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安琪的人生幸福指南
一张与“爱情”完全无关的粤语主流音乐专辑,也许就只有这位“草根天后”谢安琪能够胜任。如今负能量充斥现实社会,“如何找到自己的幸福”这样的命题实在是都市人们的一根救命稻草。而其实解铃还需系铃人,周博贤和林夕等等的词人没有告诉你幸福在哪里,而是给你一条线索,让你自己去寻觅。
(以下分析着重于歌词,在曲编方面稍欠,望见谅)
十二月二十
骤耳听似是轻松强拍摇曳的感觉,讲的却是一个关于阶级的故事。词人取态固然快人心,富人大腕登上大船最后丑态百出,穷民百姓瑟缩家中冰冷却又温暖。然而实际上是引出当代无法抹去的阶级观念吧?虽说末日灾劫尚未确定,但是世人对待权贵的态度不是跟词中一样吗?当中甚至描述了登船的人之间也分了阶级(“普通的一边”、“特别矜贵坐对面”),而同样地现实中人们也是一直为钱财权势而趋炎附势,继而受钱财权势所害,最后得到什么谁也不知道,甚至谁也逃不出这一个怪圈。“唯有认命吧,现实就是这样。”所以你的幸福就是现实这样吗?
洁净皇后
人生有很多路可以选择,而她选择了一条至今连自己也不知道是对是错的路。放弃曾经的梦想,戴上“新移民”的名号,沦为大城市情节女工,失去家的温暖,但词人依然赋予她“洁净皇后”的美称,我猜是因为她的有血有肉吧?生活处处给她绝望,但她依然坚忍地狭缝求存,无处发泄时就只能用这样的重拍摇滚一吼而过。(因此摇滚的编曲大概就是带有“发泄”的意味了。)她把所有希望寄托到幼女身上,因为那就是她的幸福。最糜烂的污泥之中生出最美丽的荷花,最肮脏绝望的人生同样也会孕育出最洁净的灵魂。
第二天(快乐是……)
不知道在你从小长大的记忆中是幸福快乐居多还是挫折痛楚居多?如果大脑的屏蔽机制把你的痛苦洗刷掉了,那么还愿不愿意去重新想起那些让你脸红耳赤或者失望沮丧的时刻?然而,人生不就是从一次次的跌撞之中走过来的吗?如果这样的话,眼前当下的烦恼痛楚不也是一样吗?“十样挫折,笑话一则已抵抗,挫折使你发觉欢笑已在旁”,谢小姐喃喃细唱,像轻轻搭你的肩膊然后笑笑说“Take it easy!”社会已太疯狂,但我们依然能找到各自的快乐在哪里。
临崖勒马
还是简单的钢琴吉他和弦乐配乐,但歌词却难以一下子捉的主要旨,其实是在说当代能源的故事。经过日本311地震以后,大家都在反思利用核能潜在的问题,而事实上“让盛世创新高,千方与百计能做到”,我们又何必在地球上建造一个又一个定时炸弹?我们究竟是在给后世创造资源财富,还是在抢夺他们的生存命脉?
少女玛利亚
起初听的时候甚至给我一种福音歌的感觉,皆因貌似全篇歌词都在歌颂圣母玛利亚的伟大,但事实上是道出了“人人英雄”的道理。一个本不想当英雄的少女却担负起上帝赋予的责任,那个曾经理想的生活似乎已经幻灭了,但偏偏失去了小我便成就了大我,在无尽的痛苦辛酸之中换来了永世的“圣母”之名。换了是你,你会愿意吗?你愿意放弃手中的一切,把自己献身给这个不完美的世界吗?肉体的死亡换来精神的永生真让你觉得伟大?还是更愿意每天轻轻松松躺在沙发上看电视吃零食,聊聊天逛逛街,这样的生活似乎更加舒心吧?是吗?
温室
浅显易懂的名字与歌词,也是浅显易懂的道理,讲在这个和平时代中那些被宠惯的各种富二代与穷二代,编曲的电音似乎是想要营造出温室之中备受呵护的感受。这也是讨论“幸福”的一个重要话题:得到想要的是幸福,还是得到需要的才是幸福?另一方面,作为家长的话,又会否完全不心疼子女吃苦?但是看着子女吃苦又会觉得舒心吗?矛盾吗?
