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评] 廉价bitch的流行革命 ---重听The Fame感想
有趣的事实是最初所有乐评都低判了这张专辑,
Slant给了2.5星,RC *,滚石拒绝评价..
如果现在给他们一个重判的机会结果应该会大不一样,
至少RC已经发话:“Born This Way不如The Fame”
而他给了BTW A-高分。
现在看来这个结果并不出人意料
因为在2008年这张专辑听起来实在太廉价了。
在(那时)对音乐有一定了解的人耳朵里听起来,
每首歌都像在catchy旋律四周 拙劣的“糊上”各种
【电声下脚料制作而成的hook】的产物。
在当年Tha Cater III,
Paper Trail这些“正经流行乐”的映照下显得越发不堪一晒。
乐评听到这张专辑第一个反应到的大概是80年代的廉价New Wave-浪潮
--随着合成器在音乐中的普及,
披挂着各种廉价电声的音乐也借机污染了榜单,
代表人物如Duran Duran等--
虽然这些东西最终在优胜劣汰之下淡出了乐坛,
但任何形式的“复辟”都是不能被允许的,
Just Dance夺冠的同时乐评们大概在暗下决心:
要肩负起打压这个女人的重任。
那么为什么乐评们现在改变了意见呢,
因为The Fame已经重写了流行乐坛。
从The Fame开始--有些人可能会说是“电音时代”,
但“电音”仅仅是皮毛而已--
应该说我们进入了流行乐的“廉价时代”:
任何一首歌无论制作从“传统”的角度来看是多么cheap,
多么杂乱,多么不成章法,
只要它有一个足够抓耳的hook(Superbass)
一段容易记忆的旋律(ET),
或者一个足够张狂的态度(Party Rock Anthem)
都有可能成为全球范围的大热门。
不仅是电音,Adele或者Lady Antebellum同样是廉价时代的组成部分,
并且可以说是最大的投机倒把受益者。
在这种浪潮席卷之下,
乐评们决定用更谦虚的“自省”而不是“抵制”态度来审视乐坛的状况,
并且--无论是叹了口气
还是真心的欢喜赞叹--接受了廉价时代已经来临的事实。
Xgau给了The Fame“无冕”的A-,
将Jason Derulo的Ridin Solo选入个人年终榜,
滚石为碧羊丝的Girls送上3.5高分,将Teenage Dream供上年度第四单曲
那么我们不禁要问了,廉价时代是否真的“廉价”?
因为艺术鉴赏家们追求的应是超越时代的普适性,
而不是像榜单屈服,如果都因榜单而改变的话
不仅The Fame会从B变成A-,席琳迪翁也应该从D+变成B+了。
这个问题的解释就是廉价时代并不真的“廉价”,
The Fame从一开始就值“A-”,
只不过在它之前,音乐评论界的“正统意见”还没有收纳这样的“廉价”美学。
这让我想到Sly Stone的经典专辑There Is a Riot Going On,
--which产生了历史上第一首使用鼓机的冠军单曲--
最初乐评们怀抱着无论是摇滚美学或放克美学或Prog美学的成见,
讨厌它拖沓的节奏和泥巴一样的质感,
结果这张专辑“预言”了后面很多年的音乐,
在不断被历史“证明”之后被奉为了不可动摇的经典,
The Fame从某种程度上就是这样一张专辑:超越并改写了时代。
“廉价时代”的改革最简单的说就是“没有廉价的音乐元素”。
其实这可以说是Pop大融合后的必然结果,
所谓的“廉价”是什么,就是不属于该流派的东西“跨”到了流派里面
换句话说 “味不正”。
但现在的(流行)音乐已经不能区分流派了,
“正味”也就不存在了,“味不正”就更无从谈起,
任何音乐元素都有资格用纯粹的流行价值为自己争取一席之地。
拿Poker Face来说,它当然是pop和电子,
但也可以说是新浪潮,说摇滚也没什么不可,甚至可以说它是soul。
在流行大融合的背景下,歌手和听众必须学会放弃流派的成见,
这并不是说流派已经不重要了,
确切的说,是在跳出流派限制的“Pop”流派里,流派已经不重要了。
其他流派本来就没有进行“融合”,自然还要受流派的限制。
而这正是The Fame优于廉价新浪潮们的原因:
Gaga做的本来是跳出流派限制的音乐,
而Duran Duran一直没有离开Soul/Funk的领地。
音乐每一次变革都必然和时代挂钩,
5,6,70年代能成为音乐的黄金时代,因为那时战后经济复苏的年代。
