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標籤,台灣製作。
因為語言的關係,在我的理解中香港樂壇和台灣華語市場是分開的兩個雙胞胎,因此這一兩年,有很多的香港歌手漂洋過海發行首張華語專輯,無論你在香港多紅,在台灣你都要從“新人”重新開始。
盧凱彤是慣例中的特殊案例,她從at17組合中單飛不解散地脫離出來,翻牆在台灣知名的Live house比如The wall/河岸留言和各大高校中巡迴試水測試來發行首張個人專輯,語種:國語。
標榜歌唱藝文界的超級新人。
每一首歌曲都彰顯著她要變成的樣子。
一看到她要參加"荒島音樂會"我就想她的定位是文藝女聲?可是爲什麽<<不脫知女生>><<Hey Boy >>透露出那麼濃厚的ROCK味道呢?
"我知道/伸出雙手我就能站穩/我明了/不脫知性我就有可能我拒絕/我拒絕做這樣的女生我不能/我不要過這樣的人生""我要衝過一洞又一山/跨過海洋不管多緩慢/我要跳過火山的入口/我要變成完美的災難"
或許就真的像她寫的一樣,她很感謝從原來的團體單飛不解散的成長獨立出來,找到自己的摸樣,變成自己喜歡和真心追求的模樣。
其實最先放送的是<<雀斑>>,我都有點不懂不是很清楚專輯名定位<<掀起>>我覺得<<雀斑>>更合適,雖然寫的是前後度三人的關係,但是"早上太昏暗/浓得这麽淡/颜色的璀灿/曾经的遗憾/我不敢去想/爱得那麽狂/埋葬了微弱的呐喊/风吹雨散/剩下我在/泛滥"營造的迷惑絲絲扣弦的心痛氛圍還是能繚繞在每個人經歷的當下或者過去的圍牆,不單是愛情。其次是<<人造衛星情人>>我真的非常好奇,盧凱彤到底是有什麽功力,輕描淡寫的比劃出簡單的中文字,就能讓聽歌的人感受到陌生溫暖的氣味。
文案里寫盧凱彤是吉他女王,所以<<等等>>是正宗的吉他小品,等等等,等愛情等成績等錢等你想你,可能就是在等待的過程里,凱彤慢慢找到自己的體驗。當然,要完完全全展示凱彤的吉他SOLO那就是最後的<<大拇指之歌+Hidden Track: ellen's waltz demo>>向心愛的男豬腳致敬,也向過去的攻擊掀起自己開出的夢想花朵。
是因為聲線的原因嗎?所以盧凱彤很適合錄製迷幻抽離的歌曲?<<哽咽>><<完整>>只是我還是沒搞懂為曲目的排列是在國語歌里突然插播兩首粵語歌?!!!!反正我是沒聽過天后王的<<Summer of Love>>,沒有比較和先入為主的偏見,所以聽到這首歌我又一次認定盧凱彤本來就是搖滾爆裂女聲嘛,還不賴!!!在現在甜不辣的乖乖牌女聲中,難得出現比較純粹的搖滾女聲,當然如果一定要用上可怕又鋪天蓋地的宣傳語,那就是,比張懸更衝破,陳老師可以一邊歇著繼續小情緒小文藝!!![此處真的沒比較沒貶義,我只是很看不習慣看到媒體用大字報和不嚇死你不償命的文字來宣傳已經被貶死到不曉得哪個角落的文藝女聲或者偽文藝女,嗦哩,這裡再一次跑題]
專輯里最愛<<荒蕪中起舞>>,第一次聽覺的有張國榮<<Monica>>的味道。難得看到一首這麼隱晦的環保歌曲,再一次對凱彤的文字功力要贊一個,雖然有周耀辉的幫忙,但是我覺得有這一份心意真是難能可貴。特別是這是一首這麼上綱上線的歌曲,曲風還是能讓人手舞足蹈一起哼唱,這是我最信仰的蘇打綠都無法比擬的,所以說,盧凱彤真是"她有太多讓人吃驚和迷戀的地方。"