借过
能看得出来歌词是瞄准谁的吗?在讲对一个好吃懒做的蝙蝠侠的强烈控诉,而实际上矛头指向那些身处社会上层的能力人士,那些明知百姓水深火热却还宣称歌舞升平的领导们,那些明知房价高得不可能有人买却还宣称这是市场自我调节的房地产霸权们,那些睁眼说瞎话狗眼看人低的“有能力者”。然而悲哀的是,作为社会的“下流”之士,我们充其量也只能听着这首歌跟着当中的电音重拍指着空气大声咒骂,随后互相顾影自怜,继而继续生活。这首歌似是呼应上面的《圣母玛利亚》,一种对“责任”的解读,而在你的“幸福”定义之中又有没有包含“责任”二字呢?
浮云
另一个新移民母亲的故事。她跟那位洁净皇后有着相似的经历,同样在新城市当中找不到立足之处,只能把希望寄托到儿子身上。而我觉得这首歌更多的解读之处在于标题“浮云”:一方面它能如歌词末段所说理解成新移民在新城市无法落地生根,像片浮云一样无法立足。另一方面更似是她对儿子的教育,同时一语双关了“浮云”这一网络用语:那些奢侈和华灯只是浮云,尽管自己无法立足,但却儿子能好好努力踏实做人。因此虽然歌词落脚在“大城残忍世情残忍,这浮云一片寄居青空没法植根”的残酷事实上,但我认为主旨却在中间段的“她决心艰巨世间怜悯,尽了力天梯上不了始终安于责任。信奉勤奋带来平稳,仍然乐观相信世人平等。”于是,乐观才真正成为了她的幸福。
大城小动
这是又一首运用蒙太奇的成功范例。月台母子相拥、园中老翁畅叙、棚里倌徒授戏、墓园众人怀缅,这些其实都是在生活之中唾手可得的窝心镜头,就像歌中的吉他与管乐给人的感动一般。有些人总会一直放大生活中的各种不满和阻难,而这首歌就似是给他们的一句回答,就是那句最老土的话:“生活不是没有美好,而是缺少发现美好的眼睛”。
十二月二十二
与《十二月二十》遥相呼应,词人幻想灾劫过后生还者们的眼前所见与心中所想。而其实这份词的主旨跟《大城小动》以及一众“末日歌”相类似,带出的信息是那些美丽的漂亮的在这天本来就已经拥有,而我们也只是过于“心乱气躁”以至于无视了那些美好而已。而我所能体会到的进一步解读是,大概世人普遍就是误解了“幸福”,认为钱和权就是幸福(当你笑这句话的时候大概没想到自己其实也是这样想的),继而几乎从来没有认真考虑过,你的幸福究竟是什么?
你们的幸福
故意把这首歌放到最后,就是因为它能总结出上面几首歌的所有主旨:你的幸福是什么?整首词给我触动的句子有许多,而更让我惊讶的是词中每句话后加一个问号会让歌词意旨更深一层:“人间多少疮疤见报,若太深奥懒得知道?”那些枯燥的政治和哲学,是否因为看似事不关己就不再关心,然后沉浸在自己的漫画王国或者电视剧王国?“从未曾怕累怕赶只畏惧枯燥?”每天因为工作枯燥而抱怨生活没有激情,但从来没有考虑过在物质上已经很充裕的自己,已经变得麻木了?“爱思索便会福薄?”那些人生目标人生哲理大概早已想不清了,只需要每天安安稳稳快快乐乐地生活就足够了?“填密每天的一秒,还自觉有幸繁忙是一种祝福?”空虚得不到安全感,但是否繁忙充实就代表人生有意义了?一连串的质问,会被词人问得一口哑口无言,但最后他留下了一道开放题给我们:“你也许比我幸福。”质问过后你依然能处自泰然的话,那么恭喜你,你得到你的幸福了。但其实问题的关键在于,你是否真的得到自己内心最真切的回答了?
一个开放式问答,目的就是让你去思考,你的幸福是什么,你的追求是什么。尽管现实如此消极不公,末日气氛笼罩,但快乐和幸福其实应该出自于自己的内心。
一直想写着篇碟评但一直没有下笔,直到今天看过日本留学生左扬民的故事促使我一气呵成地写下来了。看着左同学的张张照片和自己的描述,我坚信他是一个内心饱含梦想的人,于是流落日本的各种苦和累在他眼中被缩小了,他知道自己的幸福在哪里,所以他很幸福。
那么你呢?