人们有闲心去追求更...“精致”的艺术形式,
而当下经济危机的大背景下,音乐更多起到的是“麻醉”的效果,
人们只要还能“Party”还能“Fun Fun Fun”还能“动不隆动贝斯”就满足了,
还管你用的电声是否廉价,录音效果好不好。
而The Fame成功的另一个原因也就是打中了这种“末世狂欢”的心态,
同样建立在暴发户生活之上,
Lady Gaga和Paris Hilton的音乐的区别就在于,
希尔顿是宿命论者,她在自传里写过“我认为自己生在富人家是上天注定的”;
而Gaga是“怪兽之母”,她宣称“Fame是一种态度,有态度就可以有Fame”;
希尔顿认为别人仅靠仰望自己就能得到满足;
而Gaga用音乐把所有人带入了一个(自我)感觉良好的境界,
并企图通过Born This Way进一步建立起一个由小怪物们组成的“gaga generation”,
不过从成绩看来似乎是失败了,nice try。
既然说到内容,最后我想说The Fame是一张初听觉得很浅薄,
但越听越真实的专辑,我说的当然不是Poker Face的双性恋bullshit
是Money Honey,Beautiful Dirty Rich
前者“Kissess/mistress”的内涵无疑大于一个有趣的韵脚;
后者“daddy im so sorry soso sorry”透着某种“papa dont preach”的纠结。
当然还有那首不断重复“Fame”“Fame”“Fame”的the Fame。
这些最早让人觉得描写了遥不可及的美国暴发户生活的歌曲
慢慢开始让我们从自己的生活中感受到共鸣。。
可以确定的是我们离uper east side的距离并没有变近,
那么唯一的解释大概是音乐世界的“Uper east side”
在gaga小姐的牵引下离我们越来越近了,
--毕竟Rebecca Black的“Friday”都已经成为流行文化的传奇了。
be practical,摇滚复兴要等下一个nirvana了。
http://tieba.baidu.com/p/1234911769?pn=1
Slant给了2.5星,RC *,滚石拒绝评价..
如果现在给他们一个重判的机会结果应该会大不一样,
至少RC已经发话:“Born This Way不如The Fame”
而他给了BTW A-高分。
现在看来这个结果并不出人意料
因为在2008年这张专辑听起来实在太廉价了。
在(那时)对音乐有一定了解的人耳朵里听起来,
每首歌都像在catchy旋律四周 拙劣的“糊上”各种
【电声下脚料制作而成的hook】的产物。
在当年Tha Cater III,
Paper Trail这些“正经流行乐”的映照下显得越发不堪一晒。
乐评听到这张专辑第一个反应到的大概是80年代的廉价New Wave-浪潮
--随着合成器在音乐中的普及,
披挂着各种廉价电声的音乐也借机污染了榜单,
代表人物如Duran Duran等--
虽然这些东西最终在优胜劣汰之下淡出了乐坛,
但任何形式的“复辟”都是不能被允许的,
Just Dance夺冠的同时乐评们大概在暗下决心:
要肩负起打压这个女人的重任。
那么为什么乐评们现在改变了意见呢,
因为The Fame已经重写了流行乐坛。
从The Fame开始--有些人可能会说是“电音时代”,
但“电音”仅仅是皮毛而已--
应该说我们进入了流行乐的“廉价时代”:
任何一首歌无论制作从“传统”的角度来看是多么cheap,
多么杂乱,多么不成章法,
只要它有一个足够抓耳的hook(Superbass)
一段容易记忆的旋律(ET),
或者一个足够张狂的态度(Party Rock Anthem)
都有可能成为全球范围的大热门。
不仅是电音,Adele或者Lady Antebellum同样是廉价时代的组成部分,
并且可以说是最大的投机倒把受益者。
在这种浪潮席卷之下,
乐评们决定用更谦虚的“自省”而不是“抵制”态度来审视乐坛的状况,
并且--无论是叹了口气
还是真心的欢喜赞叹--接受了廉价时代已经来临的事实。
Xgau给了The Fame“无冕”的A-,
将Jason Derulo的Ridin Solo选入个人年终榜,
滚石为碧羊丝的Girls送上3.5高分,将Teenage Dream供上年度第四单曲
那么我们不禁要问了,廉价时代是否真的“廉价”?