<<看電影>>的某位作者曾告誡我說,你要寫一份800字的評論你就需要有至少8000字的儲備瞭解。其實,我對盧凱彤的瞭解真的少的可憐,粵語就像鳥語[此處無貶義,我真心聽不懂但是我真心覺得粵語歌曲有自己背後的故事,我就像個局外人完全只有如小學生一樣拿著歌詞一字一句認真反復推敲我才能明白歌曲的心思,此處跑題了],我只知道她的標籤就是at17的成員之一,我只知道他們是人山人海的黃藥師的得意門生,我只知道他們唱著民謠、開演唱會、在香港獨立音樂圈[其實我都不曉得HK有沒有獨立音樂這一說]風生水起,at17的歌我只記得Over The Rainbow,在<<孩子Tears for Children>>中的<<星星>>我甚至完全分不出凱彤和二汶的分配,聽完這張專輯我反而覺得,我很有興趣好好倒過來認識at17。
可能,不同角色的分配,只是不同理解中的盧凱彤,她自己。因為本身"我們"就是難以理解的群體。
不像流水線上其他歌手的首張華語專輯想都不想沒頭腦一味地丟給台灣製作團隊生產,<<掀起>>所有的詞曲創作和監製完全由盧凱彤一手包辦,從這一點看來,盧凱彤的誠意至少是100+分。其實稍有研究過的白話文的人都知道,中文如果沒有很深的文字功底,或者有很豐富的感情經歷是很難寫的曲徑通幽百轉千回的中文詞,我總覺得白話文稍不HOLD住就往大口號方向轉歪了,所以這一次我真心驚訝于盧凱彤可以寫的如此不嬌柔造作完全不同於台灣市場獨立圈的音樂。
獨立文藝,是現在宣傳都用爛得次,這一次我沒怎麼看專輯的文案宣傳,我本身也不是非常瞭解盧凱彤,在我少的可憐的諮詢里,我覺得唱片宣傳是略過了獨立文藝的標籤,但是我覺得搖滾是可以放上去的。或許,這些都不是她的標籤,雖然台灣製造,台灣宣傳,再加上第一輪的內地大宣告,從感官上和聽覺細胞的熟悉程度上來看,這是一樣印刻著強烈香港標籤的專輯,使用精准的國語,沒拿到歌詞本不曉得製作團隊有沒有台灣樂手的參與,從網上瞭解的詞曲創作和監製都是@人山人海。所以說,也許換了環境生產,但是骨子裡透露的香港標籤和態度是無法磨滅的,具體是一種什麽感覺,我也無法形容,就像我的某位朋友深愛這香港一樣。
盧凱彤就是盧凱彤,掀起每一個流行歌曲地區,至少從這一張專輯來看,都不能擦拭香港氣味的"雀斑"。
盧凱彤是慣例中的特殊案例,她從at17組合中單飛不解散地脫離出來,翻牆在台灣知名的Live house比如The wall/河岸留言和各大高校中巡迴試水測試來發行首張個人專輯,語種:國語。
標榜歌唱藝文界的超級新人。
每一首歌曲都彰顯著她要變成的樣子。
一看到她要參加"荒島音樂會"我就想她的定位是文藝女聲?可是爲什麽<<不脫知女生>><<Hey Boy >>透露出那麼濃厚的ROCK味道呢?
"我知道/伸出雙手我就能站穩/我明了/不脫知性我就有可能我拒絕/我拒絕做這樣的女生我不能/我不要過這樣的人生""我要衝過一洞又一山/跨過海洋不管多緩慢/我要跳過火山的入口/我要變成完美的災難"
或許就真的像她寫的一樣,她很感謝從原來的團體單飛不解散的成長獨立出來,找到自己的摸樣,變成自己喜歡和真心追求的模樣。
其實最先放送的是<<雀斑>>,我都有點不懂不是很清楚專輯名定位<<掀起>>我覺得<<雀斑>>更合適,雖然寫的是前後度三人的關係,但是"早上太昏暗/浓得这麽淡/颜色的璀灿/曾经的遗憾/我不敢去想/爱得那麽狂/埋葬了微弱的呐喊/风吹雨散/剩下我在/泛滥"營造的迷惑絲絲扣弦的心痛氛圍還是能繚繞在每個人經歷的當下或者過去的圍牆,不單是愛情。其次是<<人造衛星情人>>我真的非常好奇,盧凱彤到底是有什麽功力,輕描淡寫的比劃出簡單的中文字,就能讓聽歌的人感受到陌生溫暖的氣味。
文案里寫盧凱彤是吉他女王,所以<<等等>>是正宗的吉他小品,等等等,等愛情等成績等錢等你想你,可能就是在等待的過程里,凱彤慢慢找到自己的體驗。當然,要完完全全展示凱彤的吉他SOLO那就是最後的<<大拇指之歌+Hidden Track: ellen's waltz demo>>向心愛的男豬腳致敬,也向過去的攻擊掀起自己開出的夢想花朵。