(以下分析着重于歌词,在曲编方面稍欠,望见谅)
十二月二十
骤耳听似是轻松强拍摇曳的感觉,讲的却是一个关于阶级的故事。词人取态固然快人心,富人大腕登上大船最后丑态百出,穷民百姓瑟缩家中冰冷却又温暖。然而实际上是引出当代无法抹去的阶级观念吧?虽说末日灾劫尚未确定,但是世人对待权贵的态度不是跟词中一样吗?当中甚至描述了登船的人之间也分了阶级(“普通的一边”、“特别矜贵坐对面”),而同样地现实中人们也是一直为钱财权势而趋炎附势,继而受钱财权势所害,最后得到什么谁也不知道,甚至谁也逃不出这一个怪圈。“唯有认命吧,现实就是这样。”所以你的幸福就是现实这样吗?
洁净皇后
人生有很多路可以选择,而她选择了一条至今连自己也不知道是对是错的路。放弃曾经的梦想,戴上“新移民”的名号,沦为大城市情节女工,失去家的温暖,但词人依然赋予她“洁净皇后”的美称,我猜是因为她的有血有肉吧?生活处处给她绝望,但她依然坚忍地狭缝求存,无处发泄时就只能用这样的重拍摇滚一吼而过。(因此摇滚的编曲大概就是带有“发泄”的意味了。)她把所有希望寄托到幼女身上,因为那就是她的幸福。最糜烂的污泥之中生出最美丽的荷花,最肮脏绝望的人生同样也会孕育出最洁净的灵魂。
第二天(快乐是……)
不知道在你从小长大的记忆中是幸福快乐居多还是挫折痛楚居多?如果大脑的屏蔽机制把你的痛苦洗刷掉了,那么还愿不愿意去重新想起那些让你脸红耳赤或者失望沮丧的时刻?然而,人生不就是从一次次的跌撞之中走过来的吗?如果这样的话,眼前当下的烦恼痛楚不也是一样吗?“十样挫折,笑话一则已抵抗,挫折使你发觉欢笑已在旁”,谢小姐喃喃细唱,像轻轻搭你的肩膊然后笑笑说“Take it easy!”社会已太疯狂,但我们依然能找到各自的快乐在哪里。
临崖勒马
还是简单的钢琴吉他和弦乐配乐,但歌词却难以一下子捉的主要旨,其实是在说当代能源的故事。经过日本311地震以后,大家都在反思利用核能潜在的问题,而事实上“让盛世创新高,千方与百计能做到”,我们又何必在地球上建造一个又一个定时炸弹?我们究竟是在给后世创造资源财富,还是在抢夺他们的生存命脉?
少女玛利亚
起初听的时候甚至给我一种福音歌的感觉,皆因貌似全篇歌词都在歌颂圣母玛利亚的伟大,但事实上是道出了“人人英雄”的道理。一个本不想当英雄的少女却担负起上帝赋予的责任,那个曾经理想的生活似乎已经幻灭了,但偏偏失去了小我便成就了大我,在无尽的痛苦辛酸之中换来了永世的“圣母”之名。换了是你,你会愿意吗?你愿意放弃手中的一切,把自己献身给这个不完美的世界吗?肉体的死亡换来精神的永生真让你觉得伟大?还是更愿意每天轻轻松松躺在沙发上看电视吃零食,聊聊天逛逛街,这样的生活似乎更加舒心吧?是吗?
温室
浅显易懂的名字与歌词,也是浅显易懂的道理,讲在这个和平时代中那些被宠惯的各种富二代与穷二代,编曲的电音似乎是想要营造出温室之中备受呵护的感受。这也是讨论“幸福”的一个重要话题:得到想要的是幸福,还是得到需要的才是幸福?另一方面,作为家长的话,又会否完全不心疼子女吃苦?但是看着子女吃苦又会觉得舒心吗?矛盾吗?