因为艺术鉴赏家们追求的应是超越时代的普适性,
而不是像榜单屈服,如果都因榜单而改变的话
不仅The Fame会从B变成A-,席琳迪翁也应该从D+变成B+了。
这个问题的解释就是廉价时代并不真的“廉价”,
The Fame从一开始就值“A-”,
只不过在它之前,音乐评论界的“正统意见”还没有收纳这样的“廉价”美学。
这让我想到Sly Stone的经典专辑There Is a Riot Going On,
--which产生了历史上第一首使用鼓机的冠军单曲--
最初乐评们怀抱着无论是摇滚美学或放克美学或Prog美学的成见,
讨厌它拖沓的节奏和泥巴一样的质感,
结果这张专辑“预言”了后面很多年的音乐,
在不断被历史“证明”之后被奉为了不可动摇的经典,
The Fame从某种程度上就是这样一张专辑:超越并改写了时代。
“廉价时代”的改革最简单的说就是“没有廉价的音乐元素”。
其实这可以说是Pop大融合后的必然结果,
所谓的“廉价”是什么,就是不属于该流派的东西“跨”到了流派里面
换句话说 “味不正”。
但现在的(流行)音乐已经不能区分流派了,
“正味”也就不存在了,“味不正”就更无从谈起,
任何音乐元素都有资格用纯粹的流行价值为自己争取一席之地。
拿Poker Face来说,它当然是pop和电子,
但也可以说是新浪潮,说摇滚也没什么不可,甚至可以说它是soul。
在流行大融合的背景下,歌手和听众必须学会放弃流派的成见,
这并不是说流派已经不重要了,
确切的说,是在跳出流派限制的“Pop”流派里,流派已经不重要了。
其他流派本来就没有进行“融合”,自然还要受流派的限制。
而这正是The Fame优于廉价新浪潮们的原因:
Gaga做的本来是跳出流派限制的音乐,
而Duran Duran一直没有离开Soul/Funk的领地。
音乐每一次变革都必然和时代挂钩,
5,6,70年代能成为音乐的黄金时代,因为那时战后经济复苏的年代。
人们有闲心去追求更...“精致”的艺术形式,
而当下经济危机的大背景下,音乐更多起到的是“麻醉”的效果,
人们只要还能“Party”还能“Fun Fun Fun”还能“动不隆动贝斯”就满足了,
还管你用的电声是否廉价,录音效果好不好。
而The Fame成功的另一个原因也就是打中了这种“末世狂欢”的心态,
同样建立在暴发户生活之上,
Lady Gaga和Paris Hilton的音乐的区别就在于,
希尔顿是宿命论者,她在自传里写过“我认为自己生在富人家是上天注定的”;
而Gaga是“怪兽之母”,她宣称“Fame是一种态度,有态度就可以有Fame”;
希尔顿认为别人仅靠仰望自己就能得到满足;
而Gaga用音乐把所有人带入了一个(自我)感觉良好的境界,
并企图通过Born This Way进一步建立起一个由小怪物们组成的“gaga generation”,
不过从成绩看来似乎是失败了,nice try。
既然说到内容,最后我想说The Fame是一张初听觉得很浅薄,
但越听越真实的专辑,我说的当然不是Poker Face的双性恋bullshit
是Money Honey,Beautiful Dirty Rich
前者“Kissess/mistress”的内涵无疑大于一个有趣的韵脚;
后者“daddy im so sorry soso sorry”透着某种“papa dont preach”的纠结。
当然还有那首不断重复“Fame”“Fame”“Fame”的the Fame。
这些最早让人觉得描写了遥不可及的美国暴发户生活的歌曲
慢慢开始让我们从自己的生活中感受到共鸣。。
可以确定的是我们离uper east side的距离并没有变近,
那么唯一的解释大概是音乐世界的“Uper east side”
在gaga小姐的牵引下离我们越来越近了,
--毕竟Rebecca Black的“Friday”都已经成为流行文化的传奇了。
be practical,摇滚复兴要等下一个nirvana了。
http://tieba.baidu.com/p/1234911769?pn=1