guthrie 讲的:歌不是为了他好听而唱他,而是要问他对人们有什么益处?
说到这里,插两句闲话,有人称胡德夫为“台湾的鲍勃·迪伦”,这一点我想异议两句。一般情况下,我不认为伟大的音乐家之间是可以类比的,其伟大,就是因为他独一无二。但如果非要比的话,我更愿意把把胡德夫比作Pete Seeger:二人都致力于发掘和推广本土民歌,一位是“美国民谣之父”,一位是“台湾民歌之父”,此是其一。第二,Pete Seeger影响了Bob Dylan等一大批民谣复兴时期的歌手,而胡德夫则影响了包括罗大佑(他倒更像Bob Dylan)在内的诸多后辈。更重要的是,Pete Seeger一生以民歌为武器,积极参与到各种社会议题,80多岁高龄还抱着班久琴出来呼吁大家保护环境——这和胡德夫的传奇人生何其相似!
由衷地希望20多年以后,我们也能欣赏到80多岁的胡老站在舞台上歌唱美丽的大武山妈妈。
《匆匆》发表时,恰逢他与李双泽、杨弦开启的校园民歌运动30年纪念。这张专辑勾起了了一代台湾人的青春记忆,让很多人回想起自己的青春,回想起当年的民歌运动,那段堪称华语流行音乐里程碑式的光辉岁月,甚至是开启台湾民智的岁月;也让我这样的小年青对那段可爱美妙的民歌年华思绪悠悠,心向往之。时隔六年的《大武山蓝调》则更像是对胡德夫61年人生的书写:这里面有他对母亲的歌颂,有他上学时学唱的外国歌,有他血液里流淌的原住民歌曲,当然还有他对大武山妈妈的热爱。如果胡德夫一生只发两张专辑(当然希望他唱更多的歌,发的更多的专辑),那一张横向记录的《匆匆》和一张竖向书写《大武山蓝调》,一内一外,无疑是个圆满。
胡德夫在《大武山蓝调》翻唱了两首我很熟悉的歌曲,一首是Don McLean的 Oh My What A Shame ,另一首则是我的偶像Leonard Cohen的 Hallelujah 。Don McLean素来以歌词隽永、旋律朴素著称, Oh My What A Shame 堪称个中代表。胡德夫并未对这首歌做太多改编,但他沙哑浑厚的嗓音哪怕仅仅是念诵,都能把这首歌演绎出独到的滋味。当一位老历经沧桑的老人仿佛讲述他自己的人生经历一般对你吟唱:Oh my what a shame.No one's to blame.It just happened that way,And there's nothing you can say when two people say goodbye。恰如沧海桑田,能令草木动容。
相比之下, Hallelujah 就显得平淡了许多。一方面原唱Cohen自己就有比胡德夫更沙哑独到的声音特质,而Jeff Buckley的绝世演绎又珠玉在前;另一方面这首歌近年来被大大小小的歌手在不同场合用不同语言不同风格多次翻唱,差点就烂了大街,很难唱出新意。胡德夫在其中加入了灵歌式的和声,使之更有歌咏上帝的虔诚感,这使得他这一版免于流俗;遗憾的是这首歌虽然名为hallelujah,但它“don't really care for God”。所以只能算不得不失吧。我相信如果Kimbo能选择Cohen的其他歌曲,他一定能演绎出别样的风采。
胡德夫一直是我心目中最能演绎老式布鲁斯风格的中国音乐家——这不仅需要天赋和技术,更需要苦难的生活磨砺,恰恰他都具备了——《匆匆》就让我联想起Muddy Waters、Lead Belly这样的布鲁斯老艺人。实际上的确如此,胡德夫认为黑人的布鲁斯和原住民咏唱了几年前的曲式异曲同工,他把大武山蓝调称作deep blues。专辑不仅唱了Blind Faith的经典之作 Can`t find my way home 和Joan Baez的 Put your hand in hand ,还用原汁原味的布鲁斯演绎了新作 Drifting on my land 和 Sky high mountain blues 。尤其是 Sky high mountain blues ,把原住民语言和布鲁斯的风格结合的天衣无缝,是本张专辑最大的亮点。
虽然我认为这是一张更加自我的专辑,但这并不是一张私人歌集。Drifting on my land 算是《匆匆》中Standing On My Land的姐妹篇。两首歌采用了同一首曲子,不同的配乐,一动一静,相得益彰,抒发了对生之养之的大山的爱恋,也叹息了这片土地的荒芜与失落。胡德夫多年来积极争取原住民的权利,把一腔热血都献给了哺育他的大武山。宛如歌中所唱:Drift a wood is a wood drifting;Drift I.with blood-vessel.Drift out from the mountain ma-ma and the old-old ground。但他孩提时戏耍的山谷,他幼年趟过的小溪,那山间飞舞的蝴蝶,那高空翱翔的苍蝇都泯灭不在,61岁的胡德夫依然在为这些奔走,I'm wasted and I can't find my way home。专辑唯一的中文歌“脐带”里,想必怀念的不只是那个生养他的母亲,还有他的大武山妈妈吧。还有用咏叹演绎的Eagle,表现了对台湾当下蓝绿割据的隐忧。胡德夫几十年的歌咏从来就没有离开过台湾的土地,他在微博上说:国有国歌, 校有校歌,军有军歌,信仰有对信仰赞颂的歌,這些都足见音乐力量的强大,所以我们不只是在 "唱" 歌,我们更是可以歌唱,就像Woody Guthrie 讲的:歌不是为了他好听而唱他,而是要问他对人们有什么益处?
说到这里,插两句闲话,有人称胡德夫为“台湾的鲍勃·迪伦”,这一点我想异议两句。一般情况下,我不认为伟大的音乐家之间是可以类比的,其伟大,就是因为他独一无二。但如果非要比的话,我更愿意把把胡德夫比作Pete Seeger:二人都致力于发掘和推广本土民歌,一位是“美国民谣之父”,一位是“台湾民歌之父”,此是其一。第二,Pete Seeger影响了Bob Dylan等一大批民谣复兴时期的歌手,而胡德夫则影响了包括罗大佑(他倒更像Bob Dylan)在内的诸多后辈。更重要的是,Pete Seeger一生以民歌为武器,积极参与到各种社会议题,80多岁高龄还抱着班久琴出来呼吁大家保护环境——这和胡德夫的传奇人生何其相似!
由衷地希望20多年以后,我们也能欣赏到80多岁的胡老站在舞台上歌唱美丽的大武山妈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