是因為聲線的原因嗎?所以盧凱彤很適合錄製迷幻抽離的歌曲?<<哽咽>><<完整>>只是我還是沒搞懂為曲目的排列是在國語歌里突然插播兩首粵語歌?!!!!反正我是沒聽過天后王的<<Summer of Love>>,沒有比較和先入為主的偏見,所以聽到這首歌我又一次認定盧凱彤本來就是搖滾爆裂女聲嘛,還不賴!!!在現在甜不辣的乖乖牌女聲中,難得出現比較純粹的搖滾女聲,當然如果一定要用上可怕又鋪天蓋地的宣傳語,那就是,比張懸更衝破,陳老師可以一邊歇著繼續小情緒小文藝!!![此處真的沒比較沒貶義,我只是很看不習慣看到媒體用大字報和不嚇死你不償命的文字來宣傳已經被貶死到不曉得哪個角落的文藝女聲或者偽文藝女,嗦哩,這裡再一次跑題]
專輯里最愛<<荒蕪中起舞>>,第一次聽覺的有張國榮<<Monica>>的味道。難得看到一首這麼隱晦的環保歌曲,再一次對凱彤的文字功力要贊一個,雖然有周耀辉的幫忙,但是我覺得有這一份心意真是難能可貴。特別是這是一首這麼上綱上線的歌曲,曲風還是能讓人手舞足蹈一起哼唱,這是我最信仰的蘇打綠都無法比擬的,所以說,盧凱彤真是"她有太多讓人吃驚和迷戀的地方。"
<<看電影>>的某位作者曾告誡我說,你要寫一份800字的評論你就需要有至少8000字的儲備瞭解。其實,我對盧凱彤的瞭解真的少的可憐,粵語就像鳥語[此處無貶義,我真心聽不懂但是我真心覺得粵語歌曲有自己背後的故事,我就像個局外人完全只有如小學生一樣拿著歌詞一字一句認真反復推敲我才能明白歌曲的心思,此處跑題了],我只知道她的標籤就是at17的成員之一,我只知道他們是人山人海的黃藥師的得意門生,我只知道他們唱著民謠、開演唱會、在香港獨立音樂圈[其實我都不曉得HK有沒有獨立音樂這一說]風生水起,at17的歌我只記得Over The Rainbow,在<<孩子Tears for Children>>中的<<星星>>我甚至完全分不出凱彤和二汶的分配,聽完這張專輯我反而覺得,我很有興趣好好倒過來認識at17。
可能,不同角色的分配,只是不同理解中的盧凱彤,她自己。因為本身"我們"就是難以理解的群體。
不像流水線上其他歌手的首張華語專輯想都不想沒頭腦一味地丟給台灣製作團隊生產,<<掀起>>所有的詞曲創作和監製完全由盧凱彤一手包辦,從這一點看來,盧凱彤的誠意至少是100+分。其實稍有研究過的白話文的人都知道,中文如果沒有很深的文字功底,或者有很豐富的感情經歷是很難寫的曲徑通幽百轉千回的中文詞,我總覺得白話文稍不HOLD住就往大口號方向轉歪了,所以這一次我真心驚訝于盧凱彤可以寫的如此不嬌柔造作完全不同於台灣市場獨立圈的音樂。
獨立文藝,是現在宣傳都用爛得次,這一次我沒怎麼看專輯的文案宣傳,我本身也不是非常瞭解盧凱彤,在我少的可憐的諮詢里,我覺得唱片宣傳是略過了獨立文藝的標籤,但是我覺得搖滾是可以放上去的。或許,這些都不是她的標籤,雖然台灣製造,台灣宣傳,再加上第一輪的內地大宣告,從感官上和聽覺細胞的熟悉程度上來看,這是一樣印刻著強烈香港標籤的專輯,使用精准的國語,沒拿到歌詞本不曉得製作團隊有沒有台灣樂手的參與,從網上瞭解的詞曲創作和監製都是@人山人海。所以說,也許換了環境生產,但是骨子裡透露的香港標籤和態度是無法磨滅的,具體是一種什麽感覺,我也無法形容,就像我的某位朋友深愛這香港一樣。
盧凱彤就是盧凱彤,掀起每一個流行歌曲地區,至少從這一張專輯來看,都不能擦拭香港氣味的"雀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