借过
能看得出来歌词是瞄准谁的吗?在讲对一个好吃懒做的蝙蝠侠的强烈控诉,而实际上矛头指向那些身处社会上层的能力人士,那些明知百姓水深火热却还宣称歌舞升平的领导们,那些明知房价高得不可能有人买却还宣称这是市场自我调节的房地产霸权们,那些睁眼说瞎话狗眼看人低的“有能力者”。然而悲哀的是,作为社会的“下流”之士,我们充其量也只能听着这首歌跟着当中的电音重拍指着空气大声咒骂,随后互相顾影自怜,继而继续生活。这首歌似是呼应上面的《圣母玛利亚》,一种对“责任”的解读,而在你的“幸福”定义之中又有没有包含“责任”二字呢?
浮云
另一个新移民母亲的故事。她跟那位洁净皇后有着相似的经历,同样在新城市当中找不到立足之处,只能把希望寄托到儿子身上。而我觉得这首歌更多的解读之处在于标题“浮云”:一方面它能如歌词末段所说理解成新移民在新城市无法落地生根,像片浮云一样无法立足。另一方面更似是她对儿子的教育,同时一语双关了“浮云”这一网络用语:那些奢侈和华灯只是浮云,尽管自己无法立足,但却儿子能好好努力踏实做人。因此虽然歌词落脚在“大城残忍世情残忍,这浮云一片寄居青空没法植根”的残酷事实上,但我认为主旨却在中间段的“她决心艰巨世间怜悯,尽了力天梯上不了始终安于责任。信奉勤奋带来平稳,仍然乐观相信世人平等。”于是,乐观才真正成为了她的幸福。
大城小动
这是又一首运用蒙太奇的成功范例。月台母子相拥、园中老翁畅叙、棚里倌徒授戏、墓园众人怀缅,这些其实都是在生活之中唾手可得的窝心镜头,就像歌中的吉他与管乐给人的感动一般。有些人总会一直放大生活中的各种不满和阻难,而这首歌就似是给他们的一句回答,就是那句最老土的话:“生活不是没有美好,而是缺少发现美好的眼睛”。
十二月二十二
与《十二月二十》遥相呼应,词人幻想灾劫过后生还者们的眼前所见与心中所想。而其实这份词的主旨跟《大城小动》以及一众“末日歌”相类似,带出的信息是那些美丽的漂亮的在这天本来就已经拥有,而我们也只是过于“心乱气躁”以至于无视了那些美好而已。而我所能体会到的进一步解读是,大概世人普遍就是误解了“幸福”,认为钱和权就是幸福(当你笑这句话的时候大概没想到自己其实也是这样想的),继而几乎从来没有认真考虑过,你的幸福究竟是什么?
你们的幸福
故意把这首歌放到最后,就是因为它能总结出上面几首歌的所有主旨:你的幸福是什么?整首词给我触动的句子有许多,而更让我惊讶的是词中每句话后加一个问号会让歌词意旨更深一层:“人间多少疮疤见报,若太深奥懒得知道?”那些枯燥的政治和哲学,是否因为看似事不关己就不再关心,然后沉浸在自己的漫画王国或者电视剧王国?“从未曾怕累怕赶只畏惧枯燥?”每天因为工作枯燥而抱怨生活没有激情,但从来没有考虑过在物质上已经很充裕的自己,已经变得麻木了?“爱思索便会福薄?”那些人生目标人生哲理大概早已想不清了,只需要每天安安稳稳快快乐乐地生活就足够了?“填密每天的一秒,还自觉有幸繁忙是一种祝福?”空虚得不到安全感,但是否繁忙充实就代表人生有意义了?一连串的质问,会被词人问得一口哑口无言,但最后他留下了一道开放题给我们:“你也许比我幸福。”质问过后你依然能处自泰然的话,那么恭喜你,你得到你的幸福了。但其实问题的关键在于,你是否真的得到自己内心最真切的回答了?
一个开放式问答,目的就是让你去思考,你的幸福是什么,你的追求是什么。尽管现实如此消极不公,末日气氛笼罩,但快乐和幸福其实应该出自于自己的内心。
一直想写着篇碟评但一直没有下笔,直到今天看过日本留学生左扬民的故事促使我一气呵成地写下来了。看着左同学的张张照片和自己的描述,我坚信他是一个内心饱含梦想的人,于是流落日本的各种苦和累在他眼中被缩小了,他知道自己的幸福在哪里,所以他很幸福。
那么你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