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与海
很少在博客里推荐英文专辑,作为一个不懂音律的人,对于歌曲的好恶,很大程度取决取文字表述所引发的共鸣。所以一个“以词害韵”的人,加上英文程度不好,漠视英文专辑是最明智不过的选择。但是遇到胡德夫的《大武山蓝调》这张英文专辑,仰慕他在华语乐坛上里程碑式的位置,还是忍不住停下来听了听。
于己而言,靠听力理解其意是件不可能的事情,好在反复播放之后,仍可以借助歌词的阅读再度体味歌曲中的意境。回头细想,英语同样并非他的母语,其实汉语对于原住民的他而言未必也是母语,只是为何他在举步为艰的唱片环境里面,做这样的尝试,远赴美国制作录音这样一张英文主打的唱片,是否有意图将他的表达推向更为国际的层面。
跟文学上讲创作源动力一样,相信所有艺文类别都是相通的,剩下的只是载体的问题。在创作冲动上都会有一个核心的动力,如于光中一样,在创作中饱含对某片土地的眷恋,跟王力宏一样,在旋律中暗藏对某一段历史朝圣般的喜爱。相信,对于胡德夫而言,跟绝大多数台湾的原著民后人一样,对处在四面蔚蓝当中的这个小岛,有着不可割舍的情感。
对这样的情感,也许无法设身处地的理解,但专辑当中唯一首的中文歌曲《脐带》,会给出答案。不需要认真研究原住民音乐人在华语乐坛的作为,只需要听过王宏恩、纪晓君、陈建年等等原住民歌手的几张专辑,就不难发现那片土地上的山川海洋、风土人情甚至牛马犬羊都值得他们歌颂。
对于胡德夫的喜爱,属于溯源式的追崇,先是在近期的金曲奖上认识到这个名字,再慢慢去追溯他的历史,才发现原来在这些年听歌的历程当中,漏掉了他的名字是一件不幸的事情。慢慢地熟悉到他在华人音乐史中引领的风潮是一抹重彩,也深刻地感受到作为一个这样的创作者的独孤与寂寞,像极了海明威笔下老人与海。
于己而言,靠听力理解其意是件不可能的事情,好在反复播放之后,仍可以借助歌词的阅读再度体味歌曲中的意境。回头细想,英语同样并非他的母语,其实汉语对于原住民的他而言未必也是母语,只是为何他在举步为艰的唱片环境里面,做这样的尝试,远赴美国制作录音这样一张英文主打的唱片,是否有意图将他的表达推向更为国际的层面。
跟文学上讲创作源动力一样,相信所有艺文类别都是相通的,剩下的只是载体的问题。在创作冲动上都会有一个核心的动力,如于光中一样,在创作中饱含对某片土地的眷恋,跟王力宏一样,在旋律中暗藏对某一段历史朝圣般的喜爱。相信,对于胡德夫而言,跟绝大多数台湾的原著民后人一样,对处在四面蔚蓝当中的这个小岛,有着不可割舍的情感。
对这样的情感,也许无法设身处地的理解,但专辑当中唯一首的中文歌曲《脐带》,会给出答案。不需要认真研究原住民音乐人在华语乐坛的作为,只需要听过王宏恩、纪晓君、陈建年等等原住民歌手的几张专辑,就不难发现那片土地上的山川海洋、风土人情甚至牛马犬羊都值得他们歌颂。
对于胡德夫的喜爱,属于溯源式的追崇,先是在近期的金曲奖上认识到这个名字,再慢慢去追溯他的历史,才发现原来在这些年听歌的历程当中,漏掉了他的名字是一件不幸的事情。慢慢地熟悉到他在华人音乐史中引领的风潮是一抹重彩,也深刻地感受到作为一个这样的创作者的独孤与寂寞,像极了海明威笔下老人与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